地理学资料
Ⅰ 求人文地理学方面相关资料
我点了上面的那个链接,有一部分内容,不过太简单,“人文地理方面的资料”这个概念太大了,说明白些。
Ⅱ 地理学习资料
看看地理课本就行了 我以前从来都是年级前三
Ⅲ 正在找一些有关日本地理的学习资料
1、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群岛国家,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中国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等国相望。此外,在远离本土的西太平洋上还拥有少量小岛的主权。
2、面积和地区划分
包括北方四岛(齿舞群岛、色丹岛、国后岛、择捉岛)、竹岛等有争议的地区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为377,887.2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但比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多数欧洲国家大。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
日本的国土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8个地区。
3、山地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4、河流和平原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5、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近年,导致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日本产生影响,主要是梅雨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Ⅳ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4)地理学资料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Ⅳ 地理学家资料
李四光 发现了中国的含油地层
竺可桢 积累了大量我国气候资料
徐霞客 究 系统研究了我国的岩溶地貌
郦道元 对我国河流进行了深入研
魏格纳 大陆漂移假说的首创
Ⅵ 急求,地理学科各种资料
不知道这复里的是不是制你想要的
有各地的文化
还有地理猜谜语。五岳的由来等等
你翻翻页就找到啦
http://dl.zxxk.com/Article/Class/2041.html
Ⅶ 考研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嗨,那个资料你有拿到吗?可否发我一份?我今年考,不胜感激
Ⅷ 跪求“地理的学习资料”。本人地理基础很糟糕! 所以一定要适合基础差的我!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应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