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理学
⑴ 一个统计学家,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冠军在沙漠迷路了,谁活下的的机率较大,为什么
地理学家。毕竟他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其他人很容易选错,那就会失败,跑得快又如何呢。
⑵ 地理学家在沙漠怎么出来
太阳 角度 计算出来
⑶ 荒漠与沙漠有区别
有区别。
一、概念不同: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多种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二、环境不同:
荒漠其地面温度变化大,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则显得极端贫乏,大多数地方有盐碱土。
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三、组成不同:
荒漠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后者即干涸湖沼或龟裂地,规模一般较小。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
(3)沙漠地理学扩展阅读:
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沙漠亦作“沙幕”,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有些沙漠是盐滩,完全没有草木。
沙漠一般是风成地貌。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近代也发现了很多石油储藏。沙漠少有居民,资源开发也比较容易。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乐居,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⑷ 沙漠化研究是不是属于历史地理学
沙漠化是一种地质灾害,属于自然地理里面的,如果是仅仅是研究沙漠化的的成因及现状则是版属于自权然地理里面的地质灾害;如果还会研究如何治理沙漠化比较综合的研究就属于人文地理范畴,比较综合全面的研究,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⑸ 地球表面地理学的研究,能说明沙漠成因吗
非常复杂,说起来一般有3个方面:
首先是气候,气候可以说是沙漠化的罪魁祸首。版
撒哈权拉沙漠的成因就是因为季风,导致降水少,因此植物难以生长,所以导致沙漠化。
其次是地理环境,有些地方的土地是黄土和砂石为主,含养分很少,植物生长艰难,也导致了沙漠化。
然后是人为,人类对土地的过分开发,导致土地养分的流失,盐碱化就是最明显的原因之一,同样导致了植物的生长艰难,沙漠化。
这个是我自己的理解,肯定不全面,我也不是读地理的,你如果想要全面理解成因,可以去寻找相关的专业知识来了解。
谢谢你的提问。
⑹ 沙漠与荒漠的区别
荒漠、沙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沙漠是两个含义相似,实质不同的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中,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巨大、植被稀疏贫乏的地区都称为荒漠,意为荒凉之地。根据地面组成物质的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石漠)、砾漠、沙漠(沙质荒漠)、泥漠和盐漠,以及在高纬或高山地带由于低温引起的生理性干旱而致植物贫乏的寒漠。前两者即岩漠(石漠)和砾漠,在我国习惯称为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而沙漠即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它既包括移动沙丘,也包括固定、半固定的草原沙地。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利的人类影响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引起生物能力的下降,使植物生物量、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和人类健康状况下降。土地沙化是细粒砂子的流失的过程,是荒漠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沙漠和荒漠化的分类,国际上普遍采用布德科的干燥度指标来衡量。我国学者把他的公式简化为D=E/P,其中E代表蒸发量,P代表同时期的降水量,而E则用0.16∑t近似值表示,∑t为大于10℃的积温。国际上通常依据气象指标,规定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干燥度D>10是真正的沙漠,D=7~10为荒漠化。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647065.html?si=2
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理环境
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达1200~1500米,在东部和北部则为800~1000米。沙丘最高达200米。 也有资料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被评为中国五个最美的沙漠之一。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侧翼为雄伟的山脉:天山在北面,昆仑山在南面,帕米尔高原在西面。东面逐渐过渡,直到罗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脉之间,则是由卵石碎屑沉积物构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数条小山脉和山链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6640万到160万年以前)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于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马札拉山脉,在和田与叶尔羌河谷之间,呈弧形向西南绵延而去。长145公里,宽3~5公里,海拔最高1635米。平均高于沙原地表仅300~350米。附近是另一座孤立的山岭,四面为流动沙丘所围绕;托合他卡孜(Tokhtakaz)山脉海拔达1560米,山岭高于平原183~244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是由几百米厚的松散冲积物形成的。这一冲积层受到风的影响,其为风所移动的沙盖厚达300米。风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与大小的沙丘均可见到。较大的沙丘链幅度可观:高30~150米,宽240~503米,链间距离0.8~5公里。风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的东部和中部,以中间凹陷的沙丘和巨大、复杂的沙丘链形成的网为主。在沙漠西部(和田河谷东面)亦属常见,横贯与纵向(指风)的地形形式共存。这样一种风形成地形特征的多样形,是盆地风复杂状况的一个结果。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温暖适度,是明显大陆性的,年最高气温为39℃。年降水量极低,从西部的38毫米到东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气温高,在沙漠的东缘可高达38℃。东部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9~-10℃,冬季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西部地区夏季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这两种气流在位于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会后,造成复杂的环流系统,这一点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状上。春季,当地表沙变暖时,上升气流发展,东北风特别强烈。在此期间,强飓风尘暴常常发生,使大气充满沙尘,可高达海拔3962米。从其他方向来的风也将尘雾扬入空中,几乎终年笼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
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极端稀少;几乎整个地区都缺乏植物覆盖。在沙丘间的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不超过3~5米,可见稀疏的柽柳、硝石灌丛和芦苇。然而,厚厚的流沙层阻碍了这种植被的扩散。植被在沙漠边缘——沙丘与河谷及三角洲相会的地区,地下水相对接近地表的地区——较为丰富。在那里,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见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种:胡杨、胡颓子、骆驼刺、蒺藜及猪毛菜。冈上沙丘常围绕灌丛形成。
沙漠四周,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的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走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考察还发现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且利于开发。有水就有生命,科学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区论”。 该沙漠的动物也极端稀少。只是在沙漠边缘地区,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现代河谷及三角洲,动物才较为多样。在开阔地带可见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丛中有野猪,猞猁,塔里木兔,野马,天鹅,啄木鸟。在食肉动物中有狼,狐狸还有沙蟒。直到20世纪初,还可见到虎,但它们从那时起就灭绝了。稀有动物包括栖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亚鹿与野骆驼,后者在19世纪末时尚在远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当前只偶然出现于沙漠东部地区。
该沙漠动物约有272种,高等植物有73种,还有许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⑻ 卡拉哈里沙漠的地理特征
喀拉哈里沙漠地表起伏不大,遍地是沙的平原,到处海拔都在900米以上。基岩只裸露在低而直立如墙的小山群中,它们为数不多但很显眼地出现在一般地面上。除了这种小山群外,3种地表含盖了所有喀拉哈里沙漠的特征:小沙原、纵向沙丘和浅水湖(洼地)。沙的深度一般都超过60米。在许多地区,沙是红的,这是一薄层氧化铁覆盖在沙粒上的结果。
喀拉哈里沙漠的整个西部以长长的沙丘链为其特色,其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长1.6千米,宽约数百米,高达6-60米。每一个沙丘同其邻丘都由一个宽而平行的凹坑分隔开来,凹坑被当地人称为“街”或“小路”,因为每一个凹坑都便于人行进。 在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广为分布的小水坑里才有,没地面水系。几乎所有的雨一降下来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喀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处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则透过空中摄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时,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运转。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有一个很不寻常的水系。夏日大雨滂沱落在远在喀拉哈里西北部的安哥拉中部高地上。大量的径流水流入若干向南流的小溪中,这些小溪汇合起来形成奥卡万戈和宽多(Cuando或Kwando)河。奥卡万戈河向东南流入喀拉哈里沙漠最北部的部分,最后分散为若干分流水道流入博茨瓦纳北部的广阔的沼泽地。在安哥拉,经过一个不正常的湿润降雨季节,过多的水流入沼泽地并溢出流入远在南部的恩加米湖(Lake Ngami),然后向东流通过博泰蒂(Boteti)河注入骚湖(Lake Xau)和马卡迪卡迪(Makgadikgadi)盐沼。同样,宽多河从安哥拉向南流,部分注入一个沼泽的东北部延伸部分。因而在一个长期缺水的区域却创造出广阔区域水过剩的现象。 潮湿气团来自印度洋,东北部水量最大(年平均超过500毫米),西南部则有所下降(在喀拉哈里南边缘不足130毫米)。但是降水量变化极大。多数降雨发生在夏日雷电交加之时,各处每年都有极大变化。冬季特别干燥,湿度极低,有6-8个月完全无雨。
日、季气温变化范围极广且规律。夏日荫凉处气温仍达43-46℃,但同一天晚上可降至21-27℃;冬季晚上的气温一般均降至冰点甚至可低到零下12℃。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的动物也比南部的种类更多。南部主要的品种有跳羚、角马和麋羚(所有这些有时会成群出现的),还有东非大羚羊、大角斑羚和许多非群居品种,诸如捻角羚(大羚,生长在有较浓密灌木丛的地区中)、小岩羚和小羚羊。在沙漠下面的“龙息洞”中,有着世界上最珍稀最与世隔绝的鱼——金鲶鱼。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养育着相当数量的长颈鹿、斑马、象、水牛和羚(马羚、貂羚和黑斑羚等); 肉食性动物诸如狮子、猎豹、豹、野猎犬和狐;其他大的或中等身材的哺乳动物有胡狼、鬣狗、疣猪;狒狒、獾、食蚁兽、熊、野兔和豪猪;以及无数的小啮齿类动物,几种类型的蛇和蜥蜴,还有大量的鸟。
干旱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着7种主要食肉兽。生物学家按照它们的权力顺序,从强到弱依次列出了七份档案。
狮子——占绝对优势的头号强者。在卡拉哈里的干旱沙漠环境里,凭它们的个头,力气,凶猛,群居性和适应能力,在所有食肉兽中是无可匹敌的。
斑鬣狗——第二号强者。外貌虽像狗,但与狗没有直接亲缘关系。它是最大的鬣狗,个头仅次于狮子,它们的高傲而狰狞的面目,往往使除狮子以外的其它食肉兽退避三舍,所以不可能从它们口边轻易夺取猎物。不过,这种野兽在卡拉哈里数量不多,所以无足轻重。
野狗——成群搜食者。它是真正的狗,不过它们的耳朵特大,还常常高竖头顶,好像两把圆蒲扇。由于它们习惯于结成群搜食,以多胜少,所以在卡拉哈里食肉兽中地位颇高,名列第三,不过,它们在那里的总数量较少,因而影响不是很大。
棕鬣狗——卓越的幸存者。它的个头比斑鬣狗得多,体重只有40-47千克。站立身高与德国牧羊犬差不多。它是世界上四种鬣狗中最珍贵的一种,由于对南非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一直保持着可观的数量。
豹子——孤独的潜随猎物者。它性情虽然凶猛,但个性孤独,一般不与竞争对手争食,即使遇上拦路“抢食犯”,多半也不会行凶反扑。平时喜欢伏在树木的横枝上,伺机袭击过往的动物。
猎豹——忧心忡忡者。它是兽类中的奔跑冠军,常常捕杀比自身大的食草动物,但见到其它食肉兽总是忧心忡忡,显出一副又顺从又胆怯的模样。幸亏它们善于快速猎食,因而在卡拉哈里沙漠上还有其足迹。
黑背胡狼——足智多谋的获食者。它个头较小,长相似狗,行动敏捷,在7种食肉兽中虽是最弱者,但凭它的足智多谋的才能,常常可以智胜所有竞争者而获得丰盛的美餐。
⑼ 我国的地理学家死在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是哪个
彭加木(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近日,又传出发现彭加木遗体的消息,据称,这次发现的尸体与与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处。
生平简介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专攻农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1957年身患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6月17日,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继续东进考察,他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迷路后因饥渴而昏倒,不幸被狂风掀起的沙浪淹没,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罗布泊的三次探险: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最新消息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以西4公里处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近日,又传出发现彭加木遗体的消息,据称,这次发现的尸体与与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处。
2007年6月2日,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就是彭加木的遗体。
核心提示:“我往东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其实无论是官方组织的搜救队,还是民间的探险团队已在这块土地上苦苦寻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27年之后的今天,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的这具干尸会是彭加木吗?
·1、在罗布泊附近
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
·3、白色的确良衬衣
据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回忆: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而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蓝色长裤
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表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⑽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
概况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界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抵红海,南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其最高点在提贝斯提高原的库西山,海拔 3,415米。撒哈拉沙漠可分为三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最荒凉,是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
撒哈拉沙漠间隔非洲大陆为两部分,北非和南部的黑非洲,两者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沙漠南部边缘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之“萨赫勒”。其南部分雨水充沛,植物繁茂,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为黑非洲。
人类于50万年前,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上一个冰河时期,它还不是沙漠,气候类似现今东非。约有3万幅古代岩画在撒哈拉沙漠被发现,其中约一半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另外还发现恐龙的化石。公元前3000年之后,撒哈拉沙漠则已几无大面积的植被地带,除了尼罗河谷和散布沙漠中的绿洲。
现有约 250 万人生活于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属于阿拉伯语系的如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尔人;黑人种族如图布人、努比亚人、萨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撒哈拉最大城市为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较重要城市如阿尔及利亚的塔曼腊塞特、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和乍得的法雅。
撒哈拉沙漠卫星照片
[编辑] 历史
依据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画内容,可划分它们为几个时期:
[编辑]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在始新世的前后。撒哈拉当时并未很干燥,而是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这阶段没有发现人类活动迹象,因此取名史前,并非当时有岩画图像。
[编辑] 水牛时期
水牛时期 约从3万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画主要在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乍得和利比亚。它们约画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间,使用目前已在当地绝迹的动物奶汁混合颜料画在岩石上。这些动物包括水牛、象、河马和犀牛。画中人物经常戴着圆型盔帽,使用棍棒、斧头、弓箭,并投掷棍棒击打猎物,但未见标枪。
[编辑] 黄牛时期
黄牛时期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地居民开始从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经发现陶器和新石器时代经过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及一些打猎用的弓箭。放牧的动物是从亚洲引进。后期并发现一些能聚集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遗迹。
[编辑] 马时期
马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这时期有迹象已引进了马、骆驼和奶牛,并从事大规模农业。从腓尼基人学会使用和锻造铁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后。腓尼基人其时在当地建立了横跨整个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国联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变成同于目前的大沙漠,是当时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仅在其绿洲有一些居民,商业往来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罗河谷是例外,基于水源充分,这里植物生长繁茂,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虽然尼罗河仍有几个无法通航的大瀑布,构成商业贸易障碍,但埃及设法将铁器技术,和帝王观念传播到南方的努比亚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时,古希腊和腓尼基人逐渐对此地区产生影响。希腊商人于沙漠东部边缘地带开发商机,在红海沿岸建立许多商业殖民地。迦太基人则于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开发,但由于大西洋风浪险恶,当地市场也不足,所以他们的探索从未超过现在摩洛哥的范围。中央集权的国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东部边缘,权力达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尔人袭击。
骆驼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进,造成了撒哈拉沙漠历史上的最大变化。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富裕强大。沙漠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
这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直到欧洲人发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绕过撒哈拉去掠夺几内亚的资源,随后别的欧洲国家接续跟进,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业价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当时殖民者忽视,现代却发现很多矿藏具有价值,如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油气资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