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徽州地理学

徽州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4 20:10:44

Ⅰ 徽州的自然特征

徽州文化具来有自然与自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独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讲究水系与自然的和谐,目连戏和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徽剧演出的戏台就是村落建筑的组成部分;文房四宝与古建筑中的“文气”融为一体;罗盘制作源于徽州人对堪舆风水的重视;医学与宗族以及山区的药材资源有密切关联;槛联匾额不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品位,也体现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凡此种种,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现。

Ⅱ 古徽州所辖范围和它的历史意义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回黟县、休宁、祁门答、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前四个县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Ⅲ 徽州的历史发展渊源是怎样的

据出土文物和遗址考证,早在6000年前,绩溪徽岭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古徽州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已相当活跃,古徽州早期文化与周边文化发展基本同步。

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之后,把中国东部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和雍等九州,古徽州划归扬州之域。

古徽州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灭亡后属于越国,战国时属于楚国。因处吴楚之间,故有“吴楚分源”和“吴头楚尾”之称。婺源县北浙源乡浙岭脊上,至今仍有“吴楚分源”石碑。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沿用春秋时秦、晋、楚等国的“郡县制”,即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分全国为36郡,每郡下设若干县。始置黟、歙两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21年,黟、歙两县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公元前19年,在黟县建广德国,3年后即废。

208年,吴国时划歙县东乡为始新县,南乡为新定县,西乡为黎阳县和休阳县,加黟、歙两县共6个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县,始新县今浙江省淳安。此时为本地区设郡的开始。

258年,休阳县改为海阳县。280年,新都郡首次改名为新安郡。因此,新安文化由此起始,后有新安各学派之名。

据《读史方舆纪要》,祁门县西乡有新安山,“奇秀甲于群山,为郡之胜”,“相传郡名新安以此”。仍辖6个县,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

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5个县。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553年,新安郡改为新宁郡,辖海宁、黟、歙、黎阳四县,治所海阳,归扬州管辖。

589年,又复设新安郡,废黟、歙两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后来复黟、歙两县,置歙州,州治黟县。再后来,改海宁县为休宁县。607年,改歙州再复新安郡,领休宁、黟、歙3个县,郡治休宁县。

621年,又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740年,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属歙州。759年,置浙江西道观察使,歙州归其管辖。

766年,划歙、休宁两县设归德县,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设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隶宣歙池观察使。

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两县,歙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6个县,始有“一州六县”建置。

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州治歙县。何以名为“徽”,据《徽州府志》记载:一是以绩溪县有徽岭、徽山而名;二是“取绩溪之大徽村为名”;三是以孔传“徽,美也”,故以为名,以徽赞歙州之美。从此有了“徽州”之名及其所辖6个县建置,开徽州文化新局面。

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建康道。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1364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辖6个县不变。从此,徽州即为“一府六县”。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仍为徽州“一府六县”,治所歙县,历经明代和整个清代,直至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一府六县”的建置长达540多年而未变。

自秦设黟、歙两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自晋太康置新安郡,迄今近1800年。这是“徽州”的历史渊源。

Ⅳ 徽州有哪四大山脉

徽州的山,峰峦重重,连绵起伏。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是徽州的四大山脉。

黄山山脉主干沿北向南西伸展,绵亘150千米,东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内,北与九华山相连接,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于歙县、黟县、原太平县、绩溪、石台、旌德县之间,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

黄山境内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峰有:海拔1864米的莲花峰,莲花峰是安徽的最高峰;光明顶海拔1840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仙桃峰海拔1730米。桃花峰海拔1460米,眉毛峰海拔1430米等。

黄山山脉有三大支脉:一是牯牛降支脉,位于祁门县、石台县交界地带,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00多米;二是大会山支脉,地辖休宁、歙县、绩溪、太平、旌德县,最高峰上阳尖海拔1402米;三是仙严岩山脉,位于绩溪、旌德县交界,最高峰仙严岩海拔1110米。

黄山古称黟山,747年,唐玄宗下令改为“黄山”。黄山的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千米。黄山著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实际上,黄山群峰,莫可计数。所以,黄山千峰峥嵘,万壑竞秀,风云变幻,大气磅礴,既有雄伟壮丽的奇景,又有妩媚动人的秀色。

黄山“四绝”名动天下,“四绝”是:灵秀奇特的怪石,苍劲多彩的奇松,变幻莫测的云海,水色晶莹的温泉。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四季景色各异,春季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盛夏翠谷涌泉,绿荫映地;金秋丹枫如火,山花溢芬;严冬雾凇冰挂,晶莹雅洁。对于黄山的雄奇壮美,绚丽多姿。

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蓬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据清代闵麟嗣编《黄山志》记载,徐霞客认为“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支脉牯牛降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面积约30多平方千米。区内地层古老,地貌复杂,奇峰错列,谷岔丛生,茂林修竹,沟壑纵横,风光秀丽。

天目山脉位于绩溪县、歙县与浙江省临安县的交界处,长约25千米。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因其气候特点而得名。天目山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峰高如云,悬崖峭壁,奇松怪石,流泉飞瀑,云雾朦胧。物种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20余种、动物数十种。

白际山脉东北端在歙县与天目山交会,西南抵休宁县与五龙山相接,长约105千米。最高峰搁船尖海拔1482米,在歙县与浙江临安县交界处。白际山诸峰如啸天龙、长岭尖、外溪岗、歙岭顶、石耳山、大连岭等,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

这些深山群落中,原始生态保护完整。白际岭一带村庄为典型山地聚落,高山密林,小村独立。

宋代汪若作诗写道:白际摩天秀,秋光满蓼汀。

山呈金字面,田画井文形。

五龙山脉是祁门县、休宁县与婺源县主要分界山。钱塘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全长76千米,宽11千米。最高峰六股尖海拔1629米,是休宁县境内的最高峰,其东北是钱塘江正源新安江的发源地。

环绕着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脉的群峰数以千计,崇山峻岭,遥相呼应,层峦叠嶂,跌宕起伏,巧夺天工地造成了或巍峨壮观、气势雄伟,或怪石嶙峋、瑰奇秀丽,或古木参天、物种珍稀的不可枚举的胜景。

齐云山与黄山遥遥相望,在休宁县城西15千米处,原名为“白岳山”,明代嘉靖年间改名为“齐云山”。该山海拔585米,占地面积约为110平方千米,该山有36座奇峰,72座怪崖,24个山涧,16个洞穴和许多池、泉、瀑等。清代乾隆皇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还是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明代嘉靖皇帝下令修建的“玄天太素宫”是道士和香客向往的朝拜圣地。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慕名而来,李白、朱熹、朱升、唐寅等人都来过此地。

他们寄情与峰岩之上,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Ⅳ 古代的徽州指的什么地方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中国三大地域显学之一
徽州,简称“徽”。在中国大陆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梦寻徽州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Ⅵ 徽州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作出重大成就的学者有哪些

徽州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作出重大成就的学者是程大昌和罗愿。

程大昌的《禹贡论》、《北边备对》和《雍录》属于地理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以名山大川为依据,划分古代九州境域,记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成书最早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全文仅1200字,但文辞深奥。

《禹贡论》为5卷本,书中论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旁征博引,纠正了前人辗转传抄中的错误;后论1卷,专论河水、汴水的祸患;禹贡山川地图31幅,均以宋以前诸家注释《禹贡》旧说绘图,详加辨正,另定新图。

《北边备对》和《雍录》也都是比较重要的地理学专著,对后代的地理学也有着较大影响。

《新安志》是罗愿的一部重要的方志学专著,在我国方志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罗愿字端良,号存斋。歙县人。1166年考中进士。他“博学好古,法秦汉辞章,高雅精炼。朱熹特重之。”

罗愿提出编纂地方志要注重民生,为后世学者重视。经多年访故志,求遗事,废寝忘食,手录笔述,撰成《新安志》。

《新安志》在方志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主要表现在体例完备,章法严密,不设虚名,舍并得当,打破了宋代以前志大而空、不定体、“图经解”旧例。

其中除地理之外,又增设了物产、人物、艺术等项,所具体例已是后来志书的规模,而且取材丰富,记人记事,叙今述古,是后世了解当时新安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Ⅶ 徽州的地理环境与徽商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百度网盘

徽州的地理环境与徽商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网络网盘?

Ⅷ 古徽州的介绍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1],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明汤显祖在游历了徽州之后,曾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来表达他对徽州这片土地的眷念之情。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上古至战国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
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
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秦汉至三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为其二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
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
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
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王莽篡汉。
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西晋至南朝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是时间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隋唐至北宋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
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
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的怀金乡(一说邻县浮梁的游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山为黄山。
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
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
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
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
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
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
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
919年,歙州隶吴。
937年,吴亡,隶南唐。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
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南宋至民国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隶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
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隶江南东路转运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辖县不变,隶江浙等处行中书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
元成宗年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县五,即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州一,即婺源。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韩林儿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徽州路隶江南等处行中书省。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仍领县五、州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省为江南省。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县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安徽省成立。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府留县,原领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蒋介石为方便“剿共”,把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民风与江西有异,不愿脱离安徽,民间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于婺源人民的持续抗争和徽州其它县人民的强烈要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江西省的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一度迁省会于屯溪。共和国至今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
1961年4月13日,重设徽州专区,并将太平县划归本区。8月16日,又改屯溪为地辖市;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属县不变。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歙县黄山乡、石台县广阳乡和太平县建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改原县级黄山市为黄山区,属地级黄山市;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划歙县岩寺镇新立)、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现在的“徽州”,就行政区划而言虽然仅仅是黄山市下辖一区,但是由于风俗文化的相似性,原徽州六县人民,特别是老一辈,仍然保持着对古徽州的归属感。

Ⅸ 求:徽州地理与社会对徽州人的影响

徽州的地理: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古建筑以徽州地区的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徽文化
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徽州应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指地处皖南,毗临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左右的这一地区。历史上称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屯溪区、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清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徽文化还将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走出安徽、走出国门,让全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入现代门槛前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徽州介于万山丛中,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子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福,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存下来。
通过对这一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汇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徽州区域范围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历史上总人口充期量百万人,然期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徽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具地理区域上的个性;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山水、土地环境的个别性。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
二、徽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价值
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义有: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识
在长期的谋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徽州人深刻地体会到,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立足社会与得到发展的关键。他们恪守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重文兴教蔚然成风。所谓“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因此对延师办学有极大的热情,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对人的智力开发成为悠久的传统,在徽州即使是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财力的优势。殚思竟虑,多方位、多层次地资助和发展教育事业,徽州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和维护,就和徽商结下了不解之缘。致富后的徽商对办学的热忱十分高涨,这种高昂的办学热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亟置塾学
获利后的徽商大多把延师课子、设置家塾列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如明歙县许晴川经商致富后,“五子咸延名师以训”;明休宁商人汪可训,“有子五人,岁延名师督之学,曰:‘此余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尽出所订经书古文词,严程课督”;新馆鲍氏商人设塾立教的事例更为典型,如鲍继登“以盐策起家。尝建德文堂为书熟,广延名师罗益友以训其子孙”;鲍柏庭“好施与”,“教子也有义方,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尝曰:‘富而教不可缓也,徒集资团何益乎!’”鲍柏庭提出的“富而教不可缓也”的思想,在徽商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2)广设义学
徽商不仅热衷于置塾学,延名师以课子侄,而且还广设义学,为宗族和乡里的贫困子弟提供接受儒学教育的机会,将其“膏泽”从一家推及一族、一乡。明清时期,徽州的义学遍及城乡各地,而这些则大多是徽商出资兴建的。
(3)倡建书院
为了使更多的子弟业儒就学,徽商又积极捐资,广建书院。明清徽州书院的兴盛,与徽商的大力倡建、捐资大有关系。
由于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徽州人的精明、慎敏和好学,使他们磨炼成善于进取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逐步转变,徽州人自明代成弘之后,更多地走出万山丛中闯世界,创造了徽州历史上的辉煌。
2、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远祖多从中原迁来,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家庭本位,皇权本位,国家本位,重宗法,仁爱、正义、义务、贡献的思想,徽州人身体之、力行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孝悌为基础,以自然血缘为纽带。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其中深深蕴藏着的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华。“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这些聚族而居的大姓,皆有千年不紊之谱系,有宏伟壮丽之祠堂,有完备翔实的宗规家法,有严格规定的尊卑秩序,有族田族产作为宗族公共事务和赡贫济穷之资。宗族制度的完备和宗族势力和强大的确是徽州地区一个颇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以尊祖、敬祖、睦祖为基本特征的宗族制度,加强了宗族间精神的联系,培养出徽州人强烈的宗族归属感,造成了徽州地区“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以及族人乡里之间“相亲相爱,尚如一家”的社会风尚。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讲徽文化离不开徽商,讲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说“徽骆驼精神”。徽州人不仅敢闯天下,还特别能吃苦。比如明朝嘉靖间歙县商人许尚质,曾挟资“负担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逐西入蜀。”在四川经商时,他深入湖南、四川交界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商情,时值隆冬,冰雪盖地,迷失了道路,多次遇险,差点连命也送上。一直到年老,仍“竟竟力作,衣敝食蔬,(日)强步五六十里如其贫时”。
徽商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还能自觉地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他们贾而好儒,在经营活动中重视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俭约,却能慷慨地将财富奉献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杰出的人才。他们大多能热心公益,济困扶危,助饷赈灾,修桥铺路,急公好义……还有的崇“儒”好“儒”,用自己对“仁”之理念的实践和成功,逐步改变了社会对“商”的鄙弃观念,令封建士大夫亦刮目相看。人称徽商“冠冕之伦,多尚气节,矜取予,有唐风霍霍之意”,戴震总结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形象。陶行知称赞徽州人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正是凭这种矢志千里,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徽商走向全国甚至冲出海外,不能不说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天下”长期统治造成的社会停滞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起到“革命的因素”和促成“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作用。而徽商本身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谓“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一根擀面杖,从内地打到边陲”,取和了事业上辉煌成就。
我们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徽文化博大而精深的内涵里,它的教育意识,敢于奉献开拓的“徽骆驼精神”,爱国爱家、和睦邻里的人本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继承、弘扬和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徽文化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以“儒商”为代表特色的徽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却依然值得我们总结和回味。它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加快现代化步伐。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基础是经济自由、经济公平、平等竞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重考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素质不高的商家为利益驱动,采取了不正当的发财手段。近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欺骗、非法牟利常有出现,如最近发生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造成一百多婴儿营养不良,以至多人死亡。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重视商业精神文明建设也极为重要。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最高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今天行商富有永迪意义。如果我们把诚、信之类儒商准则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儒商身上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国家社稷为已任的爱国精神,崇德尚义的道德风范,注重个人修养的思想境界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儒商,或许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
当然,儒才,柔也。中国历史上儒学文化是一种柔性文化,它的封建伦理内涵,它的封闭性、凝固性、内省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滞作用是不容讳言的。徽商兴盛由于“好儒”,其衰落也主要缘于“好儒”。徽商在儒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封建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需要努力扬弃的糟粕。

Ⅹ 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影响

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回“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答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我不是学文啊】O(∩_∩)O~
从网上找半天找到了这一点点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