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天时地理学

天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4 11:11:58

A. 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

顺天时,就是人类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就是道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人类的农业生产,必须按“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进行生产。

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严惩。甚至颗粒无收。在军事方面更应顺天时,二战中纳粹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其中兵败莫斯科城下,就是违背了“天时”这一重要因素。还有吴蜀抗曹,火烧赤壁的胜利也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等等案例不胜枚举。

夺地利,就是在任何事物过程中,首先要争取最有利旳处境。如在战场上要抢占制高点争取战斗主动。在国家经济策略中,确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生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一切都是为了“夺地利”而为之。

求人和,通俗点说就是“讲政治治”。就是争取最广泛人民的支持。求人和是每位伟大政治家毕生的追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近代历史中,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更能看出一个人“积善修德”的作用。

一个人的行为、素质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称赞。必然会在这个人人生的某一时刻得到丰厚的回报。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俗语的成因。

(1)天时地理学扩展阅读

衍生背景

荀子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B. 解释天时 地利 人和

古人认为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方面:天、地、人
大致来说,天指的是事物版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权,一般可以理解为命运、气数等抽象的东西,或者大的国际国内形势;地指的是事物的场所、位置等;人则是做事的人的主观努力和人心向背。
天是个人不能决定和改变的。
天时就是在天的方面占优,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地利就是在地的方面占优,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和就是在人的方面占优,主要是指得人心。
以典型的三国时期为例,天时就是汉朝已经没落,气数已尽,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曹操占天时;长江天险难以逾越,孙权占地利;刘备代表正统,有亲和力,占人和。最终取胜的是占天时的一方。
但是这三者本身就是比较虚幻的东西,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意图而解释的。也就是说不管形势怎样成败如何,都可以从这三方面找理由。比如说天时不利时,就可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道无常”等来强调另两方的因素,而在失败的时候,则可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自己开脱。

C. 都说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天时地利”是什么意思

“天时地利”指古时作战时有利的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

释义: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专候条件,地理环境属和人心的向背。

读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造句:红队在主场与黄队进行足球赛,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结果却输给了与其实力相当的黄队。

(3)天时地理学扩展阅读:

近义词:得天独厚

读音:dé tiān dú hòu

释义: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出处:清·洪亮吉《江北诗话》卷二“得天独厚开盈尺。”

译文: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遇到了满月。

造句:现在有些学生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在学习上却无所用心,上课悠游自在,写出的文字也是无病呻吟,这不能不让父母和老师担忧。

D.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是什么意思

有两种理解:

1、《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

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1)意思是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2)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拓展资料: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E. 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x0d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x0d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x0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x0d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
地利、人和”之说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因素.基于这种传统观点,结合现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所见所闻,我们对“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试作如下粗浅分析论述.\x0d“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x0d曹操不仅得天时,同样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现在他占据的是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区;同时,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谋士和将领对他忠心耿耿,各尽其才.这些因素决定了魏国在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中处于最强的优势地位.曹操的这种战略优势,即便是历经赤壁之败也没有动摇过.\x0d刘备与孙权也并非不得天时.乱世出英雄,如果他们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就不可能形成独霸一方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得天时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战略发展时机上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与曹操相抗衡.在“地利”方面,刘备与孙权一样,占有军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样占有经济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没有形成人和,内部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东吴内部团结一心.\x0d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x0d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予以借鉴,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观点:\x0d第一,“天时、地利”是企业创业时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创业者,都是擅长把握机遇和利用环境的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冒险家、实干家.以“三国演义”初期的形势为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较早地得到“天时地利”的各路诸侯不仅有曹操、还有袁绍、袁术、刘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备强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只能相继灭亡.\x0d第二,“人和”是企业成长后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人和”就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天时、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业所独享,“人和”则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x0d在我们公司的管理咨询客户中,有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得
“天时地利”,成功地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原始积累,可是在“人和”方面,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组织与人才建设落后于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在成长阶段的瓶颈.\x0d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来予以描述.企业发展业务的能力反映了生产力,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F. 天时是什么意思

1、指宜于做某抄事的气候条件:庄稼活一定要趁~,早了晚了都不好。

2、指气候状况:天时转暖。

3、指时候;时间天时尚早。

拼音:tiān shí

引证解释:

1、气候。

清 吴伟业 《廿五日游石公山诸胜》诗:“四月将已近,天时早炎热。”

2、时候。

《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当时大家钱尽,天时又有一点多钟,只好散了。”

(6)天时地理学扩展阅读

反义词:地利

拼音:[ dì lì ]

意思:

1、地理的优势:天时地利。

2、土地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充分发挥~,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引证解释:

1、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

2、地理优势。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这一场战斗, 吴天宝 凭着勇敢,凭着机智,利用他所能掌握的天时地利,终于把敌人打败,打的粉碎。”

G. 天时地利人和怎么理解

有两种理解:

1、《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

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1)意思是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2)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拓展资料: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向左转|向右转

H. 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怎么理解啊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