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解释旅游地理学

解释旅游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4 00:45:37

『壹』 旅游地理学:长距离旅游客人出游的空间规律是什么

规律:游客流在空间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旅行距离与旅游收入链长、收入点设置和收入量正相关 旅行距离与收入链的长度成正相关,距离越长,所涉及的旅游产业的要素就越多,旅游设计中的收入点就越多。所以长距离旅游者,特别是跨国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收入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旅游项目设计定位中,在资源与其他旅游产业配套要素允许的前提下,入境旅游者或长距离旅游者是目的地重要的潜在收入来源和重点营销的对象。
----------------
1 客源地(origin)与目的地(destination)
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应把旅游视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系统具有地域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以空间表现形式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图11—1)。
图11—1 旅游系统
1.1客源地(origin)
客源地即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旅游动机的产生来看,旅游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们在满足了吃、穿、住、行及安全感等多种基本需要之后才产生的。在具备了旅游动机之后还需要两个条件: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才能真正成为潜在的或现实的旅游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满足旅游的需要。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显然,可自由支配的收人水平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闲暇时间的多少虽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但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效率高,因此,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们可以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从旅游动机的产生,还是旅游的经济能力和闲暇时间的获得来看,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故当前国际上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客源产出地——欧洲、北美。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很活跃。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地区,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出境旅游人次也在逐渐增多,在世界客源市场中越来越重要。世界旅游市场正向欧洲、美洲、东亚太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演变。
1.2目的地(destination)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1.地中海。是欧洲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本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是以海岛、海岸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兼有海滨岩岸风光和湖泊风光,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中海沿岸是世界著名的阳光、海水、沙滩风景地带,以海岛、海岸、山岳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为主,兼具民族风情。本区的旅游客源地主要是西欧国家。西班牙是国际度假旅游的首位目的地。
2.加勒比海。是北美洲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范围包括加勒比海沿岸的墨西哥、大安的列斯、小安的列斯群岛国家和地区,如:古巴、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巴巴多斯等。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茂密的热带森林,奇异的海洋动物,海水、沙滩、阳光及古老的带有神迷色彩的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化构成本区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本区吸引的游客主要来自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3.东南亚。本区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旅游区,与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相比,本区的旅游资源要分散得多。本区主要指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本区以热带海滨风光著名,宗教寺庙等古迹也十分突出,民情风俗独具魅力。主要客源地为日本及我国的台湾、香港。
4.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是中南欧的主要山脉,最高海拔达4500m以上,其山脊部分由火成岩构成,经古冰川作用后,形成了锯齿状山峰和深切的U形谷,地势高差悬殊,十分壮观。冬季是阿尔卑斯山一年中的第二个旅游高峰期,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是主要的山地国际旅游中心。
1.3交通连接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不能形成旅游流(客流),交通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大众旅游就是在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才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运营,使国际旅行变得方便、快捷、舒适,大大促进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交通建设是一项主要的开发内容。没有方便的交通把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联结起来,旅游资源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在旅游产品中,交通运输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海外游客在华的旅游消费中,交通花费占有很大的比重。旅游交通与一般的客运、货运交通相比,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游客沿交通线上的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空间位移,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的经历和体验,是旅游者最终获得的旅游体验中的组成部分。
尽管,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常常利用已有的基础交通线路(并非为旅游而修建的交通线),但是,旅游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地的分布来选择组合自己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方式。交通线路和旅游线路高度统一,表现在一般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即是以交通线路把各旅游地和景点串联拼合起来,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即通常说的旅游产品)向市场销售。
基于以上两个特征,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和资源与市场的空间关系。在大尺度空间上,旅游者行为规律为作闭环状旅游,避免走回头路。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应适应这种规律,把规模、等级相当的景点和旅游地以最经济的、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方式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交通线。在中、小尺度空间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中心旅游地)作依托作节点状旅游。因此,中小尺度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作放射状与低一级的旅游地(点)相联结。
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它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跨越的空间尺度大。外部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航空交通和铁路交通,也有部分水运和公路交通。第二层次是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跨越的是中、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主要以公路或铁路为主。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跨越的是微观或小尺度的空间,交通方式以特种交通为主,如索道、游艇、电瓶车、畜力车、骑马等,甚至步行。旅游交通的选线、建设主要考虑大、中尺度的交通,景区和旅游地内部交通一般是旅游地、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贰』 旅游安全的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学)

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旅游活动版各环节的相关权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的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没有安全,便没有旅游。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事实证明,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带来巨额经济损失;旅游安全事故危及旅游者生命和财产,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旅游安全事故还会损害国家的旅游声誉,阻碍旅游业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叁』 旅游学 何谓雷帕旅游系统模型,请解释它的基本含义

从空间结构角度考察的旅游系统模型中, Leiper1979年提出、1990年予以修正的模型的影响力较大。Leiper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结构两个层面上讨论旅游系统。
在Leiper模型中,重点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3个空间要素,他把旅游系统描述为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见图6)。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及旅行的始发地,而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进行观光度假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其不仅仅指那些能够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移动的物质载体,同时也包括一些旅游者可能参观的地点(Cooper等,1998)。对照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可以发现,旅游通道同时也应该是一条信息的通道。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信息从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另一方面是具有促销功能的目的地信息从目的地流向客源地。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保继刚,1992)。
Leiper同时也指出了旅游系统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旅游者和旅游业”。旅游者是旅游系统的主体,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推拉作用下,旅游者在空间上进行流动。旅游业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其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Leiper的模型可以看到,旅游业中的不同部门分布于客源地、目的地或旅游通道等不同的空间,共同为旅游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虽然,Leiper重视旅游者和旅游业的空间属性,但是Leiper同样也强调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比如,他认为客源地的需求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季节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又是割裂的、刚性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在供求关系上充满矛盾的产业(转引自Cooper等,1998)。
在Leiper的模型中既可以看到旅游功能系统模型的影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又可以发现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因此可以认为,Leiper对旅游系统的分析是从两个层面着手的。第一个是结构功能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他同结构功能主义者一样也强调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是空间层面,在这个层面里,他强调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等空间要素的关系。应该说,这两个层面是有联系的,后者(旅游空间结构)正是前者(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
对旅游系统研究的简单评述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旅游系统研究的简单评述
在功能结构分析中,Gunn200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是对旅游系统认识的一个飞跃。因为, Gunn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吸引物、服务、交通等因素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子系统——旅游产业体系。Gunn明确地指出供给与需求间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匹配关系是实现旅游系统功能的基础,而传统认为的一些旅游固有的特点(如空间特点)都是非本质性的。这样,对旅游系统的分析关键就是对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Gunn作为一个规划学者,他的视角相对比较微观,他考虑的仅仅是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与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面对的决非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已有的和潜在的旅游目的地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
Leiper的主要贡献是把旅游功能系统投射到了地理空间上,他的模型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本质含义,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任何有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最终都应归结为对旅游系统的研究;同时,Leiper的模型也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如对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就可以在这个高度抽象的框架下进行;此外,Leiper的分析也表明了,在旅游系统的研究中,空间距离的摩擦(旅行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当然,必须指出的是,Leiper的模型应该被看作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或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在空间维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没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McKercher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旅游混沌模型中,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他进一步指出旅游系统是个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讨论旅游系统时规模经济是不可忽视的。
McKercher把复杂系统的理论引入到了旅游分析中,但他的概念模型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他并没有很好地揭示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学术界对旅游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仅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肆』 地理的解释

(1)学科名,见“地理学”。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2)古代“风水学”的别称,是古代学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内在系统的理论。目前有大量古书传世,皆名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等古书皆是风水名著,此处的地理皆是风水的别称。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其空间关系 。 地球表面(包括生物圈,可以和生物挂钩,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理):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底部-岩石圈表层-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地图(包括中国地图和地理,还有气候地图,地形图,经济社会地图,自然地图,地势图等)
作用:地理知识探究。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部门性
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 、 水文地理学 、 土壤地理学 、 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 医学地理学、冰川学 、冻土学、 物候学 、火山学 、地震学。
人文方面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文化方面
1 人种地理学
2 人口地理学
3 聚落地理学
4 社会地理学
5 文化地理学
6 宗教地理学
7 语言地理学
8 旅游地理学
经济方面
1 农业地理学
2 工业地理学
3 商业地理学
4 交通运输地理学
5 旅游地理学
6 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
7 区域经济学
政治方面
1 军事地理学
2 城市地理学
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生物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 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伍』 旅游者的名词解释

旅游者: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到他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停留时间均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从访问地获得报酬的人。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自然旅游就无法实现。旅游者,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游客,即从事旅游活动的人们。在英文里写作“Tourist” 。意思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为了得到愉快而进行旅行的人。

(5)解释旅游地理学扩展阅读:

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游和旅行会议提出了“观光者”的定义:“到一个非自己定居的国家观光,目的不是挣钱,这样的人就是观光者。”观光者又可细分为“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两大类。

旅游者:即临时观光者,到一个国家至少停留二十四小时以上,以娱乐、保健、学习、宗教信仰或体育运动等为目的,换言之,为了消磨闲暇时间、经营、参加会议或探亲等。

“短途旅游者”:到一个国家去逗留少于二十四小时,包括海上航游者。

联合国的规定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各国基本采用这一标准来统计外国旅游者或其他观光者数目。不过在执行中又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美国劳工统计局把离开本州一个晚上为了度假而旅行的人也算进去,但不包括为业务和会议旅行的人。西班牙1978年接待了外国游客4000万人次,90%来自于欧洲国家,其中不少是当天往返的,也统计进去。

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1963年的规定又略加改动,把不在一个国家过夜的观光者算作“短途旅游者”或“日间观光者”。1968年官方旅游组织国际联盟通过了联合国1963年的规定,采纳了这样的意见;观光者分成“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旅游者在被观光国至少住宿一夜,短途旅游者不住宿。

上述“旅游者”的规定,尽管作了多次调整,许多国际学者仍持有不同的看法。如英国的H·罗宾逊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曾对“旅游者”的定义提出了修正意见。他认为:“旅游者应指这样的人:它从一个地方旅游到另一个地方,许多甚至大多数旅游者是旅行到一个目的地地方,并在那里停留一段时间。”

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均属旅游者。至于应邀来我国访问、部长以上的代表团成员、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专家、新闻记者、留学生、导游、归国定居的华侨,以及出国人员,都不能算是旅游者。

由于国际旅游者对旅游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多年以来,一些国际旅游机构与组织对国际旅游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1)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曾对“国际旅游者”或“外国旅游者”定义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具体包括下列人员:

①为了消遣、娱乐、家庭事务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②为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各国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③为工商业务而出国旅行的人

④在海上巡游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也看做旅游者。

『陆』 旅游 名词解释

旅游的名词解释来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源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

(6)解释旅游地理学扩展阅读:

旅游的先驱是商人,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以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居世界前列,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

当时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数大禹了,他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览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孔子二人了。

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记。

『柒』 两道旅游地理学考试题!求解答! 以实际例子来解释旅游动机激发的外动力相互作用最重要互补性和代替性

【四】答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

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个地域内出现,他们各自的旅游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共同增长的动态变化和旅游地市场结构的在组织的现象。

理论模型:Tij=GPiAj/Dbij

Tij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__

G、b为经验参数;

Pi为客源地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

Aj 为目的地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

Dbij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之间的距离;

某一旅游地与其附近的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补充关系,另一种是替代关系。在同一等级旅游地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的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如下表: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三、喀斯特石林的空间竞争

作业:

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谈谈你对此理论的看法.

2.试述旅游空间竞争理论的模型。

3.举例分析某旅游地空间竞争特点。

4.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特点

参考PPT文档http://wenku..com/link?url=_QB9yGtTnaxOUCz-J9lFqplBhFapYvBxQXEb-oU44_gZoPo5_VMsu27jPcx0y


【五】1 旅游资源及其替代互补性

1.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在英文中又称作“旅游吸引力”(Tourism Attraction),其本身包括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它是旅游目的地藉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保继刚和楚义芳在《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次印刷)中指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该定义指出,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旅游资源。由此看出旅游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1.2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

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是旅游资源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分析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时,是定位在同一大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1.2.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

替代性即干扰机会。旅游资源的替代性是指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个体之间会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并表现为级别高、吸引力大的资源个体替代、抑制级别低、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1]。以下分长程旅游者(包括国际游客和区际距离长的游客)和短程旅游者(包括区际距离短的游客和区内游客)来阐述。

参考文档源自《山西的旅游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分析(实验报告)》http://wenku..com/link?url=QIFcA0-XuprSQQS8MRgQp1Qt5y7-aJkz5wq_-PedB7

『捌』 旅游地理的定义

这个问题比较强,旅游地理学不就是研究旅游地理的学科嘛,后者的研究内容不专就是前属者吗?另外,关于这种交叉学科的定义,一百个专家有一百种解释,十本论著的定义可能本本侧重点不同,是不可能有一个“大一统”的概念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