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理学
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厂现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就是布赖恩·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2.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陆大道的点轴理论及复其实践应用”制T“字型发展战略,据此,国家重点开发了东南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
大意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都在”点“上聚集,点与点之间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而形成”轴“。点是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是指有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线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在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向附近区域扩散,并与附近区域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必然发展为点-轴-聚集区,这里的聚集区也是一个点。
显然工业的整体布局是依此理论来开展的。
3. 新文化地理学特色主题是
文化地理来学是研究人类文自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 论述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学思想史演变
现代地理学是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传统思想,已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大学科体系。但地理学的综合整体观和综合工作的高难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与差距,加上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地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应用新技术,以提高综合能力,开拓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目前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决,如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监测和预报;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自然灾害防治对策,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等。这些都对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学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推动地理学的发展。我国地理学家已经在调查、了解、评价自然条件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和协调人地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地理学基础研究方面也存在着创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类迈向21世纪前夕,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以及人类对后代的责任感。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实质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后代奠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则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其战略思想是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使环境与发展得以协调,其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四个部分。目前《21世纪议程》作为国家、部门以及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对地理学来说迎来了发展契机,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调整知识结构,扩大适应能力,积极投入,这是地理学发挥作用提高水平,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取得社会承认的关键。
5. 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以若干里程碑式的代表性著作为标志。例如两版位新文化地理学领权军人物杰克逊(P. Jackson)和科斯克罗夫(D.
Cosgrove)的著作《意义的地图》、《景观图解》。这些著作虽有振聋发聩的新观点,但是均没有呈现一个完整的文化地理学框架。图1是本研究对新旧文
化地理学研究框架的梳理和整合。
6. 有哪些学校近几年新设了地理学研究生
这个是可以查的,一般所考学校都写得有所考科目。
如果想绕开高数的话,学校就要差点。西南、西部的一般院校大多都不用考高数。
比如贵州师范大学
7.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7)新地理学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8. 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当代中国地理学进展与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
(2)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
深入开展对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并加以综合.
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进展显著,并已发展为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自然地理的时空演变与过程研究的成就突出。.
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等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瞩目。.
(3)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研究;
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
地理学家率先开辟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4)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有几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30年代以法国、瑞典为代表;60年代以英、美、苏为代表,苏联的国家地图集还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领域.
中国近50年来先后编制国家、省区及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国家自然、人口、经济和农业等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5)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9. 自然地理学的新出路在哪
一、自然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扰动强度的不断增大,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体特征被重新解构,自然地理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自然地理学“政治化”和“生态化”倾向等。 二、自然地理学的“全球化”视角: 自然地理学认识到传统小尺度、短时期和当时状态的研究,既导致学科分裂,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所局限。 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多学科之间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丰富了自然地理学学科内涵,提高了研究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四、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 自然地理学为社会服务的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趋向于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和人类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