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微生物地理学

微生物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2 20:38:11

A. 微生物学分类和动物学分类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谢谢

微生物学
基本信息

作 者: 吴柏春,熊元林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版 次: 1 页 数: 268 I S B N : 978756223339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学相关专业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生态及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内容体系上力求讲清概念、理清思路、阐述规律、联系应甲、增强教材适用性。 本书每章后配有本章小结、思考题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供读者学习使用。 本书可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和专科教学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1.1.1 微生物的概念 1.1.2 微生物的特点 1.2 微生物的类群及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2.1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2.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3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 1.3.1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3.2 微生物学的分科 1.4 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学的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2.2 微生物的发现 2.3 微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2.3.1 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2.3.2 其他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扩展 2.4 微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1.1 细菌的大小、形态 3.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3.1.3 细菌的繁殖 3.1.4 细菌的培养特征 3.2 放线菌 3.2.1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3.2.2 放线菌的繁殖 3.2.3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3.2.4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3.2.5 几种放线菌 3.3 蓝细菌 3.3.1 蓝细菌的形态 3.3.2 蓝细菌的重要特点 3.4 其他原核微生物简介 3.4.1 支原体 3.4.2 衣原体 3.4.3 立克次氏体 3.4.4 螺旋体 3.5 古细菌 3.5.1 古细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 3.5.2 古细菌的生活环境 3.5.3 几类主要的古细菌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生命从不可能开始 思考题 第4章 真核微生物 4.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4.1.1 细胞壁和细胞质膜 4.1.2 细胞核和染色体 4.1.3 细胞器和其他具膜结构体 4.1.4 鞭毛和纤毛 4.2 酵母菌 4.2.1 酵母菌和人类的关系 4.2.2 酵母菌的形态、大小 4.2.3 酵母菌的细胞构造 4.2.4 酵母菌的繁殖 4.2.5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4.3 霉菌 4.3.1 霉菌的形态、构造 4.3.2 霉菌的繁殖 4.3.3 霉菌的培养特征 4.3.4 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 第5章 病毒 第6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7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8章 微生物的生长 第9章 微生物的控制与菌种保藏 第10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11章 传染与免疫 第12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13章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动物学
名图书(一)
作/译者:姜云垒 冯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040200799 [十位:7040200791] 页数:425 重约:0.660KG 定价:¥31.40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动物学》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主要包括绪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生物的分界、动物学及其分科、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动物分类知识。第1章至第20章分别讲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各门、纲的主要特征、躯体结构、代表动物、分类、常见种类和经济意义。对各门、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在无脊椎动物总结和脊椎动物总结中一并作了简述。最后两章,简要叙述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的有关知识。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中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特产园艺、环境保护及食品科学与加工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高中、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第二章 海绵动物门 第三章 腔肠动物门 第四章 扇形动物门 第五章 原体腔动物门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 总担动物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 第十二章 无脊椎动物门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四章 圆口纲 第十五章 鱼类 第十六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 爬行纲 第十八章 鸟纲 第十九章 哺乳纲 第二十章 脊椎动物总结 第二十一章 动物的地理分析 第二十二章 动物生态 主...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与评论:
《动物学》以动物进化为主线,主要包括绪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4部分。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中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特产园艺、环境保护及食品科学与加工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中等农业学校、职业高中、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编辑本段同名图书(二)
基本信息
动物学
出 版 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该书封面
[1]出版日期: 2008年04月 编 著 者: 王慧 崔淑贞 ISBN 号: 978-7-81117-004-7 中图分类号: Q95 开本: 16 版次: 1-3 页 数: 360 装 帧: 平膜
简介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动物学基础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动物学》、《普通动物学》或《现代生物学基础》中动物学部分的课程教材。全书结合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物系(如生物技术专业等)的特点,力求简明扼要地阐明动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揭示动物生存与发展的规律,阐明各个层次的动物种类、结构、功能、行为、习性、繁殖、发育、进化、分布移动、历史发展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等一系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动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节 动物学简史与学科发展态势 第三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第五节 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繁殖与个体发育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原生动物的重要类群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 海绵动物门(spongia) 第一节 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海绵动物门分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第一节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水螅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 第四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的分纲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 原腔动物门(Protocoelomata)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线虫纲(Nematoda) 第三节 腹毛动物(GaStrotricha) 第四节 轮虫(Rotifera) 第五节 其他原腔动物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ilusca)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第一节 节 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节 肢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 节 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一一海盘车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半索动物门的分纲 第三节 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分类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四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圆口纲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五章 鱼纲(Pisces) 第一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鱼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六章 两栖纲(Amphibia) 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七章 爬行纲(Reptilia)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八章 鸟纲(Aves)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鸟纲分类 第三节 鸟类的迁徙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九章 哺乳纲(MammaIia)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哺乳纲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十章 动物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动物进化的例证 第三节 进化学说 第四节 动物进化规律 参考文献

B.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2)微生物地理学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C. 微生物是怎么来的

就地球而言,最早的生命肯定起源自海洋。科学家认为海水能溶解许多物质,这些物质的分子在水中不停地碰撞和结合,极有可能产生一些大而复杂的生命诞生所必需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合成这样的大分子物质需要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很可能来自海底的火山活动。 令人称奇的是,海底的活火山口会不断向外喷射出黑色的液体,就像股股的黑色烟雾袅袅上升,科学家将这一景观称之为“黑色烟雾”。 “黑色烟雾”的形成似乎非常简单,活火山通过地壳的裂缝不时向外喷射熔岩,熔岩遇到低温的海水立即冷却下来,使得喷射口处熔岩凝固成像“烟囱”一样。火山喷发时,海水不断地通过缝隙流入“烟囱”,由于“烟囱”内温度极高,海水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急剧升高到1000℃左右。在极度的高压下,海水无法变为气体,这样,极度高温的海水就会与周围的岩石发生作用,使岩石内含有的硫化铁、硫化锌和硫酸钙等矿物质溶解在水中。然后含有大量矿物质的海水随着熔岩一起从“烟囱”口喷射出来,遇到冰冷的海水时,这些硫化物又形成黑色的沉淀物,随着水流上升,就形成所谓的“黑色烟雾”。 “黑色烟雾”大小不一,多数高度为10米,最高的“黑烟”可高达13米,“黑烟”直径也从30厘米到1米不等。 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的科学家相信,“黑色烟雾”是产生生命的摇篮,海水中所含有硫和其他矿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有机化合物,当黑色的海水逐渐上升时,这些有机物分子开始冷却,水中含铁颗粒和其他矿物质与有机物分子相互作用,吸附在有机物的表面,然后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水中的有机物质形成氨基酸或更大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再通过链接成为蛋白质样颗粒。这些蛋白质样颗粒非常之小,呈球形,冷却后就成了细胞最基本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室模仿海底火山口高温高压情况已合成了相应的一些大分子物质,支持了这一学说。科学家还认为黑色的海水除了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外,还可以遮挡来自太空的有害射线的辐射,这一点在生命诞生时确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证明这一学说,2000年,海洋生物学家乔治和安娜乘坐深海潜水器对海底“黑色烟雾”进行了探险。他们操纵潜水器上的机械臂对“黑色烟雾”化学成分和温度,以及是否存在微生物进行探测。果然,在“烟囱”出口处的海水中发现了微生物,他们认为这种生活在极端高温下的微生物是最早微生物的后代,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宗。由于微生物生存的海水中硫化氢和硫化铁含量很高,推测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后能产生氢气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微生物是最多的生物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

D. 微生物学研究生是理学硕士吗

1 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专业通常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内学、物理学、容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天文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 等。
2微生物学研究生是生物学分枝,属理学范畴,微生物学研究生是理学硕士.

E. 地理学 的内容是什么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研究对象
地理学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地理学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组成,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层圈——人类圈。
上述各层圈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这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层圈的形成在实践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太阳能。
地理学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

F. 你为什么选择微生物学这个专业

虽然我的专业并不是生物学,但我参加过生物奥赛。培训班里用的都是大学的教材内,陈阅增容的普生王镜岩的生化神马的学起来一样也没偷工减料,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学生物,一方面,是因为我真的热爱生命科学,从小就喜爱;另一方面,是从初中到高中老师们的引导和启蒙,真的很感谢他们。

G.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同学进来下(最好是研究生),帮帮小弟

做土壤微生物简单的一B,买本沈同的微生物学看就可以了,高教版的,还有本周德庆的微生物学教程也可以看看。。。
不需要什么仪器的,玻璃器皿像培养皿烧杯量筒什么的。。。关键要把操作练好,无菌操作最重要。。。还有就是培养基比较重要,不同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环境不同,特别是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很复杂,需要把握好。。。
论坛神马的去看看生物秀论坛。。。

H. 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在人们发现感染有李斯特氏菌种(Listeria,致死性菌)的科罗拉多甜瓜之后,到Steven Soderbergh的《全境扩散(Contagion)》——一部讲述某种病毒带来的世界性灾难的电影——上映,微生物经历了一个在“公共关系”上的困难时期。
ReliaPrep™FFPE Miniprep Systems 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核酸,点击索取免费试用装

在人们发现感染有李斯特氏菌种(Listeria,致死性菌)的科罗拉多甜瓜之后,到Steven Soderbergh的《全境扩散(Contagion)》——一部讲述某种病毒带来的世界性灾难的电影——上映,微生物经历了一个在“公共关系”上的困难时期。面对它们潜在的致死性,你自然会有种要树立“防火墙”的急切需求:别再握手,别再共用手机,还有——虽然上帝不允许——别再性交了。 但将你生命中的微生物全部净化掉是不可能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及其它微观组织——是地球上为数最多的生命。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你也是微生物。“你”体内大约90%的细胞和99%的遗传物质属于病毒,而并不属于你。由于病毒细胞较人类细胞个头小,它们只占你体重的10%,但你随身携带的这些细胞几乎都有它们自己的小九九。 问题是,我们只能在最模糊的层面上了解它们的如意算盘。它们的普遍性造成了研究上的困难。对研究来说,它们太小了。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在实验室中将一个单独菌种隔离并培养。但微生物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都是群居动物。正如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与面对无花果树、美洲豹、或另一只同类的野生猩猩不同,在皮氏培养皿(Petri dish)中单独培养的微生物并不会展现它在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许多行为。对任何生物体的研究而言,最有意思的要数它对其它生物体的反应——它会吃掉它们、逃离、还是与它们社交? 快速 准确 向猜测说再见,最新Tali™ 成像型多色细胞分析仪,详情请咨询Invitrogen>> >>然而,微生物“社区”太复杂了——你的肠子里、或者任意一立方英尺的土壤中就生活着逾千种微生物——实在是无法知道谁在对谁做什么。到底是附近的99种微生物中的哪一种导致了抗生素的产生?是什么让这个休眠期的病毒开始疯狂的繁殖? 为了对微生物相互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研究简化但仍然真实的微生物种群。这曾经是哈佛大学微生物学家Rachel Dutton所面临的挑战。她希望寻找到一个足够又不过度复杂、本身就已经被隔离的种群进行研究。有一天,她意识到她自出生以来就在食用她的理想研究对象:奶酪。 吃奶酪其实是在吃微生物 手工奶酪与其说是用牛奶制作的,不如说是用细菌、真菌、以及它们的副产物制作而成的——牛奶仅仅是这些微生物的养料。每一块奶酪就如同一个微小的、资源丰沛的孤岛,在此同时放逐着一批微生物种群,“生还者”模式。Dutton现在正处在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一个五年期项目的第一年,她将与博士后研究员Benjamin Wolfe合作,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些孤岛社区,然后了解谁将兴旺,谁将被出卖,还有谁会被驱赶出孤岛。为完成这一任务,他们需要从一块特定的奶酪中分离出所有的微生物,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在一系列有着细微变化的不同环境中将它们重新混合,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 “最终我们希望能理解使得这些微生物体共生的基因和路径。”Dutton说道。 这将对我们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并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比如说,研究微生物群落最初是怎样形成的,能帮助我们理解感染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特定的病原体突然大量繁殖,以及我们怎样才能使之停止。这样的研究同样能帮助我们用更适合的方法建立体内微生物群落,而不只是通过如今风靡的大量饮用酸奶法。 Dutton和Wolfe在位于佛蒙特州的Jasper Hill农场启动了他们的项目,该农场以其全美最多样的奶酪地窖、以及从其奶酪外表皮产生的擦奶酪闻名。他们已经在Winnimere——一种以其丰富口感、强烈气味而著称的洗浸乳酪(washed-rind cheese)——上发现了15种不同的微生物。其中不乏预料之中的种类,如早先已在欧洲最美味的洗浸乳酪上发现的一种细菌。此外亦有一些新发现,包括几种先前仅在极端环境如北冰洋和挪威海峡中发现的细菌。这些微生物中,有些一直生存下来,在奶酪表皮上开出绚烂之花;而另一些则被新物种取代,如同草退林丰。 Dutton表示奶酪的根本在于微生物群落。“我们闻到的士微生物的味道,而不是奶酪的。而我们品尝的亦是微生物。”(其实当我们食用Gorgonzola奶酪的蓝纹、Brie奶酪的绒毛、或是Limburger奶酪的橘色糊糊,我们正吞下数百万活着的微生物。)“当我们将这些生物体在实验室中(与奶酪)隔离,它们闻起来与奶酪几乎一样。我们常常闻着它们说,‘嗯,这就是Winnimere!’”事实上他们的冰箱已经变成周围实验室的痛处。“冷却器周围可不好闻,”Wolfe承认。 而这样的味道在美国的奶酪商闻起来却带有成功的清香,他们长期寻找能够复制传统欧洲奶酪风味的方法。在我们对微生物有所了解的多个世纪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这些传统奶酪;奶酪商仅仅知道特定工序能够制造出特定风味的奶酪。比如说,意大利干酪的生产商了解到(如果要制作干酪他们就要)在每天用于制造奶酪的牛奶中混合前一天的乳清。而最棒的奶酪得益于地理学上幸运的意外。将羊奶凝乳放在法国小镇罗克福尔(Roquefort-sur-Soulzon)附近的岩洞内,几个月后当你回到这里,你就能收获一块蓝纹杰作;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得归功于岩洞内的罗克福尔青霉菌(Penicillium)。在此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著名的奶酪培养(微生物群)从而在世界各地复制出它们的风味。 微生物是奶酪成功的功臣 虽然微生物(在奶酪产生中)扮演的角色被渐渐发掘,奶酪商却只能够识别他们奶酪中最为明显的微生物,因此源于实验室的奶酪无法完全还原传统奶酪的丰富风味,后者是由在真实而古老的欧洲奶酪岩洞内的微生物群落产生的。这是几乎没有任何美国奶酪能够达到优质欧洲奶酪的强烈风味与复杂度的原因之一。欧洲人将其归功于“地域”,即产地半神秘的独特性,但当地的微生物可能是真正的功臣。 Dutton和Wolfe现在开始同时研究美国奶酪和传统欧洲奶酪,如Valençay、St. Nectaire、以及Stilton,他们的目标是识别出上述各种奶酪上所有的微生物。“我们希望了解不同种类奶酪商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特征,”Wolfe说。如果他们能够将特定的微生物与特定的风味和纹理联系起来,Dutton和Wolfe或许能为美国的奶酪商带来福音,将欧洲神灵不为外人道的宝贵学问传授给这些美国奶酪商。“我们能够告诉奶酪商,如果加入这种白地霉(Geotrichum)菌种,你将得到更多的物种X,”Wolfe预测到,“而我们知道物种X产生花香味。你将很可能会有一个做预测的根据。在奶酪界没人能深入了解到基因层面。人们期望种瓜得瓜,但(事实上)是在碰运气,因为他们只是把原料置于一个未知的环境中。”

I. 怎样学好生物地理

地理的话如果要学好必须多做资料,考点和热点自己要多总结。地理知识很多,记是必须的,不要嫌烦,同样的东西考多了也就自然记住了。时区,气候,地理特性的图还要加以理解。要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掌握。
生物,首先应该有兴趣最好,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学生物重点除了记以外,还要努力理解生命现象的变化过程。跟你干讲也很难有什么帮助,建议找个生物好的同学给你系统地去讲,从一个生物下分到植、动、微生物;动再下分原生、腔肠、扁、线、环节、节肢、软体;每种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又有细化到生物细胞分裂分化;就说种子形成时横化与纵化都有时间特点;
其实生物看起来简单,学起来内容多,但却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系统的;生物题一般只难在设计性实验那一块,在于掌握实验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学好生物一定要好好理解,比如有丝分裂这么一个现象,正常是个什么进程,可能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错误,DNA各阶段状态都要自己理解清楚后还要想象一下,就更形象了。
总之没兴趣和耐心很难学好,不过如果只是分数的话,只要多做题,把常考点把握好就行了。地理要懂得看图,这是很重要的
生物要理解学的东西,不理解就是白搭
上课要听课,该背的要认真背

我就是这样的,每一科都上90分了

J. 微生物学怎么学啊

生物:
对生物课的学习不能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和地回理有点类似。数理化一答节课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多,对一个重点知识会反复的在课堂上做题训练。而生物一节课上的知识点很多,可以不夸张的说,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考点。而且课时紧张,不能在课堂上巩固练习。所以课后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做,有不懂的要马上问。 生物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比较具有综合性,一个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这种知识点的联系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或者是补充的,很多学生不听课,自己看书,结果书看了,题不会做。也有学生上课只听课本上有的内容,课本上没的以为是不重要的,就没听。这些都应该避免。
学习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 。
3.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