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的问题

地理学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2-02 03:56:27

1. 地理学术问题

第二个问题和
晨昏圈
有关.当北半球夏至时晨昏圈是由西北指向东南.
南半球
夏至时晨昏圈是由东北指向西南.所以会有第二个结论.

2. 地理学问题。

温带气候(temperate climate)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于北纬35°-55°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和朝鲜、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的控制,风从海洋吹向内陆,湿润多雨。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国家比较,我国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热的。如广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纬度上,但两地1月份平均气温要相差8℃左右,广州冷,哈瓦那暖。英国西海岸的利物浦与我国北方漠河镇压的纬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气温高达4.3℃,而漠河同时期的最低气温常在零下35-40℃。

温带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气候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生物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界。从植物种类上来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原地区生活着善跑能飞的动物;在阔叶林中生活着大型食肉类运物;针叶林中生活着一些耐寒动物。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本带冬季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届时结冻。但夏季仍然温暖。这一自然带分布于东亚的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分布于西欧的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属夏绿阔叶林(原称落叶阔叶林),树叶较宽阔柔软,秋季脱落。如气候偏于湿润,土壤风化和淋滤较强,则发育为棕壤型,否则发育为褐土型。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落叶阔叶林带都在靠海岸一侧较宽,向内陆变狭,最后“尖灭”,两部分没有连成一体。动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缅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较普遍。此外常见的还有野猪、狐、鼬等。

北美东部(约西经100°以东)落叶阔叶林带特征也较典型,现在多成为良好的农业区。南美南端伸入西风带范围,西南角亦有狭而短的落叶阔叶林带形成。

北半球的落叶阔叶林带最北部分,冬季更为寒冷,有三个月以上月平均温度低于0℃,森林由落叶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混交形成。

注释:本文中度均为℃

3. 地理学的问题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内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容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在我国,可持续观测两个早晨:一个是8月12日早晨1时至天亮前;另一个是8月13日凌晨0时至天亮前。两个清晨:头一个凌晨我国东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响,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少;后一个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扰,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多。

一、极大点估量:13日的0时40分和5时30分左右
二、观测方向:天空东北方【由于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要到22时才会从地平升起,后半夜升得较高】

今年观测最好的时机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几小时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云,11日和13日的观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上半夜在月球还未升起的几小时来观测。遗憾的是在那时辐射点的高度还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内流星可以被观测到。这时候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长的轨迹并产生流星余迹,但是却很稀少。

4. 地理学问题

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岩石释重和温度变化。此外,岩石裂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盐类的结晶与潮解等,也能促使岩石发生物理风化作用。
温暖湿润气候地区,冬夏季气温、降水变化剧烈,因此物理风化严重

5. 关于地理学的问题应该问哪个分类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上,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永续发展的安全状态和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制度技术)条件。

6. 关于地理学的问题

其实什么“发现式”“探究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例如:一个探究性发现式教学案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 教学设想
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课标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再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中的具体做法:1、板书好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结构。2、对重难点知识引用生动的事例来分析讲解。3、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总结。
(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图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参考中图版、湘教版等教材对内容进行部分调整与取舍。将“大气受热过程”内容调整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铺垫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二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主干知识——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第三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重点分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而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通过大气的三种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难点分析
学生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较难理解。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近地面大气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量,同时也向外释放大气辐射。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归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三)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讨,达到以下目标。
(1)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3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分析、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2探究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与人类关系。
3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 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教材内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术语: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教与学的探究、最后总结几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
4.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师引导】
新课引入语: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大气垂直分层。
(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查出以下术语的意思。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学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提示语】让我们看看“大气垂直分层图”,思考这些问题:
(1) 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怎样变化的?
(2) 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最为密切?
(3)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次主要特征和人类的主要关系:
(1)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对流层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直接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一切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4) 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第二部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教师提示语】请你们带着以下问题去探究,找出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对流层和平流层会吸收太阳辐射吗?
(2) 夏天多云的时候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
(3)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此表:
形 式 参与物质 波长范围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供材料】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投影完成)
【学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并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第四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示】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1. 夏天多云的白天和冬天多云的白天,哪个气温高?
2. 夏天时为什么我们喜欢穿浅色衣服?
【学生活动】
学生得出结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教师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多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关,主要是围绕着“大气受热过程”所展开,不知大家记住了哪些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 2 下垫面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研究】
请同学们课后探究: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种植农作物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可根据书本提供的材料和本节所讲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
【反馈设计】
1. 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请根据课本知识点,联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解释?
教学设计后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现代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7. 有关地理学习的小问题!

1、太阳黑子过多会导致极端气候增加,也就是极度干旱或者洪涝,高温或回者低温,不同地区答和时间都有不同,说太阳黑子过多导致地表气温下降的话是不准确的
2、分两步。第一,看气温划分温度带。如果最冷月气温高于15度,说明在热带。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四种气候。第二步看降水。如果降水全年都多就是热带雨林,全年都少就是热带沙漠。夏季多冬季少就是热带季风或者热带草原。其中热带季风降水要比热带草原多一些。
如果最冷月气温在0——15度之间,就是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一种。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就是亚热带季风,冬季多夏季少就是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平均就是温带海洋。
如果最冷月气候在0以下,那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或者温带季风气候了。降水少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多的就是温带季风气候。
最后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苔原、冰原考的比较少,全年气温都很低就是了。

8. 目前地理学中还有哪些难题呢

目前地理学中分化的分支逐渐有接近、统一的倾向。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潮流推动下,现代地理学正处于新的综合阶段。但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学实质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碍,付出极大努力。

地生态过程概述

生态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地生态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过程。生态就其本意来说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环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与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在这个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供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后者特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地生态的概念是生物学生态与地学观念的结合。地生态系统或地生态强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作用远甚于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间的作用。首先地生态学总是从某一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如湿地、山地)角度来讨论生态系统的特性;其次,地生态学虽然重视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种群的动态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并不被特别地强调,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生物与物理环境乃至于外界干扰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许是最主要的,地生态系统分析中已经不注重甚至不注意营养结构,而把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并且注意分析由于这种循环形成的空间(景观)结构(由此代替了对营养结构的重视)。关于景观结构或空间结构的分析理论目前越来越多地成为地生态学的主流,以至于被特别地区分出来称之为景观生态,相应地,地生态系统就强调生物与环境联系并具有能量、物质流动形成的景观结构、生物多样性与地域多样性和物质循环体系的系统。这里地域多样性是由于能量物质流动产生的不断发生的地域分异过程的产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单元,在这个追溯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与地域之间不断有类型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异过程是递阶进行的而不是连续过渡的。地域分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地生态现象中,这种分异序列大致可以描述为:全球——自然带——自然区——自然亚区——(?)——土地系统——土地类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异或地域生态分异的最小单位,一个立地内的土地环境的微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征已不可再划份,但这并不是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从生物学观点观察,土壤微生物与它的物理环境土壤之间仍然存在生态问题。我们认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态过程已经终结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怀疑的。由于地域多样性存在,这种序列会被破坏。在一个山地环境中,从山脚到上顶出现了纬度地带性,它对应的是带,带以下已经进入了土地系统甚至于土地类型级别的分异。从全球角度看,亚区过渡为土地系统也似乎太快,所以笔者在这里插入了一个‘?’。形象地讲,地域的生态分异就象一根两端固定于自然带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动中有多少个波腹与波节,与具体的过程和“材料”(环境尺度)有关,然而无论如何,波节的数量是可数个的或有限个的。

能量流与物质流在地生态过程中处于基本的关联系统单位的地位。我们将会看到,地生态过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关联、物质关联的形式建立的。在绪论中我们强调,地理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是热力学观念,在地生态系统中,这种观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地在下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群模型缺少这种观念,这不能不说这是地理学与生物学或生态学的重要差别。在细节上,但是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生态学与地理学关于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生物学生产力观念落实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方面,强调群落实际的生产力。地理学生产力观念一般考察土地潜在的生产力,或者环境的统计平均生产力,如土地的光温潜力、荒漠初级生产力和河口初级生产力。在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测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状况)的形式。

与能量流类似,地理学对于地生态系统物流的考察侧重于有生物量,或者侧重于有潜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环境单元即生态系统物理环境内的流动;生物体内的流动被忽视,生物间的流动并不被特别的强调。而目前地理学中,物流往往被赋于较能流更多的重视。在具体形式上,地理学或地生态过程更多地说注意水流及水对地域多样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学循环;由此直接引发了对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体中运动的重视。同时元素的迁移引起的地域多样性被认真的考察。这种考察一般是按环境类型和区域单元进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湿热带的元素迁移循环规律和在区域内划分出若干具有统一地球化学特征的地球化学省。

从地理过程角度、地生态物质循环被分成若干类型。目前理论上将地化循环分作气体型和沉积型,前者储存于空气和水中,后者储存于岩石圈和土壤圈中。这种类型的划分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下去。从区域的观点看,生态系统往往对物质的输入起到一个化学或物理状态转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质储存类型发生变化,即产生了地域多样性又维持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

生物与它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说明。一个生物体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繁衍和发育,特定的地理环境提供给生物或生态系统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质输入,从而也就约束了生物的发展范围和生态系统的运行。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一般被分解为气温或积温,光热、水分、湿度、土壤、土壤或水体中的生物盐、大气成分,作为生态因子的火等。这些条件首先受气候决定;其次,由地貌决定。地生态分析一般也主要由这两个因子来划分地域生态类型或者说确定土地的基本类型。进一步地划分土地类型,则需要引用其它地理过程特征。土地类型识别并进而对土地的评价目前只能哲理性地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当生态系统或种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时,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于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来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这个定律的进一步发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认为不仅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食物”)中相对的成分是生物体及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热、水等地理条件也会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质、能量输入而成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光、热条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却成了限制因子。实际上生物有一个生态学上的环境容许的范围,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并称作耐性定律。现代研究说明,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狭,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当一个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是适度的状况时,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下降。经常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繁殖期通常是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用。

由于耐性范围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现出限于一定空间范围的特征。牛文元(1989)实际上猜测这种空间分布呈正态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宽度指标B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别为第i(=1,2)种生物种群或优势分布的中间位置和方差。过渡带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样性和景观结构更为丰富。显然,关于生物种群或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形式,还缺少科学的理论。近年来借助遥感观察和分析,关于地域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景观结构的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得到了发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认为,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数学。这种观点虽显得偏颇,但是它恰当地指出了生态学中数学的广泛应用。生态(学)过程暨地生态过程,通常被大量的数学模型所描述。与前面三章的内容不同,生态学模型带有较多的任意成分,因为它们不象物理问题,可能借助大量观察和重复实验来总结普通规律。皮洛指出,任意地制造模型会带来对生态系统的误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Jφrgensen认为在生态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个问题:①自然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不可能在细节上描述它,没有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从某一角度对生态系统的透视,并从中获得知识;换一个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态系统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构成,必须认为其是不可约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以经验机理模型作为基本工具。为建模式,需要认识三个问题:①系统的特征;②我们将用模式于什么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实际上,笔者认为上述讨论适合于地理学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后几章的模型。

种群动态虽然不属于地生态问题,但种群动态常常是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并且它揭示的问题,如稳定性、平衡态等对分析其他地理问题很有意义,本章的模型部分先从种群模型开始,在种群问题讨论中,请注意有直接地理意义的生态经济问题。

最后补充说一句,地理学涉及的生态过程,决不限于地生态学领域,尤其是狭义上的。

9. 地理学科的问题

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俄罗斯—印度

我知道LZ要的不仅是这些东西,不过文字说明哪些东西,就算你把悬赏提高一倍,也没人愿意做,这是实话。

10. 有关地理学习的问题

我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学地理 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就是地图和一些基础的知识要点专 这些既然你已经具备了
我觉得属你缺乏的是统一联系的去思考问题 地理是靠理解的 要把你学的知识运用到试题中 举一反三 有好多知识点之间是有挂钩的
例如 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气候 气候关系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农作物的耕种 气候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地形 如果一个地方每年雨水比较多 那么那个地方就会多河流和谷地 农业的发展又跟地形有关 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 农业发展要想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又关系交通发展问题 交通发展又关系到城市化 城市化直接联系到人口 住房 交通等等
这些之间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要把他们好好的联系起来 考试不就是考谁答的知识点靠题些么 你说再多还不如别人答的一个知识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