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彼得
㈠ 彼得·海斯勒的介绍
彼得·海斯勒(1969年6月14日——),美国记者,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专成长于密属苏里州哥伦比亚市,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后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1997年曾在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捷克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罗斯、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旅游文学写作之路。海斯勒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其它散文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㈡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的生平简介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英语 :Pyotr Alexeyevich Kropotkin, 1842年12月9日-1921年2月8日),俄国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以道德学术闻名于世。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王子”,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他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他也曾为1911年版的《不列颠网络全书》撰写过条目。
㈢ 关于彼得大帝的野蛮
我为楼主提供的事迹
彼得大帝在青年的时候,和自己的少年朋友组成的武装到处打劫,甚至劫掠妇女,很像伊凡雷帝。
彼得从他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夺回政权后,为了报复索菲亚,将她软禁在一座教堂中。并将索菲亚原来的情夫的尸体,掉在索菲亚卧室的窗外。
彼得生前,据传闻他的母亲曾和很多大臣有私情,而当年的老沙皇又体弱多病。所以很多人猜测彼得并非当年的沙皇的儿子,而彼得的真正的父亲,其中两位大臣有很大的嫌疑。一次宴会中,彼得冲到其中一位大臣的身边,扼住他的脖子大喊道:“说实话,你到底是不是我父亲?如果敢撒谎,我就拧断你的脖子。”当时,那个大臣害怕的说:“怎么说呢,陛下,当初不止我一个人和。。。。”话没说完,彼得就掩面离去。
彼得最辉煌的是在欧洲的游离,他曾经学过牙医,学完后,自认为医术高明,将医生所有牙器具买下来,并对带来的考察团数百人进行全面的牙齿检查。彼得的检查非常苛刻,任何他认为不好的牙齿都要拔掉,而且彼得力气很大,好几次都将对方的牙龈拔出,血流不止。
彼得在欧洲如饥似渴的学习,也希望考察团的人能像自己一样。有一些人不学无术,只是来观光游玩,彼得很生气。一次彼得学习人体解剖时,逼迫一个纨绔子弟去咬尸体的脖颈动脉。
他曾向一个国家索取一件木乃伊,结果被拒绝,彼得大怒,将木乃伊损毁。在英国时,不但是彼得,所有俄国考察团的居住的房间一片狼藉,污秽不堪。在德国,彼得被款待期间,彼得突然站到餐桌上,拔剑起舞,在场人无不惊愕。
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只得提前回国。回到都城后,彼得就进行了最野蛮的镇压,莫斯科广场上血流成河。彼得甚至还和刽子手比较刀法,亲自砍掉一个叛军的脑袋。还强迫大臣们亲手行刑犯人。每次屠杀犯人,彼得都亲自观看,表现的非常热情。但有一次,突然性的,彼得脸部变得痉挛抽搐,作呕状。
彼得自幼患有痉挛,他甚至不敢一个人睡觉,害怕在睡梦中患病死去。必须身边安排一个壮汉,在自己发病时用力按住自己。
彼得的一个情妇触怒了彼得,被杀头。紧接着,彼得拿起头颅,想在场观望的人们讲解人体解剖,讲完后,又亲吻了首级,就扔到了一旁。
彼得第二个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原本是他的部将对瑞典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后来将军又将她献给了彼得,彼得对她宠爱直至。但叶卡捷琳娜依旧和那个将军私通。据说彼得知道此事,但并不生气,原因是叶卡捷琳娜本来就是那个将军的。
后来叶卡捷琳娜又和别的男人有染,彼得很生气,就随便安了罪名处死那个男子,行刑时还让皇后观看。事后,皇后回到寝宫,发现在最显眼的地方,一个玻璃容器中盛放着那个被处死的男人的头颅。
彼得的太子阿列克赛反对彼得的改革,结果叛逃国外。但不久就被彼得骗回国,但太子刚一回国就被以叛国罪抓了起来,彼得下令法院亲自审判,还对太子用刑,彼得还亲自用刑。最后皇太子被判处了死刑,太子发疯,最后猝死在狱中。第二天彼得照常接待外国使者,就像没事儿发生一样。
㈣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取得了什么科学成就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各个知识领域,取得的科学成就。
同时,对于那些不能转送到图书馆或陈列馆的古代文献则采取了保护措施。例如,政府曾下令保护保加尔的许多重要遗址,以免其继续遭到破坏。不过这类命令的作用看来不大,保加尔遗址的命运就说明了一切。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也开始深入研究当代史,特别是北方战争的历史。1718年,彼得一世亲自参与编写了《北方战争史》。这部著作体裁非常庞杂,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政论作品,御前机要秘书阿·瓦·马卡罗夫是该书的主要作者。
彼得一世亲手修改的几本《日记》的稿本也保留了下来,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公开发表。1722年,彼得一世在他的笔记本里记下了写作《北方战争史》的计划纲要:"历史中应写入这次战争做了些什么,何时做了关于地方和军队的何种规定,这两方面和教会方面制定了哪些章程;还应写入堡垒和港湾的修建,舰队的建设,各种手工工场的建立,以及圣彼得堡、科特林岛和其他地方的建筑工程的建设。"
另外值得称道的作品,就是我们曾提到过的彼·帕·沙菲罗夫所写的探讨北方战争原因的《思考》。1713年,彼得一世要求把所有分散的作战报告收集起来,并配上相应的图画,集册出版,可惜的是这本名为《兵书》的作品在当时没能出版。
科研工作集中在科学院的3个"部":数学部(包括地理)、物理部(包括自然史)和社会科学部(人文科学)。"部"内有11名院士和1个秘书,秘书的任务是做记录,写报告并与学者们保持通信联系。科学院院士应当关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一切新成就,从事发明创造,还要在周会上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完成沙皇给予他们的各种任务。
此外,他们要为青年学生准备本学科的教程,并要用拉丁文出版,各部译员要把这些教程译成俄文。有意思的是,俄国政府规定科学院还要举办"公开大型舞会",而科学院院士应当在大型舞会上发表有关自己学科的谈话。
科学院高薪聘请了一批欧洲优秀学者以带动俄国学术发展,培育自身的学术人才。其中有大数学家伊·赫尔曼、生理学家兼数学家德·贝努利、物理学家赫·马蒂尼、数学家纳·贝努利、天文和地理学家伊·德利尔等。这些专家学者在俄国科学院所从事的研究基本上代表了西欧各研究领域最高端的研究水准。而与傅尔蒙齐名的,同被誉为欧洲汉学先驱的德国学者拜耶尔就是在俄国科学院成就的名声。
科学院的教育活动集中在附设的中学和大学,大学里设有三个系,即法律系、医学系和哲学系;而当时一般大学通常会设立的第四个系——神学系,在科学院的大学里被取消了。对此,科学院章程草案解释说,这个任务应当交给正教院来负责,这说明了科学院严肃的科学性质。
除了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之外,科学院还要促进实践工作的开展,关注各种发明并负责解释其意义,帮助俄国建立、发展"自由艺术和手工工场"。总之,俄国将当时许多多少带有研究性质和学术性质的任务都交给了科学院。
俄国政府还将1714年所建立的图书-博物馆(也叫珍品陈列馆)并入了新建立的科学院。陈列馆里有许多珍贵书籍和手稿,皇太子阿列克谢、沙菲罗夫等人的许多私人藏书也被收藏在了这里。陈列馆于1719年开放,最初这里有许多"珍品"和"稀罕之物",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购买的。
陈列馆最初的陈列品当中,有许多"畸形的东西"和各类解剖标本,以及一些数学和物理仪器。此外,沙皇为了能够不断地给陈列馆补充藏品,还专门发布过几道诏令,其中规定,"如果有人在陆地和水下找到古物,如奇异的岩石、人畜鱼鸟各类动物的骨头……刻在石器、铁器或铜器上的古老铭文,或古兵器、稀有武器、器皿及其他远古稀罕之物一律均须上缴……"
这些诏令为俄国的博物馆事业奠定了基础。珍品陈列馆人人都可以免费参观,它应该算作是俄国的第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陈列馆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展品,当时西欧国家一些了解古代收藏品的人,在参观后对藏品的规模和价值都惊讶不已。
㈤ 彼得大帝 这部书的作者和简介
《彼得大帝》 这部书的作者是阿・托尔斯泰
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苏联作家。出身贵族。早年在圣彼得堡学习工程。最初发表的两部长篇小说《怪人》和《跛老爷》,以果戈理式的诙谐笔调描写了贵族家庭的生活。十月革命后,因在内战中支持白党而流亡西欧(1919―1923),其间著有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3年返回俄国之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及《彼得大帝》等。
《彼得大帝传》 本书为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1930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
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㈥ 请帮帮忙找一下彼得.本奇利的生平简介
彼得抄 本奇利
彼得 本奇利是一位小说家、电影剧作家和评论家,他大力支持海洋环保事业。他的小说《大白鲨》销量超过2000万本,并获得编剧协会奖提名和英国学院奖提名。他为《华盛顿邮报》、《纽约时代周刊杂志》和《国家地理杂志》写文章,还曾担任《新闻周刊》副编辑。彼得在许多关于海洋生物的记录片中任嘉宾、解说和作者,他也是每天播出的《海洋报告》的主持人和解说员。彼得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短片,在全世界的水族馆中免费播放。他毕业于菲利浦艾克特学院和哈佛学院。
㈦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的介绍
俄国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最高精神领袖和理论家。其父为世袭亲王。内本人在西伯利容亚任军官时,业余从事地理考察和动物研究,修正了东亚地图,丰富了冰河时期亚洲冰河作用的知识。但对于政治的关切改变了这位潜在科学家的道路。因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政府和从事反沙皇活动而被捕。在越狱逃逸后长期旅居瑞士、法、英。十月革命前回国,认为工农自发组成的苏维埃可以在没有国家权力的干预下使人类获得彻底解从此致力于伦理史写作,把美好理想寄托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一生公正无私,胸怀坦率。深受追求崇高社会理想人们的敬佩。罗曼·罗兰以著名的格言对他作出评价:“托尔斯泰追求的理想,被他在生活中实践了。”最主要的著作有《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录》、《互助论》等。
㈧ 刚刚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会获此殊荣
这一说法毫无依据。在有资质进行候选人提名的个人或组织提交名单后,诺奖共颁发出112位获奖者,年龄跨度从41岁(吉卜林)到88岁(莱辛)
㈨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的地理学家
1862年,克鲁泡特金在侍从学校毕业。父亲希望他在首都的一个近卫军团当军官,好飞黄腾达。可是,年轻的公爵想的并不是豪华的宫廷生活和灿烂的宦途前程,而是如何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怎样改造社会。因此,他选择了遥远的西伯利亚的“黑龙江哥萨克骑兵队”。
1862年7月,克鲁泡特金抱着改革社会的理想到了西伯利亚。开始,他在伊尔库茨克任职;不久,又随军区司令官库克尔将军到赤塔,担任监狱与流放制度改革委员会和城镇自治设计委员会的秘书。克鲁泡特金进行了各种实地的社会调查,翻阅了不少国内外的历史资料,拟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可是,沙皇政府不仅没有批准这些方案,反而撤了克鲁泡特金的支持者库克尔的职。于是,克鲁泡特金的改革工作不得不中止。
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强占了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为了搜集黑龙江地区的各种资料,以便进一步侵略我国,沙皇政府指示东西伯利亚总督于1864年先后派出了两支远征队,进入我国境内。克鲁泡特金被任命为远征队的顾问,任务是沿途绘制地图。他怀着十分兴奋和好奇的心情参加了这两次远征。他的考察一直深入到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1865年,克鲁泡特金到西伯利亚高原的西撒阳岭探险,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火山区。次年,他又发现了连拿金矿地区和赤塔之间的陆上直线交通孔道,并搜集了该地区的大量地质地理资料,因而获得了俄国地理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在西伯利亚时期,克鲁泡特金最关心的始终是社会问题。1863年的波兰起义,使他开始感到人民革命的力量。他在写给哥哥的一封信中说:“波兰起义是极其重大的事件。如果人民奋起,那么即使他们只是以镰刀武装起来,也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在连拿金矿上,他目睹了矿工遭受残酷剥削的情景,看到了他们在露天矿场里,顶着风雨,冒着严冬酷暑,每天披星戴月地干着最沉重的体力劳动,而所得却微乎其微。这时,克鲁泡特金想的已不是如何使俄国“与欧洲诸国并驾齐驱”,而是怎样使俄国避免发展资本主义,走另外一条道路。这可以说是他的民粹主义思想的最早萌芽。在西伯利亚时期,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开始露头。他读了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的一些著作,对这位“无政府主义之父”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他在西伯利亚从事改革的失败也使他感到国家是没有用处的东西。他后来曾这样写道:“我可以说,我在西伯利亚完全丧失了对国家纪律的信仰。我已经准备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了。”
1867年,25岁的克鲁泡特金辞去了西伯利亚的军职,进入彼得堡大学数理系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开展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通过对西伯利亚考察中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他对亚洲大陆构成的基本特征,以及山脉和高原分布的规律提出了新的看法。1869年,他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委员,次年被选为该会的自然地理部秘书。他的某些论点虽然后来被证明不尽符合实际,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地理学界的广泛兴趣。他还对冰河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1871年去芬兰和瑞典考察收集冰河期的堆积物,写出了《关于冰河期的研究》一书,成为一位地理学家。他对地理科学研究的贡献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1873年他出版了一部著作,指出当时亚洲地图中山脉走向从北向南是错误的,应该是从西南向东北的走向。在他面前展现出一条走向光辉科学事业的大道。不久,学会又提名请他担任秘书长,但是他没有同意。并放弃贵族继承权,他认为他的责任已经再也不是去发现新的科学,而应该是帮助人民实行社会正义。
㈩ 作者彼得.艾克什兰写的《小王子》主要内容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童话小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童话著作之一。这本书的主人公——小王子,来自遥远的外星球,因为与他的玫瑰花闹了点矛盾,于是离开他的星球开始独自旅行。在拜访了一个又一个星球后,最后来到了地球,并与地球人“我”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游历众多小行星时,小王子见识了独裁的国王、爱慕虚荣的自大狂、忧郁颓废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忠于职守的灯夫、死守教条的地理学家等等。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奇怪的人”,他不明白这些人忙忙碌碌到底在追求什么。最后,他坚信,在他的星球上,他的那朵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了这朵花,就拥有了自己的爱,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所在。于是,一年之后,他告别了朋友,又回到自己的星球。在圣埃克苏佩里一生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小王子》使他成为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该书自1943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并且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芭蕾舞、歌剧、木偶剧和卡通等,被许多国家选入教科书,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籍。 《小王子》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话小说之一,它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只要读过这本书,就会爱上小王子,就会从这部童话小说浓浓的诗意、淡淡的哀愁、深深的哲理中,体会到令人深思的内涵和令人感动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