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走廊

地理学走廊

发布时间: 2021-02-01 19:27:28

A. 地理知识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31、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2、x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33、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所以河北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
34、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简称“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郑州,有大量古代历史和文化遣址。
35、有“古代历史的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省,是古代秦国的所在地,所以称“秦”或“陕”。
36、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
37、有“煤海”之称的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38、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9、辽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
40、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
41、有“北大仓”(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最东的省份,简称“黑”。
4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43、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
44、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
45、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这是我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
46、x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
来,促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左图为x藏布达拉宫。
47、x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48、同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云南省,简称“滇”或“云”。
49、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5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指的是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
51、贵州省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52、因为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简称“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B. 读河西走廊地区自然景观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④四个地形部位最易形成绿洲的是________,


(1)③水资源的多少
(2)选②或③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内于草容原,过量植树,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耗水量小,且投入较少。
(3)祁连山冰雪融水滋养了河西走廊;祁连山冰川退缩、植被减少将导致河西走廊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加剧(绿洲萎缩),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C. 地理问题

赤道 教科书上有说,沿着过地心的大圈走,路程最短

含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内蒙古产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大陆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D. 类似《下南洋》、《河西走廊》这类(中国)地理历史类的纪录片还有哪些

走遍中国、最后的马帮、地理中国、新丝绸之路、

E. (一)地理条件决定汾渭裂谷是条走廊

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我国地形的显著特点,西高而东低,并伸出手掌指着左手三个手指,无名指为阴山山脉,昆仑山—秦岭为中指,南岭为食指。并指着四个指缝说,北面是黑龙江—辽河水系,向南为黄河水系,中间为长江水系,南面为珠江水系。这三指四水系的印象令我终身难忘。

我国的万里长城,就沿着无名指而建立,东起北戴河海边的老龙头,顺燕山山脊向西顺着山西省的北界切过陕北边界,终止于祁连山的西缘——嘉峪关。万里长城隔开了北部沙漠—草原地带,它也是今天农耕经济与北部游牧经济的分界。唯有松辽平原是个例外。

松辽平原是块风水宝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中心。鲜卑源于此建北魏,契丹源于此建辽国,女真源于此建金国,满清源于此。松辽平原的沃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游牧民族,他们不断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甚至征服欧亚。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那里诞生了细石器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又有了红山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并立。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考古上最早发现的玉龙就诞生在辽西,随后才有了汉族的碎石龙和陶龙(山西的陶寺文化)。

地理环境决定了农耕经济起源于晋南、豫北、渭河流域。这一三省交汇地带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农耕经济的诞生地。这里四季分明,凉热适当。春季黄河解冻,为春耕提供“桃花水”的第一轮农业用水;春末初夏恰遇“有钱难买五月旱”。夏尾六七八(农历)月刚刚遇上雨汛,正是“六月连阴吃饱饭”的时节。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利于收割、脱粒。隆冬一场雪,给冬小麦盖上一层厚被,使其保温过冬。

随着地壳抬升,汾渭裂谷中湖盆逐渐退水,农业经济自然要向北推进。生活条件相对贫乏的北方游牧民族,看到南方农耕经济的美好生活,他们就想过来占有它。于是这两种经济必然起冲突,南侵、北上交锋于裂谷之中。

冀东平原向北一山之隔就是游牧经济发源地,如果发生冲突,没有回旋余地,关山之间就只有一道山脉,缺乏缓冲地带。而与太行山相隔的汾渭裂谷有五个盆地,五道雄关可以为北进、南退提供回旋的场地。不论改朝换代,还是一场大战,总有先试探,后升级,最后决战的渐进过程。汾渭裂谷这条南北长廊最适合这种进程。这也是地理条件决定的。

F. 豁口走廊效应的概念是什么与风水有关的

豁口与走廊效应
满意的围合空间并不是绝对封闭的,它们都留有一些与外界联系
的豁口,这些豁口常沿河流、山谷延伸而形成走廊。这种景观结构有
以下几方面的效应:

首先,豁口和廊道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外交流通道,是物种
空间运动的必经之地,具有最高的资源密度、最丰富的种类,因而是
猎采,特别是埋伏狩猎的最佳场所。在干旱季节,豁口(水口)和走
廊可能成为唯一有水源和鲜嫩植物的地方。一条由动物踩踏出来的穿
越茅草或灌丛的走廊,还预示着水源和猎物本身。

第二,它们是捍域的关键所在,具有一夫当关之战略优势。在这
方面,走廊的功能是对豁口防护战略优势的强化,它使入侵者在更长
的地段和时间内处于战略上的劣势。一旦入侵者突破豁口和走廊,护
域将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豁口和走廊控制权之得
失,决定着栖息地的命运。

第三,豁口的占有者可以保证在“偷看”别人的同时而不被别人
所看到,在保持自身栖息地或庇护所的神秘性的同时,了解外界的动
向,从而为进攻或防护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栖息地的豁口结构
正如现代城市居民房门上的探视孔。

第四,豁口和走廊是原始人类部落探索和开拓新空间的通道,当
部落人口增加或资源枯竭时,部落就可以通过豁口或沿走廊向新的栖
息地扩散,从而保证了部落的延续和发展。如北京猿人就曾几度放弃
龙骨山一带的栖息地,很有可能是沿着永定河——桑干河山谷走廊,
进入河北及山西的山间盆地的(贾兰坡,黄慰文,1984)。

第五,走廊或豁口不仅仅是通道或出入口,它们也是空间辨析的
基本结构。它们可以使原始人在猎采活动或迁徙中不会迷途,它联结
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空间认知图式中关键的结点和联结线。

总之,豁口和走廊在不牺牲领主自身的空间运动和探索的同时,
有效地维护了围合结构的种种效应,是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的高密
集场所,并在空间辨析和捍域行为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可见,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具有多种生态效应,其景观结
构使原始人处在庇护、猎采、空间的辨识、探索和开拓新空间以及捍
域的战略优势。能否成功地选择具有这些生态效应的栖息地,成为人
类进化和发展的一种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和经验遗传,使原始人类的
这种能力永恒地保存在生物基因之上。当中华民族进入农耕社会以后,
这种在猎采生活中进化发展而来的心理能力,在许多情况下已失去其
原有的生态学上的功利意义,但它却在人们的景观认知过程中不自觉
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对景观结构特征的吉凶感应,由于这种潜意识支
配下的景观吉凶感应并不能或至少不能完全地用现实的、功利的逻辑
关系去解释,因而带有很大的神秘性。而正是它,构成了中国人景观
吉凶意识的最基本的深层结构。

如果我们将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与其他理想景观模式作一
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事实上,就在马坝人
栖息地中的狮子岩孤峰上,穴藏着一座“招隐”寺,竟是禅宗六祖到
南华漕溪建寺之前隐居坐禅之所。小南海文化产地的长春观(始建于
唐代)之选址也同样重叠了原始人的栖息地。这不是偶然的,经验遗
传已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模式牢牢地构筑在中国人的生物基因之上。

基于上面的讨论,理想景观模式中的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靠、
隔离与胎息、豁口与走廊等整体景观结构特征的深层意义已昭然若揭,
它们使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的庇护、狩猎、空间的辨折与探
索、捍域等行为,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