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朴素地理学

朴素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1-30 15:20:42

『壹』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是什么意思

古朴的风格;
古朴,就是不那么时尚,有一些年代的感觉,厚重的感觉!同时呢也有质朴,接地气的意思。
建议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比如行业、地理位置等等~

『贰』 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

⑴将人类社会、环境空间和资源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的结构和体系趋向一元化。二战之前科学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家,又称“二元论”这种分法也直接影响到地理学,地理学也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系列,虽然近代地理学也有统一的综合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只局限于区域地理学中按一定的序列对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描述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因而严重阻碍地理学的发展:60年代后,出现了把人与环境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构成了现代地理学的突出贡献特点。

⑵将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并将其作为与人类发民同质的一个物质系统。在古代地理学阶段,亚里斯多德等腰三角形就注意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但着眼点是人类文明特征和环境特征的相关性,从气候,地形,海岸程度等方面找人类社会不同特征的原因;近代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把达尔文的生存竟争原则通过用于人类社会,可以概括为“进化环境论”,但都是错误的,并使地理学陷入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工作的困境中;本世纪60年代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突出的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工作转向一个新视角,找到了研究人地关系的正确路线,称之为“发展环境论”。

⑶从对地理环境环境的描述,解释、归纳分类的研究阶段过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模拟与反馈的研究阶段。近代地理学在地理大发现后以地理考察积累大量资料,并通过比较、归纳研究,从空间联系中发现问题和重建时间一的发规律,为近现代科学工作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基本只停留在这一阶段,缺少像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法则性、规律性,和预测性。直到二战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在研究中引入数学语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及3S技术和现信实验技术落后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地理学朴素、直观落后的面貌,有了更准确的分析预测理论各方法。

⑷开拓了地理学的应用科技领域。产业革命后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开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技术的立体层次,开辟了自己的技术领域,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也极为迅速。而近代地理学仍停留在知识理论阶段,缺少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术。而现代地理学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开拓了地理学应用技术领域,尽管目前还不完全成熟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生态建设技术、规划技术等的运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叁』 简述小麦的来历

来历: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密切的节节麦。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

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3)朴素地理学扩展阅读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都是旱地种植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更糟的是,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不足,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得非常快,碱性的黄土失去水分之后容易产生结晶,造成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一年比一年贫瘠,以至于不能耕种。

原本产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兼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农民起义。在经过多年的战火狼烟之后,土地经过休息得到了恢复,社会才再次安定下来,开始新一轮消耗地力的循环。但是总体上,土地的肥力还是在逐步下降。

古文明在麦田中衰亡 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人们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内广种小麦。可以说,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可惜,它们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肆』 地理学发展史的古代地理学

(上古时期至18世纪末)
古代地理学是农牧业社会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学的体例和内容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本时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点,其中以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经典地理学建立时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为地理学或大地的记述)这个术语,而且用两地竿影换算出弧度,计量了地球的周边是252000希腊里(约折合为39690公里),已近于近代的实测值。埃氏不仅是古代数理地理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3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5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整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并结合自己一生旅行见闻,写成17卷《地理学》。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的先声。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学指南》(8卷),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绘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这部著作为近代地图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说统治人类的思想达1500年之久。
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
在世界观方面,主要是围绕着所谓“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两者分别具有唯心和唯物倾向,但均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并具有地理唯物论见解。
在方法论方面,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说理工具,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地理书籍中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阴阳区分,沿袭至今。以八卦表示8个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于中国。
《内经·素问》这本最早的医书将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东、南、中、西、北 5个方位和春、夏、长夏(暑)、秋、冬5个季节,并认为东部地区主木,属青色,象征植物繁茂;南部地区主火,属红色,象征土壤红赤;中部地区主土,属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部地区主金,属白色,象征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区主水,属黑色,象征日照短暂和土壤棕黑。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4~14世纪) 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欧洲 中世纪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反动。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 6世纪商人科斯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12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所有这些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阿拉伯世界 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希腊先哲的著作;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5~18世纪)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C.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大发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出发的。哥伦布之后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即西方由中世纪封建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从3方面阐明:①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16世纪初,P.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G.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尔后又编绘《墨卡托地图集》。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②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S.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清初刘献廷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故”,即探讨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③15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 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没有一个文艺复兴,且地理发现的眼界远较西方为窄,历代封建王朝的权力集中,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变革。不变论的思想、传统天人感应的唯心哲学观,严重阻碍了地表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正确人地关系的探讨。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3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3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伍』 地理学哲学的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回了地理学思想的活跃。在现代答地理学发展中新的科学哲学理论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哲学观念,有益于地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地理学思想中的有机组分。

『陆』 《山海经》中记录了哪些朴素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记录了许多朴素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动植物、矿物种类及其分布等知识,这些在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柒』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

阴阳之道蕴涵辩证法
中国古代辩证法源于阴阳学说,其影响及至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及中医学等各个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直至现代,它的影响力犹存,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法则一经融通,更显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智慧潜能,无愧是中华文化宝贵的优秀遗产。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就不能不从研究阴阳学说着手。
中国古人以对天、地、人的观察和认知为大前提,从自然法则中概括出阴阳易变规律,孔子作《易•系辞上传》有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源于自然也法于自然。远古宇宙洪荒,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每天一起来就是先看天,看到太阳光从天上射下来都分为阳面和阴面,人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日出为昼,日落为夜,春发夏长,秋实冬藏,昼夜轮换,四时交替,天下地上的万物万象无不和这太阳光一样分出阴阳两面。再看人自身,人分为男女,动物分为雄雌,两性如天地间分为阴阳两面同出一辙。男性如白天太阳一样刚健,女性如黑夜月亮一样温柔。古人还发现男女交合与死生循环、万物生发及其消长等等现象,都无不与日月运行、四时易变的作用相关联。而且,这一切的变化,都整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顺之者善,逆之者恶。人们只要循序找出规律并加以运用,就能执简驭繁,推测走向,预见结果。这样,古人从探索天人关系的阴阳法则开始,在自然法则的有序中寻求因果关系的易变之道,就成了古人分析天理、地法、人事等万象物万象的基本方法。
据传,《易经》不是一个人的著述,成书的横跨时间也长,被看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从《易经》著述的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来看,是一部占卜用书。另一种认为,《易经》并不是占卜用书而是自然学说,是由伏羲,周文王所著,后经孔子批注《十翼》又叫《易传》而完成。
《易》用“-”代表阳,“- -”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再将八卦重叠推演成六十四卦。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风、雨、雷、电、山、海。《史记》序中有云: “西伯(周文王称王前的爵位)囚羑里,演周易。”据资料介绍,远古华夏人绘制河图、洛书两种图式,是对天象、地法、人相的有形与无形的观察和感悟,距今也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周文王演周易时是在商朝末年,距今亦有三千多年了。从河图、洛书制图到《易经》著述成书,对阴阳符号及其易变转化关系的确立和运用,这其间的经历也有三千多年。到了春秋时期,老子作《道德经》,比老子年小20岁的孔子数次求教问道于老子,传述《易经》,将《易经》列为群经之首,他认为周文王演周易是以河图、洛书为主要依据的。
阴阳之道虽是源于自然也法于自然,如老子《道德经》曰:“道法自然。”然而阴阳之道也曾被归诸于迷信方术之列作为糟粕而被遗弃,受牵连最大的是中医。在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名人亦因此反对中医,如梁启超、孙中山、严复、陈独秀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王斌支持废止中医,并出台了一整套行政措施来围剿中医,全国中医业一片萧条。直到1953年,有人写信将情况上报毛泽东,毛泽东召开会议研究贺诚和王斌的问题,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开展对中医药的讨论,中医才有了生机和得予发展。
为什么阴阳之道曾被归诸于迷信之列呢?因为有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把阴阳之道等同于《易经》。在古代,科学未开,民智未启,凡是天文人事,无不求占问卜,取于鬼神,验于推度,迷信运命术数。在古时候这虽是并非不可思议,但阳阴之道毕竟源自《易经》。一阴一阳在遵依自然法则之有序中的“易”是无常无穷的,其包容性与圆通性是极为广大的。孔子《易•系辞上传》有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正是天、地、人、神、鬼,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通。岂不玄妙,岂不神秘乎?虽然阴阳之道揭示的自然法则不是子虚乌有的,是客观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易”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它运用存在的东西推测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用某人的生辰推测某人的前世今生,给人以“无中生有”的印象,这正是“易”道的神秘性之所在。任何神秘性,都是用推度方法或借助推测以指出某种存在的可能,并用这种可能的存在来说服或反证现实的存在。当把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加以客观化形象化时,神秘性就出现了。孔子所谓的“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究竟能知多少呢?实际是知之有限。以知之有限来推测太极之无限,还包括“知鬼神”,这不是玄断又是什么呢?
然而,用现代文明对古代哲学,如阴阳之道进行原始反终的时候,我们破除其迷信成分外,更应当正视这样的事实,即古代的人和事并不像现代的如此复杂,所以古时的许多哲理只是对客观事实的朴素叙述,如《道德经》阐释“上善若水” 时对水的描述。同样,古时对人事乃至鬼神的推度亦仅仅是依据自然现象的有序变化去推演而已。即使是这样,对于古哲的研究之精奥,今人无不啧啧称奇。
无限是寓于有限之中的,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存在中探求无限的不存在,一切的存在都从不存在中开始发生的,即对不存在的东西的探求、推演与判断,人类是不会停止的。随着自然科学和高新科技的进步,很多原来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变成了客观的实在,神秘性也随之消失了。旧的神秘性消失了,又会有新的神秘性出现,在存在中探求不存在,在不存在中发现发生某种的存在,某种可能的存在经过求得实证时成为客观实在。故此,当人们原始反终的时候,往往藉此以悟知事物易变转化以至无穷的道理,这是《易经》历久而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虽然《易经》存有神秘性,但是,阴与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以及古人对阴阳关系的研究和运用,证明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毛泽东说:“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的统一法则。”①阴阳之道的本原是自然的,其基本观点是辩证的,即对立面的统一。它蕴涵的辩证法,其义主要有五点:
第一,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物象发生、成长、变化、消亡和转化的根本原因。有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古人依据阴阳学原理,用金、木、水、火、土五类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概括性地阐释世界万物矛盾运动相生相克、循环转化、生生不息的关系,由此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规律,它的哲学理念是抽象的,但它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认为阴阳易变是依从自然法则的。
第二,认为阴阳是一对矛盾,但它是相对应的。古人勾画的易经太极图,以图素的形式,展示了阴阳对应、易变互动的科学内涵。比如,《易经》里叙述的乾与坤、吉与凶、刚与柔、男与女、阴与阳、寒与暑、昼与夜、强与弱、进与退、、明与暗、伸与屈、贵与贱等等,都表现为阴阳学的相对应关系。世界的万物万象若无相对应的矛盾双方,就构不成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势。
第三,认为阴阳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比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比如,寒与热、动与静、正与邪、强与弱等等,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态势。阴阳之间一强一弱的不平衡是常态,但阴阳的任何一方若过于强盛,对方就会受到抑制而趋弱;或者是任何一方过于不足,亦会导致对方相对亢奋。
第四,认为阴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相互为根又相互为用的。这种互根互用关系在中医看症治病中备受重视和应用。中医认为,人与天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四时阴阳的変化。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以气与血为例,气属阳,故有阳气之称,血属阴,故有阴血之谓;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气虚可致血亏,血亏亦可致气虚。《黄帝内经•素问》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说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医药学是古人在有限度观察的情况下,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辩证关系学总结出来的。古时候尚无现代科学技术可言,古人观察手段简陋、方法原始,居然能感悟出自然四时易变与人类繁衍生息的学说,感悟出绘制人体经络图及其养生机理,感悟出中医看症的辩证医术和中药功效的辩证药理。古人之悟性绝非吾辈所能企及矣。
第五,认为阴阳是消长变化,极则转化的。古人通过观察事物阴阳运动的属性转变情况,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认为当事物的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主要发生在事物矛盾运动的“极”或“重”的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物之极由乎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
阴阳之道不仅是自然的、辩证的,而且是人本的。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自然(天地)与人的关系及其易变,而且是以人为本进行展开的。孔子作《易.系辞下传》亦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这里说的生、位、仁、财、正、义,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据毛泽东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曾说过:“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天人感应’,吉有吉兆,凶有凶兆。”《易》之太极就是天,太极生两仪就是天分阴阳。天分阴阳,人亦分阴阳,很显然阴阳之道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及自然法则的认识最终总要贯彻到对人的分析和对人认识中去。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观。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清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特征之一。意识是人脑机能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一般人认为意识不是物质,但是,意识是基于人的主观见于客观的思维运动而存在,思维则是基于大脑物质的传动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也是物质的东西,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
阴阳之道重视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比如,“易”在研究或推测某具体人或某具体事件时,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人、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事物状态、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自然现象。它总是把人或事放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变化中的运动整体里去考察。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对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要比西方哲学要深刻得多。
阴阳之道产生于远古的中国,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智慧。它实中见玄而又玄中有实,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朴素地表述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法,虽是时移世易,距今也已三千多年,历时久远,但今人仍然不能不佩服古代哲人的天才智慧和深刻洞察力,我们现在讨论许多问题的时候还要不断用到那些古代哲人的观点。正如G•黑格尔所说:“伟大的灵魂——哲学史上的英雄们的身体,他们在时间里的生活 ,诚然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原则)却并不随着他们而俱逝。”②哲人已死,但是他们的思想不会逝去,后世研究阴阳之道和借鉴《易经》路径和方法的人仍不计其数。
注释:
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6页)《毛泽东哲学批注集》《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
②(《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2页)

『捌』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8)朴素地理学扩展阅读: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

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

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从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玖』 关于朴素平凡的名人事例

1、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2、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

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3、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4、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

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5、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拾』 《山海经》中记载了哪些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观念

《山海经》记录了许多朴素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动植物、矿物种类及其回分布等知识,答在地理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记录,探讨当时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观念。今简要归纳如下:其一,《五藏山经》的地理范围:东南至会稽,西南至邛崃,西北至青海、新疆的天山,东至泰山,北边似乎越过河套到内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中心区域大体包括越、楚、蜀、秦、郑、晋、燕、齐等国疆域。其二,《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五藏”意为“五列”或“五域”,是分山列和区域来叙述当时所认识的全国山脉的。其三,《山海经》中已有“四极”的观念。其四,《五藏山经》的末尾说:大凡“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实际上,列出名称的山只有460座,水名记载了260余条。其五,《五藏山经》中记载了大约140多种植物的名称,并进行了一些植物形态的描述。其中木本、草本植物名称各记录都约70余种。其六,《五藏山经》中出现了200余次动物名称,分别记录了112种不同的动物。其七,《五藏山经》中有大量的矿物记载。其八,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记载与描述。其九,末尾点出此书的意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