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理论
⑴ 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将今论古原则。它假定现代所存在的自然地理过程﹐在过去时期里都同样地存在﹑同样地进行﹐因而可以利用现代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原理﹐推论和复原过去的自然地理环境。但是事实上﹐在40多亿年历史进化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是不可能不变化的。如当生物圈还处在原始阶段的时候﹐大气的组分﹐特别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异于今天﹐生物过程﹑风化过程和土壤形成过程等也是不同于现代的。因而﹐在复原环境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时﹐又要对此原则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说﹐对于机械的和物理的过程﹐该原则适用的时间范围大一些﹔对于化学的﹑特别是生物的过程﹐适用的时间范围不能过于扩展。自然地理学范畴的古地理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属于新生代时期(距今6700万年以来)﹐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大体上适用于这个时期。
古地理的重建﹐不论是单一的或是综合性的自然地理要素﹐都需要考虑时间的尺度问题﹐即一幅古地理复原图所表现的自然地理现象覆盖的时间长度。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发展和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很大差别: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和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形起伏变化,在时间尺度小于105年的古地理图上是难以显现的;大陆冰盖的伸展和退缩﹐海岸线的进和退﹐却在103年的时间尺度的古地理图上就能明显表现;水系﹑植被等要素﹐甚至在102年的时间尺度的古地理图上就能显现。即使是同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也存在著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如气候要素可区分出从10年至109年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因而﹐复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必须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时间间距﹐选择的时间间距小于该特定现象的变化率﹐其成果才有意义。如重建更新世时期“洲”级空间尺度的古环境,时间间距应不超过104年;重建全新世间冰期期间的古地理变化﹐时间间距应不超过103年。重建古地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有。
⑵ 急!!!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到BAIDU网页找一下,有不少,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因为格式问题,我没贴过来
⑶ 现代地理学的基础是什么
(1)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社会需求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对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地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证,并促使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地理学的数量革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地理学从以描述为主的科学发展成为以数量上的函数来取代文字上的因果说明,并进一步预测人类的空间行为和社会的空间组织的趋势。
其次,现代地理学把空间和过程研究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脱离过程、满足于静态研究的方式。地理学的研究的核心——区域地理学在这方面表现特别明显:区域地理学对位置的研究从传统对位置的描述到现在的区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地表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空间关系,并以此来为人类活动有关的地面设施提出适当的安排;区域地理学所讲的分布由过去反映分布现状和揭示地域差异到现在对分布规律与分布模式的研究,为生产布局服务;区域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关系,由过去注重自然对人到现在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产生的影响。总之,区域地理学研究内容由过去重描述、解释、强调区域个性、把注意力局限于形态一致的区域,向注重区内各部分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的功能区域方向发展,直到现在面向实践和预测未来。
第三,现代地理学“人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行为地理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都有把“人”(人类和人类社会)作为其中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离开了人也就毫无疑义,结束了自然本位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而应用地理学和实验地理学的发展,使地理知识与技能成为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等实际问题(如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容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2)
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
钱学森把地理科学分为三个层次:①最切实际的工程技术层次,这是地理科学在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学问,像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区发展战略等。②技术层次,它是带有理论性的层次,就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层次作准备的中间层次,像数量地理学、环境学及城市学等。③基础科学层次,它是地理学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即把人在地球上进行活动的整个地球表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构成现代地理学的三大基本体系是理论地理学(基础科学层次)、应用地理学(技术科学层次)、实验地理学及方法论科学(工程技术层次),现代地理科学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都与实践和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发生在地理环境之中,以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前提的各类地理现象、地理关联、地理作用、地理过程等在统一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也就是寻找和总结地理规律,它希望在高一级层次和整体的尺度上去体现地理学全部的实证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其目的是揭示地理系统的整体本质。
应用地理学是依据地理学的概念、原理、规则和方式,围绕“人—地系统”这个广泛的对象,在基础地理资料的支持下,面对区域实体的发展目标或具体问题直接地、整体地为实现目标函数或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行的手段和途径,并最终达到可以估算、可以比较、可以检验、可以评价的效益和结果。地理事物能否准确地提示,主要取决于所获“信息”的数量及其正确程度,实验地理学和方法论科学就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借助于技术手段的更新和GIS的广泛应用,成为集中提供大量、可靠、及时、动态的地理信息的基本渠道,并为地理事物的发展预测提供较为科学的模型。
⑷ 谈谈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地理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最少有着三方面的。
⑸ 地质学有哪些基础理论
1800-1900年主要理论有: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公元1910~ ) 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 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区别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主要基础包括,岩石、矿物、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等等。
⑹ 论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分别有哪些
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可得出结论:
一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地理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断改进,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侧重点也不断地发生转移;
二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域系统”,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地理学更接近于边缘性学科。
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
(a)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
包括建立等级划分的原则和确定等级划分的数量指标。传统地理学各种地域类型和区域的划分实质上就是不同性质或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的划分,如自然方面的综合自然区划、动植物地域类型的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等,经济方面的如综合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交通运输网区划,人文方面的如人口区划、宗教文化区划、行政区划等。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不仅要确定其主导因素、建立相应的原则,而且还要确定数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忽视任何一方,划分出来的结果就会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方法是重“定性”而轻“定量”,这是一个不足。现代地理学在定量方法上已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b)地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构和功能是同等的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不同,则功能就不同,系统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改变。现代地理学不仅仅要研究地域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使系统内部结构达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目前国内地理学界研究的或参与研究的重大课题大多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如“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城镇地域系统(体系)研究”等。
(c)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
任何一个地域系统都不是永远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并依据其客观规律、对地理过程进行预测预报,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任务。
(d)地域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不同性质的地域系统在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上是不同的,并且它们之间客观上还存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关系,如人文地域系统与自然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水文地域系统与生物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政治地域系统与经济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等。同时,组成地域系统的诸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对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地理学只是宽泛地探讨这些关系,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现代地理学不能只满足于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而应做一些深入的具体研究。
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哪3个
自然 区域 空间
⑻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8)地理学基本理论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⑼ 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生态学思想已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地理学从以往的形态学方法向生态学方法转化,体系性更强了,它给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各个分支领域的学术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