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学随笔
❶ 教学随笔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识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识图能力,本人谈以下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设计双边、互动的教学环节,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1)以图引文:教材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学生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如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年总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气候等等)。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外,还可以适当补充、绘制板图,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地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图文结合:教材上很多地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地理图像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像。图像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教材图像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又如《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内容结合地图来讲或者边讲边画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以图替文:地理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而不用文字叙述。如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着重讲政区图的用途和读法,让学生通过读图练习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和轮廓。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挂出《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各省区的名称或简称,然后在地图册上,勾画省区界线,填写名称,并涂上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将黑板上的图片拿去让一名学生在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填写各争取的名称。通过板图、图片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进一步突出了地图的重要性。 二、读图、填图、绘图、用图训练—-构建知识,强化能力 (1)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图像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认真读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检查读图结果,得出结论 识别图像类型,明确读图目的 识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尺 认真读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检查读图结果,得出结论 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三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这种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2)填图训练:对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填注地图,填图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文字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让他们明白:图上差之毫厘,实地谬以千里。 (3)绘图训练: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纸笔,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习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要素画在轮廓图上。讲地理事物的运动和成因,如“地球的公转”等则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若能长期坚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活动课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或人口金字塔图等等。 (4)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能从地图上查找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❷ 教育随笔: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地理老师
一、拥有正确和先进的地理思维
早在1964年,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学有4个传统,即地球科学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区域研究传统和空间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思维及其特性较早的总结。现代中国地理学界一致把区域性与综合性视为地理学的两个特性。这种观点把握并概括出了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性。
二、广泛研读资料,领会新教育理念
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用性成为当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的形势下,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是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课程。新地理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体现这一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现实生活 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原来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突出、应用性不强、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新地理课程融入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采用丰富的形式展示所学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实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