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总体目标
教学内容复不同:高中——理论地制理;初中——区域地理
教学对象不同:高中生、初中生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高中——理性分析,原理为主;初中——感性认识,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肯定不同
当然就决定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有区别。
❷ 怎样更好理解高考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为自然地理模块中重要的一个专题,在每年高考中均有题目与此专题相关。考生大多会记住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三进一出”图,但往往对于三大类岩石属性题目存在知识点“空白”。以往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花岗岩致密、玄武岩疏松多孔、石灰岩和页岩成层状节理等等,或者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很快讲过,课堂效果值得商榷。
根据北京考生对于生活的感知,结合往年三大类岩石考点出现的形式,新东方徐亚辉老师认为通过采集岩石样本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感受三大类岩石的外观并做区别,以便更好的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属性。例如:花岗岩可以选择八达岭长城脚下关沟地区的致密花岗岩;玄武岩可以选择《爸爸去哪儿》拍摄地门头沟爨底村的疏松多孔玄武岩;页岩可以选择紫竹院公园绿道的层状节理页岩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岩石辨别,不仅可以保证知识点的熟记,也可以提高考生学习地理兴趣,更可以培养考生的地理素养,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人文地理--新工业区
该知识点属于人文地理工业专题。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题多以综合题的区位优势分析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传统教学多采用课本实例--美国“硅谷”,进行区位分析,并将此分析方法应用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区和中国的中关村工业区。从课堂效果上看,多数考生对于区位因子的含义理解不深刻,区分不明确,导致答题错误率较高。
通过分析近三年北京高考真题和各区模拟题考察此知识点的题目,新东方老师发现考题多以京津冀乡土地理为背景对新工业区进行命题。因此,新东方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中关村高新工业区区位分析出发,融入北京乡土地理知识,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地租可以联系西北三四环外房价;交通可以计算中关村的地铁和公交线路数量;技术可以思考高等院校的分布等等。此种教学设计可以帮*****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含义,大大提高区位分析题目的正确率。
三、区域地理--港澳特别行政区
区域地理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考生在学习区域地理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当地文化背景,使得理解当地知识存在偏差。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多出考试基本是“死记硬背”参加考试,题目稍稍变化就会出错。在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套路逐一展开,学生听起来比较乏味,课堂效果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新东方一对一徐亚辉老师以《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为例,从考生身边“特”字头公交车入手,抓住一个“特”字展开教学(下图为我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后学生反馈,此种教学设计考生更能接受,也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竺可桢教授的这段话讲解了认知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事物如山川、道路、天气变化等感知,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讲解北京乡土地理可以更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对于课堂效果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❸ 如何把课程标准的内容转化成为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深入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一)明确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从“教学目标设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领会、理解和实践,这也将直接反映当前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及其转变过程。下面试以“东南亚”为案例作一说明。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东南亚”一节,选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区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河流分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涵盖了“认识地区”部分9条课标中的4条,即: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③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④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我以为,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东南亚”一节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东南亚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并概括出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口”的特点,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学会如何描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简要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有关熟知的(东南亚)、身边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区地理位置,并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空间地理位置的特点,产生对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课程标准》把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要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这也意味着要求区域地理教学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包括把新的经验同化到一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调整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去顺应新的经验。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就是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改组或重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构建。可见,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1. 重视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商业、城市、文化等,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如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认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地理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识过程,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行为。板书对加强系统性,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板书表现的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包括知识要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板书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使一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表现出来,重点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板书加强了教学直观性,也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因此,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应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三)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有这些都表明,“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②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③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④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因此,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3. 区域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即指区域内部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显然,相对过去“大纲”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为此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领会,再实践。
❹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并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和质量。区域地理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试题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是考好地理的前提。而区域地理知识点多,与图结合性强,综合性强,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难点之一,以下,我们以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区域地理教学有效性。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
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因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还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
如:讲《非洲》一节时,我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非洲特色的图片,诸如乞力马扎罗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马、黑人部落等,并配以非洲音乐,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造的情境中去。
再如:讲《欧洲西部》一节时,欧洲西部旅游业资源特别丰富,而且各国特色不一,若单纯罗列,学生印象不深,还略显枯燥。而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旅游资源图片,比一比那位同学了解景观多,并能明确所属国家,我分别在不同班分别采取传统教学与配合多媒体教学,很明显后者学生积极性较强,学生掌握程度也较好。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如讲到《东南亚时》,首先显示一幅世界地图、然后点击东南亚的位置,图上出现使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东南亚位于两洲两洋之间,再点击放大突出马六甲海峡,随时转移地图突出马六甲海峡在波斯湾与日本之间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线”,使学生更好理解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区域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
,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由于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可以用不同颜色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在讲气候类型的判断时,共分三各步骤判断气候类型,每讲一步,即可显示所需要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这样,三个步骤讲解完,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然后,再将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显示出来,例如,将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同时显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同时显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显示等等。让学生们根据气温和降水来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演示,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闪动、语言提示等动感手段,根据需要把每一个过程或瞬间的各种情况展示得一清二楚并用加以重复,既形象又快捷,大大缩短了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的艰难认识旅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先制作一张将北美的用闪动西风带叠加在北冰洋北美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北美的西风带跨度很大。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由于闪动北美地形呈南北三个纵列带分布,当西风带来太平洋暖湿气流时,受到北美西侧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太平洋的水汽难以进入北美大陆。而纵贯南北的中部平原便于冬季强烈的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和夏季暖湿空气的北上。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一系列思考题,把学生引入思维的境地,让学生经过思考后集体讨论解决。然后再举一反三提出其他地区气候形成的原因。经过这些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当然,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作为年青教师,我们还仅仅是刚刚起步探索阶段,许多方面仍未较好利用,方法也未必使用恰当。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发挥现代教育在教学中的优势,关键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以发挥现代教育的最佳效益。在这一方面,希望与广大同仁来共同研究、探讨,使现代技术的利用也能走出一条“高效、高标、优质”的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