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Ⅰ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多画图,熟悉区域位置和小地形区,分析区域的位置特点、描述区域特征。一定要内自己动手画,才能容全面掌握细节。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几条著名经纬线周围地理事物,便于相对定位(如北回归线)
2、掌握分析方法,比如地理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所有的答案一定会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
又比如描述区域特征,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地质、资源、地势、地貌、水文、工农等
掌握方法,多做题总结,你会发现分析类大题分可以拿得很高,甚至接近满分。
3、对于楼上总结的知识点,《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全都有,没事翻着看看,掌握基本常识就行了。
4、关注热点。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比如最近你可以研究研究黑瞎子岛,探究黑龙江里为什么多岛屿以及黑瞎子岛的区位重要性。
Ⅱ 高二文科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
1、 区域地理识记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2)识记重要地理数据;(3)
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
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种地理事物
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
世界第一等)。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1 下列各组港口,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一组是
A、圣弗朗西斯科、 孟买、横滨 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
C、新加坡、落杉矶、巴拿马城 D、开普敦、里约热内卢、波士顿
例2 在我国既不临海、又不与陆上邻国接壤的省中,相邻省级单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
A、陇和宁 B、 秦和京 C、桂和渝 D、 鄂和津
例3 人口超亿的亚洲国家共有
A、6个 B、5个 C、7个 D、4个
例4 摩洛哥、几内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五国的最主要出口矿产依次是
A、 磷酸盐、铝土矿、黄金、铜、金刚石 B、 磷酸盐、铝土矿、金刚石、铜、黄金
C、、铝土矿磷酸盐、黄金、铜、金刚石 D、 磷酸盐、铝土矿、铜、金刚石、黄金
例5、1996年,美国、俄罗斯、巴西的人口分别为2。7亿、1。5亿和1。6亿,平均人口密度值D排列为
A、D美>D俄>D巴 B、D俄>D巴> D美 C、D美>D巴>D俄 D、D巴>D美>D俄
3、识记方法
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类比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
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例7、欧洲西部区域的地理特征是
A、冰川地貌分布较为广泛 B、气候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不明显
C、河网密布,水量充沛且稳定 D、人口分布密度自西向东锐减
例8、读图,填下表
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共同特点 主要原因 不同特点 主要原因
3、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
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
(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多采取列表法。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主要地形区 冬季气温 年降水 温度带 干湿区 植被 耕地性质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是综合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结合、配合使用。
4、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注意:
(1) 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
(2) 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 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Ⅲ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文科学生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
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
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
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
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
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
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A区域的地理因素。如A与B的相互关系;B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A区
域的开发优势;发展A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A与B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黄土土质疏松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植被稀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制约农业发展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生态环境脆弱 下游形成地上河
怎么办?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
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
肥力下降等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西北的荒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水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破坏。
区域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如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低山丘陵、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的特色农业;西北内陆的生态农业等等。
区域开发的意义(经济、社会、环境)
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灌溉 、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要
能分清对大坝的上、下游的意义)
关注热点地区
综合地说,某一区域(实体)的存在、或某一时间发生的演化,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重
大的影响,这些都是“热点”。
①如世界性交通要道:中东(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五海三洲之地”)、中美洲(巴拿
马运河)、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
②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
③民族矛盾尖锐区:印度半岛(印、巴冲突)、巴勒斯坦地区、北爱尔兰、朝鲜半岛等。
④再如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臭氧空洞产生与DDT等残毒污染)、温带草原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
⑤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
南亚、土耳其)等。
气象灾害高发区:东亚、南亚(洪涝、干旱、台风或飓风、寒潮及沙尘暴)、非洲(干旱)、
美国南部(飓风、寒潮)等。
⑥经济持续增长区,如: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中部地区、中国泛珠三角地区、日本、东南亚、
美国西海岸、德国等。
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专题图训练、
区域图训练、覆叠图训练、拆分图训练、局部图训练等都是很好的复习方法。要求:每日
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
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自己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
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加符合地理科学研究的要求。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地
形与气候分布、河流、铁路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典型地区的区域轮廓特征、区域自然、
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应该对西北、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华中地
区、江南丘陵、云贵高原、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等地区的自然特征或工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前
景等进行分析比较。
Ⅳ 怎样学习区域地理
1、多画图,熟悉区域位置和小地形区,分析区域的位置特点、专描述区域特征。一定要属自己动手画,才能全面掌握细节。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几条著名经纬线周围地理事物,便于相对定位(如北回归线)
2、掌握分析方法,比如地理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所有的答案一定会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
又比如描述区域特征,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气候、地形、地质、资源、地势、地貌、水文、工农等 。
掌握方法,多做题总结,你会发现分析类大题分可以拿得很高,甚至接近满分。
3、对于楼上总结的知识点,《地理基础知识手册》上全都有,没事翻着看看,掌握基本常识就行了。
4、关注热点。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比如最近你可以研究研究黑瞎子岛,探究黑龙江里为什么多岛屿以及黑瞎子岛的区位重要性。
Ⅳ 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区来域地理一定要边自学边记,并经常总结,一些好的总结和分析资料可以助你记忆和理解,学习方法上,我经常应用的有:1、上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节奏,注意老师强调的知识要点;2、课下总结和分析,一天用上半个小时来记忆;3、不懂的题要求助老师同学,并认真总结;4、这里有一些我自己的方法:a记忆重要纬度,多看地图,增强定位能力;b认真学习老师的答题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很重要;c表格方法,比较方法记忆各区域特点,以增强记忆。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
Ⅵ 区域地理复习的几种有效方法
1、高效的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Ⅶ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学地理最巧妙的方法莫过于看地图联想记忆。
先熟悉一个地区的地图,地形图或者行政图都行,然后把该地区相关的知识点都熟悉一遍,再看地图联想,把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比如英国地图,首先想到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再想到是处于北大西洋,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纬度是多少,气候和欧洲大陆的区别是什么,然后在看联想它的矿藏,北海的石油什么的,还要想到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是本初子午线定制的根据。这样经度线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比较线,然后是人文地理方面,这里是什么人种,说什么语言,是什么语系,和其他地方的联系,经济发展以什么为主等等。
这个地方熟悉了以后可以再把范围扩大,拿出欧洲地图联想学过的知识点,等熟悉的差不多了,地图也记的差不多了,再把地图合上,脑子里能浮现出欧洲的大体轮廓,知道各个国家的位置,再默想知识点,达到这个水平就差不多了。以后再丰富知识结构和内容就行了。最后能把整个地球仪装在脑子里中学地理就算学好了。
说起来好象很难做到,但是慢慢来,其实挺简单的。
至于记经纬度,关键要找参照点,就是找几个主要的城市或者海岛什么的,记住他们的经纬度,知道大概位置就行,应该也没有人会考哪哪的具体坐标。然后把整过地图记劳,知道各个地区的相对位置,之后再根据参照点的坐标推出目标地区的大致坐标就容易了。
所以学中学地理关键是看地图,记地图。加油!
Ⅷ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三大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地理特征是我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在各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初中地理教学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以下是我对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几种看法。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任何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学生有着充沛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选取一些该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注的地理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内在规律 区域地理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以北京为例,要认识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些位置基本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这些特征从历史到现代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通过北京的学习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归纳出台湾的地理位置,进而知道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三、区域比较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任意两个区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存在。对比学习,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产生的原因;也能比较两者的差异,引起学生探索不同产生原因。例如,在讲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时,先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每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不一样吗,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不同的气候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过比较学习,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也能完成课标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四、紧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艺术、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增强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因此老师首先应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