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地理学
❶ 两宋的关系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主流:交流融合与侵略并存
❷ 程朱理学为何能在两宋以后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宋朝后统治者更加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因此思想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程朱理学强调阶级之间的差距上级服从下级,君权神授十分适合元朝等朝代的统治需要。
❸ 文学地理学的内容
然追溯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研究实践,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时代的学者把《诗三百》中的“国风”按照不同的王国和地区来分类,所体现的就是文学地理的意识。东汉班固、南朝刘勰,唐朝魏征、南宋朱熹等学者,或者有过文学地理方面的只言片语,或者使用过文学地理的研究方法。两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学流派大量产生,区域性的文集相继问世,学者逐渐具备明确的文学地理意识。但中国古代的学者,还没有“文学地理”的概念,也没有形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引进到中国,以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开始把古人关于文学地理的片断的言说条理化。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持续下去。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是浅尝辄止。
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头三十年,由于受前苏联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地域性”这类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谁要是提这些东西,谁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帽子。因此,那个年代的文学研究,就只有“时代性”这一个维度,而所谓“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时代性”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学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学者之后,被中断了近半个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学术文化环境开始宽松,文学地理学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1986年,金克木发表随笔《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倡导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1989年,曾大兴发表论文《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正式开启文学地理的实证研究。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仅在我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不下于200种,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为著作):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如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2006)、夏汉宁、黎清、刘双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等;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研究,如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1995)、陶礼天的《北“风”与南“骚”》(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1999)、曾大兴的《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1999)、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2006);文学家族研究,如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1996)、程章灿的《世族与六朝文学》(1998)、丁福林的《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学流派研究,如杨义的《京派海派综论》(2003)、陈庆元的《文学:地域的观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吴中词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学史研究,如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1993)、王齐洲、王泽龙的《湖北文学史》(1995)、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2005)……。20多年来的文学地理研究,不仅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响应。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之所在。来自国内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并按有关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筹备委员会”。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与这个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也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
一个学科能不能建立,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地讲,就是一句话,即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再具体一点,就是三句话:即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不是别的任何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学科来解决这个问题。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研究任务,这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体裁、形式、语言、风格等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的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没有文学地理这个二级学科的文学学科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并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学科,既有解释其时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也有解释其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例如历史学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也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史,也有语言(方言)地理;军事学有军事史,也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济史,也有经济地理;植物学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为什么文学有文学史,而不能有一门文学地理呢?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使它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有了文学地理,文学这个学科才算完整。
❹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是什么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第一山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招摇山是《山海经》记载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山海经学术研讨会“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试论招摇山的地理位置》,论证山海经第一山招摇山是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
(4)两宋地理学扩展阅读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
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网络全书。
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❺ 北宋地理学家叫什么名字墓室在哪里
乐史(930――1 007),字子正,宜黄人(注意不许改“崇仁人”)。北宋时代著名的地版理学家、文学家和方权志学家,是隋唐开科举后抚州第一位进士。他博通典籍,好著述,前后著书20余种,共1018卷。
《太平寰宇记》,对北宋当时全国各州县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风俗物产以及人物艺文等都作了详细记载,是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
乐史出生在宜黄县黄陂镇霍源村。
乐史78岁时病卒于洛阳,葬于崇仁县三山乡官山村前凤凰窠,距崇仁县城9.6公里,冢高1.4米。
❻ 隋唐两宋时期史学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回后,突答破墙的观念界限,很多城市虽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仅以扩建外城的方式把他们扩进来。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
❼ 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有哪几人
今尚复残存或留存的宋人行记的作制者中,宋敏求、沈括、范成大等都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其行记有较高的地理价值。另外,还有范成大的《骖鸾录》记录了他于公元1172年从苏州出发,经浙江、江西、湖南到广西的沿途见闻。
❽ 南宋时期地理学家周去非的著作《岭外代答》记载了什么
周去非;南宋时期地理学家。
撰《岭外代答》10卷,分地理、土风、物产、边帅、回法制、财答计等20门,共294条,记载当时岭南的山川、古迹、物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兼及南海诸国和大秦、木兰皮国等。
为研究当地史地的重要文献。
❾ 地理在古代人眼里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学有哪些著作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又互相独立,地理学还有个独特的名称——“舆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为舆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