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地理学
⑴ 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普遍种植水稻,而同纬度的非洲却是沙漠景观,(地理)你能用学过的知识
我国背靠世界最大来的大陆亚欧大陆,源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撒哈拉炎热干燥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和来自亚洲干旱地区的东北信风控制下,降水极少,终年炎热。
⑵ 黑龙江为什么会长水稻地理
影响水稻种植最主要的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热量。
政治意义上,华北地区,包括版北权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地理意义上,华北地区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华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大致以≥10℃积温3200℃(西北段为3000℃)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西北段为-8℃)等值线为界。内蒙古西部属草原沙漠地区,气候严寒 干旱,和地理意义的气候学华北不是一个概念,自然区划属于西北地区[1] ,但政治上华北包括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2] 。地理上的气候学的现代华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且较长,夏季高温降水相对较多,春秋季较短。但华北平原的热量和雨水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华北的土壤皆为河流冲积黄色旱作类型,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
⑶ 《自然地理》请问人类最牛的发明是什么 我认为其实就是种植各种农作物,例如,小麦,水稻,玉米
两者都没有违背。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⑷ 水稻为什么要种在南方 (地理问题)
水稻是一种对水热光等生长条件要求极高的一种植物。南方纬度低,太阳内高度角大容,故,光照条件好于北。同时,南方受亚热带 热带气团控制,降水多。所以,水稻多种于南方,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水稻也可以在高纬度的北方种植,例如,东北。
⑸ 世界水稻起源于哪里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发展,是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禹贡》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汉书·景十三王传》说:长沙是低湿的穷地方。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来看,华北大平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的2%,而人口倒有755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一共设了108个县;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积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万多人,18个县。
这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尽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
(5)水稻地理学扩展阅读:
分布范围
全球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中国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⑹ 高中地理:水稻种植的条件
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土壤肥沃 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作为版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权,不要一味的在网上求得答案,最好还是和老师交流交流,毕竟在网上能够做到完整的回答还是不多见的,所以呢和代课老师交流才是唯一)
⑺ 阿耿酋发展海水稻的地理背景
这个月“海水稻”两度上了热榜。
第一次是7月中旬,“海水稻”被专家质疑名不符实,指出大规模发展滩涂种植缺乏现实性。
这一次是7月22日,为祝贺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地区试验种植取得历史性突破,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将海水稻确立为国礼。
舆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有一种精神不容被忽视。
并非中国首次研发
其实,海水稻并非中国首先研发。早在1970年以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从 9000份水稻品种和家系中,鉴定出10份耐盐品种,为水稻耐盐性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储备。
全球约143亿亩盐碱地,海水稻“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为了研究盐碱水稻品种,世界各地展开角逐:埃及将碱水湖芦苇与水稻杂交试验;印度将红树里提取的基因植入现有水稻品系;菲律宾将2个不同亲本的耐盐株系杂交试验。日本、美国、英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展开水稻的耐盐性研究。
中国的研究始于一次偶然。但,最终中国摘得头筹。
1986年,陈日胜这位现在被誉为我国“海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在广东省湛江市的海边芦苇丛里发现了一株野生海水稻。此后通过30多年潜心研究,培育出一个耐盐碱水稻的品种“海稻86”。不过,从1987年到2015年,这29年年间,陈日胜的“海稻”育种一直处于单干模式,亩产最高时为300斤。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故事。据陈日胜介绍,2014年7月,美国2名农业专家得知湛江育种出海水稻后,专程来考察。两人在田边拍摄3小时,记录下海水涨落、灌溉稻田的全过程。
陈日胜的研究与困顿引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关注。两位国宝级农业科学家的携手合作、接续研发,成为海水稻至关重要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