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依据中学地理某一课题设计教学方法

依据中学地理某一课题设计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21-01-24 21:08:01

A. 简述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B. 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学方法有:

  1.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2. 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 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5. 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资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C. 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课题可以参考哪些文献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

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

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篇 目 单 位 作者

《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

《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

《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

《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

《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

《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

《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

《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

《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

《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

二等奖

《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

《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

《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

《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

《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

《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

《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

刘 俊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

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

《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

D. 地理教学方法

按大抄纲的知识点,第一遍学习的时候要注重把一些关键知识点讲给学生们听,第二遍的时候要把每章没节的只是点串起来,比如我们在学完大气圈和水圈等等之后可以把两个一起来讲一些知识点的关联,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

E. 初中地理课题研究的题目有哪些,课堂教学

很多,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温和降水的测定等等

F. 云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的考试题型是什么分值比例是多少呢

云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的考试题型&分值比例:

三、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形成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成因是

A.太阳辐射差异 B.距海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差异 D.下垫面性质差异

(2)《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出了评估。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①前30名城市中,拥有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有

A.辽、鲁、苏 B.苏、浙、粤

C.浙、闽、粤 D.苏、浙、皖

②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投资环境 B.旅游资源

C.城市景观 D.生态环境

2.简答题

(1)举例说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有人说“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应该要求学生多记地名。”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为什么?

3.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初中课堂教学导入片段,回答问题。

某地理教师在讲述地球上的五带时,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介绍了不同经度地点上的时刻不同,各个时区的区时不同。这一节课要讲不同纬度地带的气候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我们了解地球上有哪五带、五带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五带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为以后学习世界的气候打好基础”。

问题:

①请就这堂课的导入方式予以评述。

②地理课的导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2)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新疆沙漠边缘的一些农场,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已有1万多平方千米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塔里木河沿岸的天然胡杨林,近20年来,林地面积已缩小一半,18万公顷的林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材料三: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湖附近的灌木梭林,近几十年已缩小了约30平方千米,导致1.2万公顷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

问题:

①描述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

②分析该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4.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材料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比较”图:

问题:

(1)写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类型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说明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以上是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出的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专业科目考试是比较难的,考生一定要吃透考试大纲,努力复习,争取能在2019年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能顺利通过,距离下半年的考试还有半年的时间,考生还 有充足的时间复习。

G.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下面这篇文章可供您参考(引用):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作者:莱芜市实验中学,毕翠萍)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原则,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 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认识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毕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莱芜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莱芜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 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从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A、B、C、 D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 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一些疑难问题,我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 “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 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和重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时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上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越俎代庖,要注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的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社会性学习。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望采纳~

H. 如何定义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再设计

地理实验情境教来学方法打破自了传统教师讲授法的局限性,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抽象的地理知识。值得关注的是在地理课程中,地理实验情境教学除适用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学之外,还可用于海水的运动、石油储藏原理、自然井的成因等地理教学活动。因此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为目的,广泛推行和运用地理实验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