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与生活
Ⅰ 地理学与生活的介绍
《地理学与生活》是由(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杰尔姆·D·费尔曼专(Jerome D. Fellmann)编写,世界属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籍。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Ⅱ 高中文科生,买《地理学与生活》有实用价值吗,一本书
如果仅是为了应试个人不推荐阅读这本书,如果是作为课外读物就十分推荐了(前提是你有兴趣和时间)。
Ⅲ 地理与生活 论文
【摘 要】:若用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会使学生将来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到“学习无用”。借助地理科学的特征,则可实现“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这一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习方式。到生活中学习,并非将学生交与课堂之外即可,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借助乡土地理教学这一理想平台去实施。同时,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也为学生走进生活中学习提供保证。【关键词】:与生活接轨 依据 平台 保证【正 文】: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会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那么,如果让在校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接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地理科学而言,它除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外,还具有开放性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广阔的空间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学科的教学则更容易实现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接轨。所以,地理学习过程不提倡将学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去探究发现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并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自己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学习”。而且他们还可在走入生活、关注社会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影响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相接轨的因素方面,作简要分析: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接轨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鲜明地提出了本学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对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中知识与生活相悖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现象,指导构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统一的理论课程,意义重大。同时,也为课程内容编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地理学习的组织形式指明了方向。“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可见《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学习过程要求不单单呈现给学生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更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亲身感受,获取直接经验。而这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学习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二、乡土地理教材的开设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首先这是由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决定的。1、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注重了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它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3、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其次是由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的。乡土教材编写为了体现这些理念,已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了以下特征:1、将促进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重点放在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编写的测量当地的地理经纬线,绘制校园平面图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或通过对家乡某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而乡土地理内容编制时则遵循了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另外,教材中还应用了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编写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即怎样扬长避短。反面案例则让学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这正是为其将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时能真正“用我所学”作铺垫。3、将案例教学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如:地理与衣食住行,地理与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证以扬州市教研员朱雪梅老师主编的乡土地理教材试用本为蓝本,各地乡土地理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教材实施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具体体现在:1、新理念促使教师构建了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材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驾驭地理教学的瓶颈,他们已不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几点一线的狭小空间,而是向书外,向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构建了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是吸收了先进的理念、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2、调整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这几年中已完全体现出来。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师这时则会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更充分允许学生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内心的“地理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目的。3、教师仍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教师除了从常规教学能力的提高外,更加注重了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具有了独立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是加强了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为乡土地理的信息并非主要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其次是具备了从多种渠道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具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课程资源以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在强化自身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大多地理教师已能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及方法,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动手实践能力。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实现了从全方位引领学生将学习活动从课堂“主阵地” 延伸到课外、到社会生活,使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更为密切,从学校教育过程入手,为学生将来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Ⅳ 自然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有哪些关系
自然地理学和国民经济合二为一产生一个新的学科叫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有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分支
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变化,而土地利用是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一向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和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各项资源的评价和合理利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的划分,等等。
工业地理学主要通过对影响工业生产地域布局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来研究各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等等。70年代以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工业区位决策和工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等新课题。
交通运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运输业的地域布局,包括运输枢纽和综合运犏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分析,运输枢纽和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与城市地理学有关联的研究课题。
商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等。现代商业地理学着重研究商业的地域组织、市场区位、商业中心和腹地的经济联系、商品销售和居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商业活动的季节变化等。
此外,部门经济地理学也可根据第一产业(采矿、农业、森林采伐、水产捕捞、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旅游、服务等)和第四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科技研究和情报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此外,历史经济地理、旅游经济地理、经济地图等也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Ⅳ 地理学与生活的内容简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版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权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Ⅵ 地理学与我们密切相关 请说一说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很急啊!!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李老师说提倡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个观点非常实际,也具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在地里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比如,现在的学生大都在早晨五点半上早自习,我会问学生冬天时起来上早自习天亮没亮,夏天时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会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点学生吃晚饭,冬天时天已经很黑了,夏天时太阳还很高,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从而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其他的一些现象,如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让学生注意观察,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往往会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从而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总之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现象有很多,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现在的学生低头思考的多了,抬头看路的少了,近视眼多了,对周围的环境观察观察的少了,因此多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Ⅶ 地理学与生活的著者简介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与回人合著多本地理学教科答书和两本地图模式分析专著。任《地理分析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编辑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 Analysis)与《区域科学论文集》(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编委多年,以及圣迭戈州立大学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
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获密歇根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中学地理学计划的原作者之一,并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教育委员会(Edcom)系统开发了教育资料。
杰尔姆·D·费尔曼(Jerome D.Fellmann),获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除了在韦恩州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职。教学与科研兴趣总体上集中在人文地理,特别是城市与经济地理,以及地理文献、俄国与独联体地理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Ⅷ 《地理学与生活》中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中的报个到
Ⅸ 这两版的地理学与生活有什么区别吗作者都是一样的啊,应该选哪个版本呢
我也想知道、不过蓝色的应该是彩图、黄色的是黑白的,我打算入手黄色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