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教学故事新浪博客

地理教学故事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 2021-01-24 15:35:28

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新浪博客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 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原因
自然

❷ 青雪故事新浪博客为什么不能听了

发给你喽! 1656已发送

❸ 使用新浪博客搜索,按作者搜索,为什麼只能找到自己的部分博文

新浪博客技术落后和讯博客10年
落后wordpress博客20年

❹ 廖英强新浪博客视频直播午间20150811

很抱歉,我没有帮你找到这个
估计是别人没有放这个视频出来吧
不过你要想要看直播的话可以使用易直播
里面有大量的直播
当然也可以随便直播点
并且拍的视频不占用手机空间,云端保存
当然看别人拍的也行

❺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新浪博客

教学设计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专教材的编写意图属、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❻ 我的教学故事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故事。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有许多能够引起我思考的瞬间,也有许多启迪学生的情节,今天,我把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掌声》是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教学中我给了孩子们一个亲和、阳光的课堂。《掌声》的第二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对小英前后的对比,在轮到小英上台演讲,及小英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的同学们目光的对比,及同学们两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两次“目光”,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抓住这些,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2、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
3、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但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这一直是本人教学的弱项,我需在这方面加倍努力。
4、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但我在教学时却忘记了最后应让学生通过文本,对同学们掌声引起小英的变化进行整体的梳理把握,就像是前面已准备好了一颗颗的珠子,而最后未用红线把它们穿起来一样,终究成不了一串美丽的项链。
同时,我注重拓宽教材精神领域,把爱化做支持、鼓励、表扬、赞许。
课后,布置大家写了两个小练笔《我要把掌声送给……》和《爱的表达方式》。
“我要把掌声送给我的妈妈。”“我把掌声送给同桌。”“我把掌声送给我自己……”“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让我们珍惜他人给予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最需要的人。”此时课堂充满人文性和生命力,人性与语言的魅力荡涤着孩子们的心灵,你和我的心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
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久久地沉浸在爱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这就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在教学上,我永远是一个攀登者。我期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更多的好故事、新故事发生。

❼ 大家有没有看过 刘终创的锻炼故事. 好像是新浪博客上的,但是找不到

具体的搜索方法,就是打开新浪博客,然后找到搜索框,填入你要搜的 "刘终创的锻炼故事" 或者 "刘终创" 应该就可以搜到了,一定要注意浏览器的地址栏里面才是地址.不要弄错了,还不清楚的话,可以追问

❽ 怎么在新浪博客博文里插入优酷视频谢谢大家

1。点击视频的贴到博客或BBS,复制html代码。
.2。在写博客页面的左下面找到源代码打钩,粘贴,然后去掉勾。OK?

❾ 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读后感新浪博客

——读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

梅玉荣

以《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醒龙,其作品倾向于关注底层与乡村。《一滴水有多深》是作家历时三年的艰苦写作,成就的一部以“乡土乡村”为主题的长篇散文。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作家如歌如泣地抒发着满腔的乡土情结。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题为《心有结菩萨敲》、《地理属于情感》、《像诗一样疼痛》、《寂寞如重金属》、《意识形态的煤》、《在记忆中生长》、《非苦不是灵魂》、《故乡路要回家》。每章各有侧重,如关于神迹的探讨、人们对城市与乡村的复杂情感、乡村给人带来的疼痛之感、煤炭及与之相关的苦难人生、前生后世的浮想深思、记忆里难解的乡土血脉深情等,作家以富有哲思与诗意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殷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是有针对性的,针对那些轻蔑乡村、轻薄乡土、轻视乡民的现象和人群。刘醒龙反复强调着灵魂,呼唤着灵魂的寻找与回归。他说,乡土是灵魂的栖息地,乡村灵魂再执拗,也改不了幽暗阴沉的垂垂老者风范;城市是欲望在地理上所能达到的顶点,乡村只是人的家园;没有乡村,独舞的城市就会成为倚门卖笑的那一类女子;一个人常识再渊博,乡土都是每时每刻都要打开重新温习的传世经典;……从这些令人警醒的句子里,能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
作家倾情描绘乡村,从幼年时从关闭的土洞里无端逃脱的小刺猬,女赤脚医生和瞎子三福的故事,三峡地区大山深处取水女子的悲惨命运,到牛街女子传说中的美貌和实际生活的艰难,爷爷的雇工生涯与林家大湾情结,无不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极富地域特色的鄂东风土人情画卷。这些故事穿插在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中,增添了作品的厚度与力量。乡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令读者不断地反思并领悟:何处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何处是人的灵魂的栖息地。

❿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爱依依2008新浪博客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对于这样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如何设计,尤其是在设计上要凸现学校课改的“问题解决共同体模式”的设计理念,我尝试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研读、合作探究,真正达到对文本理解的目的。孩子们学完之后,我觉得有以下收获::
一、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巧妙与否,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关键。整节课,我只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抓住男孩的问题,来感受男孩的“好奇心”,引出印度物理学家拉曼,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充分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好奇心对拉曼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并补充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二、研读探究,引发学生交流的信心
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简单,篇幅较短,所以我将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与文本内容的理解都交给孩子小组合作,研读探究完成,在其过程中,先组内交流,再小组代表交流,小组比赛谁理解最快,激发孩子交流的欲望,并适时给孩子鼓励,以激发孩子交流的信心。以此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但是整节课教学下来,总感觉有什么不对,思之再三,可能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对于这样的课文留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太少了,教师自身有些地方挖掘可能太细,因而是否有些烦琐;其次,对于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补充资料,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找寻答案,这样也更能激发孩子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探究新知的能力;再者,有老师听课,所以在小组交流时,孩子没以往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有些紧张、沉闷;最后在“问题解决共同体模式”上可能体现的还不够,不过我将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台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