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报经验

地理学报经验

发布时间: 2021-03-15 00:23:30

⑴ 意识的问题

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
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
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
“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
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从一致
处来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从区别来说: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
“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
题,即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
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
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
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是
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 笔者曾撰文(《意识问题杂谈》,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4期)谈到:作
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
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
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
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
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
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1992年,笔者在《论消费者的意识》(该长篇论文提交
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交流,后经删节为《消费者的意识与消费类型》一文,载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一文中再次写到意识:“从广义方面来理
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意识’与‘心
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
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
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
种反映形式。……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
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因此,“‘意识’
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以及其清晰的程度。
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包括周围他人
消费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反映和反应。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有意识。

意识形态
讲简单点就是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角度,共产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

意识形态(ideology)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意识形态特别指涉在表意层面上展开的权力斗争的方式;尽管这种表意活动卷入了各种霸权过程,但并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维持统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变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话语问题,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问题,而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所叙说的命题问题)。意识形态也不只是一个偏向性的、偏见性的和党派性的话语问题,尽管没什么人类话语不是这样。
意识形态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系。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而言,存有两种主要的路径:利益论和张力论。在前者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而对后者来说,意识形态则是病症和处方。以利益论来看,意识形态的主张要在争取优越的广泛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据张力论,则是在修正社会心理失衡的漫长努力背景中来考察。在前一种背景中,人们是追逐权力,在后一种背景下,人们则是逃离焦虑。
尽管有其他差异,但所谓认知的和表现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信息的外在资源,人类生活正是依赖这种资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们是感知、理解、判断和运作世界的超个人的机制。文化的种种模式--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科学的和意识形态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序";它们为社会的和心理过程的组织化提供模板或蓝图,就像遗传机制为有机体过程的组织化提供了这样的模板一样……人这种制造工具、会笑和会撒谎的动物,也是未完成的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完成的动物。人是他自我实现的主体,他从符号模式建构的一般能力中创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说,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社会秩序的图式意象的建构,人才使自己无论好歹地成为一种政治动物。
作为文化系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应在其分别表征的总体情境的不同符号策略类型中找寻。科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命名情境结构,亦即包含其中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是无功利性的,其形式是节制的、简洁的和绝对分析性的,通过回避最有效的陈述道德情操的语义学手段,科学寻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识形态命名情境结构的方式则是,包蕴其内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乃是一种承诺。其风格乃是华彩的、生动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过科学所回避的语义学手段来表达道德情操,它追求唤起人们的行动……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和批判性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辩护性和论辩性层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个部分,即主动关心信仰和价值模式的确立与捍卫。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从这一较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并不能给予我们多大帮助,因为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体系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毋宁说是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问题。现在人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虽然暴力在社会危机的动乱时刻完全是必须的。恰恰相反,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某种形式的赞同,起码是某种形式的被动接受,因此庞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说服人们相信社会生活就应该如此,相信变革是枉费心机,社会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等等。而同时,可想而知,一种相对抗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作为关于社会状态的"科学"--向占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作为更广阔范围内夺取政权斗争的一部分,还必须发展自己与之相对的意识形态。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识形态不是由对肯定的本质的误认所构成的,确切地说是相反,意识形态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以下事物所构成的,即没有认识到任何可能性不确定的特征,以及没有认识到任何最终弥合的不可能性。
.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概念,后来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这个概念所拥有的许多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理性现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现象晦暗,更难以把握。它的神秘化力量可以如此隐蔽,以至于逻辑的艺术不足以打碎这种神秘。神秘化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意图,将神秘之物给神秘化了。
就像康德超验辩证法中的理性一样,意识形态可能是幻象的必要来源。这也许是最近的一种看法。假如人们相信阿尔图塞的话,那么,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了某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中,意识会经验到它对决定它的那些客观的和物质的条件的依赖,亦即对科学理性在其客观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条件的依赖。然而,一个必然产生的疑惑是,这是否同时在告诉我们以下意识的某种怪异性,这种意识是有关科学所控制的秩序的,确切地说,与科学所属的东西相关,亦即主体的断裂,科学与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和"游戏"。

比尔格(Peter Bürger)
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模式中,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社会现实的拷贝,亦即社会现实的复制,而应看做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一种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对作为一种不充分事物的所经验的现实的反应("真正的现实",亦即人在现实中展开的可能性被压制了,因此人被迫进入在宗教领域中"幻想地实现"他自己)。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某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它们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只是掩盖了经济利益,它们不只是标语和口号:它们是所进行的现实斗争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识形态"在社会学分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但这个术语的困难首先在于:要么它是用于描述:a)一个阶级或其他社会集团系统的或自觉的信仰,恰如"意识形态的"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则或理论主张,或通常不那么中听的说法,是指一些教条。要么是用于描述:b)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独特的世界观或普遍观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统的和自觉的信仰,也包括不那么自觉的和系统阐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假定、意旨和承诺。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意义,它是由社会的状况必然产生的,并有助于永久维持这些社会状况。我们会感到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一种身处某个社会"阶层"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很难察觉。实际上这种需要也许是想像性地被赋予的。我们所有人都真实地需要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共同文化。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就提供了这一需要,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在地)实现一种肯定的功能。

齐泽克(Slavoj Zizek)
作为一种信念,一组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与这一概念对应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就是征候式阅读模式:这一批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裂隙、空白和笔误来揭示官方文本隐含的偏见--以"平等和自由"来揭橥市场交换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当然,这种市场赋予生产方式所有者以特权。
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一个保证社会再生产同质的机制,不再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它变成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含混关联的和异质的过程的"家族",其范围是严格地局部性的。依照这些思路,所谓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主题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么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不限于某一社会阶层,要么揭露意识形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是边缘化的。

⑵ 胡焕庸的主要论著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成立后,全所人员在胡焕庸的率领之下,在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和人口社会学以及实际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有胡焕庸独力完成的著作,如《中国8大区人口密度与人口政策》和《中国8大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两书;还有全所共同完成的论文集,如,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一书的15篇论文中,他个人有10篇。可以想见,年逾八旬的胡焕庸,仍然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因而在人口地理研究中一马当先。
胡焕庸的一些工作成果是同年轻人合作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他和张善余合作的《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国人口地理》(上下两册);和伍理合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分布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密度图》。前2种是全新的著作,而且材料丰富,分析详明,篇幅巨大,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后2种是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更新和重绘。它们都是老一辈的经验及热情同新一代的智慧和勤奋的结合,是两代人各尽所能、通力合作的结果。
胡焕庸的人口地理著作,有很多特点。他十分重视人口地理的区域差异。根据这样的差异,他把全国分成8大人口区,即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而且,在一区甚至一省以内,也有不同的情况。例如,他把甘肃省称为“人口生态类型最多的”省份。关于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的问题,他十分强调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口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在中国8大人口区之中,青藏区和蒙新区在表面上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是,如果把人口数量同当地负载能力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人口地理中,胡焕庸还注意到人口变迁的问题。我国西北半壁人口对全国人口的比重,同1933年相比,有1.6%的提高,即从4%提高到5.6%。这显然是我国40年来重视开发西北的结果。东北三省的人口总数,在近百年中增加了20倍。这里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人口迁移的因素。研究人口地理是为了提供国家制订人口政策的参考。在这方面,胡焕庸设想,青藏区人口不宜超过1000万,蒙新区不宜超出6000万。因此,他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急需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其迫切性更大于人口稠密的汉族居民地区”。所有这一些,都体现科学的人地关系的原理。 1胡焕庸等译.战后新世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胡焕庸.约翰白吕纳的人生地理学.地理杂志,1928,1(1). 3胡焕庸.法国之地理学.载《新地学》(南京:钟山书局,1933).
4胡焕庸.东坝考察记.方志月刊,1933,6(12).
5胡焕庸.法国地志.南京:钟山书局,1933.
6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地理学报,1935,3(2).
7胡焕庸.白吕纳人地学原理译本序.方志月刊,1935,8(1、2).
8胡焕庸.英国地志.南京:钟山书局,1935.
9胡焕庸.德国地志.南京:钟山书局,1935.
10胡焕庸.俄国地志.南京:钟山书局,1935.
11胡焕庸.江苏图志.中央大学地理系,1935.
12胡焕庸,李旭旦等.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中央大学地理系,1935.
13胡焕庸.黄河志气象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4胡焕庸.中国商业地理大纲.地理学报,1936,3(1).
15胡焕庸.中国之农业区域.地理学报,1936,3(2).
16胡焕庸.国内交通与等时线图.地理学报,1936,3(4).
17胡焕庸.南欧地志.南京:钟山书局,1936.
18胡焕庸.气候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38.
19胡焕庸.四川地理.重庆:正中书局,1939.
20胡焕庸.世界经济地理.重庆:青年书店,1940. 21胡焕庸.苏联经济地理.重庆:青年书店,1941.
22胡焕庸.美国经济地理.重庆:青年书店,1942.
23胡焕庸.中国经济地理.重庆:青年书店,1943.
24胡焕庸.日本地志.重庆:京华印书馆,1944.
25胡焕庸.朝鲜地志.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
26胡焕庸.台湾和琉球.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
27胡焕庸.两淮水利.南京:正中书局,1949. 28胡焕庸.淮河.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
29胡焕庸.淮河的改造.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4.
30胡焕庸.苏联自然地理概论.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
31胡焕庸.各洲自然地理讲义〔亚洲部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59.
32胡焕庸.各洲自然地理讲义〔欧洲部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59. 34胡焕庸,康淞万,蔡吉.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5胡焕庸,陈业裕.世界海陆演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6胡焕庸等.人口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37胡焕庸,周之桐.法国经济地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8胡焕庸,严正元,康淞万.欧洲自然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9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
40胡焕庸等.人口研究论文集(第二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41胡焕庸.中国八大区人口密度与人口政策(中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42胡焕庸.论中国的人口分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43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
44胡焕庸等.人口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
45胡焕庸.中国八大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
46胡焕庸.淮河水道志.蚌埠:淮河志编纂办公室,1986.
47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简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48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下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
49胡焕庸等.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50胡焕庸,伍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分布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51胡焕庸,伍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密度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52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地理学报,1990,45(2).
53胡焕庸自选.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⑶ 陈晋的工作经历

1992.8-1996.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93年破格晋升讲师, 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5.1-1995.8,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0.9-2001.7,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博士后。
2001.8-2004.3,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博士后)。
2004.4-2005.5, 全职到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副教授。
2005.6-2009.11,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2005年被批准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8.10-2009.3,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2009.12-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副主任。 1.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理事;
2. 《遥感学报》编委;
3.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863计划函评专家;
5.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6.学术期刊审稿人: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Landscape Ec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遥感学报》等期刊。

⑷ 第一志愿西南大学,不知道地理科学类专业怎么样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ofGeographyE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王一鸣:副院长,研究员,博导,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主要著作: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主要学术论文: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编委、(IE索引刊物)编委。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代表性学术著作:1.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2.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获奖情况: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钱乐祥,教授,博士,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的学术论文:1.QianLexiang,CuiHaishanandChangJie..Pedosphere,2006,16(6),SCI;2.钱乐祥,丁圣彦.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地理学报,2005,60(5);3.钱乐祥等.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生态学报,2002,22(1);4.钱乐祥等.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2,22(1);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地理科学,2003,23(5)。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王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⑸ 景区管理的图书名

张进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多年从事景区管理,旅游社会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现今正致力于以西藏及其他西部地区为“田野”的旅游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对旅游仪式,“主客”关系旅游影响的思考。先后在《旅游学刊》,《厦门大学学报》、《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黄福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经济管理》、《浙江大学学报》、《地理学报》、《旅游科学》、《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经济地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合著)出版《旅游学概论》等6部专著与教材(包括合著)。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旅游局研究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等奖励多项。 第一章 绪论:景区与景区管理
第一节 景区定义
第二节 景区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景区构成要素与景区系统
第四节 景区发展历程与生命周期
第五节 景区类型与我国景区发展概况
第六节 景区管理内容框架
第二章 景区管理基础、管理体制与经营权转让
第一节 景区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景区管理体制
第三节 景区经营机制
第四节 经营权转让
第三章 景区治理模式
第一节 景区治理模式概述
第二节 整体租赁经营模式
第三节 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第四节 上市公司经营模式
第五节 整合开发经营模式
第六节 网络复合治理模式
第七节 其他模式特点
第四章 景区上市经营与上市景区分析
第一节 景区上市背景及其争论
第二节 上市景区概况
第三节 上市景区经营分析
第四节 “华侨城A”案例分析
第五章 景区资源管理
第一节 景区旅游资源管理
第二节 景区土地资源管理
第三节 景区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景区财务资源管理
第五节 景区信息资源管理
第六章 景区环境管理
第一节 旅游与环境关系及景区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旅游容量及其应用
第三节 景区旅游环境标准与环境质量评价
第七章 景区接待服务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 景区饮食服务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二节 景区住宿接待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三节 景区行游接待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四节 景区娱乐接待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五节 景区购物接待设施规划与管理
第八章 景区游客引导与管理
第一节 景区游客行为与游客流分析
第二节 景区游客行为规划
第三节 景区游客行为引导
第四节 景区旅游解说系统
第五节 景区游客排队管理
第九章 景区与当地居民关系管理
第一节 居民态度与居民角色分析
第二节 景区居民社会调控与居民社区系统规划
第三节 景区居民外迁
第四节 景区居民参与
第五节 重视居民利益:肯尼亚的成功经验
第十章 景区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第一节服务标准化与旅游标准化
第二节 景区标准化管理
第三节 景区质量管理
第四节 景区服务质量标准化
第十一章 景区安全管理
第一节 景区安全管理概述
第二节 景区安全事故表现形态与安全事故类型
第三节 景区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与安全管理制度
第四节 景区安全控制与管理
第五节 景区专项安全管理
附录
附录1 景区管理相关文件
附录2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附录3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附录4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附录5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附录6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附录7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附录8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附录9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附录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附录11 上市景区经营实况
附录12 部分景区经营权转让实录
后记

⑹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校友风采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
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
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
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
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
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
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
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
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⑺ 《地理学报》投稿求助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版,命中率会更高一权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⑻ 田明的期刊论文

29.田明,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与城市融入,人口研究,2013(4) CSSCI
28.田明,孙林,进城农民工的工作流动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8)CSSCI
27.田明,进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及其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5)CSSCI
26.田明,流动人口城市间横向迁移规律研究,地理研究,2013(7)CSSCI
25.田明、薄俊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人文地理,2013 CSSCI
24.田明,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破解之策,中国决策参考,2013(2):46-50
23.Tian, M., and Xu, L. (2013). Spatial mobility and urba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n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city mobility.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Los Angeles, April 9-13, 2013.
22.田明,李睿.就业结构转变与城镇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16-122,CSSCI
21.田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若干建议,重庆社会科学,2012(12):100-102
20、Ming Tian, Xiulan Zhang(2011):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slowdown on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4:1, 76-102.
19.田明、王玉安:《我国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的比较分析》,《城市问题》2010年第2期,第54-59页。CSSCI
18.田明、薄俊丽:《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分析》,《矿冶》2005年第4期。EI
17.田明、仇士香:《2004宏观调控:“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财经界》2005年第3期。
16.田明、孙威:《我国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矿冶》2004年第1期。EI
15.田明、常春平:《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制度创新的要点》,《城市规划》2003年第7期。CSCI
14.樊杰、田明:《我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地理科学》2003年第6期。CSCI
13.樊杰、赵燕霞、田明:《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机制与途径》,《地理学报》2003年第3期,第415-423页。CSCI
12.田明、樊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2期。CSCI
11.樊杰、吕昕、田明:《(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地理科学》2002年第6期。CSCI
10.田明:《区域建设及其空间模式探讨》,《科技导报》2002年第11期。
9. 田明、袁海清:《小城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5期。
8. 田明:《小城镇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度创新》,《小城镇建设》2001年第8期。
7. 田明、张小林:《区域建设及其基本理念》,《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4期。
6. 田明:《区域建设及区域研究的新视野》,《科技导报》2001年第1期。
5. 田明、何流:《发达省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CSCI
4. 田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未来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第6期。
3. 田明、张小林:《县城在乡村城市化中的优势分析》,《人文地理》2000年第5期。CSCI
2. 田明、张小林、汤茂林:《我国乡村小城镇分类初探》,《经济地理》1999年第6期。CSCI
1. 常春平、田明:《河北省坝上生态环境恶化分析》,《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⑼ 地理教师必读书目

1. 保罗·克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推荐语:本书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对上自古希腊下至21 世纪初的地理学思想作了全新的划分。全书旁征博引,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详简适当,译述精当。

2.《山海经》

推荐语:《山海经》乃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深刻并鲜活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的种种神话传说。320 幅最珍贵的古版插画,选自10 部国宝级版本。特别添加张步天教授独家考据地图,指明古地址的现代方位。

3. 阿瑟·格蒂斯《地理学与生活》

推荐语: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

4.《中国国家地理

推荐语: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杂志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5. 斯特拉博《地理学》

推荐语:现存的唯一一部这样的地理学著作:它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作者认为地理学应包括数理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基础,后者研究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现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认识地理学,必须掌握有关天文学、数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理学史等基础科学知识。

6. 祝穆生《方舆胜览》

推荐语: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拾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补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7. 郦道元《水经注》

推荐语:《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8.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

推荐语:汇集了钱穆先生考论古代历史地理的二十余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将地名学、史学、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学融为一体,辨析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探究古代部族迁徙之迹,进而说明中国历史上各地经济、政治、人文方面的演进变迁。

9. 卫文杰《中学地理老师手册》

推荐语:一本已经绝版的好书,对中学地理老师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10. 史蒂芬·法里斯《大迁移——气候变化与人类的未来》

推荐语:美国一位新闻记者对各种气候问题的关注。这些阅读,有益于我们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气候变化与生态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学科角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