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初中地理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法制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1-24 15:12:36

A.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己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使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停的后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在对学生情境学习指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学徒制的模仿中,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象,而没有认知到知识的本质。所以要普及学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时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过于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捷径。
(l)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特定的地理知识点。地理情境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地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地理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的地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即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积极、广泛地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且在解释地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时过多。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中,阅读材料“泥沙掩盖了古文明”叙述了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成就和没落的原因,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寻找古巴比伦文明没落的原因,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家乡、国家有没有此类环境恶化现象(长江挟沙量逐年增大、黄河成为地上河……),进一步思考危害和解决办法: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收获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长期甚至永远无法弥补的危害、国家应当立法制止人们的短视行为、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既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B.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地理学科进行法制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学是真实具体的,不流于说教,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地理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个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的教师是不可能灵活、机智、有效地在学科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如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在国家安全方面涉及《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在环境及资源保护方面涉及《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规方面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护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原则的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大陆架公约》、《南极条约》、《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此外,我国的《农业法》、《国籍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从而很好地结合教材灵活驾驭。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律意识。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依据,找准切入点,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渗透点”。我认为,在《祖国心脏——北京市》的教学中可以渗透《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个活动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法》,沙尘暴与《环境保护法》,人口的增加与交通、水资源的匮乏等,增强学生的环境和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通过对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阅读和北京旅游的介绍,学生了解文化遗迹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应当加以保护,从而学习《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2.联系实际,把知识性与现实性结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中,结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绿洲、绿洲农业、能源开发等知识点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水法》、《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点,增强学生珍惜爱护节约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疆独等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制造恐怖的邪恶罪行,本节的法制渗透重点还在于爱国主义与国防知识教育。
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点,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记住“三山夹两盆”的特点,以及漫长的国界,面积最大的省份,邻国最多的省份等相关知识点。并播放“新疆打砸抢烧事件”新闻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教师总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巩固新疆边防安全及新疆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献身国家安全、献身祖国边防的责任感。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国防法》的要求保卫边疆,为巩固国防作贡献。
3.紧跟国际时事及国内要闻,把握法制渗透教育的契机。
在《祖国宝岛——台湾省》的教学中结合近年所发生的钓鱼岛风波、黄页岛事件与“台独”分裂活动等现实,渗透《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并加强对《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结合台湾省地图及我国在处理钓鱼岛事件中提供的相关依据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钓鱼岛、黄页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地理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而具有教育意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