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教学环境名词解释

地理教学环境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3-14 11:02:08

㈠ 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解释是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㈡ 环境科学里面的名词解释:地理反演

反演的基本意思是根据已知的(或现有的),运用一定的模型、理论、资料、假设等,反过来推出未知的(或过去的)。因此,地理反演的概念是,根据某一地区现有的地貌特征,结合理化知识以及记录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反推出该地区的历史地理地貌特征。

㈢ 地理名词解释!!!

1.中纬抄度地区指的是:30---60SN之间的地区!袭
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少,--错!沿海地区如有寒流经过,降温建湿则干旱!
2.陆上国界线:就是接壤的国土分界线嘛,与之相应的有海界线和空界。
大陆海岸线:也就是有领海的国家,和海接触的那部分地区,称之为大陆海岸线。
它们的区别:前一个是之陆地上与其他国家接壤的地方,后一个是与海接壤的地方。
3.领水面积指一个国家境内的水域面积之和。包括内陆水域和海域。
管辖的海域面积:就是一个与海接壤的国家,在国土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范围内的所有海岸面积。
它们的区别:前一个包括后一个,前一个是国家范围内所有的水域,后一个只是海域

㈣ 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

球表层系来统(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气自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㈤ 论述如何创设地理教学内容的课堂环境

  1. 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

  2. 营造积极愉快的教学环境

  3. 运用地理诗歌、多媒体教学的等等来丰富教学内容

㈥ 名词解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
行动依据

1.44 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南阳已初步形成功能齐全、各层次兼备、自我调节的教育体系。

(a)基础教育在巩固中不断提高。已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普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都在不断发展。全市共有中小学5434所,教职工11.3万人,在校学生154.3万人。

(b)职业技术教育方兴未艾。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有94所,在校生占高中教育阶段总人数的比例达到55.82%。这些学校教学、生产、科研、经营紧密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C)成人教育不拘一格。农村扫盲、职工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并重,年培训能力60万人。

(d)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专等5所高校,在校生7700多人,另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函授等。

(e)全市有中小学教师7.4万人,经过各种培训,教师队伍的合格率逐步上升,市、县、乡教师培训网络已经形成。

1.45 南阳是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和河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市已建立实验点3个县、81个乡镇。农村1.8万多名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形成了10万人的技术骨干和60万人的普及型技术队伍。

1.46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投入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师待遇落实不够,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流失呈上升趋势,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 标

1.47 优化教育结构,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办好普通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当发展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造就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决策人才,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整体素质好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大军,逐步形成具有南阳地方特色的、跨世纪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行 动

1.48 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保证教育的投入强度,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

1.49 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鼓励企业、社会和私人等多种形式捐资、集资办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正常性收入的增长,使在校生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到2000年,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

1.50 加强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小学《自然》、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院校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幼儿教育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1.51 大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以培养初、中级实 用人才为中心,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保持在65%左右。建起一所市属高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100所,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1-2所适合本地发展特点的职前、职后沟通的综合性中等培训中心。

1.52 高等教育要走联合办学、内涵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面向21世纪,建设一些重点学科,培养一批高级人才,服务我市重点项目和建设。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信息网的建设,促进国内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到2000年,全市建立14个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在校生达到5万人。大力组织高等学校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1.53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高学历培训。到2000年将小学、初中教师培训一遍。提高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1.54 继续推进农村、城市和企业三个教育综合改革,把重点放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上,积极实施“燎原计划”,并同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相结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和农业、科技、教育的结合,加强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活动,组织编写出版通俗的科普读物,利用报 刊、电影、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文化宣传和公众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道德教育。

㈦ 地理名词解释

1]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他是太阳磁场剧烈活动的结果,也是证明太阳磁场存在的证据。 rumen8.com-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日珥是突出日面边缘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它们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被日晕(即地球大气所散射的太阳光)淹没,不能直接看到。因此必须使用太阳分光仪、单色光观测镜等仪器,或者在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 rumen8.com-入门吧,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日珥像太阳突然长出来的朱红色大耳朵。全日食时可以用肉眼观看。日珥的爆发最为壮观,爆发前是一团密密实实的“冷气团”,温度只有7000℃,悬浮在100万℃的日冕中。日珥在大小、形状和运动方面差别很大,而且有活动日珥和宁静日珥两种主要类型。活动日珥快速喷发,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活动日珥和黑子群有关,而且同黑子群一样,在数量和活动上都同太阳活动周期紧密相关。宁静日珥喷发平缓,减退更慢,可延续几个月。 2]太阳风[1]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当然,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的风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太阳风虽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阳风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太阳风有两种:一种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被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这种太阳风被称为“扰动太阳风”。扰动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它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与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 3]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的磁暴。所谓强烈是相对各种地磁扰动而言。其实地面地磁场变化量较其平静值是很微小的。在中低纬度地区,地面地磁场变化量很少有超过几百纳特的(地面地磁场的宁静值在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 3万纳特)。一般的磁暴都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
磁暴是常见现象。不发生磁暴的月份是很少的,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天(一个太阳自转周期)后,又有磁暴发生。这类磁暴称为重现性磁暴[1]。重现次数一般为一、二次。4]太阳常数[1](solar constant),表征的是到达大气顶(大气层上界)的总太阳能量(即包含整个太阳光谱)值。由于太阳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阳活动的缘故,太阳常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当中的变化幅度在1%左右。
定义:
第1种:在日地平均距离(一天文单位)处,与太阳光束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能。所使用的单位为W/m2,或卡/平方厘米/分钟(cal/cm2/min)。
第2种: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地球大气外界垂直于太阳光束方向上接收到的太阳辐照度(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即观到的瞬时值.),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解释: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但由于地球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因此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常数,而且一年里每天的日地距离也不一样。众所周知,某一点的辐射强度与距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地球大气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会随日地间距离不同而异。然而,由于日地间距离太大(平均距离为1.5 x 108km),所以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强度几乎是一个常数。因此人们就采用“太阳常数”来描述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测定:
1881年,第一次试图直接测定太阳常数的是法国物理学家Claude Pouillet(1790-1868)和英国天文学家John Herschel(1792-1871)。两人分别独立地设计了不同的测定装置。但原理都一样:利用已知质量的水在太阳光下放置一定时间,用温度计测量升温过程,水的比热已知,则可以计算得出光照强度。(附图为Pouillet日温计)。他们推定的值是现在所用值1367(±4) w/m2的一半左右,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考虑地球大气对光的吸收。
1875年,法国物理学家Jules Violle(Jules Louis Gabriel Violle)以在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Mont Blanc第一个开展高海拔区测定太阳常数而闻名.
1902-1957, 斯密森研究所的科学家C.G. Abbot(Charles Greeley Abbot)等人在根据多年高海拔地区观测结果,基于地基法确定的数值为1322-1465W/m2。近年来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基于地基法测得的太阳常数的标准值为1353w/m2。
1976年,美国宇航局根据高空平台的观测结果,发布的太阳常数值为1353(±21)W/m2(TheKaekara,1976);
根据1978-1998年6颗卫星上的观测平台近20年连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得出的太阳常数值为1366.1 W/m2,标准差为425ppm, 0.37%的波动范围(1363-1368 W/m2)(Lean and Rind,1998)。20年卫星数据也揭示了太阳常数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
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决定采用1380W/m2。
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w/m2。
多数文献上采用1367W/m2。
太阳常数也有周期性的变化,变化范围在1%—2%,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

㈧ 名词解释: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至今只有四十来年的历史,而其发展速度是任何一门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的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再返回给自然,而环境科学就是研究人和环境间的这样一咱关系。人类给予环境的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环境又往往将这些影响反过来 作用于人,环境科学就是因为负面影响通过 环境又损及人体健康才应运而生的。如果对此负面影响不加制止,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吞食 我们遗留给他们的苦果,所以我们必须在当代就把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制止住。环境科学的 目的就在于弄清人类和环境之间各种各样的演化规律,使我们能够控制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 的负面影响。

环境科学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宏观上,研究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由此揭示社会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此环境科学发展这后,必然要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微观上讲,环境科学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 产生的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变、积累、归宿等过程及其运动规律,为我们 保护环境的实践提供科学基础。还要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寻求环境污染 的预防、控制、消除的途径和方法,这些都是环境科学的任务。
回答者:香喷喷的臭臭 - 秀才 三级 5-29 21:55

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环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按照人类活动范围可分为村落、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等环境。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个圈层,即气圈、水圈、土壤-石圈,以及在这三个圈交会处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主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然后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常常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在古代就有了。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垦荒,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瘠土壤。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环境污染。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的伦敦,曾多次发生因排放煤烟引起的严重的烟雾事件。

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而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激增,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到18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只有20多种,现在94种天然元素已经全部被发现,而且还制成了十多种人造元素,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也与年俱增,据统计目前已超过8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毒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

大量人工制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爱尔兰海上成千上万只死去的海鸟体内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广袤荒无的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检出了DDT;北极附近格陵兰冰盖层中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日本出现主要由镉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和由汞污染造成的水俣病等等。这一切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大地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影响全球的环境质量。据70年代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约6000~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

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大气和水体的组成起了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计)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如果它的含量继续增高,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西欧一些国家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经风传送,随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些淡水湖的酸度显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氢离子浓度比30年代几乎增加了100倍,鱼产量因而大幅度下降。

近年来世界上每年由于海运、沿海钻探和开采石油、事故溢漏和废物处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达到600多万吨。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估计,现在大气圈中的氧气,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浮游植物一旦遭到严重的损害,势必影响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强,成为对环境新的冲击和压力。许多种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耗竭的危险。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土壤由于侵蚀每年损失240亿吨,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600万公顷。

另外,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了。估计有25000种植物和1OOO多种脊椎动物的种、亚种和变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以上事实说明,当今世界上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已达到危险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就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任务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科学主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等。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

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续利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

实践证明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在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环境地学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

环境地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等。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它有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生态学;一个是针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然保护。

环境生物学以研究生态系统为核心,向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影响的机理和规律。

环境化学主要是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研究它们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为无害的简单化合物的机理。它有两个分支: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物理学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声、光、热、电磁场和射线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声、光、热、电、射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但是,它们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就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和作用机理,查明环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阐明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和潜在的远期效应,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医学的研究领域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监测等。

环境工程学是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控制等,并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以及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此外,环境工程学还研究控制污染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管理学研究采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和科学技术的各种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污染又是极其复杂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环境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科学的未来

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式和规范的评价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够全面、准确地评定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将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㈨ 地理的名词解释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专,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属

阳风
[1]
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

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的磁暴。

太阳常数
[1]
(solar
constant),表征的是到达大气顶(大气层上界)的总太阳能量(即包含整个太阳光谱)值。由于太阳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阳活动的缘故,太阳常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年当中的变化幅度在1%左右。

㈩ 地理课程目标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专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属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它可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中的预期的教育价值。

地理课程目标属于学科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或水平。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