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译著

地理学译著

发布时间: 2021-01-23 22:03:49

『壹』 找出与地理专业名称有关的中英文参考文献各5篇(2005年之后),按照标准参考文献方式列出。

注释: 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注释格式如下:引自期刊: ① 作者 : 《题名》 ,《刊名》 ,××××年第 ×期,第× 页引自专著: ② 作者 : 《书名》 ,出版者及×××× 年版 ,第× 页引自报纸: ③ 作者 : 《题名》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引自期刊:[ 1] 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 题名[ J] . 刊名 , 出刊年 ,卷(期) : 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 作者 . 书名[ M] . 版次(初版不写). 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 .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页码.引自报纸:[3] 作者 . 题名[ N] . 报纸名 , 年-月-日(版次).引自论文集:[4] 作者 . 题名[ A] . 见 : 论文集编者 . 文集名[ C]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页码.引自会议论文:[5] 作者 . 题名[ Z] . 会议名称 , 会址 ,会议年份.引自学位论文:[6] 作者 . 题名[ D] : [学位论文]. 保存地 : 保存者 , 年份.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期刊杂志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杂志名.年份及期数.页码。如:叶志良.《当代戏剧形态新格局》.戏剧文学.1996(2).45Jin Long,Lou Ying,Lin Zhenshan.Comparison of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June-August rainfall over Changjiang-Huaihe valley〔J〕.Adv Atmos Sci,1997,14(1):87-92.中英文著作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如: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47网络类,注文的样式为:作者.文章题目.网址.访问时间。如:夏敬华.《企业流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年5月20日访问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主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具体写法如下: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居左,空两格放置: [1] 刘广珠.《高中生考试焦虑成因分析》.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24(1):161-164.[2] 郑 霖 柴宗新 郑远昌等.《四川省地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11.[3] 夏敬华.《企业流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年5月20日访问[4] [美]约瑟.H.多尔著,张林升等译.《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8.[5] Jin Long,Lou Ying,Lin Zhenshan.Comparison of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June-August rainfall over Changjiang-Huaihe valley〔J〕.Adv Atmos Sci.1997.14(1):87-92.以上注释的具体内容全部采用五号仿宋体

『贰』 热爱西学的康熙为什么会拒绝出版西方科学译著

他真这么干了只会被当作疯子
第一、中央集权王朝的统治基础是文人士大夫,是儒教五伦回
第二、在一群自以为是答的傻子中间,你一人聪明有什么用?
唐代印度裔钦天监翻译印度历法,中原天下无一个人能看懂,僧一行剽窃其中算式,弄出猴版的日食算法的大衍历,却被人啧啧称奇,这位钦天监的儿子一状告到御前,而告状的原因是不因为剽窃,而是因为这家伙剽窃都剽错了,并没有理解其中原理,以至于大衍历有错。。。。。满朝文人无一人能懂,因为没人相信地球、月亮、太阳是三个会重合的天体。
汤若望修正历法,差点被处死
蒙古人因为重用色目人允许外来宗教自由传教,被汉人士大夫仇恨,赶出了中原
明成祖死后翰林们冲进皇宫烧掉了郑和下西洋的一切资料
没有鸦片战争炮响,没有圆明园的那把火,中国人知道世界什么样么?就算知道了还要中学为本,西学为用

『叁』 王缉慈的学术著作和译著

⒈ 王缉慈等,2010:《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科学出版社
⒉ 童昕,内王缉慈等译,2009:《创新经济地容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王缉慈等,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⒋ 黄润华译,王缉慈译审,2005,《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
⒌ 王缉慈译审, 1998:《世界高技术园区》(Castells and Peter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国家科委火炬办公室组织翻译出版
⒍ 王缉慈参著,1998,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中国智密区研究所.《中关村十年之路》,改革出版社,1998年5月
⒎ 魏心镇、王缉慈,1993:《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
⒏ 王缉慈编著,1994:《现代工业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⒐ 王缉慈、班武奇,1990:《山河风情(东北卷)》,台湾锦绣出版公司

『肆』 国内知名人文地理学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陆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顾朝林: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保继刚: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

袁书琪: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交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营销学会旅游营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学会理事暨地理教学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区域地理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交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旅游发展顾问。

吴传钧:
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以及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是我国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他提出经济地理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等的新论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国地理学家。1911年9月8日生于江苏江阴,1985年7月8日卒于南京。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先后担任《地理学报》总编辑和《地理知识》主编。1983年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理论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译著有《人地学原理》(与任美锷合译)、《地理学思想史》等。著有《白龙江中游人文地理观察》、《中国地理区之划分》等。主编有《人文地理学概说》和《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伍』 一部晚清汉译地理名著,如何影响了近代日本的世界观

一部晚清汉译地理名著,如何影响了近代日本的世界观?

五口通商之初,自雍正以来基本中止的西学东传潮流又再度掀起。这一时期,传播西方科学的主力军是英美新教传教士,主要传播方式是在通商口岸创办报纸、兴办学校、创办出版机构等等。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东亚诸国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已非西方敌手,科学知识自然从西方传向东亚。诞生在宁波外滩洋人居住区的一些科普读物,对近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典型的便是首部汉译地理名著《地球说略》。它是晚清中国的西方地理学译著中第一部以地球为描述对象的简明读物。

三联书店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西学的“中国本部”概念是基于欧洲的民族——国家观念,其核心是民族本部;但西方汉学家也指出民族不等于国家,《地球说略》多次重申民族地区“地属大清国之内”。日本扩张主义分子将中国的国家概念偷换为民族概念,然后断章取义地无视“地属大清国之内”这一根本性原则。就其本质而言,近代出现的“中国本部说”,始作俑者是日本扩张主义分子,不应该归为西方传教士和清末留日华人,但留日华人也不应该不加批判地使用这一概念。

『陆』 陈原的主要著作

一、专著
《新歌初集》940年出版
《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扎记》
《陈原语言学论著》(全三卷)
《黄昏人语》
《书林漫步》
《书和人和我》
《陈原散文》
《社会语言学》
《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可爱的祖国》(1952年11月1版1印)
《遨游辞书奇境》
《界外人语》
《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
《记胡愈之》
《变革中的东方》(民国时事政治,包括亚洲各国,初版本)
《我的小屋我的梦》
二、译著
《苏联新地理》(有图片,1950年2版)米海洛夫著,陈原译
《世界地理基础》 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印行2000册
《1918年的列宁》兹拉托戈洛瓦和卡普勒著,陈原译
《现代世界民主运动史纲》作者:A·从第著 陈原译
《人生的战斗》(英)狄更司著,陈原译
《我的音乐生活——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C·波汶、B·冯·梅克编,陈原译
《苏联新地理》米海洛夫著,陈原译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地理》达林斯基等著 陈原译
《科学与日常生活》(1949年3版1印) (英)海登教授著 陈原译
《巴尔扎克讽刺小说集》(旧印重刊) [法]巴尔扎克著 陈译
《金元文化山梦游记》(苏)罗曼·金著,陈原译
三、编著
《苏联学校的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参考资料》(1951年初版) 陈原编译
《战后美国经济剖析》陈原编译
《现代世界地理之话》(46年版47年印刷) 陈原著
《美国军事基地网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陈原著

『柒』 求人推荐几本经济地理方面的经典著作

经济地理学不合适
那试下
地理经济学——剑桥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前沿理论”书系

『捌』 段义孚的中文译著简介

《逃避主义》
作者: 段义孚
译者: 周尚意 / 张春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5-7
页数: 327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3456853
内容简介
《逃避主义》语言鲜活有力,极具创造性,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博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富于智慧的思想见解。阅读这部作品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记录、学习及吸收人类的一切成就,还可以让我们反思万事万物之间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性与对应性,反思生命的意义与过程,从而找到生命的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
目录
1·大地/自然与文化
2.动物性/掩饰与战胜
3.人/分离与冷漠
4.地狱/想像的扭曲与限制
5.天堂/真实与美好
注释 263
致谢 303
索引 306
《无边的恐惧》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徐文宁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
页数: 220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日常生活批判系列
ISBN: 9787301181171
内容简介
本书以“恐惧的景观”为主题,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恐惧景观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人的心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作者所开创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面的一本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恐惧
第三章 未成形的孩子
第四章 没有恐惧的社会
第五章 对自然的恐惧:伟大的猎手与拓荒的农民
第六章 自然灾害与饥荒
第七章 中世纪的恐惧
第八章 对疾病的恐惧
第九章 人性的恐惧--女巫
第十章 人性的恐惧--鬼
第十一章 乡村的暴力与恐惧
第十二章 城市里的恐惧
第十三章 当众羞辱和行刑
第十四章 流放和监禁
第十五章 开放的圆圈
第十六章 恐惧的过去和现在
注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原作名: 段义孚
译者: 潘桂成
出版社: 国立编译馆
出版年: 1998
页数: 238
定价: 新台币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0211702

『玖』 热爱西学的康熙为什么会拒绝出版西方科学译著

康熙爱好西学,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喜好,并不是想要利用西学来加速清朝回的发展。

换句话说,康熙答对于西学的喜好只是业余的,可以说是茶余饭后解解闷的小玩意儿而已,他内心里还是不认同西学能够促进国内生产力发展的。

康熙自己也明白,文化认同感是稳固国家政权的根本,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君主为天,子民拜之的传统,大家才甘愿被中央集权来统治,要想传递西学真正的精华,必然会涉及到民主开放的思想,试想,国民都接受了民主思潮,那统治者阶级的利益谁来维护?

此外,清朝已经处于闭关锁国的阶段,真正具备翻译实力的人才屈指可数,康熙忙于政务,也没有多余的神思来考虑关于西方科学译著的事情。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那句我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须与海外蛮夷互通。心底的优越感使康熙内心还是瞧不起西方文化的,那他自然不会引入西方科学文化。

『拾』 王维坤的论著与译著

1.[日]三辻利一主编,王世和、王维坤等著:《东アジア古代陶器の传播·流通に関にする研究》,奈良教育大学共同研究报告书,1991年。
2.王维坤著:《西安案内》(日文版),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3.张永禄主编,段浩然、王维坤等著:《唐代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4.湖北省博物馆编,王维坤等译:《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文物出版社、古代学研究会,1988年。
5.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一)》(参编)三秦出版社1996年。
6.王维坤著:《中日の古代都城と文物交流の研究》,(日本)同志社国际主义教育委员会,1997年。
7.王维坤著:《中日の古代都城と文物交流の研究》,(日本)朋友书店,1997年。
8.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百年学府聚珍》(参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
10.王维坤著:《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论文与译文
1.戴彤心、王维坤、张洲:《宝鸡石咀头东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2.戴彤心、张洲、王维坤:《陕西华县、扶风和宝鸡古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7年第2期。
3.王维坤、冉万里:《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7年。
4.王维坤:《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5.王维坤:《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6.王维坤:《中日出土的唐三彩工艺技术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第4期。
7.王维坤:《试论孔子学说的东传及其影响》,《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8.王维坤:《中国唐三彩与日本出土的唐三彩研究综述》,《考古》1992年第12期。
9.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考古》1996年第1期。另载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
10.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1.王维坤:《沙河古桥的新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2.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3.王维坤:《睡虎地秦简《日书·玄戈》再析》,载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编:《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铃木重治、王维坤:《坦桑尼亚出土的中国陶瓷器》,《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1期。
15.王维坤:《日本平城京模仿隋唐长安城原型初探》,《文博》1992年第3期。
16.王维坤:《试论日本正仓院珍藏的镀金鹿纹三足银盘》,《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
17.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一》,载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编:《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18.王维坤:《武则天造字的分期》,《文博》1998年第4期。
19.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0.王维坤:《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演变与定型研究》,载《远望集》编委会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1.王维坤:《关于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载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1·周秦汉唐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
22.王维坤:《略论日本出土武则天造字的历史意义》,载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2·周秦汉唐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
23.王维坤:《再论汉唐时代的长安渭河三桥》,载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二辑,1999年 。
2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5.王维坤:《隋唐墓葬出土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溯源》,《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26.王维坤:《科学的考古发掘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研与决策》)2001年第10期。
27.王维坤:《长安の都と平城京から探る日中文化の交流》,(日本)《富山市日本文化研究所报》第14号,1995年。
28.[日]太田进著,郭笃信、王维坤译:《我在中国的经历——与阿六有关的事情》,《西北大学校刊》第105期,1984年12月13日。
29.王维坤:《漫话元宵节》,载西安市历史学会、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今古》1985年第2期。
30.王维坤:《虞世南及其书法艺术》,载西安市历史学会、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今古》1985年第6期。
31.王维坤:《漫谈昭陵》,载张铭洽主编:《长安史话·隋唐分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32.王维坤:《正仓院超す大量の唐代织物》,《毎日新闻》1987年7月2日。
33.王维坤:《中国の秦始皇帝の兵马俑》,《同志社国际学生》,(日本),1986年第2号。
34.王维坤:《中国陕西法门寺の歴史と考古発掘记》,《同志社国际学生》,(日本),1987年第3号。
35.王维坤:《龙生九子の传说につぃて——考古学の立场からみる》,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Ⅲ·考古学と地域文化》,(日本),1987年。
36.王维坤:《古代中日文化交涉史の一考察——日本の遣唐使のルートを中心に》,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Ⅳ·考古学と技术》,(日本),1988年。
37.王维坤:《古代中日の都城に関にする研究——长安城と平城京を中心として》,(日本)同志社大学大学院修士论文,1988年。
38.王维坤:《平城京の模仿原型》,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东アジア》,(日本东京)小学馆,1991年。
39.[日]吉川忠夫著,王维坤译:《五、六世纪东方沿海地域与佛教——摄山栖霞寺的历史》,《敦煌学集刊》1992年第2期。
40.王维坤:《唐代耀州窑の考古学的新发见》,载同志社大学文化史学会:《文化史学》第49号,(日本),1993年。
41.王维坤:《シルクロードと死者の口に货币を含ませる习俗》,载森浩一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Ⅵ·考古学と信仰》,(日本),1994年。
42.王维坤:《长安の都と平城京から探る日中文化の交流》,《富山市日本海文化研究所报》第14号,(日本),1995年。
43.王维坤:《考古学から见た孔子学说の东传とその影响》,(日本)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编:《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纪要·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第2号,1995年。
44.王维坤著、气货泽保规訳:《长安城のプランニング》,《月刊しにか》1996年第9号。
45.王维坤:《则天造字と日本における“则天文字”の受容》,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渡来の文化》,(日本)小学馆,1997年。
46.王维坤:《中国陕西の古代陵墓出土の文字瓦当》,载森浩一编:《古代探求》,(日本)中央公论社,1998年。
47.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载(韩国)汉城大学地理教育科编:《’97首届韩中日古代都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7年。
48.王维坤:《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演变与定型研究》,载(韩国)韩中考古学研究所编:《韩·中考古学研究5》,1998年。
49.王维坤:《隋·唐长安城の総设计プランと平城京におけるその受容》,(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化史学会编:《文化学年报》第48辑,1999年。
50.王维坤:《唐长安城における 大明宫含元殿の発掘と新认识》,载森浩一、松藤和人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り-ズⅦ·考古学に学ぶ 遗构と遗物》,(日本),1999年。
51.王维坤:《汉·唐代の桥》,载(日本)春日井市教育委员会、春日井シンポジウム実行委员会编:《第六回春日井シンポジウム 古代を 步く 旅と 道——道路、桥、駅、渡し、布施屋》,1998年11月13日—14日。
52.王维坤:《日本の三角缘神兽镜は日本の工人が 制作した》,载(日本)古代研究编辑室编:《古代研究》(隔月刊),1999年9月、10月。
53.王维坤:《汉·唐代の桥》,载森浩一、门胁祯二编:《旅の古代史― 道·桥·関をめぐって》,(日本)大巧社,1999年。
54.[日]大泽正昭著,王维坤译:《唐代的蔬菜生产与经营》,《文博》1985年第4期。
55.王维坤:《日本的“曲江池”和“西内苑” 》,《陕西日报》1990年3月4日第4版。
56.[日]成家彻郎著,王维坤译:《睡虎地秦简《日书·玄戈》》,《文博》1991年第3期。
57.张岂之著,王维坤译:《孔子の文化と日本の文化》,载上田正昭编:《古代の日本と东アジア》,小学馆,1991年。
58.[日]镰川茂雄著,王维坤译:《贤首大师法藏与法门寺》,载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59.[日]小谷仲男著,王维坤、刘勇译:《关于死者口中含币的习俗——汉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一)》,《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
60.[日]小谷仲男著,王维坤、刘勇译:《关于死者口中含币的习俗——汉唐墓葬中的西方因素(二)》,《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61.王士伦著,王维坤译:《后汉“屋舍人物画像镜”の图像に関する研究》,《古代学研究》第129号,1993年。
62.[日]气贺泽保规著,王维坤译:《试论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与“衣物帐” 》,《文博》1996年第1期。
63.[日]上田正昭著、王维坤译:《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问题点——以隋、唐、渤海的交流为中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64.[日]气贺泽保规著,王维坤译:《法门寺的起源与拓跋育》,《文博》1997年2期。
65.[日]岸俊男著,王维坤、李自智译:《探寻日本古代都城的源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
66.[日]杉本宪司著,王维坤译:《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67.王维坤《科学的考古发掘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研与决策》2001年第10期。
68.王维坤《唐代乾陵应为“寿陵”之蠡测》黄留珠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二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
69.王维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70.王维坤《死者の口に货币を含ませる习俗の再研究》松藤和人编《同志社大学考古学シリーズⅧ考古学に学ぶ(Ⅱ)考古学研究室开设五十周年记念》2003年。
71.王维坤《中国の死者の口に玉を含ませる习俗の研究》敬和学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环日本海の玉文化の始源と展开》富山県民会馆2003年12月13日。
72.王维坤、张小丽:《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西北大学学校报》2004年第4期。
73.王维坤:《关于中日古代都城的最新研究》,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
74.王维坤:《唐代乾陵陵寝制度的初步探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报》第76册,明文舍,2005年。
75.王维坤:《关于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校报》2005年第2期。
76.王维坤:《井真成墓志に関する诸问题》,《东アジアの古代文化》123号,2005年。
77.王维坤:《唐の日本留学生の井真成墓志に関する私见》,《东アジアの古代文化》124号,2005年。
78.王维坤:《遣唐留学生の井真成の渡唐の歴史的背景と改名の问题》,专修大学·西北大学共同プロジュクト:《井真成墓志研讨会资料》,专修大学·朝日新闻社,2005年。
79.王维坤:《遣唐留学生の井真成の渡唐の背景と改名の问题》,专修大学·西北大学共同プロジュクト:《遣唐使の见た中国と日本》,朝日新闻社,2005年。
80.王维坤、杜辉远:《日本关于井真成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1.铃木靖民撰、王维坤译:《中国西安的日本遣唐使墓志与墓主井真成》,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2.石见清裕撰,王维坤、杨洁译:《关于入唐日本人井真成墓志的性质——从中国唐代史的角度来看》,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3.王维坤:《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改名新证》,《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15日第7版。
84.王维坤:《再论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的两个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代壁画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85.王维坤:《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的初步考释》,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纪念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五十周年专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86.王维坤:《乾陵的陵寝制度似为前后双室墓之蠡测》,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
87.王维坤:《遣日使になりたい》,《奈良新闻》2006年11月14日第8版。
88.王维坤:《古代からアジアは一つ》,《奈良新闻》2006年10月25日第9版。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