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自转教学视频
A. 初一 地理 地球的自转 请详细解答,谢谢! (16 19:37:33)
地球自转周抄期是23时56分4秒,基本袭上相当于一昼夜(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太阳日,即24小时)。而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即4万公里,也就是8万里。
1昼夜我们似乎没有大幅度的运动,但是地球已经载着我们转动了八万里。
毛主席的这句诗的地理根据即在此。
B. 高一地理地球自转 公转教学视频
http://v.ku6.com/show/dc20ZlP4b-6H1Ege.html
这有很多地理视版频权
C. 初一上册地理! 1.地球自转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见图
A 北回归线
B 赤道
C 南回归线
D 赤道
A 由北回归线向版南北两权侧递减
B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C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D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A 夏至 6月22日前后
B 春分 3月21日前后
C冬至 12月22日前后
D 秋分 9月23日前后
A 将向南移动 6月22日前后
B 向南移动 9月23日前后
C将向北移动 12月22日前后
D 向北移动 3月21日前后
D.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课知识讲解的 视频,急需,我上课前的预习,拜托各位了
第一章
1、地理 自然、人文
壹.尊重自然规律。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叁。具备可继续发展的观念。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本初子午线)
10、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11、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12、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
13、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前后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前后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前后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自转: 昼夜更替
地球运动: 不同地方时间差
公转: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
14、五带的划分:北寒带位于北纬66.5度,南寒带位于南纬66.5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北温带位于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南温带位于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热带位于北纬23.5度与南纬23.5度之间,气候终年炎热。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6、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特点: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2、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7、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一-数字比例尺。二-线段比例尺。三-文字比例尺) 2、
E. 初一地理第二课地球的公转讲解(追加分)
教学要求
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内容点析
1.昼与夜的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严格来讲,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即太阳光是从一点发出的,但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达到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了。平行光照在不透明的球体表面上,有半个球面可以接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半个球面则为黑夜。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相垂直的大圆圈。
2.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4小时)。直觉告诉人们,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其实,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并不感觉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教材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人们看到的太阳的运动,反映的是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本部分的活动内容中,设计了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互致问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畅畅白天要向姨妈道晚安。图1.18说明,纽约此时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昼半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转播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就要考虑时间的差别。
4.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角度是不变的,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5.图1.19出现了回归线和极圈,需要了解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为66°34′,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 23°26′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度上,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所以北纬23°26′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至23°26′ S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南回归线。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所以,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可见,赤道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是由天文原因形成的。
6.图1.19“地球公转示意”解读。这幅图说明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等。第二,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图中显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地球所处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处,有一个文字框,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以及北半球相应的季节。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清晰、直观地说明四季变化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字框中出现了“直射”这个词。所谓“直射”,就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为90°。对于等量的太阳光来讲,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角越大,单位面积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气温就越高。如果按照图中给出的时间排一下顺序(3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可以大致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怎样移动的。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在处理四季形成内容时,尽可能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7.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解读。这幅图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第二,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的特征。教材设计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地带的儿童,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当地的太阳照射情况,比较亲切。在儿童的表述中,出现了“正午”一词。所谓“正午”,就是中午12点钟。就一天而言,正午的太阳升得最高,不同纬度,正午太阳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在有太阳直射的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很高,就像热带地区小朋友说的那样“总是照在头顶上”。第三,我国在五带中的位置。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温带,从气候来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8.“地球的公转”部分的“活动”,第二题是使学生掌握说明一地四季变化的思路。四季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天文因素(如太阳照射情况),也有地理因素(如地形和气候状况)。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天文因素,因为实际季节的划分,是在天文季节基础上的调整。
一般分析季节的变化,主要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入手。本题目中的前两小题,引导学生回忆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证明夏季是中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冬季的情况与之相反。第三小题,归纳出分析的思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
教学建议
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和手段。
(1)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本节教学所涉及的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适当的媒体手段,如实况录相、计算机课件、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3)在电化教学条件尚不完备的地区或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小型地球仪、手电筒等作为辅助学具,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4)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也为了避免与高中学习内容的重复,教科书有意识地对本节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主要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了,有些知识和概念待进入高中阶段再继续学习。
本节新课的导入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法。
(1)有条件的学校,播放或演示“地球运动”的实况录象或课件,请学生观察。
(2)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这两种设计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1.第一个活动设计。
(1)把自转与公转的规律进行对比讲述。
(2)在教学条件不同的学校,教师可以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演示、分小组演示或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来演示等不同方法,让学生参与演示“地球运动”的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时反馈,及时补学。
(3)教师让学生概括总结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4)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 转
公 转
方 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2.第二个活动设计。
(1)利用光源或地球仪,教师演示或指导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要求学生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或学生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教师或学生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是12个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依季节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5)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讲述: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图上画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让学生计算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城市中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时刻计算“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7)教师让学生总结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并总结、整理板书内容。
3.第三个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①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中午比早晨或傍晚更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这个提问的设计,是为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使地表热量发生季节变化而作必要的铺垫,但不能按高中地理学习那样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加深。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2)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暂填写左面两项内容)
节气和季节(月份)
太阳直射的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
冬至(12、1、2)
春分(3、4、5)
夏至(6、7、8)
秋分(9、10、11)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完成上表中右侧内容的填写。
(4)教师让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归纳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地球的五带图”,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F. 地理初一 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不懂什么意思 下面这张难道不是反方向吗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指的是从侧面看的,在侧视图上自西向东,。从俯视图上来看,在北极上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G. 初一地理,地球自转。3是什么,帮帮我
试解释:从所周知赤道一圈为40000公里左右。也就是八万里地。只有在赤道上才有这个待遇哟。下半句根本就不用审题了。A是东经10度,赤道!
H. 溜溜球地球自转怎么做视频教程
flash可以做平面动画,很多人可以做,3D动画就复杂多了,一般业余的做不了
I. 初一地理地球和太阳运转真实视频,要网站
“制作小地球仪”活动报告
一、 目的意义
1、 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知道赤道的位置,与极点的关系;
2、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可以不必固定地按照课本介绍材料,利用现有的材料,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地球仪;
3、通过动手小制作,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活动要求:
1、要画出 赤道并标明度数;
2、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
3、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于垂线成23.5°角;
4、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底座要比较稳固;
三、活动过程:
1、材料:乒乓球、细铁丝、胶布、橡皮泥、大头针等;
2、制作过程: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色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再迟到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圆形,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乒乓球钻孔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底座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四、活动总结:
总体来说,同学们大多都能够制作处像模像样的小地球仪,有很多还能够将地球仪上的符号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上,根据制作的规范程度和自己的创作能力,评出了一些制作小能手:
6.1班:孙慧、 孙嘉、 滕亚妮
6.2班:于佳慧、 徐冬玲、 宋心予
6.3班:钟海燕、 刘丽静
6.4班:宋明豪、 李一君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小活动,是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了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球仪,单单一个地球仪便可带给学生很多的知识: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活动中有的同学自发的 买了小地球仪作为参考,看到同学们对地球仪的兴趣,我们感到很欣慰,有了兴趣的“帮助”,相信这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的同学在制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创作,把自己了解的符号反应了出来,这样可谓真正地实现了动手动脑。
同样,在这次的制作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不良习惯:有个别同学不能够及时地完成,有个别同学未能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自己动手”而不是“老师想要些地球仪”
(2)制作方面:未标出赤道、两极点的位置不是很准确,地轴的倾角不明显、底座不是很稳定等是较多的同学反映出来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在下次开展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平时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强调本次活动的目的
(3)带领学生将一些知识性的、易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出来,是同学们在制作中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