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㈠ 求文档: 初中地理巴西讲学案
第六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 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第六节 巴西
第一课时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3-3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回想课本30页的1-43图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3-3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读3-3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 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3--3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3)、思考:课本92--93页3--5题
巩固练习:
同步互动66页
板书设计: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亚马孙河
长度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补充练习:
填充图第32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㈡ 七上地理(苏教版)复习小结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都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地球卫星照片。 2、现代宇宙观测研究证实地球的真实开关是不规则的球体,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大小:平均半径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①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23.5°N(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 ②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23.5°S(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 ③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夏至少,比冬至多。 ④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季节则与北半球相反) 6、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为0°经线。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与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为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7、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译。 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8、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愈小。 9、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0、地图上,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的名称:山峰-山顶最高点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1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五种地形基本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①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②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③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 12、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例: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组成。 1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人们常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14、面积广大的陆叫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中海峡;陆地伸向海洋的部分,叫半岛。 15、世界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16、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1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地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带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全球六大板块:七年级山册课本P35图2-48。 18、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常用天气符号:七年级山册P58图4-1 19、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愈浓,表明雨下的愈大。 20、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则相反)2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度逐渐降低。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除了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 大的洲是亚洲。 22、实际上,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一般是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2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⑴赤道地区降水多,⑵两极地区降水少。⑶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⑷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24、⑴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例:亚马逊平原。 ⑵热带草原气候-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为广大。 ⑶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亚洲最广) ⑷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⑸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沿海地区。 ⑹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⑺音速季风气候-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 ⑻音速海洋气候-中纬地区的大陆西岸,(气候特征:冬九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⑼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林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⑽寒带气候-极圈以内。 ⑾高山高原气候-中低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 25、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因素: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降水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在赤道和两极地区比较明显。 ②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近海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候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际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地带,山上的气温都比山下低。降水受地形的影响,也很显著。迎风山坡,暖湿气流上升,多地形雨,背风山坡空气下沉,降雨少。 ④洋流因素: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有增温增湿作用。以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洋流,叫做暖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6、①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世界的人口可能无节制地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7、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可适宜于大量的人口长期居住。 28、世界三大人种: ①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 ③黑色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特点(七年级上P45阅读),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6世界人种分布图) ①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③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9、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7,世界语文分布图)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英国是英语发源地。 30、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9世界宗教分布图),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32、面积居世界前6位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人口居世界前6位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3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发达国家,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34、当代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导致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尽管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 35、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奥委会、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七年级上P95) 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 世贸组织总部-瑞士日内瓦 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 欧盟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组织总部-奥地利维也纳 上海合作组织总部-中国上海 亚太经合组织总部-新加坡
㈢ 八下地理知识点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项目 秦岭—淮河线以北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线以南
(南方地区)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C 高于°C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主要水果 苹果 柑橘
主要能源 煤、石油 水能
主要金属矿产 铁 有色金属
生活主食 面粉 大米
传统交通工具 马 船
住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保暖防寒)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通风散热)
运动项目 滑冰 游泳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地区)、两年三熟(华北地区) 一年二熟至三熟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高寒”的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高:不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还有很多高大的山脉,有些山峰的海拔在8000米以上;
寒:因为高所以寒,这里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广布,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原因)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2、“干旱”的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地面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变化。
干旱原因:地处内陆,东西距离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使得越往西,受海洋的影响越小。以至于该地区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带状或点状。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⑴牧场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⑵畜种特色: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羊;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宁夏的滩羊。
***补充总结***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水热充足 日照充足,气温低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长江、珠江 长江、黄河源头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有色金属 钾盐、石油 煤,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6.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此节内容参考后面“章节小结”)
“祖国心脏”——北京位置: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对外交往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人口: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6.2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此节内容参考后面“章节小结”)
1、香港地理位置: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对外贸易是重要经济支柱;旅游业发达。回归:1997年7月1日。地势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国际经济贸易中心: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对外贸易一向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发达的交通运输: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有许多航线通往世界各地。香港与内地的联系相当便利,有京九与广深铁路和内地相连。旅游、信息和教育: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中心。
2、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由澳门半岛、氹子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回归:1999年12月20日。经济: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博彩、旅游、工业、建筑业等。代表建筑:大三巴牌坊。
§6.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此节内容参考后面“章节小结”)
“祖国宝岛”——台湾省。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种族以汉族为主,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不是日本领土,台湾省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现在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国家分裂法》来制止“台独”行为。
地形:岛内约1/3为平原,2/3为山地。玉山是台湾最高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
气候与自然资源: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台湾省平均气温为22℃。台湾森林覆盖率为55%。矿产资源主要为煤、金、铜、石油、硫磺等。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城市:台北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
§6.4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节内容参考后面“章节小结”)
新疆昼夜气温相差大,地形特点为“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此节内容参考后面“章节小结”以及理解书本的内容)
1、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却比较少。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显著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东濒太平洋,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国家。我国陆地疆界漫长,有15个邻国接壤。
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⑴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⑵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肩负着重大责任:正确处理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㈣ 七年级地理下册有几章,最后一课是什么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关于“七年级地理下...”的内容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七年级地理下册有几章,最后一课是什么”的内容
下载 (20.09 KB)
2010-8-23 12:38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略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