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歌
1. 谁知道 哪首歌中有有关地理的知识,越详细越好 ,大家帮帮忙, 做研究性学习.
<<孤单北半球>>说的是关于时差问题和南北半球的星相定位
2. 什么是AC
一般说的“AC”,即来交流源电的意思。
3. 中国地理 学习歌谣
黑吉辽进内蒙, 建设新疆向西行,
开发西藏往南转,西藏往东是四川,
说四川,道回四川,四川往答南是云南,
从云南往正东, 过了广西到广东,
从广东往南看, 南海上面有海南,
还有港澳以归还,广东以北是福建,
福建对面是台湾,福建往北是浙江、
还有上海、安徽、江苏到山东。
渤海之滨天津市,中国首都北京城,
大部分都临河北省,河北往西是山西,
过了黄河是陕西,甘肃省狭又长,
小不点儿是宁夏,河北往南是河南
过了湖北是湖南,湖南挨着贵州省
34个省区要说到,还有重庆别忘了。
4. 用歌曲学地理任琳七年级下册岛国日本
用歌曲学地理润莹七年级下册岛国日本没看过也没不知道,不好意思,我没学过这个帮不到你啊。
5.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导游或者是美食家或者是运动员或者是做丝绸生意的大老板,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让同学讨论,最后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让学生感到这些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切实有用。
三、激趣引题,引人入胜。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歌曲或者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新疆》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断,然后问:片中唐僧师徒要过的是什么山?(火焰山)这座山在现实生活中有吗?(有)在我国哪个省?(新疆)那么你们对新疆了解吗?通过看片和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四、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的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谜语来配合教学。
1.巧引诗歌:
如在讲季风时,可以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如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2.妙用谚语与民谣:
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又如为描述横断山区,为了说明其岭谷相间、交通困难,可引用“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面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对其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则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进行形象的描绘。
3.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直辖市名),让学生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最多一两条,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五、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配以长江流域的风景图片,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她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再比如,在讲《西双版纳》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西双版纳的风景图片,优美的歌曲,精美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六、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我就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上得很顺利。
七、充分利用电化手段,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新疆》一课中地形“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时,运用Flash动画,将“疆”字与“三山夹两盆”结合起来,“疆”字右侧的三横用动画的形式变成三条山脉,中间夹的两个“田”字变成两大盆地。左侧的“弓”字变成弯弯曲曲的国土边界,“弓”字里边的“土”字变成整个领土。这样演示之后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很容易就能记住新疆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而且记易深刻而牢固。
6. 要学好地理应该听什么歌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7. 写作业时,听音乐会不会对我们学习有害
首先,能够不听应该是最好的。因为不管是什么音乐,只要你去听了就一定会分散内出我们的一部分注意容力。这样子就没办法全心全意学习啦。如果非要听的话,那么尽量听起伏不大的纯音乐,这样需要的注意力比起有词的起伏大的音乐要小得多。
8. 如何利用地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新课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精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俗话说的:“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1、歌曲导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不少内容可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长江”一节时,教师可利用“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引入新课,可采用录音、教师唱或学生唱等形式进行。通过歌曲,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再比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用“黄土高坡”这首歌曲中的几句歌词引入新课:“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通过歌曲,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一带吹的是西北风和东南风?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到“季风”这一内容上,而且同学们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2、谜语导入。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他们即将学习地理这一学科。为了让同学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在进行第一章“地球”的教学时,可先让同学们猜谜语:“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有的同学可能猜得出是“地球”,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通过谜语,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比如,在教学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先让学生猜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船出长江口”、“碧波万倾”、“宝地”、“银河渡口”等,这些谜语,大部分同学可能猜不出来,这时,教师不必忙着说出答案,而是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课后再回答,这样,同学们便会带着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之中。
3、联系生活,设问导入。在地理教学中,设问导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在学习“新疆”一节时,教师可这样设问:“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卖烤羊肉串或卖葡萄干时,你会想到什么地方?”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新疆”,教师可接着问:“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可能会各抒己见,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绿洲……”等,在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导入到新课。
再比如,在了解“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出国旅游的中国居民也越来越多。就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居民出境旅游了。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热点地方是哪里?”问题提出后,会有不少同学回答“新马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上明确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东南亚,从而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疑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往往在最精彩、最悬念丛生的时候,故事就暂告一段落,让人兴趣大增,老在猜测之后的情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设置悬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东南亚”一节中,第一课时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状况,第二课时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特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疑:“假如你准备到东南亚去旅游,你会担心有语言障碍吗?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探讨”。这样设置一个悬疑,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促使他们自主地去进行学习、了解。
三、教学中穿插诗歌、谚语、民谣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西北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穿插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风低见牛羊”。以此诗来把内蒙古草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的变化,以及树立相应的环境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在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变化”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可穿插当时当地流传的民谣来说明:“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大山,淌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到新郎帐房。”这首民谣的引用,既可以生动地形容青藏地区解放前落后的交通状况,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新疆”一节的教学中,当了解到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四、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音像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展示出来,便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再比如,进行“东南亚”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东南亚的自然风光、物产、人文景观等内容,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这样,既可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并能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自身素质以及学校实际等情况,不断探索、实践,寻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同学们满怀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