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文化的特征

中国地理文化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1-23 04:28:56

『壹』 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相关知识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
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贰』 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文化与地理环境、
黑格尔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将世界按地理特征区分为三大类型:干燥的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与海洋相连的海岸区域。所以,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为活动在它的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试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于太行王乌二山吗?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当然会对人类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可以说有着决定性影响。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
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不再会有挖土搬山的当代愚公。但人作为自然体,决不会脱离自然,也不会完全不要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和人类始终关系密
切。象我们现在的生态平衡,就是如此。
2、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疆域辽阔,从最东的黑龙江流域与乌苏里江会合处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间约有5200公里,从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约有5500公里。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以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同时又有很多东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国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历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国的疆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地理环境也发生着变迁。象“中国”一词,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诸侯国家,随后就以中原建立的国家政权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时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时还未出现。黄河是向东南入东海。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远,季风
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象河南古时气候温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为“豫”,同样,蒙古高原上是“风吹草低见牛
羊”。沙尘暴、黄泛区只是以后的事情。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

中国地理两大特点:一、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为发祥地的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万里黄沙,西南是最高、险、峻的青藏高原,东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二、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中国古人喜欢山,对大海很少了解。哲学家很少有出海的经历,水的概念仅限于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没出过海。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还有人写水“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帆一片日边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反,对山崇拜有加,拜五岳。皇帝祭泰山。丝绸之路多为外国商人,唐宋对外贸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四海为天下的天朝王国、中央帝国就是我们古人的中国形象,蛮夷是不屑与交往的,也就没必要到外面去。回旋余地大,是中国文化相对稳定。

(2) 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外部世界很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我们很难出去,外面的也很难进来。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就是它是中国古代通向外面的极少数通道,并且从这个通道上来的外人毕竟还是少数。外来民族的征服也是由于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难凑效。所以,中国文化没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厄运。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限,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山脉河流多东西走向,所以东西行易,南北行难。长江、黄河成为天险。大运河就是因此而凿。三国鼎立就是划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小王国”,相对有别的区域文化。也就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起来。秦国有虎狼之喻,荆楚有披发左衽之风,鲁宋有礼乐之俗等。因此,长江流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岭南地区都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叁』 中国地理环境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形式有什么影响

北方较平坦 南方多山和丘陵 故南方方言较北方的多而纷杂

『肆』 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平原以种植业为主,南方水多,北方路旱,南船北马,米面等习惯形版成。北方冬季多寒冷,粮食权得来不易,祭灶神,过冬,除尘等习俗保存了下来,并且北方多以小麦,玉米,高粱等耐寒耐旱植物为主,饮食多面食,春节包饺子,汤圆等。
2·南方水稻为主,傣族泼水节,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依托于南方丰富的水资源,江南鱼米之乡,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过节日都有节日特色食品。
还有许多,如果是学生答这种题目的话还是要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中学课本中说多民族国家那一部分内容里面自己去好好看下

『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形成更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冯天瑜教授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人类的生命与水息息相关,决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不光是中华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比如汉族的祖先崇拜文化,这种文化的由来是可以找到地理环境的因素的。汉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促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体(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饭万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对子孙来说已足够应用,家族宗法观念由此得到强化,引出了对祖先的莫大崇拜。”2无论是文学、思想、历史学、经济学、书画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陆』 简述中国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

地理条件:西高东低、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
文化特征: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在在沿海地带和中原地区,少数名族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柒』 中国文化自然地理背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的条件,进行他的文明建构,展开他的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利条件

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多少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实践开创的结果。从中国文化学习的角度说,不仅要了解作为文化实践结果的地理现状,还应了解这个开创过程,以及特定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史上所起的特定作用。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 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的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壮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土蕃和羌人。青藏高原内部地势微有差别,靠近青海地区地区地势向东南倾斜,是各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个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西羌,经常与中原地区发生冲突。土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经常与唐朝发生战争,但和平的交流更多。此地因距印度较近,佛教文化十分兴盛。从青藏到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最南的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它的北部就是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此地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原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中原王朝长期在此建都,地却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黄河在东西向流经今内蒙古地区之后,转而向正南,横穿黄土高原。黄河的东侧就是今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谷地呈东北西南向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太行山的北断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越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广阔的东北平原了。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东北平原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相接壤。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又一摇篮。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与丘陵相间,由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构成。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湖泊众多,经过长期开发,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一带原来有所谓苗蛮山越等族,随着江南的开发,或南迁或融合到汉民族之中。长江中下游以南直到大海,是丘陵、低山广布的地带,间有小的河谷平原。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交代的水系。这一带是秦汉时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随着民族的融合,也大体都消失了。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2.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接替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和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实际上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这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新疆是离内地最远的地区,但据有些学者研究,那里的和田玉曾在江浙地区的考古文化遗址中发现过。青藏高原发掘的文化遗迹,也与甘肃黄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之间有着影响关系。广大中原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更为紧密。有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第三章“交通·道路·都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97—699页)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3.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中国文化恰恰就发祥于这样的气候区内。
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1972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大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这个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史书有牛马冻死、江汉结冰的记载。到从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期。文献记载当时北方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蜀、汉、江陵等地有橘树等亚热带植物,而这些植物后来南移了。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期。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从隋唐至北宋初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唐玄宗和唐武宗时,皇宫及南郊都种有柑桔。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素有“荔枝之乡”美称的福州,曾先后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两次遭受严寒,荔枝树全部冻死。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当时的杭州经常有不见冰雪的年份,北京的物候与今天的北京差不多。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竺可桢也把这一500年的大时期分为几个小的时段,有“第一冷期”,“第二冷期”和“第三冷期”。第一冷期时间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其中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前所未有的大雪,降雪期长达半年之久。1513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洞庭湖的冰可以走人、行车。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其中17世纪的后50年,为这一冷期最寒冷的时期。这50年中经营今千年的江西省的柑桔园被寒潮毁灭了,山西省的五台山夏季下雪,运河的冰冻期一年达109天之多。第三冷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40)到光绪十六年(1890),共50年。这期间,江南地区曾出现过夏历六月降雪的反常天气。西安一带有过“大雪六十余日”的记录。第四个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这以后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因超出本书内容范围,此期气候变迁的情况就不做介绍了。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打气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我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据邓安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4个月强便有一次。受灾范围越来越普遍,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省份,灾荒每经两三个世纪就上升一次,然后稍稍下降,不久又上升,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强度愈来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因此,备荒、救荒都是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这也是它在产生条件上,区别于任何其它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们思考中国文化道路的重要起点。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都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他们相同的特点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围广大地区是不利人类生存的浩瀚沙漠。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参钱穆《中国文化概论》)那种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也视作大河灌溉条件下产物的看法,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地中海半岛、岛屿相对独立的狭小地域,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它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由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汤时这样的诸侯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参本书第一章第一节)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他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而周王朝那些几千里之外的人群,认为只要他们承认周王的合法就可以了。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又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是更近的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人群是玁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有人曾探讨,中国的封建社会何以那么长,而欧洲的中世纪则要短得多。此中原因当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却相当清楚,欧洲古代文明,在经历过日尔曼蛮族的大举进攻和毁灭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情形出现,而在中国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涵。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只是在地球的几个点上出现的,一旦文明世界形成后,人类内部就出现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差异和矛盾,而人类也正是在由这差异带来的对峙、冲突、融合中,走向同步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捌』 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中国文化特

『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9)中国地理文化的特征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拾』 中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中国

中国地貌特征: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同时许多大河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注意,江苏卷2001年专门考了简答题)

5、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