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中国国家地理
❶ 云南抚仙湖海拔高度
湖面海拔:1721米。
抚仙湖,位于澄江县、江川县、华宁县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泊。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中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滇池和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
(1)抚仙湖中国国家地理扩展阅读:
抚仙湖位于澄江盆地之中,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整个湖泊平面呈南北向的倒葫芦形,两端大;中间窄,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稍浅。岸线发展系数为1.72,较平原地区湖泊小,表明湖泊形态规则,岸线平直,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
湖的北端为湖水冲积平原,岸线略向北弯曲,呈弓弧状,这是由于湖区常年盛行西南风,风浪较大,北部河流带入的泥沙迅速受波浪改造的缘故。东西两岸,峭壁直逼湖边,在浪蚀作用下,显得格外陡峭、险峻。
抚仙湖属于深水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很少,由于石灰岩山地较多,故水的硬度较大,湖中水生生物种类较贫乏,数量也较少,故鱼类产量很低,平均亩产仅1.4斤,是鱼产量较低的湖泊类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抚仙湖的土著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居云南高原湖泊的首位。
❷ 云南有几个湖!分别分布在什么地方!湖地名字叫什么
你好,云南共有“九大高原湖泊”:
1.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山风景区)
2.洱海(位于大理)
3.抚仙湖(位于玉溪市的澄江县和江川县)
4.程海(位于丽江永胜县)
5.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异
6.龙湖(位于出石屏县城东门)
7.星云湖(位于江川县城北1公里处)
8.杞麓湖(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境内)
9.阳宗海(位于澄江、呈贡、宜良三地之间)
拓展资料
1.滇池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度假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❸ 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你想去哪个看看
中国十大最美湖泊,这辈子一定要去看看
中国湖泊众多,据统计,一共有湖泊24800多个,仅西藏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分别是西藏、内蒙和黑龙江省。除此之外,还有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
在这么多湖当中,前期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导评选的中国最美五大湖是:西湖、青海湖、喀纳斯湖、纳木错、长白山天池。
❹ 云南八大著名旅游景点
一、丽江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茶马古道上最著名的城镇之一,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木楼青瓦,古街石巷,小桥流水,站在古城东大街上,举头即可遥望玉龙雪山。
❺ 自然地理及中国地理基础知识
中国
国土面积: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土地资源中,山地32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平原115万平方公里,丘陵95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疆界和四邻: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止,总长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相邻:东为朝鲜,东北为俄罗斯联邦,北为蒙古,西北为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西为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为印度、尼泊尔、不丹,南为缅甸、老挝、越南。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自北而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
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里。
中国气候: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等气候带。中国位于北半球,穿过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南北温差悬殊。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刮冬季风,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4-9月刮夏季风,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亦大,东南沿海为1500毫米,西北部在500毫米以下。 二十四节气 。
中国地理
中国地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 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中国山脉: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多成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长白山脉、台湾山脉等。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此外,还有黄山、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峨眉山、庐山、武当山、雁荡山等名山。?
中国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闽江、钱塘江、韩江、鸭绿江、图们江、浊水溪、南渡江、滦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京杭大运河、灵渠、胶莱运河、里下河等运河。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上有全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中国湖泊: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青海湖、洪泽湖、高邮湖、南四湖、兴凯湖、呼伦湖、贝尔湖、博斯腾湖、罗布泊、纳木错、色林错、羊卓雍错、滇池、洱海、抚仙湖、日月潭、洪湖、西湖、千岛湖、白头山天池、天山天池、五大连池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中国海岸: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公里。(截至1997年)?
中国岛屿:主要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平潭岛、东海岛、东山岛、金门岛、玉环岛、厦门岛、上川岛、洞头岛、钓鱼岛、南澳岛、涠洲岛及长山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南日群岛、万山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澎湖列岛等群岛。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总面积3.87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公里(截至1997年)。
近海及毗邻海域:毗邻中国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海洋有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渤海则是伸入我国大陆的内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中国行政区划:截至2004年底,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全国乡镇总数37334个,其中:镇19883个;乡17451个。全国共有街道办事处5904个。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7.8万个;居民小组129.6万个。村委会64.4万个;村民小组507.9万个
❻ 抚仙湖三古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因湖畔有抚仙石而得名。抚仙石外形似一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抚仙湖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长31.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度为93公里。抚仙湖总容量为189亿立方米,相当于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将云南全省30多个大小湖泊的总蓄水量全部汇人抚仙湖也不及其半。抚仙湖为我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湖中有一小岛,名为孤山,是残留酌小断块山。湖的南端有一条小河与星云湖相通,名为隔河。抚仙湖仅有一条小的外泄河,即位于海口的清水河,流人南盘江。
抚仙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降雨和地下水。历年平均降雨量为951.4毫米。湖区表层水温的变化为:历年最高月平均水温出现于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温出现于2月份,历年平均水温为17.3℃。
抚仙湖属贫营养型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为4.9~11米,最大达12.5米。
抚仙湖谜一:水下古城
自从1992年耿卫在一次潜水中无意发现抚仙湖水底有类似城墙的石砌建筑物后,关于水下建筑的种种猜想层出不穷。抚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拥有水怪传说一样,顿时成为科考人员、中外游客、新闻媒体争相逐梦的地方。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抚仙湖水下古城一时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澄江有这样的传说:澄江的“澄”就是沉没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没在抚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献记载,抚仙湖中曾沉人一座古城,并有顺口溜:石龙(抚仙湖中的“石埂子”)对石虎(抚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黄金二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当年全球6多人通过直播关注着水下考古,队员在湖底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块堆积,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条,表面依稀有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有的用石块铺砌成平台,石块间均有类似石灰状的粘接材料填平。队员们不仅打捞上一块带有刻划纹痕迹的石板,还从湖底建筑墙体中打捞出一只陶釜。
近日在采访云南考古界权威张增棋先生时,他向我推荐了他的最新学术专著《探秘抚仙湖——寻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这本书中,张老对抚仙湖水下建筑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时间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抚仙湖水下建筑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没的古城址,即东汉时期的俞元古城。沉没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质结构复杂,使当地湖盆中心及周围地区呈下降趋势,导致原在岸边的建筑物随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为当年水下考古直播现场惟一的云南专家,李昆声先生说起两年前的直播盛况依然涌动着激情,他对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关注就是从直播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李昆声先生现在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认为沉没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对提高抚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处,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为欧洲的旅游热点,历史记载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见证,水下古城也将有同样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论。没有结论是好事,不要拘泥于去考证古城究竟是什么,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学结论,众说纷纭,就会有高朋满座、专家云集写书;没有结论就会吸引大家来关注、讨论,就会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抚仙湖也就出名了。
抚仙湖周边文明非常辉煌。抚仙湖最具人文价值的是水下古城,周边有帽天山、李家山、关索戏,水下地上遥相呼应,所有人文、自然景观都值得大大炒作,并应以央视直播为契机带动抚仙湖炒作,有了效应就有人来投资、旅游。李教授也谈到目前对抚仙湖宣传中的不足,一是综合考虑弱了点。周边各个县对人文自然景观各吹各擂,整合不够;在玉溪三湖地区有着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观,抚仙湖北岸帽天山5.3亿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抚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李家山青铜文化——东汉时期水下古城——三国时李恢的传说——秀山及关索戏,串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带。这一文化带完全可以请有关专家参与综合研究,编写出书,为玉溪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提供咨询。二是宣传的连贯性不够,除了一些大的炒作,还应配套出书出研究成果和画册。
谜二: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现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荡漾的抚仙湖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20纪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视线。就在这个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们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门类十分丰富,而且动物的软躯体保护极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异度,层次之多与分布之广,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称之最,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帽天山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是我国首批10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杨应康对澄江的化石颇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闻媒体第一次报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来,他收集着每一篇与澄江化石有关的报道,也参与到对化石的采集、管理与保护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们戏称为“老化石”。说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杨应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刚开始时,他并不懂什么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种类,但一听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动,很想参与到与化石有关的工作中去。于是,他1987年开始收集化石,1988年开办古生物化石展厅,1989年在帽天山设碑。到现在,他去过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确地辨别各种化石,连哪一种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杨应康觉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进澄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一些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到澄江来看化石,自然少不了浏览澄江的自然风光,神奇美丽的抚仙湖,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吸引人的资源,而专家就是最好的宣传平台。
李歌军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员。他说现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个门类120多个不同的类型,在帽天山登记展示的也有3000多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与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种类更多、保护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的重要窗口,仅凭这一点,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瞩目的对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澄江对古生物化石群的宣传还不够,应该好好地运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这一文化瑰宝,把富有文化气息的古生物化石转化为旅游产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给澄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传到千家万户。
谜三:李家山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江川县博物馆的刘学义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见证人之一。他从事过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对于李家山古墓群的来龙去脉也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说,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云南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局的考古专家联合在李家山进行了为期60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这些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玉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牛虎铜案就出土于第24号大墓。这一年刘学义十八九岁,他是随家乡江城看热闹的人群来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批考古队员刨了一个深达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铜器时突然欢呼起来,一件构造奇特、铜锈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许多年后,刘学义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铜案。
刘学义在县文化局编撰江川县文化志时开始研究李家山青铜文物。1991年12月,省、市、县三级联合再次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74天的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这一年,刘学义以文物管理所所长的身份参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工作。他说,这次发掘带给他太多的惊喜: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47号、51号、68号等几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于众;更多精美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其中虎牛鹿储贝器、祭祀储贝器等堪称青铜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号大墓时,第一次发现了漆木棺的外椁,而在战国的墓葬等中级,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享受漆木外椁内棺的待遇。惊喜之后,刘学义陷入了沉思中,他说,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晋宁石寨山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以推断,李家山可能是历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几年,刘学义经常与同事守护着李家山的青铜国宝到全国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国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里的精华,而李家山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里的精华,他明白,李家山对玉溪乃至云南的游游业都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一直赞成这样的构想:把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遗址上建盖展览馆,在墓坑里用仿制品恢复原有的文物,供游人参观,同时把青铜器上战争、狩猎等历史场面以青铜雕塑的方式复原出来。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学义还不断研究、追寻着李家山。
谜四:澄江关索戏——远古文化的余韵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抚仙湖畔一个偏远的山凹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农民就会放下锄头,换上戏装,戴上面具,就着村子里简单的场地演出关索戏。关索戏是傩戏的一种,在演出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演出时带着面具,是比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戏。关索戏在祈神赐福、驱疫纳吉的最为原始的愿望下,演绎远古文化的美丽,因此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玉溪日报社的记者邢定生进行过多年的民俗研究,对澄江的关索戏也做过专题了解。他说关索戏是傩戏的高级阶段,具备傩戏文化构成的要素。但关索戏并不是澄江的本地戏,而是清朝时从曲靖、陆良等地传进来的。在其他地方渐渐丧失关索戏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时,澄江的关索戏却生存了下来。1994年,国际傩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澄江召开。澄江的关索戏遇到了这一历史机遇,得以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成为了云南傩文化的代表,声名远播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追溯起关索戏在澄江得以流传的原因,邢定生认为关索戏迎合了人们驱疫避邪的心理,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加上过去云南信息传播较慢,地理单元文化比较发达,促使关索戏能在引进之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传着李恢之子与关羽之女关银屏的故事。关羽是忠和义的代表,在西南片区享有大神的美誉,在澄江的影响更为深远。凡与关家相关的体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关索戏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长的土壤。
关索戏这一有着独特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戏目怎样保存下来,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对象。他说过去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都要演关索戏。但现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冲击,关索戏原有的性质已经变样,固有的功能已丧失,适合于关索戏生长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关索戏存在的先决条件已丧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带动不了它的发展,要靠政府来进行保护。所以政府应该重视起来,用现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加以开发,让这一戏剧的“活化石”继续延续下去。面且,充分保护利用关索戏,对澄江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保护关索戏,也是在保护一种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玉溪。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时的一个惊人发现,让抚仙湖显得更加疑云重重。他发现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遗迹,遗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难道这里真有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话,它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又是怎么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发现神秘古建筑
耿卫,一个从小就在湖边长大的年轻人,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驱使着耿卫决定探个究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满腹狐疑的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这一切成了耿卫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水下考古拉开帷幕
一时间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水下建筑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这一切又为烟波浩渺的抚仙湖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那么湖底的“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传说中的古城,它又是历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进驻抚仙湖,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开了帷幕……
是水坝、庙宇还是古城?
抚仙湖地形图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水下遗址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考古队重点要探测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这次考古除了有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潜到湖底进行勘测之外,还动用了一个专门从事水下探测任务的潜水器“蓝鲸”号,对水位较深的区域进行探测。“蓝鲸”号潜水器里面可以乘载4个人,上面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最先进的声纳扫描仪,曾经多次执行深海目标的探测与定位的任务。那么这次考古能否解开抚仙湖下的重重谜团呢?
潜水器进入遗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状规整的石块。随着潜水器的推进,专家们在声纳显示器上发现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墙。与此同时,考古队的潜水员在遗址的浅水域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类似于街道的建筑物。潜水员在通过一段开阔的平地以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带有台阶的高台式建筑映入眼帘,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拾阶而上,这座建筑曾经散发出的那种庄严、神圣感依然历历在目
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
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
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古滇文明的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❼ 抚仙湖湖底沉落的古城历史中有记载吗
占地约2.4平方公里
规模大于庞贝古城
在云南抚仙湖,有一片已在水底沉寂了两三千年的古建筑群落。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率潜水考察小组至抚仙湖湖底进行实地考察。究竟这片遗址是如何陷落于水中的?达到了怎样的文明程度?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抚仙湖水下遗址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码头庙宇一应俱全
潜水目睹古城奇观
云南省滇中地区有大大小小很多湖泊。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玉溪市郊,距昆明约60公里,面积约211平方公里,最深处155米,平均深度约为80多米,是我国第二大深水湖。抚仙湖属云南高原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盆地之一,在云南民间世代流传着关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许多传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年前,某国家级水文地质研究机构对抚仙湖的水文地质进行过全面的勘测。就在抚仙湖畔,专家们发现了一堆堆突起的石块群,而在水域四周的数十平方公里外,都是泥沙土质。随后,专家们将这些石群标在抚仙湖地质图上。当地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曾指着水中隐现的石墙说:“那条石龙呀,我们七八岁时就曾在上边走过。湖里的石头堆多了……”出于对传说的好奇,云南当地的一名业余潜水爱好者耿卫先后38次潜入抚仙湖底,去年潜水时他又带上了水下摄像机,没想到他真的拍摄到了水下古城的一些景观。耿卫将录像带拿给有关部门及专家看,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们对这座古文明遗址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码头、水坝,有的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的则认为是古城……
2000年11月26日在玉溪市政府、云南日报社等邀请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在看完水底拍摄的录像带后,还对抚仙>湖湖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于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从小就听说过不少抚仙湖的传说。他告诉记者,从耿卫拍的录像上可以看到水底建筑有十分明显的人工制造痕迹,肯定不会是自然形成的。今年3月,于希贤教授再次前往抚仙湖进行考察,这次他要做的是潜到湖底进行水下考察。
彝族建筑错落有致
贫富分化各居一所
2001年3月15日,于希贤教授等四人组成的考察组乘坐“蓝鲸”号潜水器潜入抚仙湖湖底。调查组采用水下定位系统与水上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水中建筑群进行了历时3个半小时的观察与勘测。于教授介绍说:“舱盖刚一关闭,就听到潜水器内仪器隆隆的噪音,不足3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挤坐着4个人,前方只有一个直径不足1米的玻璃窗可以观察到外界。接着‘蓝鲸’号被母船上的一个大吊车送入水中,刚入水时,湖里波浪起伏较大,潜水器摇摆得使人感到头晕心烦想吐。直到完全潜入水底后,潜水器才慢慢平稳下来。”
正在这时,声纳上突然发现第一个目标。顺着目标跟踪追击,在水深15米处发现一堵石墙,石墙长约60多米、高约2米,呈正南北向,石料多为大青石和石灰石,石墙下有散落的石块,还有石块堆砌的街道,石料大小不一,大的约60至70厘米,小的约20至30厘米,每个石块上至少有一面到两面是平整的,带有人工加工过的痕迹。从声纳图上可以看到,该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于教授认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潜水器掉头搜寻,经过40多米的平坦开阔区域,发现大片的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片区域不如前一个群落大,但石群加工更精细,体量更大,最大的一块长约2.2米左右、宽约0.7米、厚约0.4米,有的石块上还有细致的花纹。这里的石料明显大而厚,其中有二三十米长的石墙、二三米宽的石板、三四米长的石条、数米见方的大型人工石块,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有的还凿有圆洞或石槽,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于教授说,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两旁应为大型的建筑物。从这些堆砌整齐、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墙、石块、石街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主人对建筑石材的要求都很高。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也可能是大型的宫殿或是寺庙及祭坛。
再次绕过一道200多米长、9米宽的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透过前窗镜可以看到这片区域建筑物无论从规模、数量、体积,还是石块的加工程度都远远不如前两个区域,石料加工工艺较为粗糙,甚至还有很多天然石,而且都摆放零散,没有什么规律。
地塌陷隐身两千年
古滇国之谜何时解
云南有关方面用声纳对抚仙湖底进行了探测。声纳探测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抚仙湖的水下古城大约由8个石头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水域中,每个群落面积大小不等,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5个群落基本连片,各个群落建筑体量各异,其中6、7号群落水深75米至90米。根据水下声纳显示的目标,1号、2号、3号群落遗址(即于教授探察过的“一般居民区”、“富人区”、“贫民区”)均有古建筑群的存在,其余5个群落则需要继续考证。于希贤说,通过对抚仙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陷落湖底的。该建筑群依山傍水,旁边山体有明显的大面积断裂陷落痕迹,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说,古城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地震时沉入湖底的。
为进一步对水下古城进行研究,调查组还从现场打捞出一块40厘米见方的人工石块。于教授说,这块石块属于石灰石,与湖边石质不一样,且一面残存有黏合剂,有可能是从附近挖来修砌房屋的。于教授告诉记者,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进一步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据勘测该遗址分布的面积大约有2.4平方公里,如此大区域的古滇建筑遗址的发现,这在中国尚属罕见,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的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底的建筑群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大约两千年前。水下古城再次为“古滇王国”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但古滇国都到底在哪儿、是什么样子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那么这座水底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掩埋着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遗迹?……用于希贤教授的话来说,这不过是解开抚仙湖之谜的一个开始。
❽ 去云南抚仙湖环湖怎么玩
云南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距昆明70多公里,湖面海拔高
度约1722米,湖面积约217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一流的水质、空气、
气候资源。坐拥“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
三大文化名片,不仅是备受瞩目的度假胜地,更是居住一生的梦幻
天堂。
在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想要准确的切入却是一件
非常困难的事情。就算一个资深的本地人,说不定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来。作为一个热爱抚仙湖的本地人,有义务向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抚仙
湖周边各个景点的大体概况,也不枉大家对抚仙湖的热爱和关心。下
面就开始唠叨下吧,希望确实对各位朋友有用。
很多朋友来到澄江,首先急急忙忙找到入驻的酒店,然后迫不及待的
第六站,路居星空小镇
星星睡觉的地方,喜欢看海景别墅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第七站,江川界鱼石公园
抚仙湖和星云湖之间的自然奇观
第八站,孤山
黄金海岸金沙滩,适合带小孩的朋友来玩
第九站,明星鱼洞
我敢说在抚仙湖周边唯一能看到青鱼还能成群的地方,而且有必要
看看天下第一铜锅
第十站,禄充村
国家4A级景区
第十一站,悦莲庄园
赏荷花吃藕宴
第十二站,月亮湾湿地公园
风情万种,独领风骚
第十三站,帽天山
看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
另外在总结下抚仙湖是国家I类饮用水源地: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
它平均水深约95米、最深约158米,储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6个洱海,是
国家战略水资源储备库,为每个中国人储备约15吨饮用水。湖水能见度约
8—12米,清澈见底的湖水,波光可见。
四季如春的气候:湿度约60%,年平均气温约17—24度,气候温润。
我个人觉得,抚仙湖旅游应该计划二到三天。看美景,吃土特,赶
次农村"街"。
去这个景点到哪个景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熟不知很多惬意优美
的景色在不经意中溜走。
如果我们是年轻人,可能时间紧凑行程丰满。马不停蹄急需把所有美
好的东西装进眼里。其实,只要放慢脚步慢慢品味,总会在不经意
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份感觉。如果我们是中年或者老年人,体味了人
生百味人事沧桑,也许还有一份感触深深触动你的心弦。总而言之,
来一趟抚仙湖之旅,一定是不错的选择。
第一站,樱花谷
坐落在抚仙湖东岸的第一座大门,想必从这里出发,心情一定会很不错
吧。在这里虽然没有万亩樱花,置身花海的的感觉。但是,当第一缕
微风吹过你的脸颊时,你一定感叹吹吹海风真好,有花无花已经不重要。
第二站,老鹰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第三站,大湾段时光栈道
琉璃万顷,湖景归一
第四站,抚仙湖温泉公园
独特风情,地热资源得天独厚
第五站,小凹村
原汁原味碧海小沙滩,能凹也能凸
第六站,路居星空小镇
星星睡觉的地方,喜欢看海景别墅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第七站,江川界鱼石公园
抚仙湖和星云湖之间的自然奇观
第八站,孤山
黄金海岸金沙滩,适合带小孩的朋友来玩
第九站,明星鱼洞
我敢说在抚仙湖周边唯一能看到青鱼还能成群的地方,而且有必要
看看天下第一铜锅
第十站,禄充村
国家4A级景区
第十一站,悦莲庄园
赏荷花吃藕宴
第十二站,月亮湾湿地公园
风情万种,独领风骚
第十三站,帽天山
看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
另外在总结下抚仙湖是国家I类饮用水源地: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
它平均水深约95米、最深约158米,储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6个洱海,是
国家战略水资源储备库,为每个中国人储备约15吨饮用水。湖水能见度约
8—12米,清澈见底的湖水,波光可见。
四季如春的气候:湿度约60%,年平均气温约17—24度,气候温润。
我个人觉得,抚仙湖旅游应该计划二到三天。看美景,吃土特,赶
次农村"街"。
❾ 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哪个湖
鄱阳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的南岸,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洪回水位21.69米时,湖长170.0公里,平均答宽度17.3公里,雨季时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阳湖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主要入湖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古称彭泽,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它南宽北窄,象一个巨大的葫芦系在长江的腰上,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超过了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总流量,是长江水流的调节器。
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