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演化足迹

国家地理演化足迹

发布时间: 2021-02-28 08:21:54

A. 人类的发源地在哪里(高高分)

非洲——
非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到了距今4万年前的时候,非洲的早期人类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埃塞俄比亚南方的乌索和舜谷拉岩层(前100万~330万年)中,发现了人类化石,这些化石显示,人已进化至用两脚行走的人类移动方式,已完全区别于猿。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而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人类的起源地在哪里呢?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在欧洲。因为在奥地利曾发掘出距今约1500万年、属中新世中期地层的森林古猿化石,有些人认为这种森林古猿是人类的祖先。被认为是最早形成中的人的腊玛古猿化石,在欧洲的匈牙利、希腊都有发现。

在200多年前,达尔文就认为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20世纪20年代,非洲发现了南猿化石,许多人认为那里是真正的人类起源地。而且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热带丛林和草原,又有荒漠和高山峡谷,是人类起源的理想地区。并且,非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曾发现了许多中更新世重要的人科化石。

1857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赖第就认为人类最早是在亚洲出现的。从巴基斯坦和印度北方的西瓦拉克山发掘出来的腊玛古猿化石。1957和1958年,在中国云南开远小龙潭,也发现了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以后,又在云南禄丰发现6具腊玛古猿头骨和两个西瓦古猿头骨等化石。腊玛古猿被认为是人类直系的猿型祖先,在分类上也被归入人科。

有人把云南开远的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与元谋猿人化石和贵州桐梓猿人化石、四川资阳人化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有人提出了“亚洲高原说”,主张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
----------------------------------------
而中国人的发祥地则是在两河流域,我们所熟知的周口洞人,元煤人如此。

B. 关于进化论的问题

1.国外很多人认为复生物由制低等进化至高等,而上帝指导这一过程。在人类首次用放电合成氨基酸时,有科学家说了一句:“我打赌上帝肯定是这么干的。”达尔文在首次发现异样化石是也在与上帝诉说。但《万物简史》作者则支持达尔文的理论。说明有人认为上帝能指导生物产生和进化,也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国内因为信上帝的少,所以就这样了。
2.有中华龙鸟化石,类人猿化石等,其他化石仍然缺乏,所谓的类猿人化石或许尚未被公认。
3.存在生殖隔离的生物虽然可能可以交配产生后代,但后代是不可育的,如马和驴产生骡子。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一个亚种,仅仅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可以产生可育后代。人比较特殊,有人认为我们是仅存的一个种,以前还有和我们不同种但同属的尼安德特人,爪哇人,奥瑞纳人等,全绝种了。
4.不知道,或许是反驳进化论的一个例子吧。
5.这个问题没想过,但是进化的概念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没有涉及染色体。期待有人补充。
楼主可以的,期待下一个孟德尔就是你。

C. 近六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A.R.伊萨钦科
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了有关地理壳、自然区划和景观学的进展。这个讲学的进修班在
林超教授领导下经集体讨论,确定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并发展为自然地
理学的一门独立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学者创立和命名的学科,这与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有关,也与老一辈地理学家的长期努力有关。在此之前,林超、黄秉维等就已
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工作,如黄秉维在20世纪30年代编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
中国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开创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我国综合自
然地理学实际上既经历了20世纪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传入,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
的传统,还受到原苏联地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形成
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要发展地球表层学,本来即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
并在全球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方面有所建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正好与之契合。面对地球表
层这一复杂巨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90年代针
对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黄秉维提出建立“陆地系统科学”[6]的理论体
系。他指出,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表层(主要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
各种要素的综合规律的揭示,即陆地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大气基本是气体,海洋
基本是液体,陆地由固体、液体、气体组成,生物界亦最复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
深,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又最密切[6]。建议以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任务带动陆地
系统科学的发展[7]。陆地系统科学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综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进了综
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进入21世纪,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在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结合
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还大量展开了综合研究实践,如综合自然区划、资源综合开发、国
土整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结合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
去解决那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复杂问题,这使它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老一辈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如林超、黄秉维、周廷儒、赵松桥、陈传康等奠定的基
础,也有许多中、青年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已经有
了长足的发展。5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古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过程、
土地科学、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进展[3]。综合自然
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深化对整个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2综合自然地理视角的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
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等,研究重点
集中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及其尺度效应、人类活动对于景观结构、过程和功
能的影响,及其景观异质性的持续性利用与管理等[8]。
景观生态学既有地理学派也有生态学派,目前在地理科学领域中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难分伯仲,许多景观生态学家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家。这要从它的渊源说起。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 Troll,
1899-1975),他于1939年正式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9],并在1968年将其定义为:
“研究一个给定景观区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因果关系的科学。这些
关系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景观镶嵌体与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
级结构”。欧洲的景观生态学不论从诞生的学科背景还是其完善过程和学科贡献,以及应
用指向,都带有浓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色彩。其关注的重点从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逐渐
扩展到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在理论上强调景观的多功能性、综合
整体性、景观与文化的协同,并提出了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观生态
学是在欧洲影响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观
生态过程、数量化和模拟研究以及自然景观研究见长。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基
本上引领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
动着景观生态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10]。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从介绍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研究工作开始。早期翻译欧洲景观生
态学文章的有刘安国、林超、陈昌笃等,而李哈滨则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北美学派的景
观生态学。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
书[11],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国学界所接受。此后,我国景观
生态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12]。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景观格局与生态
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
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13]。从整体上看,尽管我国的景观生态学发端于对欧洲景观生态学理
论、方法和技术的引进,但研究范式接近于北美地区,即更多的带有生态学方法论色彩。
2.1基础研究与理论进展
2.1.1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与近年来国际上非
常活跃的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相呼应,结合“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人
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等科学命题[14,15],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从自然过程研究转向
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综合研究,从无机过程研究转向无机—有机的综合研究,从单一
要素研究转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宏观研究转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研究强调人为
因素在各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强调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强调地理过程在土地退
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内容从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向动态拓展。理论研究从系统
变化的驱动力与过程向机制研究深化,并从简单综合向系统综合与集成转变[16]。进而开展
了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效应等地表环境变
化的驱动力、过程和效应的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在陆地表层系统、环境系统、人地系
统方面的理论建设更加系统化;通过要素综合、过程综合与区域综合,综合性不断得到
加强;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多学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显。
在理论上,发展了综合的格局—过程、驱动力—过程—效应的研究[17]。从近3年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资助的综合自然地理(D010106)项目看,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研究2006年占
63.0%,2007年占56.1%,2008年占67.9%,3年平均占61.5%,足见陆地表层系统自然
地理过程研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基础研究地位和重视程度。
2.1.2土地科学
土地科学的研究重点结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
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联合核心项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新阶段
的“全球土地计划(GLP)”取得进展。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可以归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与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LUCC及其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5
个研究主题。据张镱锂等对土地利用文献的统计,我国在2002-2007年发表的论文占
1978年以来文献总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论文数量达到796篇。这表明我国土地利
用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从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
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项目资助数和经费额度均明显提高[16]。随着国际上将
LUCC这一研究主题上升为“土地变化科学”的学科范畴[18],随着土地利用问题在国际科
学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更加重视基础理论探讨[19]。土地资源学的
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开,包括土地资源的伦理观问题、
土地资源的系统理论问题、土地资源的过程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价值论问题、土地资源
产权理论等诸多问题[20]。土地保护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是围绕土壤学、生态学以
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的[21],作为土地退化及其防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水土保持及
荒漠化防治仍旧属于土地保护学研究领域关注的主要对象。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则主要是基于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土地的生物
栖息和承载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土地的环境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
地生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生态的分异理论问题等[22]。土地利用与规划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主
要包括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
调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理论等[19,23,24]。
2.1.3自然区划
上一世纪,以林超、罗开富、黄秉维、任美锷、侯学煜、赵松乔和席
承藩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25-32],奠定了我国这一领
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郑度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33]是近年自然区划的代表性
研究,在分析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果,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
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郑度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则、区划等级系
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并通过区划模型,实现区划原则、指
标体系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34]。另一个基础性研究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樊杰阐述
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
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
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35]。自然区划已向带有自然区域划分性质的综合区划发
展,在《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蔡运龙阐述了三大地带和七大地区及
其内部的地理多样性,可视为综合区划性质的著作[36]。自然区划的趋势还表现为区划方案
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影响决策显著等。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2007-2008年发表的自然
区划及其相关研究文章约有696篇。
2.1.4景观生态学近年来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研究
队伍不断扩大。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景观生态”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的博士和硕士论文
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与此同时,以景观
生态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急剧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
篇。据傅伯杰等的检索统计,从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到
的3164篇SCI论文中,有96篇来自中国,约占总数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观
生态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和发展。广度上,
开始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人文因子的综合,以解析景观的复杂性;深度上,注重宏观
格局与微观过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观观测和实验为宏观格局表征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
可靠依据;宏观格局的规划和管理反过来强化了微观研究的实践意义。并进一步加强了
格局-过程和尺度效应研究[10]。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范式从平衡范式向远离平衡范式、线
性范式向非线性范式、平稳范式向非平稳范式,以及简单性范式向复杂性范式转换,一
些新的理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继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近年一些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
法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分形理论、元胞自动机、自组织临界理论、复杂适
应系统理论等等[8]。建立了空间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于相似性的尺度
上推方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随机(模型)法的尺度推绎途径[37],正在
试图将这些途径和转换方法构建成统一的尺度推绎理论框架。一些新的理论如空间自相
关理论、空间非平稳理论和地统计理论等被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采样技术体系上。
吕一河等则提出了一个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
2.2方法和技术进展
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和过程模拟以及建立模型仍然
是综合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特别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趋势。通过借鉴和集成其
他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研究中的应用,定位试验、
模拟实验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多源数据复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态过程模型的发
展、有效性检验与验证等,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并使之提高到新的
水平。
2.2.1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在实验数据采集方面,从监测、分析、模拟三个方面,加强
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加强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应用物理实验,了解地表物质的物理结构及物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利用遥感对地观测
系统和典型地理单元长期定位、半定位观测网络,加强典型地区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
过程的变化研究;利用室内外模拟实验,简化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加强不同要素作用方式
和过程的识别研究[39]。
在区域与全球尺度上,卫星遥感已成为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光谱方面更加多样化。并发展了利用夜间灯光影像为
数据源,用来研究城市土地扩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计算机
相结合,具有对时空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和发现新
的信息,为综合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对地
观测系统的建立与全球准同步动态监测已成为现实,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
统研究和综合集成[17]。
在微观尺度上,定位试验观测、实验模拟与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野外观测台
站建设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已经实现网络化体系;实验室数量、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不断
完善。
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树轮、冰芯、湖芯、石笋等自然证据,过去
300年全国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集已经形成。过去2000年的气候与环境
变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2.2.2模型与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系统模型模拟技术也在不
断强化过程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环境变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响较大的模型包括:
Ehrlich的“I=PAT”公式[40]、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粮食与农业
系统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
特别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45]等以GIS技术为支撑进行空间格局模拟的模型得到广泛应用。
包含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景观机制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的模拟中,
特别是这类模型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对于景观形成和演变机制模拟的能
力。目前基于智能体的个体模型成为景观生态学模拟的热点途径之一,已经应用到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观的形成演化上。空间显式斑块动态模型是另一类景观机制模
型,常常用于格局和过程作用频繁、斑块周转率快的景观系统[8]。
各种数学方法被用于地理评价和规划,如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遗
传算法、多目标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聚类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
三维景观模型、Google Earth技术、DEM分析技术、生态足迹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广
泛应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确判断、抽象的数学模型及合理的趋势推导,使研究结果更
科学、更准确,推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16]。目前正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
指导、以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稳步发展[17]。
2.3成果应用
2.3.1土地科学的成果应用针对我国粮食安全、城市化占用耕地、土地退化等问题,
近几年来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与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
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耕地、粮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的
相互关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等。这些研究为解决国家战略需
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贡献。
2.3.2自然地域系统和格局、过程的成果应用在多年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研究基
础上,进一步将区域单元作为资源与环境的整体来认识,针对我国水土资源短缺与生态
退化等区域问题,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自然生产潜力、
生态承载力,并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变化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也由初期的感性认识、单项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发展到近几年的生态地理区域系
统研究[46]。近年来,区划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制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对策、
灾害预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择青藏高原、海岸地带、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敏感
地域,开展了环境演变的综合研究。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
灾害等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自然地理学界开展了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
利用、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逆转机制、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多界面过程的复杂耦合理论与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
2.3.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功
能区划定、廊道设计以及整个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观生态学
的原理促进了自然保护理念的更新,自然保护正从物种保护向景观保护乃至流域保护方
向转变。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态过程关系分析,以及空间模拟技术为土
地利用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47];其模拟预测技术,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较好
的技术支持;利用景观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理论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
局[48,49]。
2.3.4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估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在我国的生态恢复重建中得到广
泛应用,包括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工业污染防治与乡镇企业合
理规划布局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生态
城市、城郊型的示范区建设,农工贸一体化型的示范区建设,以矿区生态破坏恢复治理
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土壤退化综合
整治的示范区建设,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的示范区建设。
为配合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的实施,我国启动了中国西部生态系统
综合评估项目,研究成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
依据。通过较多学者的努力,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多方面都有所进展,对国家的生态
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7]。
2.3.5对重大工程、环境治理和决策的贡献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为大型工程提供可
行性论证,为工程建设及运行中的各种可能灾害提供预防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和
技术以及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例如,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从选线、施
工场地选址、施工时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的
冲击。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和建成后一直进行环境的监测、脆弱性和
生态安全的评估以及环境效应的追踪研究。在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中都有综
合自然地理学的贡献。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工作聚焦在生态与环境的研究与保护方面,
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态与环境的演化过程、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价及
未来50年变化趋势预测等,为科学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规律,促进西部地
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50]。在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三
农”问题,生态系统碳收支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7]。

D. 介绍世界名城

我国部分城市的雅号
蓉城、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阳市
花果城---山西临汾市
油城---甘肃玉门市
盐城---四川自贡市
锡都---云南个旧市
媒都---辽宁抚顺市
酒城---四川泸州市
纺织城---陕西咸阳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龙城---山西太原市
瓷都---江西景德镇市
汽车城---吉林长春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园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钢都---辽宁鞍山市
烟城---河南许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萨市
泉城----山东济南市
水城---江苏苏州市
冰城---黑龙江哈尔滨市
江城---湖北武汉市
单城、花城---广东广州市
塞上煤城---宁夏石咀山市
镍都----甘肃金昌市
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云南昆明市
山城---四川重庆市
瓜果城---甘肃兰州市
草原钢城---内蒙古包头市
狮城---新加坡
大学城—英国牛津
水城---威尼斯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滑雪城—挪威奥斯陆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莱达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尔摩
音乐城—奥地利维也纳
桥城—德国汉堡
浴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亚加布罗沃

E. 追寻人类的起源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现年代少於400万~300万年, 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 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 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亚出土, 由於骨骼较为完整, 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蹒跚, 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 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据推测: 身高为145厘米, 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壮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齿的产生, 它们开始以硬质及多且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关系, 能制造及使用简单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现於250万年前, 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 此外, 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在屏障东部成功进化的大量粗壮型南方古猿最终不敌天然的灾害: 300万年前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东非大裂谷的火场中, 这是人类进代历史上一场大浩劫。 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为称东非人, 被认为是粗壮南方古猿的地理变异种。

纤细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属(Homo)的古猿, 生活於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采集植物的块茎和野果为食, 它们可能还会拾取死兽分吃尸肉, 为了保障足够的食物来源, 开始出现了狩猎,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驴成为了猎杀的对象, 同时为了防止大型肉食动物的侵袭, 它们会有守望相助的义务, 它们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适应,成功演变向人的发展方向 。距今350万~150万年前, 这种南方古猿以双足行走的稳健演化, 使它们成功地晋身为人类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种, 它为人属的最原始的成员, 脑容量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语言能力。从他们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 可以联想人类的祖先已经学会敲打石块制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击兽骨或宰割兽肉。从发掘场地得知: 能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属共存於同一场所中, 由於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性, 没有战斗的考古被发现, 甚至发现有能人与后代直立人共存的纪录。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全为直立人所取代, 成为人类的主流。
当直立人出现时, 人类史己经有漫长的岁月, 他们承继了其先驱的技能, 并加以改良, 那时候人类懂得用火, 也能象现代人般进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 从脑髗骨的结构可以确定他们有语言的能力, 从最丰富的北京直立人遗址中发现近10万件石器制品和用火痕迹, 以及百多种动物化石, 从烧骨而知他们已有熟食的习惯, 狩猎的结果使人类有肉食的倾向, 肉食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 大脑能摄取更多营养, 从而促进咦鞯男

F. 人类什么时候跨越了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洲

曾经遍布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总人口就突破了一个亿。有着灿烂的文明,比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

(玛雅文明—库库尔坎金字塔)

(阿兹特克—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的复原图)
在欧洲人到来以后,由于大规模屠杀,以及从旧大陆带来的病毒等,导致原住民人口骤减,近乎灭绝。

(印第安酋长服装)
现在的美洲原住民中,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纽特人。

(马背上的印第安人—位于亚利桑那州纪念碑谷)

(因纽特人)
据说哥伦布刚踏上美洲大陆,看到当地原住民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到达了亚洲。确实,美洲的印第安人具有鲜明的亚洲蒙古人种的体貌特征。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在经过系统地研究以后,认为美洲原住民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

(印第安人)
不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是什么时候,通过何种途径来到美洲的,则成为学术界争论许久的问题。

而位于北美洲阿拉斯加与东亚西伯利亚之间的白令海峡则被认为是联结两个大陆人类迁徙的天然通道,也被称为—白令陆桥(英语:Beringia,俄语:Берингия)。

(卫星图片中的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169°43' W)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168°05' W)之间,位于大约北纬65°40',宽约35-86公里,深度在30-50米之间。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白令”这个名字来自俄罗斯海军,丹麦籍探险家的维图斯·白令(Vitus Bering)。

(维图斯·白令)

1741年,白令先生率船队成功穿越海峡,白令甚至看到了阿拉斯加的海岸线,不过由于重病,白令与船上的多名水手在返程途中,病逝于荒岛。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人们将白令率队穿越的海峡命名为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位置图)
不过根据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早在白令先生穿越海峡的万年之前,就有大批的人类移民“跨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并且一路向南,遍布中-南美洲。

跨越两大洲,数万公里的人类迁移,究竟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末代冰期—白令海峡以及东西侧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亚地区)

我们需要将时间轴拨回数万年之前,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地球的艺术想象图)
末次冰期(英语: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于约11万年前,终于1.2万年前。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当时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致使海平面下降,一些地区海平面下降甚至达90米(300英尺)。

(图瓦共和国境内的乌布苏盆地被认为是猛犸草原的遗迹)
沧海桑田变化,昔日的大洋,演变为规模巨大的猛犸草原。草原从西班牙向东穿越欧亚大陆,跨过白令陆桥,一直延伸到加拿大,从北极岛向南延伸到中国。这个生态系统覆盖了全球北部的广大地区。

(乌科克高原(Ukok Plateau)—猛犸草原的残余)
这片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贫瘠,现在的研究表明,猛犸草原存在大量的有机碳储层,植被茂盛。草本植物分布范围广泛,也是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柳属灌木)

(猛犸草原莎草属)

当时活跃在猛犸草原的哺乳动物有野牛,野马,猛犸象等多种动物。

(猛犸象-保存于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

(美洲野牛)
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同样活跃在这片肥沃的草原上,以捕猎为生。

(狩猎野牛的印第安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亚洲。

(白令陆桥附近发现的猛犸象遗骸)

在他们追逐猎物的步伐下,不经意间,就越过了白令陆桥,到达了北美阿拉斯加地区。

(亚洲人类迁移路线图)

白令陆桥在距今数万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次演变。伸延最广阔的时候,长度达1600公里。而到距今约1.2万年的时候,海平面上升,大陆桥就被淹没在海水中。

(白令陆桥演化史)
现今的白令海峡中仍然可见白令陆桥的残余——代奥米德群岛。该岛屿由两座岛屿组成,西边的岛称为大代奥米德岛(Big Diomede或Imaqliq,又称Ratmanov Island),为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东边的岛称为小代奥米德岛,是美国的领土。

(代奥米德群岛)
而美洲原住民如何从阿拉斯加地区向南迁移,越过重重冰川的阻隔,最终遍布整个美洲,学术界依旧争论不休。经过长期地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

(美洲不同国家地区原住民人口分布百分比图)

美洲原住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墨西哥帕伦克博物馆里的玛雅文字)
人类文明的传播与演化,就是这样与地球上的地质变化,息息相关,相互适应。

G.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时间轴

最简单的区别方式就是生产工具的不同,原始社会,普遍是石器时代,用的都专是打磨的石器,所属以生产力低下,一个人一个家庭活不了,很难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那时候大多是部落群居。奴隶社会也就是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提高了很多,所以私有财产出现,但那时候资源都在国家,而要组织种地,国家就需要奴隶。而封建社会,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也就出现了大地主阶级,这些人是封建社会的代表。

H. 经典地球化学时期

1908年,F.W.克拉克发表了《地球化学资料》,这是地球化学学科独立成型的标志。该书一版再版,第五版与华盛顿(H.S.Washington)合作,改名为《地壳组成》。这是世界第一部基础地球化学著作。这一时期地球化学不断地从化学、物理化学的发展中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测试手段,在日益深入研究地壳化学组成的同时,对地壳的某些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进行了研究,并逐步形成一门具独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学科。这一时期在地球化学发展史上属于经典地球化学发展时期。

F.W.克拉克和H.S.华盛顿是代表人物,他们开创了研究地壳及其各部分化学组成的工作,发表了第一份地壳元素平均含量,即克拉克值表。这一期间,地球化学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如1907年成立的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一些尖端领域也包括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这个阶段主要是化学家在进行地球化学工作和资料积累工作。1912年A.E.费尔斯曼在莫斯科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设置了地球化学课程,标志着地球化学教育起步了。A.E.费尔斯曼在27岁的时候晋升为矿物学教授;1912年,A.E.费尔斯曼在讲课的时候一再特别强调说:“我们要做地壳的化学家。矿物只是各种元素暂时稳定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矿物的分布和生成的情况,而且还要研究元素本身,研究元素的分布、变化和运动”。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格勒工艺学院开设了全世界第一个培养专门地球化学人才的地球化学系。

除了化学家以外,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矿物学家投身于地球化学的研究行列,他们应用光谱半定量分析等手段和物理化学,尤其是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矿物、岩石及地质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分配和运移规律,探讨元素-原子的运动历史。这一阶段的地球化学工作者也非常重视野外科研。例如,35岁就荣任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的A.E.费尔斯曼在阐述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科学原理的时候都将野外调查资料列在第一位。在科拉半岛的希宾苔原,植物茂盛的费尔干流域,炎热的中亚细亚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贝加尔湖沿岸和外贝加尔的大密林地区,森林密布的乌拉尔东部山坡,阿尔泰山,乌克兰,克里木,北高加索,南高加索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汗水和成果。A.E.费尔斯曼的著作是非常多的,他发表了将近1500种文章、书籍和长篇的专业论文,除了结晶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地球化学、地理学和航空摄影测量方面的著述以外,在天文学、哲学、艺术、考古学、土壤学、生物学和其他方面也都有著述。A.E.费尔斯曼不仅是地球化学科学家,而且也是出色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天才的作家。托尔斯泰称赞他是“写石头的诗人”。

这一时期地球化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是挪威的V.M.戈尔德施密特,前苏联的B.И.维尔纳茨基和A.E.费尔斯曼,他们对地球化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修斯(H.E.Suess)和尤里(H.C.Urey)提出了核素宇宙丰度的概念,为宇宙化学(天体化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另外,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地球化学的发展,系统的地球化学专著开始出版,如B.И.维尔纳茨基的《地球化学概论》(1924)、《生物圈》(1926)和《生物地球化学概论》(1940),A.E.费尔斯曼1934~1939年完成的四卷本《地球化学》,B.B.谢尔宾纳的《地球化学》(1941)等。地球化学学术活动明显增加。

由上述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领域是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也包括部分天体化学。研究内容是化学元素(呈原子或离子形式)的分布和迁移;研究手段主要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晶体化学方法。这些都是地球化学兴旺发达的表现。

经典地球化学分为三大学派。

1)F.W.克拉克学派:这一学派着重研究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及其丰度值,这里所指的地壳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B.И.维尔纳茨基-A.E.费尔斯曼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地球化学应该研究地壳中原子的历史、分布和迁移以及原子的成因,B.И.维尔纳茨基开创了生物地球化学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首先提出地球化学旋回的概念,并用它阐述化学元素在前后相继的地球化学作用中的演变历史。A.E.费尔斯曼开创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找矿法,提出晶格能和共生序数等。

3)V.M.戈尔德施密特学派:被誉为现代地球化学之父的V.M.戈尔德施密特1917年在挪威奥斯陆创立了晶体化学新学科。这个学派在晶体化学基础上开创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在岩石及矿物中存在的形式和分布规律。1930年V.M.戈尔德施密特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建立了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将化学元素性状的概念引入地球化学,创立了“哥廷根大学”学派。1933年他提出了晶体化学第一定律,并拟定了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后来他又提出了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6)。他有远见地指出地球化学不仅要研究元素的分布和丰度,而且要研究同位素的分布和丰度以及支配其分布的规律。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还要研究宇宙的物质成分。他提出的地球化学平衡的计算也是开创性的成果。

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球化学先驱者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谢家荣(1923)、章鸿钊(1927)、朱文鑫(1933)收集和描述过中国的陨石。1924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3卷第2期上,舒文博发表了《河南北部红山侵入体地质调查结果》,李四光发表了《火成侵入体地质调查之新法》。谭勤余(1935)将В.И.维尔纳茨基的《地球化学》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促进了地球化学思想在中国科技界的传播。地球化学思想在近代中国开始传播和兴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