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美国国家地理敦煌

美国国家地理敦煌

发布时间: 2021-02-27 02:47:34

㈠ 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莫高来窟
甘肃敦煌景点
本词条自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郭飏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3]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4]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

㈡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西部,敦煌市境内,地处新疆、甘肃交界处,距敦煌市区约18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92°59′~ 93°15' ,北纬40°25′~40°34′,面积346.35平方公里 。东南距玉门关约100 km,南距位于哈拉齐湿地的疏勒河古河道20 km,西南为库姆塔格沙漠,与著名的羽毛状沙丘头部相连,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的三垄沙7 km,三垄沙向西与阿奇克谷地相连,再向西南与闻名中外的罗布泊相连,园区距罗布泊湖心约120 km,北与北山山洪积倾斜平原相连,于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成立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约 180 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 100 公里处。公园面积 398 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 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大漠风光、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㈢ 刘进宝《敦煌史话》

中华书局《敦煌史话》


敦煌的孕育诞生
在欧亚大陆腹地中亚的东边,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这个一千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夹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之间,绿洲相间。从这里西行,经过中亚,可以和南亚、西亚乃至整个欧洲联系。而敦煌正好处在其西端的东西交通门户的枢纽位置上。
张骞出使西域,敦煌设郡
丝绸之路的开创,可以追朔到很久远的年代。《旧约全书》中《以赛亚书》部分,写成于公元前八世纪,书中称中国人为丝人,中国带给西方世界的第一个疯狂,便是神奇而美丽的丝绸。公元前400年希腊人克泰夏斯和前三世纪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中,称中国为“赛里丝”,即产丝之地。中国的丝绸沿着这条河西的大路,征途漫漫,转辗贸易,运往西方的国度,在那里的希腊罗马人,对丝绸如痴如醉。
古代的西方人固然对东方充满了神奇想象,而中国人也一直渴望和西方的接触和交流。战国时的《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王朝第五代国王周穆王姬满在他在位的第十七年率六师西巡所历地域。他自王都宗周出发,溯黄河而上,西进柴达木盆地,北上帕米尔高原,一路上受到当地住民的欢迎,西行过赤鸟地(塔什库尔干)、玄池(阿姆河),终于来到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周穆王,周穆王则向西王母馈赠了丝绸。两人对酒当歌,互为唱答,表示敬慕之情。这恐怕是最早最浪漫的中西文化交流了。
在河西走廊成为重要的历史走廊,而敦煌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上,不能不提到的一个历史人物是汉武帝,不能不说到的一个历史事件是“张骞凿空”。汉武帝是第一个看到河西走廊重要性的雄才大略之人,正是他派遣张骞率使团通西域,中原王朝才首次在河西设郡。敦煌郡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从此开始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
秦汉之际,匈奴击败了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称霸大西北,并时时侵暴中原。为防御匈奴,秦时筑起了长城,而汉高祖则以和亲暂时平息边疆。及汉武帝时,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反击匈奴的力量,汉武帝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建元二年(前139)到元朔三年(前126)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他们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依然不忘身上的使命,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早通过战争使大夏臣服,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这一次,他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城谷,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与西域和中亚各国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节的关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虽然都未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发展了中西交通,获得了西域和中亚的社会、经济、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对汉武帝开发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张骞凿空”。虽然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已有数百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张骞作为一个伟大的先行者,在开拓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再接着,是先进的西汉王朝终于战胜了匈奴,先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是为河西四郡,开始了汉对西域的经营。同时又筑边塞,兴建军事设施,续修汉长城,沿走廊的北边向西延伸,过库尔勒、轮台到库车西北。
汉代通西域的路,为了避开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敦煌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
“敦煌”一词的由来,东汉应劭最早的解释是:“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敦,大也,以其广大西域,故以盛名。”近来学术界认为是建郡以前居住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对本地所起的名字的音译。
十六国时期的敦煌(366-442)
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包括敦煌在内的凉州八郡都在张轨治下,中原的的大动乱到这里已是“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许多文人学者避乱到此,他们在河西传授儒学,使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学说得以保存下来,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时期,河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原普遍残的时候,却有了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敦煌在这一时期,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社会的动荡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现实的苦难,使得人们转而乞求神明的保佑,佛教由此而大为流传开来。
十六国时期敦煌的历史兴衰交替。前期一个世纪敦煌局面安定,海内称名邦。自西凉建元初年改都酒泉,敦煌进入衰落期。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沮渠蒙逊再度攻破敦煌后“屠其城”。422年李宝自伊吾帅众二千人据敦煌,修缮城府,敦煌才从极度衰败中复苏。大约三年后,北魏在敦煌设军镇,河西走廊西端的军政中心又从酒泉移到敦煌,敦煌再度进入发展期。这一兴衰交替的反复,后期战乱带来的灾难,也刺激了佛教的发展。
莫高窟的创建年代,一般定为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名叫乐[亻尊]的行脚僧人,来到敦煌南面的鸣沙山,忽见三危山顶放射金光,宛如千佛降世,他认定这是一种神示,于是便在鸣沙山沿河的陡壁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凿第二个洞窟的是法良。从此进入了蓬勃的开凿时期。
莫高窟现存十六国时期所开窟七个,即第267、268、269、270、271、272和275窟。莫高窟的全部洞窟分布在南北长1600米左右的崖面上,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段900米的崖面,上下作三、四层。十六国时期的七个窟位于南段中心崖面中层。
这批洞窟的顶部有几种形式,禅窟都是平顶,第268窟顶部用泥塑叠涩平棋一排,是从木构建筑脱胎而来。第272窟窟顶是莫高窟现存第一个叠涩式藻井,第275窟窟顶为纵向人字坡形。
十六国时期的塑像都是单身的,多以弥勒菩萨为主尊。公认是这时期标准的第275窟,在南北壁上部的形龛中塑了形象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阙楼象征兜率天,是弥勒所住的西方净土世界。弥勒交脚而坐是早期的形象,头部比例明显过大,要占到腰以上一半的样子,也是早期造像的特点之一。第272窟西壁画的菩萨是西域式的,上身裸露,用圆弧和圆圈形粗线条勾勒眼、脸、胸、腹的笔法,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立体感很强。是为凹凸画法,最早从印度传来。
第275窟南壁龛下画佛传故事。北壁龛下自西向东画毗楞梨王斫千钉、虔[门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灯、尸毗王割肉喂鹰等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是讲佛前生施善的种种经历。这类宣扬苦难,忍痛牺牲累世修炼的题材,在莫高窟壁画中最早出现,充满血腥恐怖,是时代苦难的折射。壁画下部并列画着三十来个供养人,个头很小,身高不及菩萨的膝头,远没有盛唐以后顶天立地压倒一切式的规模气势。
第268、272、275窟都有飞天,与中国传统的遍身长羽毛的羽人不同,也与靠彩云承托的印度乾闼婆不同,飞天是靠飘带翱翔蓝天的,中国化了的飞天在以后成了敦煌艺术的代表。
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南北朝时代,是敦煌莫高窟的童年期。在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呈现出一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带着西域气息,变幻无穷。
敦煌早期壁画,在绘画技法上充分利用了民族民间的绘画成就,以表现外来的佛教内容,并在适应新题材,新内容的制作过程中转而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两种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
十六国时期壁画的特点:情节上比较多地用主体,突出情节安排,一幅画上一个单独的主题,其中有主要人物,表现的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有时在单独画面上还有题跋,还有文字说明情节和内容。这种“主题式”的单幅画,每幅画表现一个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特点是只有二次元空间,形象是平摆的,图案化的,总的感觉是幼稚、简单,但感情真挚。
北魏时期的敦煌
从442年北凉余部撤出敦煌,到大统元年(535)正月西魏建国前,敦煌在北魏治下实有九十三年(442--534)。
在这段时期里,魏灭北凉,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于平城等,这些对内地佛教特别是对云岗乃至龙门石窟的开凿起了促进作用的因素,显然也影响到了莫高窟的发展。另外太武帝毁法事件也大有影响,拓拔焘是信奉道教的,太延六年(440)改元太平真君,446年在道士寇谦之策划下大规模废佛,一直到七年后太武帝被谋杀,才恢复佛法。因此北魏统治敦煌之初的一些年里,莫高窟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兴建。
太和十八、九年(494--495),孝文帝迁都洛阳,西域胡僧到洛阳的多达三千,龙门石窟大规模兴建,佛教进入了兴盛时期。但此时的敦煌经济发展尚低,莫高窟的发展受到当地人力财力的限制,北魏建窟不多,原因即在此。
正光5年春北边爆发六镇起义,敦煌镇改为州,取名“瓜州”,孝昌三年(527)崇信佛教的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元荣利用佛教稳固政权,莫高窟才有成批洞窟修建,这一次的建窟活动在他任上一直延续到西魏大统十年(544),共十七、八年,这是继北凉时期之后的第二个兴建高潮。
北魏窟现存十五个,即第246、248、251、254、257、259、260、263、265、273、431、435、437、441、487窟。北魏窟的制形有所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中心塔柱窟(塔庙),而且成为这个时期的基本窟形,五个庙也是如此。这是模仿印度支提的形制,加以民族化的窟建形式。和这个变化相适应的是北魏窟的基本结构为窟室前部作屋宇式的人字披间,模仿木构房屋枣出椽柱斗拱加彩绘,在前壁门道上方,还凿有通光的方形明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征。窟室后部中央保留一个从地面到窟顶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凿龛造像,柱身上部贴影塑。
壁画布局和以前十六国时期相似,大致是顶部画装饰图案藻井、平棋和椽间自由图案,四壁腰部即人们平视的最佳部位画佛像和主题故事画,其下画小身供养人行列,四壁上端绕窟一周画天宫伎乐,四壁下段画金刚力士,其余壁画密布千佛,组成一个庄严神圣的佛国世界。这时期的主题故事画可分为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佛传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本生故事宣扬释迦前生善行,因缘故事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北魏壁画仍以各种弧线圆圈勾勒出画像的颜面、躯体、手足,立体感强,肉体明暗晕染,白鼻梁、白眼眶,习称“小字脸”。
北魏时期的塑像,佛的两旁一般都有了胁侍菩萨,左右各一尊。古印度传来的以衣褶线纹流畅著称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在这时还很有影响。如第259窟北壁东龛坐佛,衣纹处理深浅适度,刀法灵活,疏密变化协调,纹路清晰优美。而有的魏塑,轻薄流畅已近“曹衣出水”风格。面塑有的浑厚含蓄,表情淡漠超脱,有的清矍瘦削,威严坚定,这除了受外来的影响,也有南朝士人崇尚秀骨清相的病态审美观的影响,反映着当时仍尊崇南朝为华夏文化正统所在而刻意模仿的风尚。而此时的飞天,身着露体长裾,拖摆裹足,已不同于北凉时代壁画中袒露上身和双足保存着印度天神特征的飞天形象,显然是受到了褒衣博带式的内地服装的影响了。秀骨清相和褒衣博带是北魏末彩塑的新内容,是在孝昌中东阳王出任瓜州刺史后,从中原带入了中原文化,从而使敦煌石窟艺术更富有民族特点。
西魏时期的敦煌
535年,宇文泰毒杀孝武帝,另立文帝,史称西魏。自此敦煌在西魏政权辖下。
掌握西魏、北周、隋、初唐政权的宇文氏、扬氏、李氏,同出武川军镇,都是属于中下层军官出身。他们仰仗武力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后,这些并非世族旧门的人,并不因袭旧制,反而有许多的革新,在思想意识上也不顽固守旧,富有少数民族开朗旷达的气质,一反南朝士人颓废夸诞的习气,自强不息,最终统一了北方。西魏北周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兴旺发达时期的起点,其生气勃勃的景象,明显反映到敦煌艺术中,使得这一时期的壁画图案开始变得富丽多彩。
西魏时期开七窟,第247、249、285、286、288、432、461窟。
第285窟壁画中新出现的五百强盗成佛,壁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刑罚、兵甲、服饰等方面情况,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单檐歇山顶大殿,人字形的拱架,反映建筑特点,是西魏壁画的代表作。西魏壁画中的新题材,有第285窟的伏羲、女娲、雷公,第249窟的东王公、西王母,还有羽人,都是典型的神话传说人物。第249窟窟顶北披下部所绘的狩猎场面,表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第432窟的影塑飞天是现存北朝影塑的精品,主尊南侧的胁侍菩萨,塑造细腻,形容端丽,体型修长,突破了北魏以前人物粗短的格局,是西魏时期的代表作。佛、菩萨的右袒式袈裟换成了褒衣博带式服装。
西魏时期,敦煌加强了和内地的联系,中原的、南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对敦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南北交融着,敦煌石窟艺术正发生着很大变化。
北周时期的敦煌
宇文泰死后,他的第三子宇文觉废魏自立,建北周,时557年。北周一代加速西魏的发展,尤其是北周武帝,全力推进统一事业,虽然最后他壮志未酬,但已经打开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北周时期对莫高窟的兴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于义,他就是武周圣历碑中和东阳王并列的建平公。这个时期莫高窟的发展情况壁西魏有过之而无不及。莫高窟现存北周时期开的窟共有十五个:第250、290、291、294、296、297、298、299、301、428、430、438、439、440、442等窟。北周洞窟最大的是第428窟,面积达178.38平方米。
北周窟除了大之外,内容之丰富、描写之细腻也是明显的进步。这时由于译经数量渐多,经变故事画增加了,如微妙比丘尼变、福田经变、善事太子入海品、得眼林故事等,还有东王公、西王母等传统题材故事。这些在四至六世纪流行的佛经故事,适应晋末以来动乱社会的现实,北周处在这一时期走向终结,社会走向治理的过渡中,争乱尚在继续,所以这一类的故事,成为有吸引力的历史题材。
画塑中人物的衣着形象也继续变化着,除南朝的褒衣博带式外,窄袖小衫也出现了。壁画人物开始着“帔帛”。北周洞窟中的塑像增加了佛弟子,出现了迦叶和阿难像。佛弟子塑像的出现,使北周窟中有了一辅五身塑像的新组合。
隋代时期的敦煌(581-617)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国力之强盛达到两汉以来一个新的高峰。同时,隋文帝等统治者极力倡导佛教。开皇十四年,隋文帝命“翻经所”沙门法经等人撰《大隋众经目录》七卷,对后世影响很大。隋朝佛教遗迹遍布各地。
敦煌的繁荣则与西域的建设、中西交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大业三年(607)改瓜州为敦煌郡。敦煌在隋末动乱中未受多大的骚扰,延续西魏北周以来的势头,发展下去,直到大业中中原山东地区农民起义爆发后多年,敦煌还未停止石窟的兴建,第282窟就是大业九年(613)开凿的。
莫高窟现存隋代洞窟九十四个,并续修及重修了前代的264、269、270、271、254、268窟,所以,在莫高窟存有隋代画塑内容的洞窟共100个,这个数字不会是当时修窟数的全部,也足以反映隋代莫高窟兴建情况之热烈。在短短37年中这样规模的开窟工程,在莫高窟一千年的兴建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隋窟几乎全部在南区的北段,从最南的第243窟往北到最北的第376窟,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几乎占尽了南区北段也就是莫高窟中心崖壁的中上层最佳位置。隋窟的窟形,最常见的为覆斗形顶或人字坡顶,正面(西壁)开一龛,这类型的占过多数。覆斗型藻井顶和后壁凿一窟的形制,开唐式先河。还有一种量较多的是前部为人字坡顶,后部为平顶或前部为平顶,后部为人字坡顶的窟形。
隋窟壁画数量,无论从篇幅还是内容,都大大超过前代保存下来的壁画数量总和。除了逐渐减少的乘象人胎、夜半逾越城和须达拿太子、萨[土垂]那王子等佛传故事外,普贤变、药师经变、观音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等等,特别是大量创作的维摩诘经变和净土变,是引人注目的新内容。
第262、276、277、314、380、417、419、420等窟壁画都画了维摩诘经变。维摩诘故事起源于印度,维摩诘是个居士,即在家修行之佛教信徒,唐复礼《十门辨惑论.通力上感门》说其神通道力远过诸菩萨声闻。维摩诘有恙,佛遣他们去问疾,皆不敢从命,托词回避,只得派“智慧最胜”的文殊菩萨前去。由此推测,北魏时已提倡在家修行,居士当是不小的社会势力。敦煌壁画中最早的维摩诘形象出现于隋代的第276窟,在画史上比东晋时顾恺之于瓦官寺画维摩诘晚了两个世纪。这些经变故事画的大量出现,更深一层的背景是隋代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富豪权贵们把遥远的西天极乐世界搬向人间的现实基础。这一点在唐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第420窟藻井东披法华经普门品中之西域商队,为表现长途跋涉之艰险,画有骆驼翻滚下山崖和商人遇盗全力拼搏等场面,正是当时丝路情况的真实写照。
隋代壁画中佳作不少。第305窟南顶上画帝释天妃,乘四凤驾车,周围天神护卫,色彩丰艳,笔伐奔放。第419窟窟顶西部的帝释天妃图也成功地表现了她和飞天诸神在空中飞驰的形象,大有风驰电掣之势。第419窟窟顶画法华经变譬喻品,以鸟瞰角度画出数重垣墙和房屋楼阁,构图新颖,火势也很逼真。第420窟观音普门品画观音伸手援救溺水人,溺水人游泳挣扎向观音,姿势生动。第404窟的飞天,体态轻盈,开始脱出北朝飞天比较笨拙的样子。舞动的飘带,绚丽的色彩,正是朝唐代风格过渡的特点。第404窟西壁外龛南侧的菩萨,五官造型还保留魏晋以来清秀俊俏的特点,而脸部用晕染法表现微妙的神情,拈忍冬花的手姿更是纤巧别致。这一类隋代单身菩萨多且美,改着俗装,衣饰华丽,接近现实生活中贵妇人的形象,是以生活中的模特儿为基础,加以大胆的发挥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菩萨开始世俗化了。
隋代藻井的图案,也随着中心柱窟的解体和北朝建筑装饰图案的消逝而更新形式,可称之为“织物图案”。如第305窟藻井,表现的是织物的“华盖”,由中心莲花方井与四周垂帐两部分组成,代表人间的皇权或天国的净土。藻井外围的窟顶四披也画了东王公、西王母等诸天神怪人物,这些常见于东汉墓室中的代表神仙的道家的形象与佛陀集中在一起,反映着敦煌佛教艺术进一步中国化。
隋代塑像也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过渡性特征,与前代比较有许多发展变化。
首先是内容的丰富。进一步突破一佛二菩萨的呆板格局,定型为一铺多身,先是五身,并向后来的七身、九身的复杂组合发展。第419窟一铺塑像是一佛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加上二菩萨共五身。
其次是形象的丰满。隋代彩塑,整个造型变得丰满圆实,典型特征是面相方正,鼻梁略低,耳垂加长,头大体壮,上身长而腿短,开始摆脱“秀骨清相”而追求雍容凝重,往唐代丰肌圆润的风格发展。
第三是装饰的华丽。这是隋代壁画和彩塑的共同特点。壁画一般用热色土红作地色,绘以青、绿、黑、白,间以叶金装饰,鲜丽多彩。从隋塑开始,在佛的袈裟和菩萨的天衣上也绘上了漂亮的织锦图案。社会的发展,把佛菩萨也从累世苦修苦行的困顿中解放出来,他们衣着的变化,更是蚕桑丝织业发达,丝绸贸易兴盛的反映。

国家地理评出50 个一生要去的地方都有哪啊

非官方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评选活动八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北京故宫、西藏珠穆朗玛峰、香港和台湾日月潭等中国五十处风景与人文名胜之地,最终被此次评选确定为最值得外国人来华后的去处。

本次评出的另四十六个地方是:安徽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北京八达岭长城;福建鼓浪屿—万石山、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甘肃敦煌莫高窟、崆峒山;广东开平碉楼;广西阳朔西街、黄姚古镇;贵州双河洞景区;海南蜈支洲岛;黑龙江漠河北极村风景旅游区;湖北神农架;湖南张家界天门山、衡山;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阿尔山;江苏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周庄;江西庐山、景德镇、龙虎山;辽宁一宫三陵;宁夏贺兰山岩画、中卫沙坡头;青海青海湖;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碑林博物馆、华清池风景名胜区;山东泰山;上海朱家角;山西平遥古城、尧庙华门;四川九寨沟、三星堆;西藏纳木错;新疆喀纳斯、喀什、乌尔禾魔鬼城;云南版纳野象谷、梅里雪山、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浙江普陀风景区。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环球邮报》联合内地三十一个省区市的三十一家都市类报纸共同主办,评选历时一百天,通过“海选”和网络、短信及报刊投票决选两个阶段,最终由包括外国驻华使节参加的组委会在综合投票和评委会意见后,从近两百个入围景区中出炉五十个。

结果公布后,现场即有人对拉萨布达拉宫、杭州西湖等一批入围而未入选景点表示遗憾,更有人对云南丽江、香格里拉及四川泸沽湖等地甚至未能入围而感到不可思议。主办方无人对此予以正面回复,他们称本次评选是“大中华旅游走向国际营销的典范”,这一结果将是外国人来华旅游的“参考值”和“风向标”。

津巴布韦驻华大使等多个国家驻华官员分别为五十个地方的代表颁发奖杯和入选证书,津国大使代表驻华使节表示,本次评选结果,将为外国游客来华参观、旅游提供方便,也能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

㈤ 纪录片敦煌 观后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发来!!!!!!!

找不到观后感,但下面是资料,你可以参考参考。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据了解,纪录片《敦煌》拥有大量独家拍摄的镜头。在这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敦煌研究院首次向世人展现了二十四座以往从未对外开放过的珍贵洞窟,极富历史意义及美学价值。
该片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故宫》原班人马打造,主创阵容强大。除了总导演周兵外,季羡林先生曾担任该片总顾问,摇滚大腕张楚、何勇担任了该片的音乐制作。许巍则为该剧演唱了主题曲。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表示:“《敦煌》历经六年,是按照对得起敦煌,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观众,怀着敬畏心和自豪感创作的一部纪录片‘大片’。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特别奉献’在新闻频道推出。”
据悉,该片已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亚太地区购买,并也将在虎年春节期间在台湾地区播出。
《敦煌》总导演周兵表示,“关注历史中的人,将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人,在我们这部纪录片里,将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读对象。”
据了解,《敦煌》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故宫》相比较再次大胆创新。在十集篇幅里,描述了十个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和生活有了生动的展示。有命运多舛的舞女程佛儿,寡妇阿龙,无名的小画匠,商人沙拉,探险者斯坦因,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等。力图在为观众不断创造视觉惊喜的同时,更多加入真实再现的手法,将故事片的一些成功元素有效的融合进来,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节目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充实、更能贴近观众。不仅仅是要告诉观众敦煌的历史,更是要带领观众乘坐时空隧道,回到属于古丝绸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现发生在那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
2009年的第十届四川电视节上,纪录片《敦煌》一举在“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单元中夺得了“人文类评委会特别奖”。
同时,央视网将作为《敦煌》独家官方方网站对《敦煌》节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与解析,并有大型网络互动活动“敦煌游”火热招募中,独家推出《敦煌》精彩视频片断,让广大网友预先体验《敦煌》的旖旎与震撼。

㈥ 国外有没有类似敦煌网的网站

如果代购方开不出正规的发票,或者发票的项目和你买的是不一样的商品.这样的代购都有违法的嫌疑.存在逃税、走私、虚报、无销售经营资格等问题。所以,你代购的时候小心了,除非你买的是一次性并且你确信质量合格,否则以后的维护售后,人家完全可以不认你的货物,因为没有凭证。即使他们服务好,代购网的东西都很杂,对于一些专业的东西,他们是没有能力去和你解释和维护的。

其次是,美国的一些公司在国内有代理,不允许直接从美国销售到国内。那么从代购这里直接拿的货物,外国公司他们认为你是非正常渠道买到的,不一定给你做维护的。所以即使美国网站写了怎么好的维护,你也不一定能得到的。代购也许可以凭借私人关系为你拿到美国维护,但是万一没有私人关系了,或者被美国总公司知道了,那么你就得不到维护了。

还有,就是不少东西,国家是有专门的管理的,比如药品、医疗器械、化学、卫生产品,都需要专门的特许,没有生产经营的资格和证书,是不能经营的。这虽然有些形式化,但是至少有证书的比没证书的更专业更有能力,而且在监督体系之内,这是确认的,你可以得到更多保障。无资格经营是违法的,比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中,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企业,非法经营医疗器械,是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并可追究刑事责任的。

㈦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因为什么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版窟始凿于前秦建权元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 平方米壁画。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㈧ 试述敦煌莫高窟323窟佛教史迹画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中国从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设有录像演播厅和三个展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莫高窟(英文名称:Mogao Caves)于1987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04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