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风光福安冰臼
1. 福安冰臼有哪些景点
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近日在该景区内发现了大规模古冰川遗迹——冰回臼群。专家认定,该冰答臼群规模之巨实属罕见,进一步证明我国东部海拔低于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之说。
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介绍,冰臼群分布在景区内的蟾溪至龙亭峡谷及南溪至蟾溪长达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态各异,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和高级工程师陈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认定,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也为古冰川运动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所谓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2. 福安冰臼怎么去,具体点
距福安区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冰臼最为集中的蟾溪或大或小的石头上布满版了冰臼,有的冰臼长权年暴露在外,臼内充满雨水宛如天然浴缸,臼壁长满苔藓,无数条细细的螺旋状旋流侵蚀遗迹清晰可辨。“经粗略统计,这条10公里山涧及九龙洞内,就有冰臼上千个。”福安市旅游局有关人士称,这些冰臼群长期淹没在水底,无人知晓,5年来上游建起水电站蓄水,这些千古奇观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最先是2004年工作人员在景区实地规划时发现的,“都是一个个冰臼状的石洞,我们还以为是壶穴,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冰臼”。为了探明真相,他们还去了浙江省铜铃山景区对照了当地的壶穴景观,发现铜铃山的跟福安不一样,“洞口更大,洞腹则小多了”,因为没有权威专家的考证,他们不敢对外发布消息。直到去年底,省里的有关专家细看了景区规划图内的各个景点的图片时,才怀疑极有可能是冰川运动产生的冰臼。
3. 九课来写的福安冰臼作文
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近日在该景区内发现了大规模古冰川遗迹内——冰臼群。专家容认定,该冰臼群规模之巨实属罕见,进一步证明我国东部海拔低于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之说。
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介绍,冰臼群分布在景区内的蟾溪至龙亭峡谷及南溪至蟾溪长达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态各异,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和高级工程师陈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认定,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也为古冰川运动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所谓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4. 福安冰臼一天时间够玩吗现在要买门票吗我如果坐动车到弯乌要怎么去呢
您好 你一下火车 。那边有很多公交(10块)车或的士(20块)到赛歧。然后再下车之后上赛歧到穆阳的公交车。到当地之后 就可以问当地人。呵呵~大家都会告诉你的啦!
5. 冰臼的冰臼特征
冰臼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也有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
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口部上缘带有缺口(或开口),缺口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一般臼口宽约0.3~2.5米,深0.1~2.7米左右。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最小的只有1公分,似一般钮扣大小。研究价值 肤色是人类自身的保护色。当时,一部分古人类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了在黄土地里的生活,于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黄土发育区”,古人类为适应滚滚黄沙和狩猎条件,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肤色;在北欧,由于南临地中海,古人类退无可退之时,只有努力适应极度严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强烈辐射则使古人类肤色白化“成为白色肤色人种的原生类”。
在全球变冷之前,人类的肤色应该都是黑色。在中非,虽气温大大降低,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育区,昏暗的热带雨林中黑暗的环境使古人类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肤。由此可见,研究冰臼,对探索人类肤色的形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未来极端天气将不足为奇
“白龙潭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足为奇了。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冰臼群
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内蒙古大青山冰臼群
大青山冰臼群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关东车村北,距赤峰中心城区220公里,距经绷镇30公里左右,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1000余个,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属世界罕见,称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群。其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梅花,有的象瓜子。一般冰臼口稍小,中下部较大,底多较平或呈锅底微凹。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有的冰臼光洁如洗,无任何残留物和充填物,但很多冰臼中,都填满风尘黄土物质,已长满花、草或乔木、灌木,形成大小不同的“天然盆景”,置于坚硬平坦的花岗岩山脊上,十分壮观,给人极大的神奇感和奥秘感。当地人很早就给这里起了九缸十八锅的名称,地质界权威人士说:大青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海拔最高、形态各异、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川遗迹。其中有一处非常奇特的“姊妹臼”。冰臼直径多为I~3米,大者可达10多米,深度大多在0.5~l.5米。周围山上还有石冰川、石林、角峰、石河、刃脊等冰川地貌伴生。1998年这里被开发成冰臼公园。拾阶而上有如登泰山之情趣,达峰巅更似驾云到仙境。
学术界对这种天然锅穴的成因还在进一步探讨中,有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为代表的“冰川成因”说,有以北大一些学者为代表的“风化成因”说,还有冰川、风化双成因说等。探讨其成因,目的是为探讨地球气候、环境的演化,有利于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因此,大青山冰臼群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科普价值。这里现已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冰臼分布 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中国地质科学家在福安市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发现史上罕见的千古冰臼奇观,具体在福建福安穆云乡与晓阳镇交接处。 这些石臼分布在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上,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在福安市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和峡谷间,分布着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日前,一则关于这些石臼的报道在国内引起轰动。中国地质科学家判断石臼应为冰臼奇观。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考察了冰臼,他们认为,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冰臼,以往在中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道。
中源冰臼
中源冰臼位于江西省靖安县中源乡境内,一条延绵5公里长的古河道上分布500多个“冰臼”。如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的“冰臼群”实属罕见。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比对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冰臼”符合资料记载的冰臼特征,推测是两三百万年前冰川运动遗迹。
“冰臼群”在中源乡港口村一个重山环绕的小河谷。据考察人员介绍,从现场看,“冰臼”大多呈口小底大特征,臼体的平面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匙形和不规则半圆形。最大冰臼直径近3米,最小冰臼直径也有十多厘米,平缓宽敞的基岩冰床磨蚀现象。
当地村民把这些分布在河床上的石臼叫做“石窝”。这里一贯有石窝瀑布群的说法,据称,以前只有枯水期才能发现,因上游建了电站,河里大块的花岗岩裸露出来,人们才能看见这么奇特壮美、更多更集中的“石窝”群。 2010年6月6日,江西省遂川县戴家埔乡阡陌村高山“冰臼”景观,景色独特,蔚为壮观。
遂川县“冰臼”景观位于阡陌村海拔1200多米的两山峡谷间,长约300米,宽约20米,上平下陡,有大小“冰臼”上百个,形态各异,自然圆弧,中间有大小2个“冰臼”,大的称“仙女玉池”,小的叫“宫女浴盆”。据悉,每逢雨季时,山溪直下,“冰臼”景观,又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景象万千。 发现2010年10月,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昌(平)赤(城)公路边的白龙潭,发现一处冰臼,位于北纬40度24分51.42秒,东经116度14分38.22秒,海拔477米,最大宽口竟有20米,最深处也有18米,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
随着现场勘测的进行,专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这个巨型的深潭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冰川时期的“冰臼”,而且是我国已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冰臼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和完美的冰臼。经过鉴定证实,这还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冰臼之一,堪称冰臼王国中的极品。
形成
当时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厚达千米以上的冰川,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巨石形成巨坑。在北京地区长陵镇望宝川村、怀柔琉璃庙地区都曾发现过由数十厘米至两三米深的冰臼,但延庆这么深的冰臼还是首次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巨型冰臼的底端,还耸立着一座6米多高十分奇特的“小山”。经过冰川融水携带巨大滚圆砾石的冲刷、研磨,小山的表面打磨得十分精密,摸起来光滑极了。
意义
这个巨型冰臼足以证明,古时候的延庆和北京地区,就像南极和格陵兰冰盖一样,白茫茫连成一片被冰雪覆盖,冰层厚度最少在千米以上,温度大约在-15℃以下。韩同林分析说,从冰川气候全球性变化的特征,以及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冰川发育情况来看,只有全球最大冰川发育时期才有可能到达延庆和北京地区,因此白龙潭巨型冰臼大约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
白龙潭冰臼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不但有利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更对现代气候和环境的分析、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大规模的冰川消融到全球变暖,其间经历的变化幅度相当大。由此可见,当前全球频频出现的极端天气也不足为奇了。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未来还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6. 福安白云山冰臼用什么成语形容
山清水秀shānqīngshuǐxiù
[释义]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语出] 宋·黄庭坚《专蓦山溪·属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辨形] 清;不能写作“青”。
[近义] 山明水秀
[反义] 穷山恶水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风景优美。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①我国江南有许多~的旅游胜地。
②~的江南;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7. 近期有去过福安冰臼的同志,请问冰臼现在收门票吗还有,想两天玩好冰臼和白云山,各位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已经收门票了。以、去 咨询下 市内的旅行社,包车还是很方便的。
8. 请问福安冰臼怎么走
1.目前还不需要门票,但是车子只能在外围。
2.先做福州到福安的车,到福安汽车站之后,马上打车去坂中车站,然后做福安到穆阳的车,到了穆阳在做穆阳到占溪,或者几个人打黑车上去,黑车估计30-40元。
9. 今年福安白云山千古冰臼群迎来旅游高峰,前三天的游客人数共计约5.1万人,其中第一天的游客人数是1.2万人
设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得:1.2+1.2(1+x)+1.2(1+x)2=5.1
故选D.
10. 尊敬的福安的父老乡亲:我想请问,福安白云山的“冰臼”遗迹是不是真的啊
有两中看法
景区惊现“怪石”群
在白云山风景区,从蟾溪至龙亭溪峡谷长达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圆形、心形、蝌蚪形等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臼在河谷中随处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据福安市旅游部门人士介绍,由于沿溪水电站建设蓄水,这些石臼群长期湮没在水底,无人知晓。近年来由于上游建起水电站蓄水,这一奇观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它的惊世容颜。
早在2004年,福安市组织申报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时,就发现了这一奇特景观,当时被认为是万年激流漩冲而形成的“壶穴”现象。直至2006年10月,福安市邀请省内有关专家设计白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对这些资源进行评价时,专家们对其“是不是冰臼”提出了疑义,并建议找权威专家进行考证。
此后,福安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组织人员专程前往具有丰富壶穴自然景观的温州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些人员认为,福安白云山景区的“怪石”口小腹大,与壶穴现象有着明显的差异。壶穴现象为水流冲击而成,而冰臼只有剧烈的冰川运动才能形成。为进一步考证这一自然景观,2007年初,福安市旅游部门找到冰臼学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并向他发去了大量实地图片。
2007年5月31日,韩同林回信说:“经初步观察可以确认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群,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好和类型丰富等特点,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下,今年7月,韩同林、陈尚平两位教授前往福安,开始了一次发现之旅。
实地考察带来“惊喜”
据了解,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和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
我国首次发现冰臼,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尤其是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山脊山峰上分布的大量冰臼,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难怪有不少专家评价,“冰臼的发现若能最终被证实,则世界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据介绍,福安的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于晓阳、穆云等乡镇境内的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由于山势险峻、悬崖峭壁众多,呈原生态状态,可进入性差。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韩同林、陈尚平教授等人循着当年樵夫进山砍柴的崎岖小道,踏上了从蟾溪到九龙洞长达6公里的考察之旅。
当时陪同前往的福安市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年过七旬的韩教授在九龙洞景区的山涧里兴奋得不得了。韩教授说,以前他们在内蒙古冰臼集中地区科考时,都要翻几座山才找到一个冰臼,从来没有发现有这么密集的,在一条山涧里想找一块没有冰臼的石头都很难。对于山顶上的冰悬槽,两位教授更是大发感叹:“在广东时我们才找了两三条,在福安数十条也不鲜见。”
更让专家们惊叹的是,在九龙洞中发现的“单体冰臼”直径约30米、高约60米,数量还不止一个,而他们以往看过最大的宽不过五六米、高十余米。
“经粗略统计,这条6公里山涧及九龙洞内,就有‘冰臼’上万个。”福安旅游部门人士称,这次考察路程只是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分布的一个区域,那些山势更为险恶、人迹难至的深山中究竟有多少数量的“冰臼”,至今还是个未知数,考察仅仅是个开始。
“古冰川遗迹”难辨真伪
据记者了解,这次福安发现的“冰臼”,是近期以来福建省境内第三次声称发现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去年10月初,福州大学原地质教研室施满堂教授等人宣布在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发现“冰斗”、“冰臼”等“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去年12月,施满堂等人到福建仙游县九鲤湖进行实地考察后表示,九鲤湖也是个典型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本报分别于2006年10月22日、2006年12月10日对此进行过报道。)
然而这一“发现”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施雅风院士等专家的质疑。施雅风院士认为,福建纬度低,缺乏古冰川出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并认为白水洋等地出现的类似“冰斗”、“冰臼”的地质特征,可能是由于水流和泥沙长期冲刷以及风蚀等原因形成的。
正如前两次的“发现”一样,这次福安发现的“冰臼”群也引起了学界的一场争论。韩同林、陈尚平两位教授对福安“冰臼”群奇观给出了极高评价。他们认为,白云山风景区古冰川与其他地方相比具备三大特点:其一,冰臼数量繁多,规模宏大,个体大的高约60米,直径约30米,这在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冰臼形态类型丰富、口小腹大、特征明显,大小冰臼、连环相套,一些冰臼形态都属新发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形状的冰臼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200万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我国南方地区均属首次发现。
对此有的专家认为,只有冰川运动才会对地貌造成如此深刻的改变,水流冲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一千古奇观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而且对研究福安古气候、古地貌均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据了解,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已将“冰臼”群列入白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景区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95.88公里,并将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向上申报,同时还专门指定两位市领导牵头组织申报冰臼遗迹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工作。
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福建省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地貌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福建师大地理学院研究员王绍鸿就认为,福建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某一种地貌特征是否为冰川遗迹,还应考察当时的气候和生物特征。”王绍鸿介绍说,冰川形成的条件必须是气候寒冷,近地面年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有长年不化的积雪,再变成冰川冰。冰川只能形成于雪线之上,高度达不到雪线的地方不可能有冰川。现在我国西部山区雪线的高度是:低者如阿尔泰山3000~3400米,高者如喜马拉雅山北坡6000~6200米,第四纪冰川时雪线的高度比现在低。若以雪线最低、冰期时雪线降低得最多的阿尔泰山而论,冰期时雪线在1800米。而阿尔泰山位于新疆,纬度比白云山高得多,常年温度比福建低得多,在第四纪冰川年代,即使是同样的1800米海拔高度,福建也不具备冰川形成的条件,况且白云山最高海拔也达不到1800米。
王绍鸿提出,第四纪冰期中,巨大的气候变化对动物、植物、土壤、地质、地貌、地层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福建省最高的山地武夷山,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态系统。另外,就在闽东地区的周宁县岭下乡,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目前最大的一片喜暖的植物水松林和红豆杉。同时,福建还有多片古老的孑遗植物刺桫椤等。福建广泛存在的第三纪至侏罗纪孑遗植物,说明第四纪福建没有形成冰川,否则这些喜暖的植物就不可能保存下来。他认为,福安白云山“冰臼”并非真正的冰臼,实际是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壶穴”。这在福建省许多地方都存在,如泰宁的上清溪广泛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
与王绍鸿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我国现代冰川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他认为,如果第四纪冰期时福建被厚厚的冰雪覆盖,那么当时福建夏天的平均温度也在零摄氏度以下,比现在的夏天日平均温度要低二十多摄氏度,但研究数据表明这是不可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