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历史的地理变迁

中国历史的地理变迁

发布时间: 2021-02-26 16:37:13

㈠ 地理变迁

1、青藏地区在数亿年前原来是海洋,由于印度板块的顶托挤压而隆起,成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权
2、广州市在数十万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湾,今天淤积填高为陆地。
3、台湾海峡在数万年前原来是陆地,由于断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黄土高原在数亿年前并没有黄土,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干燥地区的黄土微粒被风吹到这里堆积,成为今天的黄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数亿年前原来没有紫红色砂叶岩,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冲积到四川盆地中间,在高温炎热的天气影响下形成紫红色砂叶岩。
……

㈡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回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㈢ 中国历史的变迁 发展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统领全篇的起首语。确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在“分”与“合”这对矛盾的斗争、统一中前进的,中华民族因此不断遭受磨难和危机,也不断获得新生和发展。 那么,这种“分”与“合”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换句话说,多长时间要“分”,多长时间再“合”呢?一般说来,历史的发展具有某种偶然性,要找出其在时间上的周期性是困难的。但中国历史恰恰相反,周期性非常精确地出现在几千年的和平与动乱中。 这种周期性是李四光发现的,他在1931年发表的《中国周期性的内部冲突》一文中,对中国的战争与冲突提出了他的调查数据,揭示出中国的和平与动乱的循环有一种很精确的周期性。他说,这种周期性远远超出了可能性所允许的界限……也许可以说太精确了,如果用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去判断,则决然预测不到的。 以幽默著称的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对李四光的研究很感兴趣,他在他的名著《吾国吾民》中转述了李四光的发现,他说: “惊人的事实是,中国历史可以很方便地划分为每八百年为一单位的周期。每个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军事上却很强大的王朝开始。它使中国在几百年的内部纷争之后重新团结起来。其后,是五百年的和平,中间有一次改朝换代,接着是一系列的战乱。结果首都即从北方迁往南方。然后,北方与南方脱离,南北形成对峙局面,敌对情绪强烈。这时,外来民族入侵,整个周期便告结束。历史于是又开始循环。中国又一次统一在中国人手中,文化又开始繁荣起来。 “每一周期中所发生的事件,在时间上与关联上的相同性,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机械般的准确性。李博士在他的文章中曾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巨大的建筑工程来说明这种准确性。这些工程都发生在每一周期的某一准确的阶段,呈现出一种命中注定的规律性。具体说来,它们都开始于每次文化繁荣之初:第一周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建造豪华的宫殿,如阿房宫,后者不久被付之一炬,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第二周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也修建了不少宫殿,豪华奢侈,富丽堂皇;第三周期,重建长城,也即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新开了几条运河,修了大坝,明朝的永乐皇帝修建了北京城(永乐皇帝也因为《永乐大典》而闻名)。 “这些周期包括;一、从秦朝至六朝和鞑靼入侵(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8年),其间约830年;二、从隋朝始至蒙古人入侵(588—1367年),其间约780年; 三、现代周期,从明朝至今,周期还未结束。但是迄今为止已表明在过去600年间, 已经发生了许多与过去模式非常相似的事件。以19世纪50年代的太平天国为界,明清两朝五百年的和平,现在似乎已经结束。太平天国运动标志着本周期已经第一次大的内战浪潮。我们现在正处在动乱与内部分争的顶峰。首都也已遵照传统于1927年从北京迁至南京。” 林语堂写上面这些文字的时间是1934年。这个时间,日本已经侵战了东北,其侵占全中国的野心已经暴露,但还没有大的进一步行动;蒋介石正在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第五次大围剿,这次围剿迫使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个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危机的时代。 然而,后来的历史并没有按照过去周期的时间表推进。外来民族的全面入侵很快到来,但经过八年抗战,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八年时间虽不算短,但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与六朝时期、南宋时期汉族与外来民族长期对抗相比,八年更显得短暂。南北对峙也只在1949年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而不象第一周期的南北朝、第二周期的南宋时期,南北对峙都持续了一百多年。当然,最后结果依惯例仍然是以北方的胜利、南方的失败而告终。可以说,历史象放快镜头一样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走过了以往周期中需200年走完的路程,很快,中华民族开始了持续的和平发展,似乎一个新的周期开始了。这个周期之初的几十年也遵照传统修建了巨大的建筑工程,如人民大会堂、长江大桥、葛洲坝等等。1978年的三中全会标志着周期之初的动乱结束,真正的和平时期已经到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被迫加快步伐的。在1840年以前,由于地理原因,中国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她的东面和南面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西边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大沙漠,北边是寒冷的、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华民族的历史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然而,历史进入近代,西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地理障碍被轻易突破,中华民族被迫卷入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在这激烈的洪流之中,那种悠然的、史大夫似的、八百年一个周期的步伐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年轻而又古老”的民族,她总是能克服各种危机,获得新生和发展。显然,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中华民族将再一次恢复自信,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发展与气候变迁的“巧合” 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仔细研究了我国最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著有长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我们把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周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巧合”:和平时期都以温暖气候为主,而动乱岁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时代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对抗最激烈的时代,而且常常以汉族的失败而告终。 上面这个图显示的是第一个周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起,到公元588年北方鞑靼入侵止。 秦朝建立仅15年就被推翻,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从这时起一直到公元25年西汉结束,二百多年里,中国总的来说是和平发展的,而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中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现在的山东是种不了桑麻的,要到湖北、江苏才能种;陕西的渭河平原更不能种竹子,往南的湖北、四川才有。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时代),黄河决口, 人们砍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子,来堵塞黄河的决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口一带的竹子是很繁茂的,现在早看不到了。这些都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要温暖。 东汉最初几年战争频繁,气候也有趋于寒冷的倾向。有几次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了不少穷苦人民。但时间不长,随着局势逐渐好转,气候又转暖了,在河南南部种的柑橘获得了丰收。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南北朝,是这个周期的后400年,也是战争频繁的400年,这段时间产生了一批后来十分著名的军事家,如曹操、诸葛亮、周俞等,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这段时间的气候也日趋寒冷。东汉末年,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不结果。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到淮河广陵(现在的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淮河突然冻结,演习不得不中止。那时候的气候已经比现在还要寒冷。 这种寒冷的气候不仅一直持续下去,还逐渐加剧了。到公元366年东晋时期, 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和三、四千人的军队。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在长江以北建立了政权,原先生活在长江以北的汉族大户人家携带着他们的名贵书画、细软逃到了江南。江南的汉族政权以现在的南京为首都。他们以前在北方生活时,常在冬天利用巨大的冰块建立冰房,以储存食物。到了南京,他们照样能建立起庞大的冰房,而现在的南京是找不到大块冰的。这说明当时的南京比现在要冷得多,根据竺可桢的研究,东晋到南北朝是这个周期最冷的时期,同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最活跃、南侵最远的时期。 南京这个地区,从南北朝开始多次成为北方汉族人的逃难地,也多次成为亡国之都。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时期的南唐,明朝的建文、弘光,这些朝代灭亡的悲剧宛如走马灯一般在南京上演,真正是“南朝自古伤心地”。所以南京周围的文人们所写的作品都是伤感、怀旧、哀怨缠绵,凄艳阴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就是根据南京作家苏童的作品改编的。读苏童、叶兆言、鲁羊等江苏作家的作品,常能感受到这种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强化几乎都是在气候变冷的时期。 第二个周期从公元581年隋朝结束南北纷争、统一中国开始。 与第一周期的秦朝一样,隋朝曾大兴土木,并很快灭亡,被更为强大的唐朝代替。从这时起到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十国之前,中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影响十分深远,以致于现在的海外华人还自称“唐人”。这时期的气候也是近2000年来最暖和的。公元650,669和678年国都长安无雪、无冰。西安南郊梅花盛开。柑橘也种植于长安,公元751年秋天,宫内有几株柑橘结了150多颗,味道与江南进贡的一样。皇帝一时高兴, 还叫太监把宫内所产柑橘赐于大臣。现在的西安,梅树和柑橘都是无法生长的,因为气温达不到它们的生长要求。可见唐朝的气候十分温暖。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乱岁月。这个时期没有留下什么物候材料可作依据,无法判断气候情况。但根据“动乱岁月必然天冷”的一般规律,这时候可能发生了降温。 到北宋,气温比唐朝明显降低,华北已不知有梅树,王安石嘲笑北方人把梅树误认为杏树,他的咏红梅诗中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但这时期的气温还不算很低,与现代差不多,北宋总的来说,也算以和平为主,人们基本安居乐业。 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急剧转冷。这时,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以现在的北京为首都。宋朝迁都杭州,史称南宋。这是第二周期气候最冷的时期,面积广阔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以通车。寒冷的天气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冻死,广东、广西、福建的荔枝也遭受很大伤害。元朝初年,气温有所回暖,但后来又开始变冷。元朝曾有几十年的和平,这几十年气候比现在要暖和些,曾经有段时间,西安设有专管竹园的“竹监司”,后来又取消了。 第三个周期从公元1368年明朝的建立开始。与上两个周期相同的是,明朝曾大兴土木;不同的是,明朝没有在短期内灭亡。明朝的二百多年是基本和平的,气候则经历了冷暖交替。温暖期为1550—1600年,寒冷期为1470—1520。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总的气候是寒冷的,明朝的气候在这阶段相对来讲算是比较暖和的。最冷的是明末清初,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淮河、汉江时常结冰,广东、广西下雪。北京周围的运河要封冻105天,而现在只封冻56天。 这个时期正处于太阳活动最弱期,太阳上几乎没有黑子出现,全世界气候都寒冷异常,有人把它叫做“十七世纪小冰期”,因为地震、慧星、陨石雨频繁出现,我国又叫它“明清宇宙期”。这是两千年来我国最冷的时候。这个时期,来自东北的满族人经过与明末小朝廷短期对抗后占领了整个中原,并很快把势力推向了长江以南,掌握了中国政权。 后来气温有所回升,1770—1830年,正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气候显得比较温暖,不久又恶化了。时光进入二十世纪,气候又开始变暖,但其温暖程度从来没有达到汉朝和隋唐的水平。 人口、文化和气候 为什么中国历史呈现出如此精确的周期性呢?这恐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历史学家从许多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林语堂从艺术文化方面给了一个简单而明确的解说,他在《吾国吾民》中说: “在南北分裂对峙期间,诗歌、文学中呈现了一种道德品行的堕落……。第一周期的北方入侵时期,即六朝时期,从东晋至隋统一中国,这时,北部中国被未开化的部落所征服和占领;第二周期的北方人入侵入侵时间,从南宋到蒙古族的元朝;这两个时期都是相应的生活上变得娇气,文学风格上变得颓废的时期。上述第一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工巧、绮靡、浮艳的四六骈体;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优柔感伤的词曲。人们看到的不是词句的贫乏,而是词句的繁缛、精细与工巧。再没有任何泥土气息,而是颓废、细腻的宫廷脂粉气,人们对字的声韵,像十九世纪以来的欧洲人一样,产生了相当的兴趣。在文学艺术批评与贵族生活习惯上也变得更为讲究,更为文雅。 正是这些时期,绘画和书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贵族家庭兴起,并将其艺术传统一代代地传下去。在六朝,中国文学批评第一次蓬勃发展起来。王羲之,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书法家,出生于一个大贵族家庭,就生活在这个时期。政治上的软弱与耻辱不知什么原因与文艺上的精雕细刻相吻合:南部中国在这时期是由那些连自己的皇位都坐不稳却能写很精美的诗歌的人所统治着。这些既是黄帝又是诗人的统治者有梁武帝、南唐后主和陈后主。它们都是极其短命的王朝的皇帝,却又是温柔的爱情诗的作者。北宋的宋徽宗也是一个有名的画家。” 林语堂不过指出了一种现象,即颓废、细腻的文学风格总是出现在南北对峙期间。可为什么会有这种巧合,并没有明确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入侵时期,那些原来居住在长安、洛阳一带并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们被迫南迁。到了江南,由于总总原因,比如他们自己长期生活在骄奢的环境中,缺乏勇猛向前的精神;统治者颓废、无能,甘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等,他们不可能金戈铁马,挥师北上,“气吞万里如虎”。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苦闷之后,他们中的大多都返诸自身去寻求器官的刺激以证明自己的感觉和存在,他们不自觉地投向了女性的怀抱,如同怀旧一般,去寻找一种温馨、伤感而又虚幻的呵护。当然,他们都是贵族,经济上是优裕的,经济上的优裕与政治上的失败和屈辱构成了江南文人畸形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或冶游山水,或恣肆声音,培养了敏感纤细的审美触觉。相应的文学风格在南北对峙期间的南方出现还有什么奇怪吗? 颓废、伤感的文学风格的出现只是局势动荡、南北对峙的副产品,那么什么是导致这种动乱局面的原因呢? 人口的增加可能是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个非常看重家族的国家,而人口越多,家族力量也越大。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生育,“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几百年的和平给生儿育女提供了良好机会,于是人口激增。但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很慢,粮食单产几乎没有多少变化,新增人口的粮食只有靠扩大耕地——开荒来解决。大规模的垦植势必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这时气候变冷,天灾频繁,大面积的饥荒不可避免,动乱自然紧跟而来。 考察历史会发现,在每个周期全国(汉族)总人口有个限量,超过或接近这个限量,当时的耕地和生产力水平就不能承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暴乱就会发生。第一个周期这个限量大约是6000万。如西汉二百年的和平使全国人口在公元2 年达到了5960万人,接近了限量。不久,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到公元57年,人口减少到2100万人。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政权,全国持续了大约100 年的和平,人口于公元157年达到了5650万人,又接近了极限。不久发生了黄巾起义,从公元184年到280年是百年混战,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就是这段时间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三国归晋后于280年清点人口,仅剩1626万人。 第二个周期的人口限量还要低一些,大约是5000万左右,这可能是第一个周期400年的战乱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或其它什么原因,待考。 隋朝人口曾于公元609年达到4600万人,在其后短短的11年时间,隋末农民大起义就使人口减至 1000万。盛唐的近百年和平使人口达到5290万,这是第二周期人口曾达到的最高数。仅仅5年时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至1699万。北宋的和平也曾使人口于 1110年达到4675万,随后的“靖康之乱”,人口仅1684万人。这个周期中有两次人口达到4600多万就发生了动乱,有一次则达到5200多万。可能,盛唐时温暖的气候,较为合理的生产关系使得同样土地的承受能力要强一些。元朝的统计数字曾接近6000万,但元朝的疆域广大,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比较价值。 第三周期跨近现代,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加上中国已卷入世界历史发展洪流,人口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复杂,不容易确定一个不变的人口限量。但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感到人口压力的统治者,丰年粮食价格坚挺引起了他的警觉,经分析认为是人多的缘故。但歌舞升平的盛世使他产生了麻痹思想,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人口与生产的关系。这个时候类似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思想在一些有远见的文人中产生了,但他们的声音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可见,人口的增长与历史的周期性发展有某种关系。 气候的变迁也是值得注意的。每次动乱,北方游牧民族总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他们多次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有两次甚至统治了整个中华大地。他们挥师南下的时候又都是气候最冷的时候。很可能,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温暖气候和相应的良好生存条件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而气候急剧转冷(气候常常是突变的),北方草场大面积沙化,对草原依赖性很强的游牧民族生存条件便迅速恶化。这些少数民族也许早就觊觎中原的青山绿水和发达的文化,如果恰逢中原大乱,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机,这时不南下,几时南下?于是,在最动乱又最寒冷的六朝时期,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骑着战马,挥动皮鞭,势如破竹地汹涌而来。中原的汉族因此就一次次被赶过淮河、赶过长江,以至更远的地方。

㈣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竺可桢将这些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5000多年来的气候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几乎都封冻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帧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1973 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 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 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 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400万;1968年-197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观,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一、时间差异性
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
影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是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影响四大因子,这几个因子相互作用决定着气候的变迁,加上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广阔面积、复杂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流因素,决定了我国气候变迁的又一个特性——空间差异性的产生.
地球上气候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弱不同的缘故.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们气候类型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的空间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由于地表热量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温压场,从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对我国的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我国黄河流域相当于地中海一带,长江以南的纬度相当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若按行星风系规律,我国江南则属于一片沙漠,但因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用,却使我国东部和南部成为温度高、降水量多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从我国呈东西走向的三列山系来看,它们作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又构成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其中海拔1500—2500米的秦岭山脉作用最明显.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所谓“十月先开岭山梅,南枝向暖北向寒”的诗句,正说明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既得不到太平洋的湿润气候,又被喜马拉雅山切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通路,使我国西北内陆变成为沙漠性的干燥气候.加上西伯利亚冷气流由蒙古高原爆发性地南侵,形成强大的寒潮影响了冬半年北部大半个中国,又加大了西、北、东、南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在中国,气候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渐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现,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东南中国与西北中国气候的自然分异.这种气候变迁的空间差性与时间差异性交错运行,对每一个时期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时、空差异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上的影响.
气候的时空差异性所造成的东南与西北中国的分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现代地理学家以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为两端,在中国地图上划一斜线,斜线以西以北为西北中国,拥有占中国领土面积57.1%的土地和占总人数5.6%的人口,大体上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区;斜线以东以南为东南中国,拥有占领土面积42%的土地和占总人口数94%的人口,基本上是历史上农业民族(汉族)的主要活动区.〔②〕其中,随气候的变迁,东南部经济文化日渐超过北部,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
在西北中国与东南中国之间,古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早在1121年,道士丘处机北过张家口第一隘口野狐岭时吟诗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辽史·营卫志》亦云:“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农、牧分区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两种经济、两个民族既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每当寒冷期代替温暖期之时,总有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向南方温润的地区迁徒,中原地区的农业王朝便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乱华”,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满族入关,是农牧民族军事冲突的最典型事例.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始终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农牧民族的对峙,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政治方面.随着几次最大的军事冲突,出现了几个典型的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与“五胡乱华”相伴随的是第一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十六国及北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的东晋及宋、齐、梁、陈对峙;与契丹、女真和蒙古南下相伴随的是第二个南北朝时期——辽、金与两宋政权的对峙;到了明代,先是明初明政权与北元蒙古的政权对峙;继而是明末南明政权与清政权对峙.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农业民族要抵抗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南下,不得不凭藉专制集权的中央政府,以组织分散的农民去修筑万里长城,保卫自己的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专制集权体制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经济上的影响.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同时,是一相当湿润的气候.当时的黑龙江流域,为几千年来最湿润的时期,北京平原为河流纵横、池沼广布之乡.距今2500年左右,气候转向干燥.在北京考古发掘中发现代表湿润气候的混炭沼逐渐消失.距今约1000年左右,气候再次变干.根据大量的地方志中的旱涝记载,我国东南地区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旱灾相对增加,以公元1000年为界线,此前1000年的旱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时期持续时间长;此后的湿润时期短,干旱时期长.最近500年来旱涝材料排成年表显示,旱灾明显地多于水灾.
气候的干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干冷地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限制自不必说,在其它地区,也因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而左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般说来,气温每降低1℃,亚热带北界位置也随着向南推移一个纬度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位置也随着南移.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大趋势.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纵观这三次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正好与历史上第二、第三、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相始终,从中不难窥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再次是文化上的影响.
经济是基础,它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引起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也在北方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应地移到了南方.
秦汉时期定都关中,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有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和“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到了隋唐以后,粮食供给开始依靠南方,文化重心也开始向南迁移.到宋代,有了“苏常熟,天下足”和“江浙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此时中国文化以最富裕的长江流域为根据地,形成了“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的局面.至近现代,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广东、福建在经济上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文化又有了进一步南移的倾向.
关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前人多从“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方面去研究,这里介绍两家,借以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丁文江在《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③〕一文中根据二十四史中汉、唐、宋、明各代人物,分省列表为:
时代 前汉 后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人物最多的省 山东 河南 陕西 河南 浙江 浙江
河南 陕西 河北 河北 福建 江苏
日本桑原骘藏在《由历史上观察的中国南北文化》〔④〕一文中,以科举为例,交明清两代登科第者列表统计,明代从洪武四年起至万历四十四年止,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总共244人,其中南方215人,占88%,北方29人,占12%.清康熙十八年开制科,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占42人.乾隆元年制科,共取15人,南方占14人.明清两代共出状元203人,南方有188人.
四、有关问题的讨论
1、通过上述中国气候变迁的特点及影响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怎样看待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这是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过去由于片面地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因而很少具体地研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认识到地理环境本身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约束,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但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怎样?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众说纷纭.通过本文分析,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它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地理学这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特别漫长?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发展极其缓慢?不少同志认为地理条件是最根本的因素.具体地说,中国内外部地理环境及其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既产生了对专制政体的要求,又维护了封建小农业的强盛,使中国难以具备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从而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还需要对中国历史地理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
其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认识到,人类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制约、互相作用,这种相互间的制约和作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大致说来,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越大;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在中国古代,因气候迹迁的时空差异性而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表明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确起到了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的对立(秦汉与匈奴,东晋南朝与“五胡”,宋与辽、金,明与蒙古、满族等),无不起因于气候时空差异所造成的农、牧区对立的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地理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地理环境的作用就减少了.由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导致了地理环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地理环境系统,在原来的自然环境之外,又增加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系统,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新的影响.在近现代的中国气候变迁中,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人们对环境污染所造成气候环境的新变化和新影响,这就决定了研究历史地理对现实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特性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关于它的学科性质,在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各高校历史系和部分地理系都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但由于对它的学科属性看法不同,讲授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都很不一致.有人把它当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偏重于沿革地理的研究;有人把它当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偏重于对历史时期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讨;有人把它当作历史学与地理学边缘学科,侧重于跨学科的研究.
我们认为历史地理学既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多门学科边缘地位上相互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自然环境变化的自然过程,而且也研究改造自然环境变化的人为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探讨的是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历史学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多学科相互联系的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正如前苏联历史地理学家热库林所说的那样,它不仅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衔接处形成的边缘学科,而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曾与民族志学、地名学、农业史及一系列其它科学门类紧相关联.”因而准确地说,它是“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边缘地位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⑤〕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视野才会得以逐步地开阔.
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途径.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现代科技已走到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历史地理学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它必然要求我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如能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也就达到了.

㈤ 水浒传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年前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变迁

水浒传说的是宋徽宗时候的事情!他于公元1100年初接了宋哲宗的皇位,做回了25年的皇帝答是个大昏君!公元1102-1105年全国发生蝗虫灾害同时徽宗身边的6个宠信的大肆搜刮“花石纲”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宣和2年(公元1120年)东南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县的老百姓是在方腊起义的前一年在梁山泊发动起义!
所以水浒传为我们展现的是距今约900年前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变迁!

㈥ 简述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内容介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学术研究精华的总结,该书本着“面
向大众,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感兴趣”这一原则,深入浅出,用一种
通俗的方式介绍中国疆域的变迁以及关于疆域的历史掌故。阅读本书,它
带你了解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的内涵,感受
历朝历代疆域掌故的惊心动魄。作者严谨的学风,睿智的眼光,广阔视野
以及生动鲜活的撰述方式,一定会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中国疆域文化读本。

【本书目录】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击败噶尔丹,蒙古归一统
对西藏主权的确立
天山南北路归入版图,极盛疆域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入侵使疆域变形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结语: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统一
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疆域
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㈦ 中国历史地理的影响

尤其对以下方面,影响更为显著。
① 自然环境。在中国历史时期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极其复杂,如气候、植被、河流、海岸、沙漠等方面均历经变迁(见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和植被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
② 疆域和政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历史时期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和政区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现今的疆域和政区是4000多年来以华夏族为主体政权与周围各族的部落、部族和政权长期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见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政区沿革)。
③ 社会经济环境。 中国大约在1万年前就有了原始农业。以后随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因自然社会条件不同而造成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剩余农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就成为社会的需要,商业活动也由此兴起并渐趋繁荣,于是相应地出现沟通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路线、商业聚落和城市,并不断地演变、发展(见中国历史时期北部农牧界线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中国历史时期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变迁)。

㈧ 谁影响了中国历代都城地理位置的兴衰变迁一个基

我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过程。影内响我国古代都城选容择的因素主要有: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地理因素、边疆问题、经济中心的转移等。一般来讲,中国古代都城的政治功能大于经济功能。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发展演变唐及唐之前是封闭式棋盘型,宋及宋之后是开放式的。

在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大约从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如镐京、咸阳、 长安、洛阳。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㈨ 关于地理因素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两种环境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理环境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只有自然环境。在人类产生以后,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就不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人类漫长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环境主要的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当我们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难以将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这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因为:
1、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2、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如现在核武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存亡。
3、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如控制核武器,发展核电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环境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具体地发生作用的时候,由于受到其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环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从纵向的角度看,在人类的早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环境时,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弱。
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人,对相同、相似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差,人们利用地理环境的程度就低,那么,地理环境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所起的决定作用就大。反之,生产力水平高,生产条件好,人们利用地理环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相对来说就低。
但是,不管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并且是以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说,是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的前提下来说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这也正是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会如此丰富多采、千差万别的缘由所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