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埃及与中国的人文地理

埃及与中国的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2-26 16:01:05

① 埃及与澳大利亚人文地理的不同

埃及是文明古国,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
埃及使用阿拉伯语,澳大利亚使用英格兰语;
埃及是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

② 埃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300字

埃及,全称为阿拉来伯埃及共和源国(*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埃及位于北非东部,领土还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但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埃及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埃及北部。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③ 埃及人文地理特征

埃及,全抄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号称古埃及文明,有人说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文明,这是对尼罗河的最高评价。

④ 埃及别称从人文地理可称为

埃及别称从人文地理可称为金字塔之国。
埃及境内拥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例如国际知名的金字塔、帝王谷。

⑤ 埃及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埃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内经阿里什直通巴勒容斯坦。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连续形成了31个王朝。公元前11世纪至前1世纪,断断续续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

埃及面积为100.145万平方公里[1] ,疆域横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国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没有大山,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
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

⑥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怎么写啊,关于中国与埃及经济贸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国际货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以下分而论之。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权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贸易"这一立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扬长避短,执行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全国有1085个港口集中分布于三湾-海地区,其中有100多个是对外贸易港,它们往往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形成"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导型"的经贸战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国民经济总值仅次于美、原苏联;到80年代初,超过原苏联仅次于美国,且保持至今。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事实,充分说明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
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如横跨赤道的非洲大国扎伊尔和纬度偏高的亚洲内陆国家蒙古,虽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却长期落后。原苏联解体后,经济原本较为发达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传统的交通联系被打乱。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经北高加索到俄罗斯的铁路几乎中断,一部分勉强可使用的公路也无法保证运输安全。中亚五国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因交通不畅,使经济难以发展。为了把资源推向国际市场,发展经贸,解决交通出路刻不容缓。1993年5月,上述8国代表聚会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共同商讨地区交通发展问题,通过了欧洲经里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亚的"欧亚运输走廊"计划(TRACECA)。该计划的实施,使参加国受益匪浅,因而成员不断扩大。1998年巴库国际会议又把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作为扩展TRACE计划、加强欧亚大陆交通和贸易合作的象征,为欧亚大陆中部各国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各国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则冬季封冻,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罗斯,虽有广阔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尔曼斯克港),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属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性气侯,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定装运期时,要根据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如雨季不宜装运易潮、易霉变的商品;夏季不宜装运易融化物品,如沥青、浸酸羊皮等。否则,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到西非,用多层牛皮纸包装,走苏伊士运河航线,当船行至红海时,沥青开始融化。红海气温高,盐度大,表层水温达32℃,盐度40%左右,为世界上温度和盐度最高的海区之一。高温使融化的沥青透过纸袋粘附在货仓里,当船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时,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里的沥青又凝固起来,到达目的地潜口时,卸货十分困难,清扫船仓更困难,不得不雇佣大量劳力,最后结算,入不敷出,贸易失败。究其原因,除出行季节不合适,还有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况不甚了解,若采用桶装则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全球性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世界各地旱涝失常,同时诱发狂风、大潮、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工业、交通、国际贸易以巨大的冲击,其中首当真冲的是农业生产。因为气候可以影响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由此而产生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世界市场上的粮食贸易。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环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因素,战争与和平的环境对世界贸易影响极大,前者使交战国双方经济受到破坏,贸易中止,后者则可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60年代以前的中东地区,经济落后,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后,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出口,巨额的石油贸易顺差,使这里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区(OPEC成员国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两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不仅两国贸易完全中断,亦波及到其它地区和国家。90年代的海湾战争,战争期间科威特、伊拉克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战后,联合国对伊拉克长期的经济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药品匮乏,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60年代中期才获独立的新加坡(面积632平方千米,280万人口)资源缺乏,是一个连淡水亦需进口的小国,但独立后,却因政通人和,扬长避短,在不长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跻身于新兴工业中国家的行列,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西欧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密集的地区,其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其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后西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前提下,利用物质、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力,依靠美国的扶持并化敌为友,结束历史上的长期敌对状态,积极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特别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欧元的启动和使用,商品、资本、人员、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业总产值、外贸总额、国际储备等项指标上成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中一支强大的劲旅。
此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环境亦程度不同的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如伊斯兰教国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进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视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类制品及其商标;欧洲人忌讳"13"和"星期五";英国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标、图案,称"不列颠"人,忌称英国人(因英国人仅是英格兰人的意思):法国人热情、幽默、诙谐,艺术修养较高,但等级观念极强,喜饮酒,喝生水,爱吃蜗牛,酷爱蓝色,公鸡是其国鸟,而且法国人勤劳,爱整洁,善美化,有洁癖之称,严肃拘谨,诚实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国人的普遍爱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举办世界着名的啤酒节;意大利人较随便,时间观念不强,赴约常迟到,会议不准时开,办事效率不高,普遍爱好唱歌,常以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面食,据说其面食有700多种吃法,穿浅色衬衣,紫色被认为是消极的颜色,菊花是丧仪之花;日本人不喜欢"9"和"4",因"9"与苦同音,"4"与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种礼品,没有4号病房,喜欢鸭子、乌龟、松、竹等图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标、图案等。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⑦ 埃及的人文地理美称被称为沙漠之国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埃及主要为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气候:埃及大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湿润,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植被:沙漠与半沙漠广布。河湖: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青尼罗河发源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河汛期不同。资源: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人文特征人口、宗教: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同时也有小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还有少数犹太教徒。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农业:埃及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流域,盛产长绒棉。农田面积虽少,但土壤肥沃, 灌溉条件优良,光热等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棉花生长,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埃及也是长绒棉生产、出口大国。工业:埃及是非洲工业较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传统工业部门仍为埃及工业主要支柱,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他新兴行业也具备一定实力。

⑧ 埃及人文地理知识

1、首都: 开罗2、地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面的内西奈半岛属容于亚洲3、人口:2000年总人口6398万,87%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4、领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5、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6、水系: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1530千米。是埃及的主要灌溉水源7、生物:热带荒漠,动植物稀少8、资源:石油、铁、锰、磷酸盐9、地形: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10、农业: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底和三角洲,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11、工业:主要是矿产,石油及轻工业12、经济特点:长绒棉是传统的出口商品;石油业,运河、旅游业

⑨ 埃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00字)

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埃及北部。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没有大山,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
埃及面积为100.145万平方公里 ,疆域横跨亚、非两洲,当中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位置: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在海路上,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亦连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折叠地形
埃及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埃及行政区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全境有95%为沙漠。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
折叠气候条件
全国干燥少雨,气候干热。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青尼罗河发源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全境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 。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主要资源是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44.5亿桶(2013年1月),天然气2.186万亿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平均原油日产量达71.15万桶,天然气日产量达1.68亿立方米,国内消耗的天然气数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94,550,000(截至2013年)。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
据埃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8月底,埃及人口已经达到9100万人。除移居在国外的数百万人,生活在埃及这块古老土地的人口高达8300多万,在西亚北非地区高居首位,据埃及政府估计,在2025年前,这一数字将突破一亿。
近几年,埃及人口呈爆炸性增长。2006年埃及总人口还只有7650万,在此后不到6年时间里猛增18%以上,净增约1450万人。此外,埃及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埃及国土只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来说本来就不算大,而且大约95%的国土面积为无法居住的荒漠,能够居住的国土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此外,首都大开罗地区一地的人口就高达近2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人口剧增带来严重的贫困问题。据埃及政府的数据显示,2010/2011财政年度里,埃及的贫困率为25.2%,比2008/2009财年的21.6%上升了3.6个百分点。农村的贫困率更高达51.4%。而按照联合国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标准计算,埃及的贫困人口比例则高达40%。大约有1500万人栖身于贫民窟或棚户区内。
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长期以来埃及政府实施食品和能源补贴政策,即政府以正常价格采购食品和能源,以极低价格向居民提供。2012年度,埃及政府用于能源和食品两项补贴的开支至少占财政总开支的28%,成为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增长、找出适合埃及的经济发展道路、减少贫困,是埃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