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pdf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pdf

发布时间: 2021-02-26 10:28:24

1. 中国区域人文地理概况

河流和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公里,流域在中国境内4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不加保养,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土地和矿产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各类土地资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动物和植物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2. 推荐几本有关地理的好书(不要太浅薄的) 越多越好!!

《香港地标自》
《梦幻旅游》
《地球上的水》
《环境科学》
《天气与气侯》
《地球的演变》
《地球内部》
《古生物化石和矿物网络》
《大漠狂风-沙尘暴历史》
《谈地-中国人认识大地》
《极具挑战的地球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
《香港市区文化之旅》
《从地图看历史》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3.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绍

《中抄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全书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语言、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人才等领域的地理特点。下篇与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专家协作阐述全国分区的文化状况。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

4.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试题

问题

5.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分布规律,包括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文化的扩散路线与融合过程,综合文化区以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中国文化地理是边缘性学科,在地理学科、社会文化艺术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交融中成长,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要发扬本学科的特色,防止与相关学科重叠。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经济论经济,就自然资源论经济,可以把握区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区域发展的规律性。
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意识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通常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两部分:(1)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2)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文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要素。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6. 高考有关历史,地理书籍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2. 谭其骧:《长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7年。
7.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 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史念海:《河山集》(1--5),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 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14.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5.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
16.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 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2.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23.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 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
26.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27.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
28. 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年。
29.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
31. 吴宏歧:《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32. 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 夏曰云:《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社,1983年版。
35.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6.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37. 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年。
38. 蓝 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 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40.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
41. 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5.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6.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47.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48.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50. 曹婉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1. 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2.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53.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54.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55. 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56. 朱震达等:《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1989年
57. 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58. 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9. 曹云忠等:《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60. 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2.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63.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0年。
64. 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以上的书目挑着看吧·~~~~~

7. 求廖华英2013版中国文化概况电子版!!黄色封面的那个。

《中国文来化概况》
作者:廖华英编源著 页数:200 出版日期:2007.06

简介:本书从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将中国文化的概貌展现给读者,简要概括了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烹饪、茶酒文化、服饰、表演艺术、建筑以及中药、武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

8.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文化地理总论
第一章文化的结构和价值
一、文化的结构
(一)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二)雅文化·俗文化
二、文化资源的价值观
(一)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
(二)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
(三)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第二章 中华文化述要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三)海内一统观与同一性
(四)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二、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一)整体观念
(二)伦理观念
(三)勤奋观念
(四)笃学观念
三、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一)道并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处
(二)临时抱佛脚,虔诚教徒比例不大
(三)释道儒合流,对雅俗文化影响深刻
四、中美文化比较
(一)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二)平等观与等级观
(三)标新猎奇与中和、空灵、自然
(四)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五)商务文化比较
五、中日文化比较
(一)集团观念
(二)岛国根性
(三)尚武和尚白
第三章 中华文化区域差异的背景
一、巨大的区域差异
二、自然环境背景
(一)南暖北寒,南湿北旱
(二)西高东低,东临大洋
(三)自然灾害较多
(四)自然环境对中华一统的影响
三、中国人体质的区域差异
(一)南矮北高·南瘦北胖
(二)容貌的南北差异
(三)Gm血型的南北差异
四、社会环境背景
(一)北方战事较多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三)东南一带经济比较发达
五、汉姓发源地寻踪
(一)华夏文化的载体,民族融合的结晶
(二)汉姓发源地的分布特征
(三)汉姓发源地的历史背景
(四)南陈北王中部李,福建林陈半天下
(五)汉姓发源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六、汉民族性格的地域差异
中篇 中国部门文化地理
第四章 语言、文学和艺术的区域差异
一、语言和文字的区域差异
(一)简约的汉语
……
第五章戏曲的分布与地域性
……
第六章国内戏曲与国外歌剧
……
下篇中国区域文化地理

9. 读最恐怖的地理书的读后感

我知道的如下: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内容概要:本书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是经他人推荐购买,为第三版。改版之后对许多处尤其是建筑部分的内容增加不少。此书举例翔实、旁征博引。与一般关于文化地理的教学书籍不同,其切入点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对初次接触文化地理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读物。当然如果是作为研究学者,此书则在学术理论深度上显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显不足。虽然此书标榜为教学用书,但个人觉得此书总体而言,是一部的入门级读物,如何作为社会科学的一般读物可能更有市场……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是一本非常凝练、概括、点到为止的读本,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时间、空间,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比较,给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并通过各个载体,语言、文字、姓氏、服饰、建筑、园林、绘画、音乐、戏曲、饮食等等,从形象和抽象两方面来反映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与我们如今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并不违背,相反具有辅助和推动的作用。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坚实了,才有能力去辨别哪些措施是正确的,哪些外来文化对我们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通过此书,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往的选择,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据心的指引来选择阅读的范围,与此书作了比较之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没有错误的。我喜欢中国传统的很多方面,如服饰、建筑、园林、戏曲、国画等等,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古建筑与园林,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找到许多本源的东西,甚至觉着自己要往建筑这方面发展了;又有一段时间特钟情于各地方戏曲,京剧脸谱,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秦腔、梆子、越剧、昆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学习;还有一段时间对于方块字的起源和传承又有了兴趣。总之,这些阶段性的学习与兴趣没,让我一次次领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同时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过哲学读本的解析,能够正确地对待。但是更应该明确的是,对于自由的文化应该有敬畏之心,它是无数先贤和百姓的共同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继承者怎能忘却怎能鄙薄。综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对我们的灵魂、躯体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