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地理环境格局
『壹』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格局,分异过程和原因
四大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以热量(积温)和降水分异为基础进行划分。
比如:北方/南方 以秦岭淮河线为界(8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
『贰』 中国地貌格局形成过程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麓均有向北倾斜的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滇菱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起,并有频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华夏向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二、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的变化。秦岭—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割强烈,丘陵低山广布。江南一带由于淋溶作用旺盛,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作用加强,这使得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秦岭-淮河以南河流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流水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的搬运和堆积都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雨的冲刷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输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的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用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另外,东部沿海海岸地带,由于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蚀海岸与堆积海岸等海岸地貌。
西北内陆干旱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剧烈。风力强劲,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重要的地貌外营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风蚀、风积地貌。西北内陆盆地外围的高峻山脉,外营力随气候的垂直变化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山麓为干燥剥蚀作用带,山腰为流水作用带,山顶为冰川、冰缘作用带。由于山脉坡向和所处的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从北疆至南疆,随着水汽的减少,干燥剥蚀带幅度逐渐加大,雪线逐渐升高,冰川规模相应变小,外营力的垂直分带界线也相应发生变化。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干燥环境。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同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相邻,也是全国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干燥剥蚀作用与风蚀、风积作用为主要外营力,形成干燥剥蚀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类型。藏北地区主要是地势高峻导致的高寒低温环境,使地下保存着广泛的多年冻土。高山上则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因此,由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缘、冰川地貌现象分布广泛。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邻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居主导地位。但高山顶部,白雪皑皑,以冰川、冰缘作用为主。
以上所述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与我国现代地理环境是完全相适应的。此外,在近代地质发展史上,我国气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古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区遗留下来,表现着与现代外营力作用不相适应的形态。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地区普遍堆积有第三纪三趾马红土层;在云贵高原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区有与近代流水侵蚀作用不相适应的宽阔河谷、湖滨和河流阶地、发育良好的水文网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还常可见到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这使得我国地貌更加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上继承了第四纪以前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塑造地貌的地表营力中,化学淋溶作用得以继续进行,流水作用也从未间断,使得红色风化壳深厚,红层地貌与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发展。我国其余地区,由于气候的变迁,地表营力和地貌形态在地质时期(主要是第三纪及第四纪初期)都有所变化。
三、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复杂错综。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由于岩性致密坚硬,或经再结晶使刚性增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山势更显挺拔。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砾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形;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在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黄土未经充分胶结,质地疏松,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沟壑十分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黄土高原最典型。我国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广大,沙丘累累,这固然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但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有密切关联。
四、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影响,同时也使地表形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对地貌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国土面积中除了约占19%的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外,其余81%均为城市、工矿、交通、农、林、牧、渔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态无不打上人类活动影响的烙印。
人类兴建的一些工程设施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作用。早在秦代,我国先民就已在南岭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区域河流地貌发生了变化。黄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庞大宏伟,形成高于华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构成华北平原上明显的分水岭。南北各地陆续开凿运河,特别是贯穿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它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东西向水系沟通起来,改变了东部平原地区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开挖、河道堤坝的修筑以及截弯取直、堰闸修建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河川流量、水文特征,使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地貌形态的变化。另外,广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筑的层层梯田,沿海地带兴建的护岸海塘、防波堤坝以及移山填沟、围湖造田等都显著地改变着地表的地貌形态。大的建设项目,如开山劈岭,筑路架桥,开挖矿山,兴修国防设施等巨大工程,挖垫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断改变着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矿的开挖,常要剥掉煤层上的盖层,大量土石运往他处堆积,对地表形态影响显著;选矿地矿碴与煤矸石堆积起来的小山,起伏相连,也非常醒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对地貌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性地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黄土高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游河床淤塞填高,频繁发生河流决口、改道,酿成水患。尤以黄河、永定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次数最多,在华北平原上遗留了许多古河道的遗迹。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气候湿热,风化物深厚,当地表植被破坏后,侵蚀速度范围迅速增大。如贵州省,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64年的3.5万平方千米增加到了现在的5万平方千米,全省每年通过河流外泄泥沙总量达5800万吨。除了毁林、毁草外,盲目开垦也是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贵州省很多大于30—40度的坡地都曾被开垦,这无疑使其地表侵蚀作用趋于增强。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滥垦、滥牧、滥伐现象加剧,沙区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使风沙危害越来越严重。许多无沙地区被风沙吞没,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据史料记载,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至少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经过明、清两代不适当的耕垦,草原被破坏,流沙南侵,使长城以外数十千米的地带流沙广布。近些年来,我国沙漠化过程又有所加剧。我国对于治沙工作重视,个别地区的沙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包兰铁路线上的沙坡头,吐鲁番盆地中的五星乡等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又使原来的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叁』 分析评述中国在当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绝对是不能轻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表现在:(1)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2)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对第三世界有着重大影响。(3)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和否决权,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中国必将成为独立一极。现在,无论是在地区问题上,还是在世界问题上,我国都在发挥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是任何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是邓小平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确立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壮大是世界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因为:(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发展,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总目标。(2)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饱尝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持正义、倡导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3)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的安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持周边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上那更不用说了,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的,现在不是很多国家都在中国投资,这个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肆』 中国如何应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格局
第一节 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一、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治集团建立在一定军事、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和总体趋势,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战略环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特征对它的基本面貌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还有:国际间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其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其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国际战略环境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对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有重大的影响,并决定或制约着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对象和敌友关系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任何一种战略,都是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提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受到这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判断,是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特别加以重视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各主要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战略利益关系入手,较系统地考察一个较长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的状况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各种国际化条件,判明本国遭受威慑的可能方向、性质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对策。总之,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一个国家军事斗争的对象、任务和目标,因而是各个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必须首先考察和关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某一时代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规定着该时代各国人民相应的主要任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是争取维护世界整体的非战争状态;发展问题主要是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全人类的经济发展问题,这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就是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否已经过时?应当说没有。虽然冷战结束已有20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原因是:(一)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仅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工具,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迫使人们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寻求投资,而且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先进、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证了国际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交往,这种情况再加上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能源和资源的依赖以及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这就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这种情况客观上不允许再恢复到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国家间敌对或大国对峙的国际关系格局,从而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继续前进。(二)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推行霸权主义和使用武力的倾向在增长,但主要大国之间尚没有形成敌对、对抗关系,特别是类似于前苏联及华约集团那样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性对手还不可能出现。对中、俄等世界大国,美国的基本战略仍将是主要通过接触或“伙伴关系”,把俄、中纳入美国、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同时对中、俄实施长期战略防范。美与欧洲大国之间尽管基本能够维护其同盟关系,但在许多重大问题如北约与欧盟东扩、北约作用的发挥、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朝鲜问题、伊拉克问题、甚至反恐的问题上,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分歧,但“有斗有和、斗而不破”的模式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大国关系的基本模式和特征。(三)发展经济和科技仍是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美国和欧盟在经济方面将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日本在努力重新恢复其经济发展势头,俄罗斯已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中国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美国虽然已不满足仅在经济上与其他各大国展开竞争,企图以发动对外战争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但由于其战争政策受到各国抵制,美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矛盾都在发展,其靠战争刺激国内经济复兴的企图不会实现。21世纪的世界格局仍取决于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四)南北矛盾更加突出,核心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一次大战后,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随着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大批民族国家的诞生,已在政治斗争的层面上得到了总体解决,由此演变而来的南北矛盾,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根本任务是摆脱贫困,摘掉落后的帽子。几十年过去了,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很贫穷,发展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发展中国家的优先日程上来。人心思变,人心思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流。以上这些都说明,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国际形势尽管有风浪、有起伏,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称为极或力量中心。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争夺剧烈发展,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苏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二、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惟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二)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总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 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 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六大类:1.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2.全球金融体系稳定;3.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4.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5.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6.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世界格局。
『伍』 我国地理位置和环境意义是什么中国环境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我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地理位置:
从世界上看——位于从东西半球来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她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为止关系看,她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
地理环境: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冬季南方比北方温暖.
全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南方地区:全年温暖湿润
西北地区:干旱
青藏地区:高寒
环境特点:
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3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4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阶梯分布地理意义:
一、有利:
1、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携带大量的水汽,深入到内陆较远处,改善了农作物、林木、牧草生长的水分条件。
2、向海倾斜的地势,使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从西向东流向海洋,不仅沟通了东西交通,也沟通了南北方沿海、远洋航运与内河航运之间的联系。
3、在地势高一级与低一级阶梯的交界处,形成河流的多级落差,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4、复杂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发展多种产业和农业生产各部门的综合发展。
5、东部大平原大体连成一片,大多是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有利于耕作业等生产的发展,成为我国开发程度高、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的地区。
6、有很多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不利:
阶梯状分布的地势,使我国东西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增大。海洋的暖湿气流不能到达青藏高原内部及其以北的塔里木盆地等地,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陆』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柒』 简述中国地理自然环境对民居结构和布局的影响求解答
你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有高山有平原,海洋森林。中国人大多居住在平原,所以中国居民居住环境的布局一般是一样的。
『捌』 从宏观和微观分析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
Vbl(17(No(1 第17卷第1期人文地理
(20()2Feb2002年2月 HI】MAN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3__2398(2002)Ol—0069—04
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外交对策探讨’
曹诗图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ANAI履rsIS oN POLI’nCAI(GEoGR APHY THE
ENVI】圈D(Nl讧ENT 0F CH?A AND RESEARCI?S
ON唧D?,IJOMATIC STRA(11E:GY
(狐o Shi—tu (&抛疗榭挖,?,D删则口以拖懈g例跏,,n艘G叫芦U威御戚砂,?讹馏443002 ,饶i眦)
Abs昀ct:This the features of envirCInmLent in China from the view paper删 yzeS p胡itical geogra【phy
is located in the of Asia—Pacific number aof斛itical ge。graphy(Chim pOSition region,谢th key
of intematio喧1al of anumberneighboring cCmnt“es,a c()mplex relationship,and laIge potentially factorS(Onfom?d the baSis of the author political en啊ro砌ent,the dipl?衄unsteady specialputs tic strategy f瑚 lthe view of the best of the situation(That should deal with Sino—Ameri— uSemaking is,China can the base of fun to its function as onrationally Asia-Pacific蕾egion,aIld play relationship give
author that it is for China to strive to a” Great(姚ntr)r"(Finally, theen印haSizeS quite necesSary ex— oellent envir?lnH屺nt龇1d to in of a perSist gain d朗rel01班nent the啪y being p9werful?untry( w删s:B。litical Key g(q弘aphy;geoplitics;Chim;diplomatic strategy 提要: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 为确定和校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标尺。地缘政治 国的政治地理环境特点,认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影响深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国 际政治意识之中,早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及外交家们观 亚太地区的枢纽位置,诲陆邻国众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潜在性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政治地理环境比较 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和制定外交对策的一种习惯观
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神秘,因为地理环境作用是 严峻。鉴于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和中国目前的国 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势利导、放眼未来的外交方 “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缘是永久性的并无法回避的重要因
略与对策,即理智而妥善地处理好申美关系,积极争 素。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应该 取欧洲、转化美国,立足亚太“舞台”,发挥大国作 树立牢固的地缘政治观点,以政治地理的科学理念去审视 国际风云变幻,从而理智地科学地处理好国际事务和国内 用。认为当今中国迫切需要的是继续争取一个良好的 事情,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试就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及外 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走强国之路。 关键词:政治地理;地缘政治;中国;外交对策 交对策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l政治地理环境分析 地缘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主要是从空间观点或地 1(1具有相对安全的地缘区位 理角度对国际局势的背景
中国在地理上背靠世界上的最大陆皿欧大陆,面向世 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以地理因素 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大部分国土位居大陆腹地,这种 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一门学问。当世 大陆腹地特点,使它与世界目前存在的几条冲突带保持一 界迈入新世纪的时候,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两极格局陡然 定距离。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 消失,国际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地缘政治再度成 +收稿日期:2000一1l—16;修订日期:200l—05—29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一),男,
湖北宜都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旅游文化研究。万方数据
『玖』 中国地理环境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冬季南方比北方温暖.
全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南方地区:全年温暖湿润
西北地区:干旱
青藏地区: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