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地理中心
1. 成都地理上最中心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 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 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明珠"。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区划为7区4市 (县级市)、8县。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青羊宫、大慈寺、望江公园、宝光寺、都江堰、青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都是闻名天下的旅游景点,常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留连忘返。从青羊宫附近出土的陶纺锤、骨针等和钻法、灼法及龟甲,我们足以推测蜀人的祖先可能于3700多年前在成都这块肥美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劳动生活。 2300多年前,古蜀王开明九世从今郫县、双流方向迁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这里才定名为“成都”,其称号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成都在中国西南所处的特殊经济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从西汉末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孙述据成都称帝算起,历史上至少出现过7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00年前刘备、刘禅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些历代割据四川的封建政权,都无一例外地以成都为都城,进而控制全川,雄视西南,问鼎中原。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历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古老的成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过不少美称。东汉(公元25-220年)时因织锦发达,曾设专门机构“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简称“锦城”)美誉。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为“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业都市之一。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称。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综合经济水平列全国前茅,时人又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有水运商港之利的扬州齐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今日成都,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大好形势下,正扬起风帆,向着现代化的大都市目标迈进。成都是四川和中国西部的工业基地。目前,成都己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所在地,位于四川中部、成都平原腹地。现辖7区4市8县,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1999年底人口1003.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30万人。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如饥馑”,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天下谓之“天府之国”。特别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成都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史上成都商贸繁盛,汉代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在北宋时期的成都。成都文化发达,早在汉代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这里文人荟萃,汉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诗人薛涛,五代有绘画大师黄荃,宋有史学家范祖禹,明有大学者杨慎。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曾寓居成都。古代文明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现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与青城山、龙池、西岭雪山等98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区构成成都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多彩的旅游胜景。
2. 中国经济地理内容
主要铁路干线:
南北干线:
1.京九线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 、衡水 、聊城、菏泽 、商丘 、亳州、阜阳 、麻城 、九江、南昌、吉安、赣州 、河源、惠州、深圳 、香港
2.京广线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石家庄、邯郸、安阳、新乡、郑州、漯河、信阳、武汉、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洲、韶关、广州
3.京沪线
沿途主要城市:北京 廊坊 天津 沧州 德州 济南 泰安 兖州 枣庄 徐州 宿州 蚌埠 滁州 南京 镇江 丹阳 常州 无锡 苏州 昆山 上海
东西干线:
1.陇海线
沿途主要城市:连云港、徐州、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天水、兰州
2.兰新线
沿途主要城市: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清水、酒泉、嘉峪关、玉门镇、柳园、哈密、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乌西
3. 试说明中国的位置及经济地理评价
我国经济地理的四个组成系统:条件与资源系统、产业系统、区域系统、战略系统。
一、条件与资源系统篇。
区域条件与资源是影响区域形成、存在与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对区域条件与资源的分析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条件与资源要素囊括庞大内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种: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转换为区域经济要素,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并发挥其作用;②通过影响区域经济要素投入和经济地域功能进而影响地域经济的运行;③为区域经济的存在与运动提供整体性支持或限制。基于当前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力的转换,又基于“地理条件”的地学特性,在教材编排时应该有意识压缩“自然条件”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扩大“社会条件”内容以表达中国经济地理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属性。
二、产业系统篇。
产业发展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函数。产业发展空间的差异性为中国经济地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议题。传统的产业经济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门进行的,由于分类过细以致于引起了读者的质疑。随后学者们尝试应用经济地理基本特征来描述产业,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较以前有极大地进步,但是事实上产业如果被这种固定方式所描述将难以突出地理学的特点。为此,后文对产业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针对其地理问题予以展开的。当然由于各产业发展过程、产业特点、地理基础、空间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描述也不应该相同。例如,农业地理与自然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产地域类型谈论农业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问题;工业地理在我国发展阶段性明显,所以从产业的空间演进及工业产业集聚2个方面描述;交通通信业地理主要表现为网络形态,所以侧重于网络的形成与网络系统问题;服务业地理比较庞杂,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三、区域系统篇。
经济地理学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为了发展经济地理学必须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国家遇到了大量的区域问题,也使区域经济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环境。区域系统的研究对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从经济区划系统与行政区划系统、城市系统、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联系4个方面揭示我国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①区划系统(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只要有区域差异存在就将不可缺少,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定律”或“马太效应”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难以缩小其差异,甚至会扩大,所以区划研究力度应大幅度加强。②城市系统是经济地域的核心,城市经济地理特点往往是经济地域的缩影,城市对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③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是我国当今区域发展与比较的基本单位,不可或缺。④区域间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内涵的变化将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第一,区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于它自身如何,而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能力以及区际间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纪经济地理所研究的区域是开放的,因而区域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本身,而是追求区域间的统一和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第三,区域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区域的个体,而应加强优化区域系统的组合。
四、战略系统篇。
战略被看作是利用优势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的过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实现经济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标的手段之一。战略研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组合资源,形成内力,规避风险。战略篇里包含的问题多是其他各篇中有关战略问题的综合。全书从整体上都能体现对战略的宏观把握,但在战略篇中体现最明显。其一,中国经济地理基本特征部分,通过描述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析了二元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而提出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现代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国经济地理总体战略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等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方式、前景。
4. 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指的是哪个城市
人的心脏分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也不是单一的指某个城市。我国首都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广州等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共同组成我国的经济地理“心脏”。
5. 等城市,现在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将会是怎样
试题答案:1. C2. B 试题解析:1.根据经济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确的;②d包括京广内、兰新等铁路是正确的容;d京广经过武汉,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汉,c可能是长江,不可能是黄河。选择C项。2.① b经济带是沿海经济地带,发展不只是劳动力资源丰富;②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是正确的;③ d经济带是交通布局;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是正确的。选择B项。
6. 中国的地理中心在什么位置
陕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1978年1月建成,是我国地理坐标的起算点和基准点,该原点推算的大地坐标,名为“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80系”。
它不但在各项建设和科学技术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象征着国家的尊严。
大地原点,由主体建筑、中心标志、仪器台、投影台四部分组成。主体为七层塔楼式圆顶建筑,高25.8米,半球形玻璃钢屋顶,可自动开启,以便天文观测。
中心标志是原点的核心部分,用玛瑙做成,半球顶部刻有“十”字线。它被镶嵌在稳定埋入地下的花岗岩标石外露部分的中央,永久稳固保留,“十”字中心就是测量起算中心。仪器台建在中心标志上方,为空心圆柱形,高21.8米,顶部供安置测量仪器用。
(6)中国城市经济地理中心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各方面能力都处于薄弱的情况下沿用了前苏联的坐标系,该原点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普尔科夫天文台,距北京万余公里,此坐标系被命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
由于距离遥远,误差非常大,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因此,在发展的需求下,我国决定建立自己的大地原点和大地坐标系。
7. 一张图:说明什么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武汉具备独特的来区位和交通优势,自被国内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未来,武汉重点建设的“五大产业”和“五大功能中心”也将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为武汉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
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奠定了武汉大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近年来,在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引领下,武汉的商贸、金融、物流、会展、文化传媒等服务业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金流、人才流等各种生产要素正加速向武汉聚集。
8. 武汉VS郑州,谁才是中国经济地理最中心
未来郑州才是中国经济地理最中心。
9. 中国的地理中心在哪里
山水摄影(30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纪实摄影(7张)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10. 中国经济地理的目录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因素
第二节自然条件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一节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发展
第二节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种植业
第三节林业
第四节畜牧业
第五节水产业
第六节城郊农业
第七节土特产
第八节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九节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能源工业
第三节冶金工业
第四节机械工业
第五节化学工业
第六节纺织工业
第七节电子工业
第八节传统民族手工业
第九节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铁路运输
第三节水路运输
第四节公路运输
第五节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第六节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七节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
第八节我国交通运输与邮电事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商业中心
第三节商品流通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贸易业的发展
第五节我国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分区
第四节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理分区
第五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城市
第三节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 第一节三大经济地带
第二节七大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