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顾问冯骥才
① 关于冯骥才的故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专,文学家,艺术属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② 冯骥才简介50字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拓展资料:
个人经历:
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各种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
2006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2007年担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参事。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2011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12日任2014年春晚艺术顾问。
参考:网络-冯骥才
③ 冯骥才是谁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回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答。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④ 冯骥才 简介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在文学上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⑤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先生是我特别尊敬的一个作家,最早接触到的作品就是上下两版的《俗世奇人》。只不过近些年来享誉中国文坛的他出现的身份并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文物的保护者。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常常焦灼地对种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尖锐批评。
冯骥才并不是一个只知坐而论道的文化人,面对中国每天都在消失的古村落,2004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十年来,他一个接着一个古村跑,一场接着一场“硬仗”打。
⑥ 冯骥才简介(要超短)
冯骥才 (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回动。1978年调天津市答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 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⑦ 冯骥才的故事
作家冯骥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次,他出访美国。当与一位美
国朋友路过富人区时,他问:“你怎样看待这些富人?”美国朋友平静地笑了
笑说:“我很羡慕他们,但不嫉妒他们。”回国后,冯骥才有一次与一位中国
朋友也路过一处豪华住宅区,于是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你猜那人怎样回答的?
他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把那些富人都宰了!”冯骥才的这个故事触及了一个
已经深入骨髓的传统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并成了“仇富”心态的生动注脚。
如果每个人手里都只有一块钱,大家虽然觉得少,但觉得心态平衡;如果
其中一个人手里捏着一百元,而其他人握着五十元,就有可能引起众人不满,
并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所谓“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便可作为
佐证。在市场经济时代,变态的“仇富”不能说没有,但当今不少人对贫富差
距的拉大已是等闲视之。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不患寡”是不可能的,问题
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在患“不均”?是否所有的富人的钱都来得正当、不值
得仇视?
刘晓庆因为偷税惹祸上身,房产被拍卖了。然而,偷税而富的又何止刘晓
庆一个?据说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许多知名企业家都深
情忏悔了自己曾经的“原罪”。这些声名赫赫的企业家敢于坦诚面对当年的过
错,其勇气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从他们深情的“忏悔”中,人们看清了一些富
人的“小辫儿”。刘晓庆的“小辫儿”被揪住了,但是还有多少富人的“小辫
儿”可揪?
有人公开说,许多富人正是依靠着偷税漏税才得以发迹。直到今天,富人
的纳税情况仍令人齿寒。有报道说,短短20年间,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迅速
完成资本积累,然而这些占有财富80%的人,所交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总量的
10%,而工薪阶层却承当了43%的税赋。有关方面测算,全国每年仅个人所得
税就流失1000亿元以上。若有些富人因偷税逃税而富,因违法而富,因越轨而
富,因与权力勾结而富,这种“富”难道百姓“仇”一下都不行?
实际上,百姓既“患寡”,更患“不均”。什么是“不均”?也就是不公
平。就拿纳税来说,公平税赋、依法纳税体现了社会公正。一部分人偷税逃税,
不仅触犯法律,而且也是对国家和其他人利益的侵占,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恶意
破坏。个人所得税其实只是富人饭碗里流出的一点汤,而有些富人往往连这点“
汤”也舍不得留给社会,实在让人扼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口号已
耳熟能详。应该承认,各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有区别的,市场经
济避免不了贫富差距,关键看富人的财富是否取之有道。
对富人的不义之财、不法之财,不但应该“仇”,而且还要“查”,要“
罚”,否则何谈公平、公正?何谈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据说,刘晓庆房产被拍,
再次给违法致富的人敲响了警钟。一些人由于害怕揪过去的“小辫儿”,正加
速资本外逃。于是,有人开始替富人呼吁:放弃对富人“原罪”的追溯,对富
人实行“税收特赦”。其理由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量国内资本外逃,有利
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笔者认为,是否对富人“税收特赦”,要靠政府和法律
说话。但是,如果对违法者既往不咎,采取“特赦”,政府怎样取信于民?公
理又何在?呼吁对富人“特赦”的人放大了资本外逃的危害性,忽略了经济环
境破坏的危害性。其实,如果对富人的不法行为听之任之,进行“特赦”,那
么,就无异于对富人违法的庇护和怂恿,无异于助纣为虐、养虎为患。一旦不
法富人有恃无恐,市场经济环境必然严重恶化,社会稳定必然难以得到保障,
经济就会走向衰落。不能仅仅看到一些不法资本的外逃,更要看到经济环境的
破坏对外来资本的阻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请别笑话冯骥才故事中的那位中国朋友,或许他的偏激心态正来自于对社
会不公的愤懑。
⑧ 谁知道冯骥才的资料
冯骥才 著名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等大量作品,屡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近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工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的主要作品有:啊!,爱之上,斗寒图,铺花的岐路,雾中人,一百个人的十年,阴阳八卦,走进暴风雨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写作,去做这费力讨好的事情了。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了。冯骥才茶饭不思了。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大冯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大冯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大冯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冯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又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我曾跟随冯骥才到过几个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大冯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我们的照片,我们哈哈地笑着,顾大姐却难过得掉了泪。大冯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大冯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台湾演员赵文瑄被大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大冯的支持。
好在大冯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