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人文地理情况
❶ 用200字介绍昆明。要运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昆明,云南省省会,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还拥有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全市总面积21111平方公里,辖5区1市8县,总人口578万,聚居着26个民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百花盛开,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截至2006年底,拥有昆明户籍的家庭162.3931万户,总人口共计514.3015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户数1183.2168万户的13.74%和全省总人口4315.7489万人的11.92%。其中非农业人口213.51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52%,农业人口300.783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48%。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
景观:西依西山之畔,是游览观光的理想之地。昆明周围,东有二碑,千佛塔,阿庐古洞,彩色沙林,南有抚仙湖,星云湖,九龙池,通海秀山;西有安宁温泉,禄丰古生物化石遗址;北有武定狮子山,禄劝彝文摩岩石刻。可为景点多矣,其中滇池和路南石林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更是世界自然遗产。
❷ 求一篇有关贵州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已有的不要
凭我能想象到的 拟个提纲给你参考:
自然地理:
1、宏观方面: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为江南丘陵-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平均海拔1100m左右 西高东低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避暑胜地
2、地形地貌:贵州60%以上为喀斯特地貌 岩溶发育 遵义仁怀-赤水一带为丹霞地貌 铜仁和黔东南有丘陵地貌
武陵山脉、苗岭、黄果树、万峰林、龙宫、织金洞 草海等主要景点可以介绍下 其中黄果树和龙宫是贵州目前仅有的两个5a景区 织金洞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洞穴
贵州的特色动植物:黔金丝猴、大鲵、珙桐、桫椤、秃杉等等
3、矿产资源:贵州煤矿资源丰富 六盘水毕节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矿 此外 开磷、贵铝也很有名气 兴义是黄金产区 水力资源丰富
4、贵州是中国西南出海的要道 随着沪蓉西高速公路 渝怀铁路 宜万铁路的陆续开通 重要性有所下降 但贵阳仍然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
人文地理:
1、赤水河有美酒河的美誉 以茅台为代表 红军在茅台的传奇经历及老一辈的厚爱更是奠定了其国酒的地位
2、贵州的烟草和茶叶也不错;
3、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有几个亮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及滇川黔交界的鸡鸣三省
4、贵州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 是苗、侗、布依、水、彝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民族文化多样 特色鲜明 贵州安顺等地还有著名的屯堡文化 很有人文地理色彩
5、贵州在古代也属化外之地,有众多的土司文化,以遵义地区的杨氏家族为代表 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陆续达800年 直至明万历年间 遵义市附近的海龙囤为其最后遗迹
6、贵州在晴隆县的“24道拐”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战略要道 现在还在 10来 贵州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入滇 入渝 入湘的高速公路都修通了 目前正在修贵广高速公路等等 铁路在规划实施的有贵阳-成都 -昆明 -广州的高铁 这些西部重点工程将极大的改变贵州交通落后的局面
这些东西写下来 1000-2000字怕是绰绰有余吧 这会儿能想到的就这些
补充一条:贵州的关岭化石群可以放在贵州宏观地理介绍
❸ 中国区域人文地理概况
河流和湖泊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入南海,全长2210公里,流域在中国境内44.25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与东江基本上都在广东境内,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形成纵横交错、港汊纷杂的网状水系。
京杭运河中国除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运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运河。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从开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过去由于不加保养,许多河段已断航。新中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整治,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同时,运河还发挥灌溉、防洪、排涝等综合作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长江水源北上的输水渠道。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土地和矿产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一)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二)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各类土地资源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四)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动物和植物 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❹ 求有关贵州人文地理的小论文 2000字左右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 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 积60420平方千米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希望采纳
❺ 比较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差异
1、地位位置不同
2、气候不同 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
3、土地(土壤)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覆盖不良
4、地形地质 都比较崎岖 相对而言 云贵高原海拔高点并且更崎岖 多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多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疏松黄土 容易被流水侵蚀 地表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严重
5、农业 云贵高原更适合立体农业发展 黄土高原要注意保持水土 种植小麦为主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大部。这个高原地形比较复杂。在云南境内,高原海拔在2000米左右,分布有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构造盆地,有不少断层湖,著名的有滇池、洱海;在贵州境内,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上下,石灰岩分布广泛,在流水长期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峰林盆地与美丽多姿的溶洞。云贵高原上有一系列山岭,山岭间有构造盆地或溶蚀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云、贵两省人口和工农业主要分布区,著名的有昆明、楚雄、丽江、贵阳、安顺、遵义等。云贵高原边缘,受到流水侵蚀,地表崎岖;人们以“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来形容贵州高原。其实,地无三尺平应当是指高原边缘的情况。这里坡度很陡,地表切割非常破碎,有些地区的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沟丛生,成为步履艰难的原野。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介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祁连山东端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包括山西全省,陕西大部,甘肃、宁夏、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除石质山地外,地面为深厚的黄土覆盖,最厚的地方可达200米左右,一般为数十米。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黄土实际覆盖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地形大致由三部分组成:最高的是石质山地,如吕梁山,等;位置居中的是黄土高原主体部分,常见的有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最低的是断陷谷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❻ 中国南方人文地理环境
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台湾火烧寮为全国“雨极”,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冬季气温在0度以上。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受寒潮影响小。
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称为聚宝盆)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❼ 云贵高原海拔多少米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
❽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地势起伏情况
青藏高原,海拔高几乎为冻土,多山川河流,地势起伏较缓,黄土高原,起伏较大,千版沟万壑,蒙权古高原地势平旦辽阔,云贵高原起伏较大,山川河流错综复杂。气候忆人,气温差起伏较小。生物种类众多,云南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贵州有夜郎故国的风情。
❾ 贵州是不是云贵高原贵州整体海拔是多少贵阳市区海拔是多少米遵义市区呢
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上,整体海拔约110米,贵阳海拔在880-1659米之间,遵义海拔为800-1300米。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
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
(9)云贵高原的人文地理情况扩展阅读
贵州的地理人文特征有:
1、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2、贵州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❿ 贵州贵阳市的人文地理
十里无平地,四周都是山,贵阳人最能吃辣椒,贪官最厉害,石头里都能榨刮出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