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历史神秘档案

国家地理历史神秘档案

发布时间: 2021-02-26 00:58:21

⑴ 《科学探究者》《物理世界奇遇记》《国家地理》读书报告

国家地理 这个暑假,我在家潜心阅读了国家地理杂志.读后,顿觉茅塞顿开,以前一直疑惑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下面来谈谈我的读书心得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
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翻开国家地理,首先是那些精美的图画,带你进入一个个神奇的世界,不管是神秘的自然,逼真的动物,甚至是可口的食物,都让你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国家地理 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⑵ 甲骨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影响及意义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万多片流散于日本、 加拿大、英国、美国、 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南朝鲜等12个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发掘及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人盗掘的甲骨。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是江苏丹徒人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编纂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此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3万片以上,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1913)、《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中,收录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国方法敛、白瑞华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等。1928年以后考古队15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中辑1949,下辑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献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宣。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甲骨续存》(1955)等10余种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 美国所藏甲骨录 》(1976)等,又有李学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 英国所藏甲骨集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册1980,下册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 80余种,共著录甲骨近 10万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从诸家著录及国内外藏品中汇集的十几万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后出版的《英国所藏甲骨集》,这部分计划编入《甲骨文合集》的续集中),经过对重、辨伪、缀合、重拓、补全等整理过程,精选出较有研究价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并以五期断代为纲、22类内容为目编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时期)的遗 物,主要出土于陕西岐山凤雏村一带(旧称为“周原”)。1977年夏由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建筑遗址时发现。凤雏遗址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1.7万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北京昌平县白浮村等地也曾发现过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总计302片,总字数1041个。与殷墟甲骨相比较,西周甲骨的文字显得细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钻凿形态、灼兆等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甲骨与殷墟甲骨一脉相承,文字也属于同一系统。周原甲骨正式著录的专书尚未问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发表。较全的摹本附见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论》等书中。
西汉骨签除了殷墟和周原两处出土有甲骨文献外,1986~1989年还在西安发现了西汉时期用动物骨头 (主要是牛骨)制成的骨签3万多片,总字数达数十万字。这说明西汉时期也曾使用过甲骨文献。
参考书目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8~1982。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⑶ 谁有《国家地理频道-[奇闻大揭秘3:开膛手杰克]》这个视频

我有~ 我的QQ是850410422,等会儿给你传过去~
我下载完了==已经传给你了……

⑷ 介绍一下南非的马托博是一个国家吗地理位置

马托博山区
英文名称: Hills
国家:津巴布韦
编号:475-004
相关联接http://whc.unesco.org/sites/306rev.htm
遴选理由:
标准C(Ⅲ):马托博山是南非岩画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考古学发现以及马托博山的岩画等大量证据展示了石器时代游牧社会的生活全景图以及用农业社会取代游牧社会的发展历程;
标准C(Ⅴ):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岩画艺术上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当地长期以来传承已久的宗教传统也同马托博山的岩画有着密切联系。马托博山的岩画是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反映;
标准C(Ⅵ):在马托博一带盛行的姆瓦里宗教,历史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具有南非最神秘的、颇具影响力的宗教传统。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津巴布韦大部分地区为花岗岩所覆盖,马托博地区具有最丰富的岩石地貌。这些巨石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石洞,从石器时代早期直到较近的历史时期,断断续续一直与人类居所存在很大联系。这些巨石是岩画艺术的汇聚地。马托博山的神殿和宗教场所一直同当地的传统、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当地生活的焦点。
简介:
位于布拉瓦约(Bulawayo)以南大约24.9英里的马托搏山,以他们不同寻常的风景和动植物的多样性而闻名。这里也是津巴布韦历史学和先史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占地790700英亩,裸露在外面大约30亿年的花岗岩底盘已经受到侵蚀。弓起的带后背的拱形结构是由花岗岩的落屑引起的。锯齿形山脉,是由于顺着岩画上有规则的错落线条的风化形成的。马托搏山很多地方都是陡峭的山脊,在其较低的斜坡上通常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并用通常被拥有众多小河、泉水、池塘的山谷所分隔。从地衣、无花果、芦荟等植物群中广泛汲取营养,来供养短生长期的物种,居住在马托搏山区的人类至少有40000年历史。这种长期居住史的证据来源于人类在山里挖掘山洞和岩画山洞时形成的较厚的碎石层。
马托搏地区因为拥有大量优质的石器古代的岩画艺术而闻名遐迩。其中恩斯瓦图吉(Nswatugi)洞、班巴塔(Bambata)洞、 锡洛兹瓦尼洞(Silozwane)洞和 Pomongwe等都是比较重要的。
在这个山区里,随处可见造型峻美的石塔,它们广泛地矗立在覆盖着津巴布韦大部分地表的花岗岩护层上。这些巨大的石塔为大地提供了天然的遮蔽。从石器时代的早期起一直到有历史记载的初期,它们与人类的各种生存活动都有关联。在此后的年代里,它们仍间歇地与人类的各种活动发生着关系。此外,它们还拥有大量杰出的岩石画。马托博山区迄今仍为当地社区各种传统的、社会的或经济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聚集地,因为这些活动仍需要使用各种神龛、庙堂和圣殿。
马托博山区是世界上史前岩画艺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这种形式记录了史前文化以及大约距今25000年前非洲的历史。这个多岩画地区有大量的绘画艺术形式,但是这些绘画遭受了人为的破坏,这种破坏比风化造成的破坏严重得多。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各自所属的国家里在其恶化之前都已经为其建立了档案。
马托博山岩画细致的记录了史前人类如何在该地区生活、打猎,以及有些什么动物,同时让我们对他们是怎样认识周围事物有一个模糊的了解。另外的数据显示该地区在过去的几千内曾经有过来巨大的气候变化。
这里有陈列25000年前历史的古老艺术陈列室。陈列室的图片中那些特殊的椭圆形看起来似乎是粮仓,过去的人们为了延长保存期而用它来储存粮食,同时也为了免受草食性动物和其他粮食短缺的人的侵害。目前在一些深山的洞穴中,依旧可以发现粮仓的遗址。
津巴布韦拥有189种之多的本土哺乳动物物种,其中88种在马托搏山区都有记载。小羚羊、石羚、小苇羚、中羚羊、灌猪和疣猪等在公园随处可见,该地区也是津巴布韦美洲豹最多的地方,它们以蹄兔、狒狒,以及其他比较小的动物为食。大约有330种鸟类的记载,其中包括40种猛禽,并且是非洲随处可见的黑鹰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个地方还有图片。http://www.guwh.com/c/c2804.htm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