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⑴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真正的传复统文化,就是【天人制合一】【天罡道统】【儒释道】这些。
长期的流传的节日、良好的习俗、曲目、故事等等;
分类细化则是【传统服饰】【建筑雕刻】【语言文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命理算术】【周易八卦】【观天】【古典舞蹈】【预言】【四书五经】【佛道修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臣父子】
⑵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人类要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 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 使其融入现代教育的体系之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开辟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在有关学科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报告、讲座, 或参观、旅游、表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 显然, 这是各相关学科教师, 包括地理教师, 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地理学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所以, 地理学科易于同其他学科建立科际联系, 包括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特定的地理舞台, 存在于某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多显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学, 诸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和农业地理等分科知识中. 例如, 物质文化层面的中国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和园林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 精神文化层面的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由此看来, 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容, 借助于地理教学这一载体, 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现实、可行的。
2 、将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努力挖掘知识元素, 精选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伟大成就中, 有些内容在地理教材中显而易见. 诸如, 夏历中十九年七闰法比古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发现这个周期早160 多年; 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我国古代有关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论述等. 教授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达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其中, 有些内容地理教师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关于地壳运动“沧海桑田”之变, 以前常常由珠穆朗玛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可进一步, 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引入: 沈括于公元1074 年到河北西路(约在今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区) 边防去察访时路过太行山麓, 发现“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 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便实现了渗透之功效.利用古代地理知识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注意精选相关内容. 例如, 关于教材中的地图知识, 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显著的成就, 但是在教学时要有选择地介入. 关于经纬度制图, 清朝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最早采用经纬度制图法测绘的地图. 道光年间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采用经纬度制图法编绘的世界地图集. 该图集在地图投影的选择上, 与现代地图中根据区域位置和轮廓选择投影基本吻合, 地图符号的设计与现代地图也有类似之处, 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比例尺, 堪称为中国制图学史上一部关于世界地图集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2)以多元化途径营造教学氛围, 创设学习情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出现于地理教学中, 往往是作为一些支撑知识用来论证和说明问题的. 教师要深入探讨、精心设计, 采用灵活的方法以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时限内既不喧宾夺主, 又能生动而鲜明地突出地理知识点, 同时起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之目的. 对于人文色彩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教师可以准备图片资料,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平原地区的口袋房、内蒙草原地区的帐幕(如蒙古毡包) 、华北地区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洞穴(如延安窑洞) 以及岭南地区的干阑(如吊脚楼) 等,从中体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关于风俗民情, 诸如民族服饰文化,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民族服装实物展示或让学生穿戴好模拟表演, 使教学更生动, 在活跃的气氛中理解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性格.
③以构建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机制, 搭建互动平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 具有广阔的外延,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 利用互联网搜集或社会实践调查, 发掘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相关的报告、讲座、参观或旅游, 注意寻找切入点, 针对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激励他们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 甚至提出有价值的创见; 还可以组织学生竞赛、社团宣传活动等, 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探索精神, 从而转化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总之, 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有地理学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甄别和探讨, 根据时代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 把地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⑶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3)初中地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⑷ 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处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髙山、高原及大型内陆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大平 原及丘陵多分布在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层层下降,形成三大阶梯•责藏髙原为第…阶梯•长 江、黄河等大河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线,为第一阶梯,这里务盆地.乂 有黄七高原,曾是许多部族的爰源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再往东为第三阶 梯,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纵横交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东部濒临大海。我国大 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主耍在这些地区,
中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分 明,夏季与前季同步.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特别是寅河中卜游地区•没有海 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胁,成为先民牛活的最适宜地区,据丈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活 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优越的现在的河南省中、」匕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 地区,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个地区正是黄河的中卩游一带.先民的生活方式 以农业为主口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 的.它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不断扩展而扩展,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中所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既辽阔乂闭塞的地理位置、层递式的地势特点和有规律的气候特征对屮国传统文化的孕 育和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⑸ 中国的地理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文化与地理环境、
黑格尔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将世界按地理特征区分为三大类型:干燥的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与海洋相连的海岸区域。所以,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为活动在它的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试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于太行王乌二山吗?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当然会对人类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可以说有着决定性影响。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
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不再会有挖土搬山的当代愚公。但人作为自然体,决不会脱离自然,也不会完全不要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和人类始终关系密
切。象我们现在的生态平衡,就是如此。
2、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疆域辽阔,从最东的黑龙江流域与乌苏里江会合处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间约有5200公里,从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约有5500公里。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以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同时又有很多东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国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历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国的疆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地理环境也发生着变迁。象“中国”一词,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诸侯国家,随后就以中原建立的国家政权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时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时还未出现。黄河是向东南入东海。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远,季风
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象河南古时气候温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为“豫”,同样,蒙古高原上是“风吹草低见牛
羊”。沙尘暴、黄泛区只是以后的事情。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
中国地理两大特点:一、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为发祥地的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万里黄沙,西南是最高、险、峻的青藏高原,东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二、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样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中国古人喜欢山,对大海很少了解。哲学家很少有出海的经历,水的概念仅限于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没出过海。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还有人写水“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帆一片日边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反,对山崇拜有加,拜五岳。皇帝祭泰山。丝绸之路多为外国商人,唐宋对外贸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四海为天下的天朝王国、中央帝国就是我们古人的中国形象,蛮夷是不屑与交往的,也就没必要到外面去。回旋余地大,是中国文化相对稳定。
(2) 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外部世界很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我们很难出去,外面的也很难进来。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就是它是中国古代通向外面的极少数通道,并且从这个通道上来的外人毕竟还是少数。外来民族的征服也是由于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难凑效。所以,中国文化没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厄运。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限,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山脉河流多东西走向,所以东西行易,南北行难。长江、黄河成为天险。大运河就是因此而凿。三国鼎立就是划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小王国”,相对有别的区域文化。也就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起来。秦国有虎狼之喻,荆楚有披发左衽之风,鲁宋有礼乐之俗等。因此,长江流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岭南地区都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⑹ 北京地理反映出中国怎样的传统文化
北京地理反映出中国怎样的传统文化
---------------人地合一!
⑺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内石器时代,黄容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⑻ 谈谈中国所处地理位置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地域辽来阔,主要处于亚热带自,适合农耕。除了沙漠地区,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并且很早就掌握了农作物的耕种技术。因此历史上中国很早即建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格局。农耕经济产生的即主要是农耕文明,守土而不远征,甚至连商业也视为不良。历史上把国民分为几等,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下一等。帝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莫思国事。管理国家是士人的事。倡导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科学技术是可有可无的事,用机械那是懒惰的表现。盐铁归帝王所辖,民间不得冶炼,不能造兵器的同时,也难有机械。再就是传统文化里是多神论,比如土地、雷公、电母、风神、龙王,等等,但是没有像其他民族的上帝和真主,遵崇祖宗,讲究孝道。这些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基调。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还造就了思想界的发达,几千年前就对天地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表述达到了世界的顶峰,注重道而鄙视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⑼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专名,如贵州省会贵阳,属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