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①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重要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也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自从直立人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直到如今,数百万年间,中国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这里仅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环境变迁,略作叙述·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此间曾经经历了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内陆续成陆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没人大海。2.水域变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河流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决溢和改道,从而发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变迁。其中,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的改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发生了改变形状、面积缩减以至消亡的变化。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带,由于降雨量的渐趋减少和载畜量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化。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消减的新的景观。 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线。’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来,我国的气温曾经出现了一系列上下摆动的变化,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曾经出现四次温度最低期,温度的摆动范围为l。一2℃。在此期间,在每一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摆动范围是1。一0.5℃二-R宰先秦典籍都追记我国在夏朝建立之前,曾经有一个漫长的蜒水时呐所谓“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水灾泛滥,对古人的生存构成了长期的威胁。而在最近的500年间,旱灾明显多于水灾。当今的中国,普遍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诸多水源干涸,从而造成全局性缺水的严重局面。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并且依以创造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于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并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的活动结果也会不一致,因此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大陆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国土范围内部,客观上存在着纵横交织、特征各异的自然地理区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至西北依次递减,而地势则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增高,因此出现了东南低平而温润.西北高亢而凉干的地理、气候差异。根据这一特点,1933年,我国学者胡焕庸提出自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为42.9%,人口却为全国总数的94.4%;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为57.1%,人口仅占5.6%。这便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胡焕庸线。。研究结果表明,唐宋以来1 000年间,我国东南农耕区与西北畜牧区的人口.占地面积基本上保持着三十年代统计的比例数字。即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的东南农耕区,占地面积约为40%,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地理、气候条件较差的西北畜牧区,占地面积约近60%,产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穿插分布着小块河谷.绿洲农业区,近千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直在总人口的10%以下。同时,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由南到北的温度和湿度的渐次差异,因此决定了淮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秦汉长城沿线以南的中原一带,产业结构以粟作农业为主;而在秦汉长城沿皱以北的北方地区,产业结构则以游牧业为土。中国境内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环境相刘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连接亚欧大陆,东部面向太平洋来,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界的最新研究结果认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东半部文化就与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有联系,美洲新大陆的土著居民,很可能就是东北金牛山人的后裔。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与东业.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文化带的联系表现在共同存在的有谷石锛和以突出眼睛为特征的神人兽面纹饰造型等方面。在西半部,河西走廊和北纬40。至50。之间的狭长草原地带,是连接中华大地与欧亚大陆的纽带。周秦考古成果表明,源干草原地带的周、秦文化都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琉璃器,三棱铜箭头和屈肢葬等中亚、西亚一带的文化因素是通过周人和秦人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唐代的首都长安.辽代前期首都辽上京.元代的上都和中都.都是因为西北通道的客观存在,而成为国际性都市的。至—f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国际通衢的存在,更是古代的中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密bJ的,多种渠道的联系的有力证明。然而,毋庸讳言,古代的中国也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动力。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巾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因而产生了“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艰险、不远万男来到中国的各色外国人远较走出国土范围以外的中国人为多。 当迫切要求发展的西方人千方百汁地寻找通向中国的航路时,老大的中华帝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连早巳开辟的对外航路也不肯利用。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人从很早的时代起,就习惯于以“天下”和“四海”概念来构想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格局。中国古人设想自己生活在四海之内,天下之中,由中而外的顺序是:京师、诸夏、四夷。在“华夏-四夷”的天下模式中,所有的外族都被包容在四夷之内,而四夷又可以通过用华变夷、由夷变夏的过程,被纳人中原华夏的母体之中。这种构想,是中国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局面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长期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获得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秦汉以降的2000年间,人口数字大致保持在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秦汉之际,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带;淮河以南的南方,长城以北的北方,均属地旷人稀地区。魏晋以后;随着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唐宋以后,形成了东南部农耕区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区人口稀疏的分布局面。由于长期以来,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农耕区域,造成了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日益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狭小地块上,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对土地实行最经济的利用,藉以维持生存。时日既久,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居、乐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古人的视野,从而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上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从而产生了蕴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巨大的凝聚力。
② 中国的自然社会历史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自然:
1、中国是个半沿海的国家(大陆型国家),大多中国人处于一种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中,很少有跨出海洋的,地理上的封闭性对我国传统保守的思想养成有一定影响;
2、中国东南部属于温带、亚热带,适合农业生产,而农业需要我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除非大灾很少有迁徙发生,因此历代都比较守旧,子承父业很多,视野不广。
二、历史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中国总是在重复着王朝的兴衰,从兴起到被人推翻,总是在往复一个怪圈。我们的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灿烂的,自从西汉独尊儒家后,国人的思想就被束缚住了,甘愿在别人脚下做个奴隶,甘愿用阿Q思想武装自己,却不愿与恶势力对抗。即使对抗,也会最终被这种无形的系统束缚住,成为新一代压迫者。
奴性根生,人性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甘于被欺凌,深信只要上位者好(外界足够好),我们就有好日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封建制度统治了我们那么久,因为我们已经被训练得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接受变化的能力,而五千年的历史也让我们自卑中生出自傲来,大国意识让我们变得更为固执,冥顽不灵。
到现代,我们很多人已经愿意接受外国先进的文化,但是我们仍旧缺乏一种创新的能力,因为太久没有进行独立思索的习惯,从远祖起便受到压制的思想也不敢说些什么真话。很显然,我国学外国的东西,往往学得四不像。就好比李宁学耐克却没法成为大品牌一样,我们学得很多东西都是表面的,我们的民主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民主。
③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
1、黄河中下游一来带是是中国历源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④ 关于地理因素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两种环境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理环境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只有自然环境。在人类产生以后,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就不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人类漫长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环境主要的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当我们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难以将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这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因为:
1、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2、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如现在核武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存亡。
3、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如控制核武器,发展核电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环境在对人类及人类社会具体地发生作用的时候,由于受到其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环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从纵向的角度看,在人类的早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环境时,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弱。
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人,对相同、相似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差,人们利用地理环境的程度就低,那么,地理环境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所起的决定作用就大。反之,生产力水平高,生产条件好,人们利用地理环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相对来说就低。
但是,不管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并且是以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说,是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的前提下来说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这也正是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会如此丰富多采、千差万别的缘由所在。
⑤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别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 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⑥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⑦ 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特征有哪些影响
1、恢宏的地理环境,宽广的发展地基
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
东亚大陆: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 周口店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书 禹贡》)
2、完备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秦岭、淮河以北:小麦、粟等旱地作物区;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区
东部:农耕区为主
西部:畜牧区为主
3、复杂的地理形式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条件
(1)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2)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A 哲学、思想文化的多元并立到一元独尊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为
理学: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B 文学: 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
永嘉诗派(徐照、赵师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东阳)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
清代---浙西词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阳湖派(恽敬等)
C 学术(以清代为例):
吴派(惠栋)
皖派(戴震)
浙东学派(黄宗羲—章学诚)
D 艺术(以明清绘画为例):
吴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恽格)
扬州八怪(郑板桥等)
E 语言: 七大方言区
北方语言区(官话区):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到镇江沿岸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
吴方言区:江苏南部、浙江大部
赣方言区:江西省
湘方言区:湖南、广西北部
粤方言区:广东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
客家方言区: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闽方言区(闽南、闽北):福建、台湾、海南潮汕。
3)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提供了纵深的腹地
安阳——西安及其周边地区—— 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参考资料:一个教的不错的老师的笔记。相关参照《中国文化史》
⑧ 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1、恢宏的地理环境,宽广的发展地基
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
东亚大陆: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 周口店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书 禹贡》)
2、完备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秦岭、淮河以北:小麦、粟等旱地作物区;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区
东部:农耕区为主
西部:畜牧区为主
3、复杂的地理形式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条件
(1)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2)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A 哲学、思想文化的多元并立到一元独尊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为
理学: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B 文学: 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
永嘉诗派(徐照、赵师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东阳)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
清代---浙西词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阳湖派(恽敬等)
C 学术(以清代为例):
吴派(惠栋)
皖派(戴震)
浙东学派(黄宗羲—章学诚)
D 艺术(以明清绘画为例):
吴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恽格)
扬州八怪(郑板桥等)
E 语言: 七大方言区
北方语言区(官话区):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到镇江沿岸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
吴方言区:江苏南部、浙江大部
赣方言区:江西省
湘方言区:湖南、广西北部
粤方言区:广东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
客家方言区: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闽方言区(闽南、闽北):福建、台湾、海南潮汕。
3)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提供了纵深的腹地
安阳——西安及其周边地区—— 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