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2017年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2017年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 2021-02-25 09:30:27

Ⅰ 知网,维普,万方有什么区别

1、创建时间不同

万方商务信息数据库始建于1988年,由万方数据联合国内近百家信息机构共同开发;

维普网,建立于2000年。经过多年的商业运营,维普网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中文专业信息服务网站,以及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服务网站;

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2、收录内容不同

万方:

①、万方期刊: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科技类期刊全文。

②、万方会议论文:《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唯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是了解国内学术动态必不可少的帮手。

③、《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的信息全年100%更新,提供多种形式的载体和版本。

维普网:

数据库出版发行、知识网络传播、期刊分销、电子期刊制作发行、网络广告、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以及基于电子信息资源的多种个性化服务。

知网:

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

(1)2017年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扩展阅读:

知网服务内容:

1、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

2、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由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平台等。

3、文献数据评价

2010年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在全面研究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对学术期刊文献的引证规律基础上,研制者首次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期刊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公开的期刊评价指标统计标准。

Ⅱ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2001年以来:
1.李秀敏: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年2月。
2.李秀敏:论我校世界经济地理课的多媒体教学,《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
3.李秀敏:世界经济地理教学与改革,《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4.李秀敏、刘丽琴,入世后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6期。(重点刊物;CSSCI)
5.李秀敏:东北地区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秀敏、刘丽琴,“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年3期。(重点刊物)
7.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
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
9.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教育教学专刊。
10.李秀敏、徐海玲:中国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6月。
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
13.李秀敏、李淑艳、杜亚书: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
14.李秀敏、朱艳艳:论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重点刊物;CSSCI)
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
16.李秀敏、孟昭荣:沿边开放与沿边开放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
17.李秀敏、吴晓青: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
18.李秀敏、安烨:科学测算我国地区间的实际差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2月21日。(国家级)
19.刘丽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增刊。
20.吴晓青、李秀敏,增长三角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探讨》(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
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
24.李敏、李秀敏:就业量决定模型的建立及对东北的实证研究——考虑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联合影响,《“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5.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
26.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地区优势产业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点刊物)
27.安烨、李秀敏:东北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障碍分析及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年12期。(重点刊物;CSSCI)
会议论文:
1.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与出口区位选择: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入选“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
2.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入选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
3.李秀敏、杜亚书、张丽莉: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对地区差距测算结果的修正, 入选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在区域经济学分会场发言,2005年12月。
2001年之前:
1. 袁树人、李秀敏,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点刊物)
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纪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前景分析,《东北亚论坛》,2000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2000年7期。(重点刊物;CSSCI)
3. 左世红、李秀敏,图们江地区开发进程预测与模式选择,《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4期。
4. 李秀敏,蒙古的经济发展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点刊物)
5. 袁树人、李秀敏、杨晓慧,中国图们江地区大宗货物输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
6. 李秀敏、陈才,东北亚经济区与我国东北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和协调管理,《地理学报》,1999年增刊。
7. 李秀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学科二)
8. 李秀敏、袁树人、杨晓慧,图们江地区大宗货流及其流向研究,《东北亚论坛》,1998年2期。
9. 李秀敏,图们江地区空间开发模式研究,《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0.李秀敏,东北亚新大陆桥的建设与蒙古的经济发展,《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1. 李秀敏,浅谈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学科二)
12. 李秀敏:吉林省对蒙贸易潜力分析,《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
13. 李秀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国东部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趋势分析—以长春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学科二)
15. 王荣成、李秀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1期。
16. 李秀敏:中国东北资金供需格局,《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增刊。
17. 李秀敏:蒙古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特征,《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学科二)
18. 王士君、李秀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点,《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学科二)
19. 李秀敏、高莎丽:大海参崴自由经济区规划与图们江地区规划的衔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
20. 李秀敏: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由扩张到收缩的对外政策,《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2期。
21. 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对开辟阿尔山中蒙地方贸易口岸,建设中蒙苏第二条国际联运线合理性的探讨,《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年6期。
22. 李秀敏、冯玉芝:吉林省对外经贸战略新议,《经济纵横》,1991年6期。李秀敏:苏联的经济特区,《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3期。
23. 张达明、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中苏、中蒙经贸新途径,《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1期。
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镇发展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东北三省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集》,1991年1月。
25. 李秀敏:东北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城镇经济研究》,1987年5期。
(二)著作
1. 张曙霄、李秀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李秀敏参编:《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区域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
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双、王秋兰:《中外增长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2004年。
5. 袁树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网络全书》(上、下),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杨青山、高莎丽、李秀敏:《蒙古国地理》,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区域模式研究》,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8. 李树藩、张宗谔、……、李秀敏等:《世界通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Ⅲ 中山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我本人是岭南学院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岭南学院了。

经济学和金融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获得AMBA、EQUIS和AACSB三大国际认证,成为全球优秀商学院。

可以负责任的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是全国前十的商学院。岭南学院在中山大学所有学院的录取分数是最高的。岭南学院的老师很多都是经济学的教授副教授,师资力量很雄厚,不用担心教学质量的问题。

对于升学考研的问题,岭南学院和国际学校的商学院都有合作,也和国内知名院校比如人大北大有联系,基本一半以上的社会学专业学生都会选择继续深造,保研率较高,当然也有选择去海外留学的。

中国地理学会的出版书籍

(1)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在编委会领导下,由我会具体组织实施)
(2)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科学出版社,1980年)
(3)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科学出版社,1984年)
(4) 《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1年)
(5) 《中国自然地理》(地下水),(科学出版社,1981年)
(6) 《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1年)
(7)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1988年)
(8) 《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
(9) 《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1986年)
(10)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11) 《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
(12) 《中国自然地理》(自然条件与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
(13)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交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 《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8年)
(18) 《GEOGRAPHY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84)
(19) 《RECENT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CHINA》(Science Press, 1990)
(20) 《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9年)
(22)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9年)
(23)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9年)
(24) 《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 《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年)
(26) 《生态系统建设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测绘出版社,1997)
(27) 《1960年地理学术会议文集(地貌)》(科学出版社,1962年)
(28)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三年年会论文选集(地貌学)》(科学出版社,1965年)
(29)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五年地貌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30) 《中国地理学会1977年地貌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
(31) 《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构造地貌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
(32) 《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科学出版社,1985年)
(33) 《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
(34) 《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测绘出版社,1991年)
(35) 《地貌过程与环境》(地震出版社,1993年)
(36) 《喀斯特景观与洞穴旅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37) 《地貌实验与模拟》(地震出版社,1993年)
(38) 《地貌、环境、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39) 《资源、环境、区域开发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年)
(40) 《机遇与挑战——90年代的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41) 《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科学出版社,1988年)
(42) 《自然地理学与中国区域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43) 《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
(44) 《生物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3)
(45) 《资源产业化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46) 《地理学创新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7) 《1978年中国地理学会陆地水文学学术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
(48) 《中国地理学会第三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49)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测绘出版社,1989年)
(50) 《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
(51) 《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7年)
(52) 《中国雨水利用研究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
(53)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1980年)
(54) 《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1981年)
(55) 《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科学出版社,1982年)
(56) 《地理学与农业》(科学出版社,1983年)
(57) 《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1985年)
(58) 《国土规划与经济区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59) 《数量地理学在生产布局中的作用》(科学出版社,1988年)
(60) 《环境中重金属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1988年)
(61) 《环境中污染物及其生物效应研究》(科学出版社,1992年)
(62) 《第二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 《地图学的开拓与进展——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64) 《遥感新进展与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Ⅳ 论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安泽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旅游地学的含义

概要地讲、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旅游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含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整,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将其含义列入会章第2条:“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著的《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在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大辞典》中,又将旅游地学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及细化,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和旅游学等)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中的各类问题:①主要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重点研究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保护方法、区域及景区旅游规划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观资源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园林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②还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如游客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因地理、气候因素产生的变化等。③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旅游道路,建筑物的选址、选线,地基稳定性评价,休疗地的各种地学背景场(放射性、磁、电、微量元素、负氧离子……)。④还重点研究地质公园建设、科学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建立等。旅游地学是全方位地为中国走向科学旅游时代服务的学科”。

二、旅游地学产生的背景

从研究学科发展史获得的经验看,一门学科的诞生主要取决两大因素:①社会的需求是产生新学科的原动力,是促使新学科建立的发动机,是客观因素,或称之为外在因素;②学科自身向外扩展的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是促使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出现,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旅游地学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和人们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大发展和旅游业的空前繁荣。而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源支撑,尤其需要山水景观自然美学资源的支撑,而地学在提供自然景观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地学为旅游服务,推动着旅游地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促使大批地学家走向了为旅游服务的大潮中,在为旅游服务中,使地学工作者认识到古老的地球科学蕴涵着向外扩展的无限活力,旅游业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和工作方法,一经和旅游的需求相结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门地学与旅游相交叉的学科“旅游地学”便应运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学理论和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地学理论的支撑,凭空创造一门新学科是绝不可能的。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学要想焕发青春,必须大力向边际扩张,必须与其他科学相杂交,而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地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创立旅游地学新学科的依据和内因。众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国尚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存在产生旅游地学的社会条件。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才使这两种因素有机的会合在一起,旅游地学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

三、旅游地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地学公园的概念是在地学家为旅游服务中产生的,并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在向国务院“关于开发旅游事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还多次向地矿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但都因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直到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安泽作为特邀专家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提出建立地质公园问题,并传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由于国内外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势已经成熟,大会接受了这个提议,这次会议在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春国土资源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当年评审通过了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11处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专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评审、开园条件、规划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并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为地质公园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树立了范例。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评价准则、保护办法、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包括公园主副碑、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电影馆、地质景区景点景物解说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科学普及活动、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旅游设施、经费筹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规章、办法、技术要求等。总之,旅游地学倡导了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理论基础,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地质公园人才,从而保证了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2009年研究会还提出了改革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办法的建议,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行。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将申报批准一次完成改为:①申报评审通过取得建设资格;②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为期三年);③经实地考核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步走的办法。从此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39处(含中国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另有44处已取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立省级地质公园100余处。我国台湾还建立了村级地质公园,一个地质门类齐全、管理等级有序、分布宽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旅游地学已经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国地质公园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步向“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进军中作出新贡献。

四、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地学和中国旅游产业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在众多为促进中国旅游业成长壮大而服务的学科中,旅游地学是走在最前列,旅游地学理论、旅游地学组织、旅游地学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1.旅游地学组织的贡献

旅游地学组织是团结旅游地学家的纽带和沟通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和其他旅游团体的桥梁,是旅游地学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务于旅游业的坚实平台。中国旅游地学组织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旅游地学界团结在一起,甚至团结了中国为旅游服务其他界别的中坚力量,用学术交流的方式,探讨中国旅游业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方法问题,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开拓总结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发展、管理、规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咨询。中国旅游业的创立、发展、壮大与旅游地学组织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成立25年来共召开了24届学术年会和若干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坚持召开一个促进会议东道主省、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与会专家对当地旅游业的产业类型定位,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普等提出系统意见和建议。每个承办县市的旅游业都得到国家级旅游地学专家的会诊,每次年会之后其旅游业都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河南云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宁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游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

2.旅游地学理论和旅游地学家的贡献

正如伟大的革命家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旅游地学理论在指导旅游业发展上功不可没。《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旅游地学界和旅游界同仁共同创立的,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谢凝高、苏文才、宋立夫、尹泽生、郭康、王清廉、周进步、吴胜明、辛建荣等;地质界同时起步,其开拓者有殷维汉、陈安泽、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马恒玮、付中平、陶奎元、殷继成、王功恰、陈诗才、吴承基等;而支持旅游地学发展的领导与科学家有孙大光、夏国治、孙文盛、寿嘉华、杜一力、赵逊、姜建军、黄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栋、陈梦雄、沈其韩、翟裕生、张宗祜、卢耀如、赵鹏大、肖序常、戎嘉余、刘嘉麒等;值得说明的是在旅游地学发展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旅游地学家、他们是保继刚、彭德成、吴必虎、田明中、彭华、俞孔坚、杨颖瑜、刘峰、严国泰、许学工、鄢志武、杨振之、郭福生、范晓、何银武、王衍用、王雷亭、张忠慧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地学家除在理论、政策、方略上对中国旅游业作出重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笔者所知,第一个全国旅游规划、绝大部分省级旅游规划、大部分区域旅游规划、众多的旅游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全国的地质公园的申报书、综合研究报告、公园规划都是旅游地学家主持编制的。直到现在旅游地学家仍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各种旅游产品规划的中坚力量,中国旅游业的半边天空是靠旅游地学家支撑的。

五、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辞海中的定义如下:设在路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常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据此,笔者提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在中国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判断,以供商榷。

1.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地质资源观

地质资源在过去系指矿产资源,它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等燃料矿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矿产有经济开发价值,在利用它们时必须从地下挖掘出来,或加以提炼,或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因开采和提炼矿产往往会遗留下许多废渣、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废旧矿山环境消除矿业污染要化去巨大代价。旅游地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观,即地质景观资源。认为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奇峰、异洞、秀水、特殊石景、构造形迹、古生物遗存、甚至地质灾害遗迹大多具有资源的性质和经济开发价值。地质景观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评价体系,制订规划、利用科学解说的方案和保护措施,成为旅游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致使许多过去认为没有成矿价值的所谓“穷山恶水”成了可供人们观赏游憇、休闲康乐、求知求美的珍贵资源。在利用地质景观资源时,既不必移动他们位置,又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只需设立必要的游赏设施,即可成为旅游胜地,而且可以永续利用,被形容为“永远开不完的金矿”。新的地景资源观,是旅游地学的一大贡献。

2.从实践上大大扩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地质工作历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列入地质调查项目,第一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列入国土资源部工作任务。地质工作除了寻找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矿产资源外,扩展到可以寻找评价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地质景观旅游资源,使国土地质工作更加全面地为满足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是地学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游地学把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研究重点,地质公园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规定地质公园必须建设完善的科学解说设施。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换为科普读物,一座地质公园就是一处普及地球科学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127处,建成地质科普基地187处,设立地质景点景物解说牌2.1万个,出版各种地学科普读物500种500多万册,举办科普活动、学术会议585次,向进入地质公园的11亿人次游人普及了地学知识。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这在地质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4.找到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人认为一门科学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工作者,而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深深扎根于公众之中,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地学的建立特别是地质公园的出现,把深奥的地学知识,空前地介绍到公众之中,已逐步成为公众游山玩水的重要话题,探寻山水景观之由来,寻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奥秘,已成21世纪知识青年的需求,许多年青人因受地质景观知识的影响而立志报告地质院校,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开拓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5.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已成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支柱

旅游地学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迈入科学旅游时代的主要因素,地质公园的出现已成为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重要标志。旅游地学工作者是支撑中国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旅游政策咨询的中坚力量,地学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走在了所有学科的前列,已成发展中国旅游的支柱。

综上所述,旅游地学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地学界的大事,是地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地学是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兴起的,是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成长的,是全体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产物,是历史机遇的产儿。虽然走过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亟待发展和完善。回顾25年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安泽.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见:旅游学刊增刊.旅游学刊增刊杂志社,1988

[3]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见:中国区域地质增刊.中国区域地质编辑部,1994

[4]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旅游学刊,2006,4(21):71~77

[5]陈安泽.中国地质景观论.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144

[6]陈安泽.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陈安泽,姜建军,李明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与展望.见:旅游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Ⅵ 地理学和历史学跨越“楚汉河界”了吗

阿兰·贝克教授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贝克全名为阿兰·雷金那德·哈罗德·贝克(Alan Reginald Harold Baker),1938年10月出生于英国,为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终身院士,主要从事英格兰中世纪的农业和聚落地理,法国19世纪乡村的社会地理,以及历史地理的发展史和方法论等方向的研究。他长期担任《历史地理杂志》(Journalof HistoricalGeography)的主编,现为英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农业历史学会、经济历史学会、加拿大研究学会和(法国)科学通信学会会员,并受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多个大学,提供地理学家的专业资格等级评审鉴定。因其对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贝克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吉尔纪念奖,后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教育骑士勋章,被誉为当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贝克就致力于推动全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交流,与此同时十分关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发展,曾三次到访中国,促进中国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去年,国际历史地理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于伦敦召开,会议期间,贝克教授接受《文汇报》的访谈邀请,就历史地理学的问题和现状、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与本刊委托的采访者展开讨论。
文汇报: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是两大宏观学科,鲜有学者敢于以如此宏大题目进行阐述,最早有乔治先生(H.B.George)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出版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一书(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Oxford Press,1901),而您的专著GeograPhy and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是第一次以地理学家的视角宏观地来探讨地理学和历史的关系。此书一经翻译成中文《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就成为畅销书籍,相关学科的学者几乎人手一本。经过此书的撰写和多年的思考,您觉得历史学和地理学最大的鸿沟是什么?
贝克:在书中有一句我自认为十分贴切的话,就是“历史具有场所维度,地理具有时间维度”
(History takes place,and geography takes time)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家人为我做了件短袖衫,上面就印了这句话。我们研究的历史不可能仅仅是抽象的历史,这些历史发生在确切的区域、地区、河谷、山脉等等地理场所中,我们不可能单纯研究历史而撇开地理的因素。历史附着于地理,以前的历史学家只关注自然景观,诸如环境、河流、地形、山脉,认为这些都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舞台。他们认为地理并非十分重要,地理只是附属,尤其是自然环境。现在学界的取向开始有所转化,大家开始更多关注地理,因为地理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景观、选址因素等。因此,历史学研究也必须顾及地理学。与之相应,地理学必须也要顾及历史学。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经历了不同时代,比如说我们此刻进行交谈的场所是一幢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这座房子19世纪时就坐落于此,自有它的风格和传统,如果要解释这幢建筑,仅仅坐在这里环顾周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两百多年的历史,否则是无法解释这幢建筑为何选址于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在,必须回溯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所以,地理学家必须要有历史学的深度和感觉。
文汇报:您在上述专著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并不是历史地理学的指南,不是给那些希望成为历史地理学实践者的教科书,也不是历史地理学科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餐厅评鉴指南)。只是希望探索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加深地理学者的历史学意识、拓宽历史学者的地理学意识”。那么,您觉得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历史学和地理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
贝克:我觉得两者关系较之过去有所进步,现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讨论。19世纪时,历史学和地理学还在各自的系统中成长,大学、组织、政府等各个场域中,这两者是分开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了。我与很多社会历史学家一起工作,昨天我们开了一个会,很多环境史学家参加,同样也有很多地理学家加入,环境史学家与地理学家之间有很多互动,就像我和很多社会历史学家都有密切的交流一样。我书中讨论的“鸿沟”当时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历史学和地理学是不同的学科,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竞争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现在两者开始逐渐融合。我可以确定,较之三四十年前,如今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有了更多的合作和理解,这或许也是拙作的一点作用吧。
文汇报:正如我们所知道,虽然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关注过去,但是它们依旧存在一些不同。地理学能解决一些历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您能详细讨论一下吗?
贝克:我自认为是一位地理学者,受过地理学的训练,所以在我的研究中就会提出一些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会在地理学维度问一些关于过去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地点(location):这些事件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原因,以及这些地方又在哪里?以我的关于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为例,从地理学的角度提问就是:它们在哪里?于是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些地图,然后就能在地图上发现很多问题:某地分布很多俱乐部,另外一处有一两个俱乐部。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它们在哪里,这就是地理学研究,定点工作很重要,地图制作在研究中因此就至关重要了。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呈现此种分布状态,问题就从定点转变成了地理分布态势的讨论,不同尺度的空间安排等,即解释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简言之,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就是首先定位、描述,然后是理解、解释和诠释,即搜寻历史进程,以寻找为何会呈现此种分布态势。所以这既是地理学的问题又是历史学的问题,它们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文汇报:对于大众而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和地理学史(geographical history)是容易混淆的概念,请您解释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贝克:地理学史探讨的是政治运动、政治历史与地形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空间关系、地理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关注自然环境。确实与历史地理十分接近,正如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十分相似,有很多重叠之处。有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中心论题:地方(places)、地区areas)与区域(regions),三个外围话题分别是分布( distributions)、环境(environments)和景观(landscapes)。我认为地理学家对景观、地点和环境最为感兴趣,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三大主题,景观是地方的外形(appearance),地点是这些特征、人口等分布于此的缘由,是空间分布问题,最后就演变成环境问题——比如人类和自然环境如何相互影响、森林如何变成了农田……景观变化了,于是环境改变了。虽然历史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但是这更多的区域地理所关注的,什么导致每一个区域变得与众不同。
文汇报: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开启了对历史地理学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认为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边界难以界定,宣称“一切地理学都是历史地理学”,将历史地理学界定为地理学的范畴,您就此有何看法?
贝克:过去在欧洲历史地理学确属地理学范畴,我想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也持此种观点。但当时的历史地理是国家形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state formation)的研究,即通过19世纪民族主义建造了民族国家的过程,这就是那时的历史地理。在很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政治地理,很多中国学者从事的是历史政治地理(沿革地理)的研究,关注不同王朝、帝国的历史形成和更迭。在很长时间内历史地理就是如此,探讨民族国家、政治团体等的形成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政治地理。正是达比将这一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宽,历史地理从一个很窄的范围出发,讨论边界、边疆等问题,当然这一领域现在还是很重要。你去搜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出版物就会发现大多的论文、论著就是讨论这些问题,讨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创造过程,现在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是极大地拓宽了。我曾经编纂“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希望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能负责中国卷,但是很明显当时他关于历史地理的观念与我的观念相差甚远,他的关注点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关于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过程等,中国的王朝更替对于我或者是其他西方人来说,太容易混淆了。
文汇报: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和历史学都紧密相连,在您看来,历史地理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对于方法论的探讨是中国学者较为薄弱的环节。
贝克:历史地理和历史学共享很多内容,两者的技术、方法论等都是运用大量的史料、档案等文献资料。地理学者与历史学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单纯地解释词汇或者文本,而是更多地利用图表,尤其是利用地图来诠释文本。即我所说的,通过时间看发展,通过空间看传播(Developments through time and spreads through space)。就我刚才提到的运动俱乐部而言,第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俱乐部的分布,这就是地理学的分布问题,历史学家大多未受过地理学的训练,不会想到要制作地图。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利用时间表(time graph)来展现不同时段呈现的不同分布状态,大部分的历史地理学者利用地图来展示分布状况,利用图表来揭示时间变迁,当然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如果说是方法论,那就是最基础的描述阶段。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它们在此处迅猛增长,为什么那个时间又突然停滞下来。我想大量利用地图和图表是最基础的地理学的技术,并非很多历史学家会如此,这大概就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贡献。
文汇报:无论在您的著作中还是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您一直强调跨越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鸿沟需要不同学科的融合,那您觉得历史地理学者需要在历史学、地理学以外学习、借鉴哪些学科?
贝克:历史学、地理学都拥有宽阔的视野,属于整体学(holistic)的范畴,它们试图研究所有事物,将所有对象汇聚一起。其他学科则属分析学(analytical)的范畴,它们将研究对象一层层剖析。如果你是历史经济地理学者,就会关注经济学,考虑经济对地理的影响等,单纯的经济学家并不都关注空间概念。其他可以借鉴的学科如社会学、植物学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历史学和地理学是整体学,融合各类事物。譬如你要研究伦敦或上海的地理,你需要关注各个领域,不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历史学和地理学就是要把研究对象融合在一起,其他学科则是把研究对象分开,只是剖析其中的一层。这是很泛泛而谈的区别,但是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需要一点点的分析然后将它们汇总起来。所以历史学、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科,穷其一生可能也只是学到一点,十分具有挑战。就像区域历史地理,现在很少人研究,究其原因就是它涉及面广,难度大。
文汇报: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GIS技术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GIS对历史地理的影响?
贝克:GIS现在变得十分重要,但是GIS本身并不是研究问题,所以我对于将GIS置于论文标题之中的做法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论文题目应当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方法,GIS只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当然GIS确实十分流行,它是一种制作地图的新方法,一种十分精细并且复杂的分析方法,但是它不是一种新的议题(subject)。
文汇报:您不仅是《历史地理杂志》的主编,还主持了两套大型的国际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对于历史地理以及相关科学可谓十分了解,如果请您为那些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推荐书,有哪些可推荐?
贝克:我并不懂中文,就推荐些英文的经典读物。William George Hoskins (1908-1992,英国区域历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英国区域历史系)的《英国景观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Hodder and Stoughton Press,1955.至今已有35个版本,并翻译成多国语言),这本著作后来还被BBC翻拍成电视,该书主要讲述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开创了区域历史的先河。其他诸如法国历史地理学家Xavier De Planhol的《法国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rance,Oxford Universty Press,1988.阿兰·贝克为合著作者),也是一本易读的好书。
文汇报:此次国际历史地理年会的地点回到现代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的英国,您认为英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现状如何?
贝克:这真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这个局面正在改变,或者可以说一直在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研究有很明显的扩张趋势,现在则更趋向于收缩。然而,从此次会议的召开来看,历史地理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生机勃勃。我们可以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前,很多地理学者欠缺历史地理的视角,所以并不能称呼他们是历史地理学者。现在的许多学者,即便他们研究的是现代地理学问题,但也充分认识到必须要回顾过去,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解释当下。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只是在当下,使用历史的视角来解释现在,法国人称之为“回溯性人文地理学”(retrospective human geography)。回顾过去,以便解释现在,很多人都是如此。就我自己的研究为例,关于法国乡村兄弟互助会的书( 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 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 1815 -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时间范围为1815至1914年,我研究的是19-20世纪的社会地理学,所研究的仅仅是当时的状况,并不用来解释现在的任何事物。所以,判断是否是历史地理学,主要看研究旨趣和关注点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然而,现在每一个研究者都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历史地理的背景来研究当下的问题。此前大家更关注于自然地理,现在更多关注于人文地理,要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对旅游、遗产感兴趣了。过去遗产是旅游的资源,人们出去度假是变换地点,从法国到英国、美国,他们更改地点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但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能感受时间的变迁,比如去中世纪的城堡或是庄园。人们找寻的不是21世纪的事物,而希望可以回溯到19世纪或者是15世纪。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旅游和全球遗产,我认为这是历史地理的现实意义。
文汇报:本次历史地理年会议程十分紧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规模可谓宏大,您觉得现在历史地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展如何?
贝克:本次参与会议的有39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而第一次会议当时只有英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学者。这次有来自智利、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的学者,这个并不常见。中国代表来了很多,还有很多俄罗斯代表,这是新气象,对于历史地理的实践来说是振奋人心。论文和报告都十分吸引人,我要考虑许久到底去听哪个分会场。
文汇报:最后一个问题,您上世纪80年代就访问过中国,1996年应邀参加了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始与中国历史地理界有实质性的接触,距今已有近20年,请问您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有什么寄语吗?
贝克:中国历史地理学现在发展得不错,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我希望中国学者在专注做自己的研究时也能让西方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这一方面日本学者做得好些,京都大学的Akihiro Kinda教授组织一批学者用英语编写了一本关于日本景观历史的书(A Landscape History ofJapan,Trans Pacific Press,2010)。我们希望也能看到一本由中国地理学家撰写的、用英语写作的关于中国景观或者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书,因为我们很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Ⅶ 刘俊杰的专著与教材

1. 独著:《分工、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6月
2. 独著:《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3. 主编教材:《区域经济学》,(2012年,广西高校十一五重点教材) 1. 刘俊杰、张露: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文献述评及思考,《人口与经济》,2011年4期
2. 张露、刘俊杰: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与广西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 Liu Jun-Jie. Jia Xing-Mei: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STIRPA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Low Carbon Economy & The 9th NAAN(APLCE 2010)November 26-27 ,2010(ISTP检索)
4.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年会专辑)
5. 刘俊杰、刘家铭: 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 刘俊杰、张祥庭: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兼论两广的产业互补合作路径,载《环中国圈疆域国家合作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8月版
7. 刘俊杰、王海洋:我国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与制度创新,《开发研究》,2009(6)
8. 刘俊杰、李华丽: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广西人才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9. 刘俊杰:当代全球城市的产业转型:理论与趋向,《城市》,2009(10)
10. 刘俊杰、肖岳峰、高明:桂林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探析,社会科学家,2008(12)CSSCI
11. 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1)CSSCI
12.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旅游论坛(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13. 刘俊杰、王述英:全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07(2)CSSCI
14. 刘俊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CSSCI
15. 刘俊杰:技术创新、规制重建与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 《当代财经》,2005(5)CSSCI
16. 刘俊杰:加速转型期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重建,《生态经济》,2005(9)CSSCI
17. 刘俊杰:扩散与聚集:全球产业空间整合新态势,《开发研究》,2005(2)CSSCI
18. 刘俊杰:竞争、垄断与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社会科学家》,2005(3)CSSCI
19. 刘俊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效应及结构转型,《经济前沿》,2005(1)
20. 刘俊杰:信息化精准农业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载段应碧主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94-405页
21. 刘俊杰、王述英:中国制造业竞争因素评价及适应性调整,《亚太经济》,2004(4)CSSCI
22. 刘俊杰:制度变迁的基本属性与转型路径比较,《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CSSCI
23. 刘俊杰:市场结构与竞争效率之争及SCP范式的发展,《学术前沿》,2004(10)
24. 刘俊杰:制度变迁的动态分析及国际比较,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学科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5月27日)文集,第145页
25. 刘俊杰:粤港澳区域整合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及调控,《人文地理》,2002(4)CSSCI
26. 刘俊杰:华南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态势与调控机理,《生产力研究》,2002(6)CSSCI
27. 刘俊杰:人地关系思想流变:后顾与前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CSSCI
28. 刘俊杰:珠江三角洲旅游业若干问题与对策,《旅游学刊》,2000(5)CSSCI
29. 刘俊杰:粤西海洋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构想,《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0(2)
30.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创新探讨,《中国地理》2000(9)(人大复印资料)
31. 刘俊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与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9(6)
32. 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灾害类型特征与减灾对策,《广东史志》,2000(3)
33. 刘俊杰:珠三角旅游业的创新与优化发展,《西江大学学报》2000(1)
34. 刘俊杰:雷州半岛地域开发与产业布局研究,《中国地理》,(人大复印资料)1999(1)
35. 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资源利用条件与建立持续农业构想,《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6.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1)
37.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价值与体系建构,《中国地理》,(人大复印资料)1997(6)
38. 刘俊杰:雷州半岛区位评价及开发战略思考,《经济地理》,1996(1)年会专辑CSSCI
39. 刘俊杰:地缘政治经济与国际地缘关系,《经济地理》,1995(9)年会专辑
40. 刘俊杰: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及其战略选择,《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3)
41. 刘俊杰:兰州市七里河区土地资源特性及其利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42. 刘俊杰: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43. 刘俊杰:甘肃区域工业专门化部门的选择及结构调整探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44. 刘俊杰:甘肃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3,2-3期
45. 刘俊杰:从全球化视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11月27日(记者访谈) 1. 《桂林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获201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本人主笔)
2. 《广西生产力再布局研究》(著作)获2008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
3.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调研报告),获2008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
4. 《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获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第12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独立)
5.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分析》,获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独立)
6. 获2011年度桂林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7. 获200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授予的“广东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荣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金质奖章
8. 2003年评为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人选
9. 获1998年广东省高校校级“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10. 2001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11. 1997年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2. 1996、2002年先后入选广东省第一、二届“千百十工程”校级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对象
13. 2003年、2005年、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创新杯”大学生科学技术竞赛(指导教师)三等奖,广西师范大学
14. 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建创优工作先进奖;
15. 另外,获各类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多项。

Ⅷ 西北大学的历史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大",始建于1902年,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 ,坐落于古都西安,是国家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太白校区、长安校区、桃园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 。

Ⅸ 孙九霞的科研情况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
主要研究课题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
[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
[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
[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
[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
[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
[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
[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
[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27./Sun Jiuxia.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7.
[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65./ Bao Jigang, Sun Jiuxi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 Tourism Forum, 2008(1):58-65.
[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130./ Sun Jiuxia, Chen Hao.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inking, 2008(3):129-130.
[4]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egions.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8. pp23-55.
[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145./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145.
[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Sun Jiuxia.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184.
[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1./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145.
[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9]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0]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1]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
[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209./Chen Zhigang, Sun Jiuxia.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209.
[13] Sun Jiuxia, Bao Jiga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5.
[14] Bao Jigang, Sun Jiuxia.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2006.
[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68./ Sun Jiuxia, Bao Jigang.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06,7:63-68.
[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64./ Sun Jiuxia.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auses. Thinking, 2006,5:59-64.
[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413./ Bao Jigang, Sun Jiuxia.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413.
[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44./ Sun Jiux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ommunity.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44.
[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41./ Sun Jiuxi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annan.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41.
[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90./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90.
[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2./ Sun Jiuxia, Bao Jigang.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92.
[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Sun Jiuxia.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92.
[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39./ Sun Jiuxia.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39.
[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67./ Sun Jiuxia.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ainan.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67.
[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136./ Sun Jiuxia, Bao Jigang.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136.
[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iuxia.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
[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138./Bao Jigang, Sun Jiuxia.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Planners, 2003,6:132-138.
[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Sun Jiux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acao.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
[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Sun Jiuxia.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acao.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110.
[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73. /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73.
[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55./ Sun Jiuxia.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55.
[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21. / Sun Jiuxia.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21.
[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46./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46.
[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3./Sun Jiux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ulture.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
[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52./ Sun Jiuxia.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ulture.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52.
[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78./ Sun Jiuxia.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ulture. Open Times, 2000,3:74-78.
[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acao.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
[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30./ Sun Jiuxia.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0.
[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52./ Zhou Daming, Sun Jiuxia.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cology.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30.
[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48./ Zhou Daming, Sun Jiuxia.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acao.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48.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
[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
[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
[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
[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
[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
[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
[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
[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
[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
[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
[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
[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
[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
[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
[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
[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
[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
[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
[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
[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
[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
[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
[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
[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
[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
[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
[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
[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
[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
[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
[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
[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
[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
[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
[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
[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
[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
[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
[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
[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
[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Ⅹ 李利安的学术活动

2010年:
1、2010年2月1日—4日,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北京),会后接受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接见。
2、2010年3月15至19日随终南山佛教文化代表团赴香港访问,3月18日下午在香港佛教文化院举办的佛教文化论坛上讲演《终南山佛教文化的历史地位》。
3、2010年4月17日,出席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华严学会、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
4、2010年5月11日,出席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北道教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
5、2009年8月5日,出席首届佛教准提菩萨文化研讨会(河北蔚县),并作《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与基本特征》的主题发言。
6、2010年6月20日,参与发起并筹办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百态观音名相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7、2010年8月7日,出席由陕西省宗教局、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主办的“走进大秦岭”宗教文化论坛,在大会上发表《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讲演。
8、2010年9月4日出席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绿色秦岭、生态华山”为主题的“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华阴)。提交论文《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作用》,并做大会发言。
9、2010年9月6日出席陕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罗汉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并做大会发言。
10、2010年10月15日,出席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暨第九届华夏儒商国学论坛(北京),在大会上主讲《观音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9、 2010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中国佛学院、佛教在线联合主办的“佛教护国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提交论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的护国思想与实践》,并做大会发言。
11、2010年10月25日出席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的“明哲佛教教育思想”交流座谈会(烟台),并作大会发言《明哲长老佛教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2、2010年11月21日出席由陕西省电视台主办的“2010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西安),提交论文《倾听钟声背后的智慧之音》,并在大会上发言。
13、2010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华夏儒商学院在西安主办的首届华夏儒商易学论坛,并在开幕式上作《周易与陕西的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
14、2010年12月2日至3日出席由《中国宗教》杂志社主办、各全国性宗教团体会刊协办、上海市佛教协会和上海玉佛禅寺承办的“当代宗教媒体的定位与责任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作大会发言。
2009年:
1、2009年2月6日,应邀参加了西安市旅游局主办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城市申报讨论会”,并就西安文化资源开发和旅游内涵扩展在会上发言。
2、2009年3月21日,出席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的《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华大藏经续编的体例、进展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3、2009年3月24-25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台湾佛光大学共同主办“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扬州)。提交论文《人间佛教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并做大会发言。
4、2009年3月28-4月1日,出席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教协会主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无锡)(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在“佛教的心灵环保”分会场作题为《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的发言。
5、2009年4月20日上午,出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文化统战工作专题座谈会”,并被安排为第一位大会发言。
6、2009年4月27日-29日,出席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并在6月14日作“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和“信仰的力量”两场学术报告。
7.2009年5月20日,出席由全球华人华侨联合会、中国六祖寺、韩国龙华寺等联合主办的“佛教六祖祭暨第二届禅文化全球之旅——韩国高峰论坛”。作为中方两位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了言。
8.2009年6月27-30日,参加由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陕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骊山问道”大型文化活动,并在本次会议高潮阶段的“儒释道三教和谐论”对话会中,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等等六位嘉宾分别代表儒释道三教,对和谐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
9、2009年7月18日,出席山西省五台山普庵寺修复工作会议(深圳)。
10、2009年7月26日上午,筹办并参加由美国木鱼项目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杰出青年研究生佛教参学营”(西安)。主持开营仪式并主讲《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长安为考察中心》。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20位佛教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7名佛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三位从事佛教研究和教学的教授来到古城西安,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以及西北大学佛教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就长安佛教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11、2009年9月19日,出席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10盛世钟鸣 祈福四海》文化合作研讨会,就2010年新年鸣钟祈福活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12、2009年8月15日至16日出席由榆林市民族宗教局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榆林首届关公文化论坛。并在首场大会发言中发表了《关公信仰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的演讲。
13、2009年9月12日,出席由山东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宗教系主办的“倓虚大师在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淄博),在大会上发表《倓公妙解金刚经》。
14、2009年9月14日,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兖州),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佛顶舍利的历史渊源》的发言。
15、2009年10月27-30日,参与筹办并出席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提交论文《观音名称在长安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在大会学术交流上做总结性评议。
16、2009年11月22-23日,出席“和谐宗教与文明城市”迎世博学者论坛(上海),在大会上做题为《西部地区的宗教结构与社会文明》的发言。
17、2009年11月26日,出席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宗教学系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并在大会上做题为《从西部宗教的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与议题》的发言。
18、2009年12月31日,出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陕西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发表了《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建议》的论文。
2008年:
1、2008年7月5日,在北京出席《中华大藏经·续编》(汉文部分)编委会工作会议,并就编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会上发了言。
2、2008年12月29日参加由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的《陕西省志民族宗教志》评审会议。《陕西省宗教志》是省宗教局主持、李利安教授负责编写完成的。
3、2008年3月21至23日,出席第二届楚山绍绮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举行,提交论文《千手千眼观音信仰考》,并主持第一场大会。
4、2008年4月16日,出席“山西晋东南地区观音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并作大会发言。
5、2008年4月28日上午,出席佛舍利五重宝塔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提出《佛舍利五重宝塔的四个特点及“句宗受为守”释义》。
6、2008年5月11日—14日,出席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协办的“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并做大会发言。
7、2008年5月24-25日,出席“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提交论文《中国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积极作用》,并作大会发言和点评。
8、2008年10月23—25日,出席由陕西省政协主办的“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名山地位》。
2007年:
1、2007年11月4日上午,出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标志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 续编》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正式启动。
2、2007年12月9日,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奉化溪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学者及佛学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主持第二场大会。
3、2007年10月11日上午,由山西省临汾市佛协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办的法显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临汾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做第一场大会发言。
4、2007年10月14日至15日,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并作为第一场大会的点评人,提交论文《佛教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
5、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出席由奉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奉化雪窦资圣禅寺主办,《中国民族报·宗教周报》协办的“潮音永辉——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学术研讨会”(奉化),提交论文《太虚大师与康寄遥居士》。
6、2007年9月13-14,出席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联合主办,南普陀寺承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厦门)。提交论文《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7、2007年7月16日至18日出席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提交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
2006年:
广州:2006年12月,“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严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北京:2006年12月18-19日,中国宗教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及科学发展观与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
武汉:2006年12月15-17日,首届中国湖北禅宗文化论坛,提交论文《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上海:“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8-29,提交论文《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成都:第三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0-23日,提交论文《玄奘对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考察》。
太原:“佛教本土化与晋阳佛教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19-23日,提交论文《浅析晋阳佛教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开发利用》。
广州: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28-30日,提交论文《〈菩提达摩来华时间考〉质疑》。
2006年4月,在西安参加“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2006年3月20-24日,在云南参加“普贤信仰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贤十大行愿信仰的基本结构》、《普贤十大行愿的现代意义》;
2006年3月4-6日,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观音菩萨与现代社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
2006年1月15-16,在泰国曼谷参加“大乘佛教:在构建和谐与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提交论文《大乘佛教的社会力量构成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06年1月9-11日,在山东大学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工作会议”。
2005年:
2005年12月24—28日,提交 “华岩论坛”论文《参与西安申办世界佛教论坛的经历与体会》(重庆);
2005年12月,提交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兰州);
2005年12月1—3日,在上海参加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和《试析真禅法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2005年11月4-6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宗教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提交论文《如何理解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05年10月在成都参加纪念楚山禅师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楚山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2005年9月在河北承德参加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人间性、超人间性及其与人间佛教的关系》;
2005年8月在四川什邡参加马祖与中国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
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什邡马祖禅文化资源开发座谈会,大会发言题目为《佛教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原则》;
2005年5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汉传佛教祖庭调研规划论证会”,大会发言题目为《陕西境内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基本规划》;
2004年:
2004年11月6-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
2004年10月17日,在西安参加“第十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
2004年9月,在北京参加“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产业的价值判定与开发原则》为题作大会发言;
2004年8月29日,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都市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空海在长安求法期间在语言文学方面的追求与成就》;
2004年8月14—18日在五台山参加“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大会发言题目为《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
2004年8月5—8日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第二届净土宗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代印度观音救难信仰与净土信仰的融合》;
2004年6月11日—14日在无锡参加“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2003年:
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参加“华林寺与禅宗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
2003年12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11月21—24日在西安参加“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11月5—8日在西安参加“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
2003年9月26—28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
2003年8月17日在西安参加中日“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唐代长安的宗教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2002年:
2002年11月15—22日在马来西亚沙劳越参加“马中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会”;
2002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话》;
2002年5月在西安参加首届终南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的一些思考》;
2001年:
2001年11月在五台山参加五台山研究会年会,做《深挖区域文化内涵,加强实际应用研究》的主题发言;
2001年3月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参加美国宗教学会西部分会2001年年会;
2001年3月22—25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美国亚洲学会(AAS)第53届年会”,并被安排为第143号研讨会“宗教正在中国消亡吗?”的论文评议人(共222个分类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2千人);
2000年以前:
2000年10月在美国香槟城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9年8月在西安参加“中国西北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在西天的产生及其向中土的传播》;
1999年3月在铜川参加“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1997年9月在天台参加“第二届天台山与东亚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法华经〉与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
1997年8月在咸阳参加中韩“儒释道三教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
1996年9月在西安参加中日“长安佛教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1995年9月在登封参加“纪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六种汉语译本之比较》;
1994年4月,在西安参加“第一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金刚经玄奘译本浅析》;
1992年10月在峨眉山参加“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
1988年10月在常熟参加“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的几个问题》;
1987年7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南亚学会第4届年会”,提交论文“关于金刚经产生时间问题的再考证”。
1986年在西安参加“全国隋唐佛教学术研讨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