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小报高清
① 地理小报素材
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李四光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著名的活火山
火山地质总是能形成壮美奇特的景观,成为旅游胜地,有时我们陶醉其中,却忘记了那里还有随时会喷发的活火山。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观赏性:★★★★★危险性:★★★★★黄石公园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公园,最初吸引人们的兴趣并使黄石成为国家公园的显著特征是地质方面的地热现象,这里拥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间歇泉和温泉、彩色的黄石河大峡谷、化石森林,以及黄石湖。但是,很多年来黄石国家公园的游客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所有这些温泉、间歇泉和蒸气孔都需要巨大的地核熔岩能量来维持,在黄石公园熔岩散发出的热量已经非常接近地表。专家表示,黄石火山喷发周期为60-80万年,而至今距离上次喷发时间已经有64.2万年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活火山已经进入了红色预警状态,就算在不受外力(指太阳活动以及人工钻探)的情况下它也随时都可能喷发。一旦喷发,那么美国将会遭受重创,三分之二的国土会被火山灰淹没,破坏力度将是1980年喷发的圣海伦斯火山的1千倍。届时,火山喷发还会向空中释放有毒气体,令数以千计的航班停飞,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日本富士山观赏性:★★★★★危险性:★★★★☆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整个山体呈圆锥状,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日本诗人曾用“玉扇倒悬东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赞美它。富士山其实是一座休眠火山。据传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1707年的喷发是由于地震引起,而当时的地震有8.4级。
巴厘岛观赏性:★★★★☆危险性:★★★★☆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活火山,又称巴厘峰。海拔3140米,为岛的最高峰,当地人奉为圣山。火山位于岛的东北部,喷发周期一般约50年。1963年的一次喷发是百余年来最猛烈的一次,热浪高达1万米,火山灰在4000米高空弥漫全岛,人畜伤亡惨重。
菲律宾吕宋岛观赏性:★★★☆☆危险性:★★★★☆吕宋岛南部的马荣火山支配著莱加斯皮市。号称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锥,日本富士山仅次于它,经常被人拿来和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是菲律宾著名的旅游景点,近来的多次濒临喷发,虽然菲律宾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却反而吸引了许多欲一睹完美火山爆发景象的火山爱好者及摄影爱好者。1616年以来有30次以上的爆发记录,1993年的爆发导致75人死亡;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发生在1814年,当时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长白山天池观赏性:★★★★☆危险性:★★★☆☆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
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观赏性:★★★★☆危险性:★★★☆☆大屯山群属于阳明山国家公园的一部份,包括了大屯主峰、南峰、西峰、面天山、向天山、中正山、二子山、菜公坑山、枕头山及烘炉山等山峰。由于天然环境极佳,形成了这里独特的美丽风景。2009年,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对大屯火山群地表结构进行分析,推翻大屯火山群是“休火山”的说法,并将最近一次爆发时间从20万年前修正到5,000年前,属于国际火山学会定义的“活火山”,指出大屯火山群若爆发,灾情可能比“921地震”还严重,威胁台北地区600万人。
惊人细数世界上惊人的活火山:
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堪察加半岛,俄罗斯。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是亚洲最高的一座活火山,首次爆发是在1697年,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最初喀拉喀托火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经过数次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如今的喀拉喀托火山岛。
瑞尼尔火山,皮尔斯县,华盛顿。瑞尼尔火山确实漂亮,但同时却存在着十年一次的火山爆发隐患,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潜在破坏性的活火山。
基拉韦厄火山,夏威夷,美国。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体,位于夏威夷岛东南部,被誉为“夏威夷火山女神”。
埃格蒙特山,北岛,新西兰。虽然在新西兰人们都称它为“埃格蒙特山”,然而“塔拉纳基山”才是它真正的名字,与日本的富士山甚是相像,曾出现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
阿雷纳尔火山,阿拉胡埃拉省,哥斯达黎加。尽管阿雷纳尔火山还处于休眠期,但该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已经说明了火山内部的活跃运动。
富士山,日本。富士山自18世纪以来就从未爆发过。斯特龙博利火山,斯特龙博利火山岛,意大利。活跃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已经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到此考察研究。
帕里纳科塔火山,智利/玻利维亚。坐落于拉乌卡国家公园的帕里纳科塔火山,附近有包括羊驼、美洲狮等众多的野生动物。
波阿斯火山,哥斯达黎加。蒸腾着烟雾的波阿斯火山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吸引人的是该该地区独有的黄绿色松鼠。
婆罗摩火山,爪哇东部,印度尼西亚。如果您来参加爪哇当地的传统节日,便能发现当地人都将贡品投入婆罗摩火山,而这个习俗已从15世纪延续至今。
哥伦布错把美洲作印度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② 关于中国地理的手抄报资料
1.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2.辽阔的疆域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3.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六个国家。4.行政区划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 (二)人口和民族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2.华侨与华人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三)地形1、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2.主要山脉分布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③ 中国地理名胜古迹手抄报怎么办
名胜古迹有些台湾八景:①定于清康熙年间的八景是: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斐亭听涛、澄台观海。②定于清乾隆前期的八景是:香洋春耨、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绸、金群晓霞、鲫潭霁月、旗尾秋收。③定于日据时期的八景是:旭冈、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寿山、鹅銮鼻、东海断崖。④定于1953年的八景是:玉山积雪、阿里山海、双潭秋月、在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断崖、鲁阁幽峡、澎湖渔火。⑤现行八景是:阿里奇观、日月风姿、鲁阁幽峡、南湾极致、阳明风光、北投温泉、野柳公园、乌来飞瀑。
除了全省性的“台湾八景”以外,还有许多各地的“八景”。
基隆八景:鸡山聚雨、狮岭匝云、鲂顶瀑布、鲎屿凝烟、仙洞听涛=社寮晓日、海门、澄清、 杙峰耸翠。后又有新八景为:旭冈晴岚、米瓮晓霞、狮岭匝云、八斗夕照、灵泉晚钟、楮桥秋月、暖暖春水、社寮银澜。
淡水八景: ①坌岭吐雾、峰峙滩音、戍台夕阳、剑潭夜光、芦洲泛月、淡水吼涛、关渡分潮、屯山积雪。②罗汉朝佛、半月沉江、龙目甘泉、马炼香房、峰溪石壁、海山石门、石屏锦麟、烛台双峙。另有全淡八景:指峰凌霄、香山观海、鸡屿晴雪、凤崎晚霞、沪口飞轮、隙溪吐墨、剑潭幻影、关渡划流。
兰阳八景:龟山朝日、北关海潮、汤围温泉、隆岭夕照、西风爽气、石港春帆、沙喃秋水、苏澳蜃市。
新竹八景: ①旧八景:玉山积雪、马陵小海、磺窟响泉、双峰凌霄、三台叠翠、蛤市浮岚、吞霄渔舟、银锭绮霞。②新八景:法云禅寺、磺窟夜景、福星公园、昭忠宝塔、虎山温泉、虎屿浴场、崎顶云霞、五指凌霄。
台中八景:谷关泉韵、铁砧剑井、昆庐疏钟、雾峰笼日、甲溪掬月、梨山晓色、五指凌霄。
花莲八景:太鲁合流、八螺叠翠、能高飞瀑、筑港归帆、澄潭跃鱼、红叶寻蹊、秀姑漱玉、安通濯暖。
彰化八景:定寨望洋、丰亭坐月、虎岩听竹、龙井观泉、碧山曙色、清水春光、珠潭浮屿、鹿港飞帆。
南投八景:玉山积雪,双潭秋月、雾社云霞、碧山曙色、松岭远眺、庐山瘟泉、合欢奇观、八通古隘。
云林八景:龙门涌月、风麓飞烟、狮岩春曙、鹿社秋光、虎溪跃渡、象渚垂虹、珠潭映日、玉山流霞。
嘉义八景:玉山雪净、木园风清、北港秋荷、水沙浮屿、梅坑月霁、龙目甘泉、月岭晓翠、牛溪晚岚。又有
新八景:兰潭泛月、桧沼垂纶、弥陀晓钟、康乐暮鼓、公园雨霁、林场风清、鹭桥跨浪、橡苑听莺。
凤山八景:凤岫春雨、泮水荷香、琅荞潮声、冈山树色、翠屏夕照、舟渡晴帆、淡溪秋月、球屿晓霞。
高雄八景:旗山夕照、埕埔晓鹭、猿峰夜雨、戍楼秋月、江港归帆、鼓湾涛声、苓湖晴风、江村渔歌。
恒春八景:猴洞仙居、三台云嶂、龙潭秋影、鹅銮灯火、龟石印累、马鞍春光、罗佛山庄、海口文峰。
澎湖八景:龙门鼓浪、虎井澄渊、香炉起雾、奎壁联辉、案山渔火、太武樵歌、西屿落霞、南天夕照。
……
除了以上这些地区性的“八景”外,还有许多名山,具体景区的“八景”如:
圆山八景:神花朝曦、龙峒暮霭、稻埕春耕、芝山聚雨、星峰霁雪、古巢寒月、石壁丝虹、剑潭龙气。
炎山八景:碧潭垂钓、锦水梯灯、港湾消夏、歇斯底里桥晚眺、尖山夕照、网溪赏月、新竹牧笛、茅店鸡声。
龟山八景:山岗曙色、层岩晚照、雨中春树、秋林新霁、晴峦观海、古寺曛风、登峰野望、寒夜啼猿。
草岭八景:水火同源、深渊天堑、洞口长桥、太空飞瀑、嘉南云峰、深山猿啸、蝙蝙仙洞、石壁雄风。
青草湖八景:钟锋夕照、山寺朝曦、葫岛秋声、柴桥春色、五指列屏、双溪环带、寿塔塔凌霄、弥勒现肚。
八仙山八景:小阪泉、久良溪社、见返泷、岩松山、合流峡、侄保溪谷、斜头角、菊地台。
东山八景:寒泉试茗,枫亭待月、山房读书、别墅清谈、蕉岭听莺、雨后看山、曲径樵唱、沿溪渔歌。
日月潭八景:万潭浮屿、点点渔火、潭口九曲、独木舟、山水拱秀、杵声、荷叶金钱、水社朝雾。
另外还有台北县中和乡八景、北郭园八景、潜园八景、澄清湖八景等等。
有的八景以“八咏”或别的名称称之,如鼓山八咏:秀峰插汉、石佛凌波、鸡屿夜帆、斜湾樵唱、无兴古刹、石塔垂纶、旗滨渔火、龙泉甘林。
十二胜在台湾亦为数不少,全省性的十二胜有:①日据时期的十二胜:草山北投、新店、大溪、角板山、五指山、狮头山、八卦山、雾社、虎头山、旗山、大里简、太平山。②1996年台湾省旅游局重新选定的十二胜:太鲁阁、阿里山、溪头、阳明山、玉山、合欢山、日月潭、鹅銮鼻、故宫文物、野柳、大霸尖山、秀姑峦溪。
④ 初二中国地理手抄报,要图文并茂
谁肯画完个,再传上来啊???悬赏还少,即使多、估计也没人帮你的!自己画吧!!!
⑤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手抄报
中国各省、市、自复治区制的简称,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同历史上的名称有关。
如山东省的简称是“鲁”,就是因为该省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时期隶属于鲁国;
山西省,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的领地,故简称晋;
云南东部地区属滇国疆域,故简称滇;
贵州东北部秦朝时属黔中郡,故简称黔;
广东曾属南粤管辖,故简称粤;
河南位于古时豫州一带,故简称豫;
河北因大部地区属于古代冀州,故简称冀;
甘肃大部分地区古代归陇西郡统辖,故简称陇;
广西,秦时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
四川,北宋时,在东部地区设川陕四路,后称四川,简称川,又因部分地区为古代蜀国辖地,又简称蜀;
湖北省由于汉、隋先后置鄂州,故简称“鄂”。
第二种,是直接从全称中选取一个或两个字而得名的。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青(海)、台(湾)、西(藏)、新(疆)、内蒙(古)、浙(江)、宁(夏)等。
第三种,是由境内较为有名的河流、山脉而来的。
例如,安徽境内西南部有霍山,亦名皖山,这就是安徽省简称“皖”的原因;
江西境内,以赣江为本省最大的河流,故简称“赣”;
福建简称“闽”,是因为闽江为本省最大的河...
⑥ 初中地理手抄报,需要中国水系南丰北缺的图片,要清晰些的
网络图片中输入“中国水系图”,有好多呢,可以选择你需要的
⑦ 有关《地理中国》的手抄报 急需啊!!!!!!!!!
众所周知,岛屿可以分为以下类别:大陆岛,火山岛, 冲积岛,人工岛,珊瑚岛等,如果说后四者的形成和一定的偶然因素有关的话,那么大陆岛由于是大陆的一部分,多分布在离大陆不远的海洋上。大陆岛的形成主要是陆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陆地,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没,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陆地,就成为海岛。我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岛,都属于这样形成的大陆岛。比较有名的大陆岛,如新西兰南北岛、马达加斯加岛等。是地质历史上大陆在漂移过程中被甩下的小陆地。大陆岛有大岛,也有小岛。但世界上大岛都是大陆岛。如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除了格陵兰岛(亦或可被视为一块大陆)之外,其他诸岛都位于大陆的右下角(或说是东南方向),即便不是如此,也都是位于大陆的南部或者东南部。亚欧大陆东南的印尼诸岛;非洲大陆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可能非大陆岛的毛里求斯群岛;北美大陆东南方的西印度群岛;澳洲大陆东南的,新西兰岛,塔斯马尼亚岛;南美大陆(可能不是很明显)南方的火地岛,东南方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莫不是如此。甚至连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的东南方也有斯里兰卡这样的大岛。前面提到的格陵兰岛东南方也有冰岛(当然它是火山岛,可不在以上讨论之列)。甚至具体到某个国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比如我国的海南,台湾岛;希腊,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东南方诸岛(不过这种情况不参与讨论,仅视为例证)。
可以推广了来看,一个大陆板块的周围必定会有诸多岛屿的围绕,但仔细来看,位于这个大陆周围的比较大型的岛屿,重要集中在其右下方,即东南角。(当然加拿大北部的群岛是个案)——这是怎么一回事?
笔者自己考虑着还是大陆漂移说的一种补充,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现象)的形成和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离心力使质量较轻的陆地板块被撕裂而轮转出去),以及天体引潮力共同作用有一定关系。之所以在南极洲这个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一点就是南极洲位于“轮盘”的中央,离心力影响不是很大。
⑧ 中国地图高清版大图
中国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地图如下:
(8)中国地理小报高清扩展阅读
中国行政规划:
1、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2、北部边疆一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3、黄河中下游六省、直辖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
4、长江中下游七省、直辖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
5、南部沿海七省、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福建省、台湾省;
6、西北五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西南五省、直辖市: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⑨ 地理手抄报
一天地理老师问同学们,中国江河水向哪里流呀?
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内河向东流啊。
老师没理会他,接著容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
那位同学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老师气急:你给我滚出去!
学生:说走咱就走啊。
老师无奈说:你有病吧?
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老师:你再说一句试试.....
学生: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老师:你信不信我揍你?
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师怒:我让你退学!
学生: 风风火火闯九州.
⑩ 地理小报—中国资源危机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人类的文明转型都伴随战争与流血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次文明转型。所谓文明转型,即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2000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世纪初的4亿。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渐进的,但破坏的总趋势从未中止。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一场黑死病席卷西方,1/4以上的欧洲人口因此消失。这次黑死病后,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华民族才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工业化运动。
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深重的资源环境矛盾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尽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我国的国内资源再也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环境更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对中国而言,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当前这种发展模式走下去,将难以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区域分化和阶层分化的矛盾,将难以解决全球环境恶化的矛盾。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人,能看到未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
呼唤新文明,避免重蹈历史灾难
因此,我们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希望之路,
使人类能正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显示出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虽然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革命跟上,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它阻拦不住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阻拦不住人类对环境的更大污染和破坏。幸运的是,绿色技术革命已经产生了;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们并没有充分理解其中深远的意义。
2002年7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举办了一场太阳能汽车赛,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平均时速达到56公里。不要小看了这56公里的时速,这是一场正的绿色技术革命。100年前,历史上第一次汽车大赛也是在美国,当时最高时速也就是8公里,以至于一位观众站起来愤怒高喊:换马来比赛!
几年前,德国的弗莱堡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城。城中的办公楼和住房就是太阳能发电站,房屋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太阳能电池材料。每幢太阳能房屋发出的电力供应,超过房屋自身用电的5倍以上,多余的电输送到一个中心配电站,用于一些更耗能的业务。
美国能源部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完成一份报告,认为仅依赖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几个州的风力,就可以满足全美的能源需要。欧洲能源委员会最近也完成了一份报告说,北美大平原、中国西北、东西伯利亚、阿根庭北部地区的风力,加上各大洋沿海主要城市的风力,可以完全满足全球能源需要。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世界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
除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外,世界循环经济也日新月异。工业文明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其它的钢、铜、铝等几百种材料则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资源效率与使用效率双提高的必然选择。1981年,丹麦政府制订法令,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这意味着塑料和金属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着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饮料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的系统。丹麦联合酿酒公司迅速回应了此项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达到90%。2000年,世界一些国家的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奥地利75%,美国67%,而中国仅达20%。
世界循环经济的革命性发展,预示着世界能源已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向可再生的丰裕资源,预示着新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再次转型,预示着人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但同时,它也意味着旧工业文明的最后一次挣扎,意味着各国可能围绕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展开最后一次哄抢,意味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发生一次更大的碰撞。200多年前,当瓦特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刚开始出现在英国时,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全面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更没有人会想到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须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唯有如此,我国人民才能告别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种种灾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