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地理包括哪些
㈠ 中国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0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00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0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
国土面积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混营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中国陆上疆界长2万多公里,东有朝鲜,东北有俄罗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有缅甸、老挝、越南。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岛屿与海峡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沿海海域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大地的地势象四级阶梯,自西向东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许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第二级阶梯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海岸,地势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这里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第四级阶梯就是再向东的中国大陆架浅海区。这里水深大都不超过200米,堆积着河流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
中国河流的总长度约2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几乎与欧洲的径流总量相等。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的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地上地下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迹文物。
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最早开凿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代,后来经过多次开凿疏通,成为历朝历代的漕运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资经由这条河被运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过这条河去美丽的江南游览。现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国有众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阳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咸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㈡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实际上包含了关于什么的学问
所以,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实际上也包含了地下的矿产(地质学的内容)和地上生存物回(动植物)的学问。它们不是独立的答、专门的地理学,但又比地理学内容更丰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种综合的地理学远比纯粹地理学更有价值。
㈢ 中国古代的地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古代的地理思想,萌发的时代久远,从考古发掘的证据“天人合一”,即地下、天上共同的青龙白虎已经有6400多年了。其构思独特,内容博大。“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地和谐”等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㈣ 中国古代地理学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的中古时期,中国的地理知识和思想有长足的进步。这时候中国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四个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近古时期有两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但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㈤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包含哪些书目
清代著名考据大家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
唐
括地志
李泰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
唐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下册)
唐
郡国志
阙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唐
十道四蕃志
阙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唐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阙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
唐
贞元十道录
阙
敦煌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仅存16行
宋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4年影印本
《元丰九域志》,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元丰九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新定九域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宋
太平寰宇记
乐史
中华书局2008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补全本(全9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470册(有阙文)
《太平寰宇记补阙》六卷,《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
宋
舆地广记
欧阳忞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上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宋
舆地纪胜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选楼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选楼本(上中下册)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影印道光文选楼本(全8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583册
宋
方舆胜览
祝穆
中华书局200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标点排印本(上中下册)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
元
元一统志
孛兰肸
金毓黻辑《辽海丛书》本,1936年
《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5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上海书店版《丛书集成续编》第47册
新文丰版《丛书集成续编》第226册
赵万里增辑本,中华书局1966年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元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刘应李
四川大学2003年《宋元地理志丛刊》本
明
寰宇通衢
官修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明
寰宇通志
陈循
《玄览堂丛书续集》,国立中央图书馆1947年,
《玄览堂丛书续集》,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明
大明一统志
李贤
《天下一统志》,万历间万寿堂刻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473册
台湾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顺五年司礼监本
明
大明一统名胜志
曹学佺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170册
明
皇明一统纪要
顾充
早稻田大学藏万历元年原版
明
皇舆考
张天复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7册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明
广舆记
陆应阳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3册
明
方舆胜略
程百二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
明
广志绎
王士性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
明
郡县释名
郭子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167册
明
目营小辑
陆化熙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
明
寰宇分合志
徐枢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册
清
康熙大清一统志
蒋廷锡等
有电子版
清
乾隆大清一统志
和珅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4-483册
清
嘉庆大清一统志
穆彰阿等
《四部丛刊续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98-612册
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清
肇域志
顾炎武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册
上海古籍2004年
清
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四部丛刊三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586-595册
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清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续修四库全书》第595-597册
中华书局2005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全12册)
清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洪亮吉
光绪5年授经堂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613-624册
清
方舆考证
许鸿磐
民国华鉴阁本
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线装本
清
新斠注地理志集释
钱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清
历代地理沿革图
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学
㈥ 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有哪些
《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及《水经注疏》、《元和郡县图志》,《徐霞客游记》
㈦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地来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源
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㈧ 中国古代的地理名称,要详细的,整个中国的,包括少数名族的!
什么时期的啊 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