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种黍的地理条件
㈠ 古人为什么要大种特种黍稷呢
一方面与古代嗜酒风气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黍稷具有抗旱耐瘠、生育期短、分蘖力强、生长旺盛并且比较耐盐碱的特点。在当时耕作技术粗放落后、缺乏施肥灌溉知识、土壤未得到很好的改良、田野杂草丛生的情况下,黍稷是最容易栽培的作物。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人们的主要食粮。黍稷的抗旱耐瘠性,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大量记载,例如《孟子》中提到“夫貉(北方地名)五谷不生,唯黍生之。”《齐民要术》第四中也讲到:“凡黍稷田新开荒为上……”。
到了唐代黍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虽不像以前重要,但仍具有代表性,诗人杜甫就有“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的诗句。到明清时期人口在急剧增长,粮食需要量不断增加,又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黍稷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就有所下降了。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今天下育民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什三。”黍稷原有的位置已被水稻所取代,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搭配食粮。
由于黍稷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后人对教稼于民的后稷也很敬重,后稷教稼之地山西高凉县也在随开皇18年(公元598)改为稷山县,以后稷命名的稷王山,至今还保存有稷陵、稷祠,山下有稷庙、稷亭。并有诗云:“古庙荒祠峙远空,一湾螺黛叠千重。地偏人重名偏重,德并山高祀应隆。圳亩勤劳资粮食,黍禾蓬勃想遗踪。年年社酒鸡豚会,为报当时教稼功”。后稷的出生地邰(今陕西杨凌)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农业先驱,建有后稷祠、教稼台,新中国建国后在城市的中心还为后稷建造了大型雕塑。杨凌也逐步发展为设施完善的农业科学城,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中心。
㈡ 中国黍稷种质资源可分为哪些生态类型
根据中国黍稷种质资源在不同地理纬度和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生态特点,把中国黍稷种质资源的分布分为7个生态类型。
1.黄土高原生态型
分布于甘肃省中部、东部,陕西全省,山西省中部、南部。上述地区是中国黍稷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遗传资源丰富,以旱作春播为主体,在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夏播也占一定比重。以侧穗大粒型品种为主,植株较高大,根系发达,抗旱性较强。如陇糜1号和陕西大瓦灰糜。
2.内蒙古高原生态型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阴山前山地区、土默川平原及赤峰、哲里木丘陵地区,以及与上述地区相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地区、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和山西省北部高寒区。上述地区也是中国黍稷主产区之一。以旱作春播中晚熟品种为主,为了防备严重春旱,常储备一定数量的早熟品种,作为备荒种子。品种类型多为侧穗型,根系发育良好,较耐土壤干旱,如内糜4号和伊糜5号。
3.西北干旱灌区生态型
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引黄灌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灌区和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地方品种侧穗型占优势,育成品种散穗型为主体,生产上后者已逐渐取代前者。散穗型为本生态型的代表品种,苗期出叶较快,次生根发育时要求土壤温度较高,植株较矮,茎秆较细,群体抗倒能力并不次于侧穗型。茎叶茸毛较多,较抗高温和大气干旱。单位面积成穗数高于侧穗型,栽培技术上应适当提高密度以增加产量,小穗分布疏散,采光条件较好,水肥条件较优时能降低秕谷率。另一特点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如内蒙古巴盟13糜和580黄糜。
4.华北平原生态型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平原地区。本生态区历史上曾是黍的主产区,黍的遗传资源至今也是丰富的。以侧穗、侧散穗、中型粒、糯性品种为主体,熟性多种多样,多为复种栽培,如河北省曲周县葡萄黍和河南省杞县的笊篱头黍。
5.东北平原生态型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的平原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平原区,以及与平原相邻的低海拔丘陵区。地方品种侧穗型占绝对优势,育成品种以散穗型为主体。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品种植株较矮,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品种植株较高大。茎叶茸毛较少,籽粒以中小粒型为主体,对热量的要求,北部地区品种要求较低,南部地区品种要求较高。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基本上都是糯性的黍品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粳糯型并重,多为旱作栽培。本生态型种质引种到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陕西省北部地区种植往往容易感染黑穗病,如龙黍16、年丰1号和辽糜16。
6.高寒区生态型
分布于黑龙江的西北角,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大青山的后山地区。主体品种为散穗型,侧穗型也占一定比例。植株较矮小,产量性状较差。褐粒、条灰粒和中小粒型较多,较易落粒。植株外形有的品种甚至和野生糜相似。最大特点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生育期短,为早熟和特早熟品种,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小青糜。
7.南方生态型
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多数省、自治区。在山区、丘陵区零星栽培。目前对南方各省、自治区黍稷的特征特性了解得较少,但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暂时把它们作为一个生态型。本生态型的共同特点是:穗型以侧穗型占多数,散穗型次之,籽粒为小粒和特小粒,糯性品种较多,粳性品种较少。耐湿性强,生育期短,引到北方种植,生育期延长,往往成为极晚熟或不能成熟的品种,如江苏省的得罗儿和黄稷。
上述7个生态型,未包括西藏、新疆的品种(这两个自治区搜集的品种少,研究资料还不充实)。
同一生态型种质,除南方生态型外,只要生育期符合要求,相互引种较易成功。不同生态型种质,除相邻地区、气候相似地区或少数适应性强的品种外,相互引种较难成功。
㈢ 中国黍属的种有什么特征
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属禾来本科黍属自。黍属(Panicum L.)的主要特征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丛生或有根茎。茎秆直立或匍匐、攀援,叶片线形或披针形,花序为绿色或紫色,穗分枝角度较大,为周散穗形。小穗内有两朵小花,第一小花退化不结实,第二小花结实,第一护颖较小穗短,第二护颖与小穗等长,第一内稃其作用和形态与护颖相同,第二外稃成熟时变硬。小花内有3个雄蕊和1个雌蕊,雌蕊由子房和两个分枝羽状柱头组成。染色体是9和10的倍数。我国有18种2变种。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6个组:黍组、二歧黍组、匍匐黍组、攀匍黍组、皱稃组、点稃组。
㈣ 地理:种植稻米需要在什么气候条件下才能种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水稻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寸)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参考网络的资料:
http://ke..com/view/25785.htm
㈤ 我国古代为什么北方种粟
在古代,中国北方是以种植粟黍为特征的旱作农耕文化区、从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新内石器遗址来看容,粟和黍的种植遗存遍布黄河流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肃秦 安大地湾遗址中就已发现了粟的遗存,与其时代相当的河北武安磁山也发现了粟的遗存。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先民的农作物以粟为主。西周以前,人们种植的谷物 种类甚多,有“百谷”之称
㈥ 哪里种植树黍(在新石器时代),是南方,还是北方P.S.答得好有悬赏。。。。。
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主要农作物--“栗、黍”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版第三章第二节 (节选)新权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干旱而较温暖的气候适宜种植耐干旱的农作物,而粟、黍类正是这种耐干旱的作物。黄河流域各个文化系统中粟、黍类作物的发现,说明粟、黍类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一种主要农作物。
㈦ 黍地理分布有哪些
原产于我国北抄方,为古老粮食和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分布较广,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及东北北部地区均有栽培。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黍是一种早熟性作物,生育期短,一般为110—120天。在东北5月初或中旬播种,当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的25%时,即可萌发。萌芽初期只有1条初生根;以后在近地面处形成不定根。7—8月开花、结实,9月种子成熟。
图19 黍
Panicum miliaceum L.
黍有发达的须根系,入土比其他作物浅,入土深度约80—100cm,扩展范围约为100—150cm。无分蘖或有分蘖,分蘖可达1—5个。黍的生活力较强,种子稍遇水分便可萌发。自农田逸出的黍经常生长在道旁和田间,成为田间杂草。
黍是喜温性植物,要求比较肥沃的土壤,对水分的要求不太严格,抗旱性强,病虫害少。黍较耐盐碱,在PH8—9的土壤上也能良好地生长。因此,在碱化严重的草地生荒地上播种黍,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治碱措施,既可以刈割作为饲草,又可积累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为草地植被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