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错过地理大发现

中国错过地理大发现

发布时间: 2021-02-24 22:41:15

1. 中国在两千年以前有哪些历史大发现

谈及地理大发现,最广为人知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十五世纪开始,因为奥斯曼帝国崛起,阻断了丝绸之路,欧洲人为了寻找到达中国的新航线,进而掀起了近代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又持续了200年的时间,欧洲人基本探索了整个世界。

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二千年前,中国汉朝时期也有一次地理大发现,尽管没有“发现美洲新大陆”这样的惊人成果,却对中国周边环境的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巅峰,甚至基本奠定了古代中国2000余年的地理观!


可以说,中国封建王朝2000年来的地理观,是在汉朝时基本奠定的,追根到底的说,应该是汉武帝时期基本奠定的,后世王朝只是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略有突破。因此,对于汉朝与汉武帝,中国人不能不有敬意

2.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有哪些原因

歪史认为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东西方基本上都是同步的,虽然原因不一样,结果不一样,但是当时中国没有缺席,只是因为当时目的不一样而最后使得中国错过了历史机遇。




但是,意外再次降临东方,崇祯时期,关内流民四起,关外满清崛起,直接摧毁了明朝,继起的清朝为了遏制汉人援助郑成功而继续封海,这一封海令彻底的让中国错过大航海时代的红利,造成最后百年国耻。

3. 中国错过的三次发展机遇是什么

应该对机遇有一个复时间上的界定,制否则就不好划定了。这里还是按鸦片战争以前比较合理,因为之后就是百年屈辱史了。
第一次发展机遇是郑和大航海,去年是大航海600年周年,西方通过大航海实现了地理大发现,大航海带来的高额利润(廉价产品输出和对殖民地的掠夺)刺激了航海,探险事业的发展,也使西方封建制度走向瓦解。中国由于体制的问题,自给自足的经济很难支撑代价高昂的远洋航海,天朝上国的观念决定了航海的目的是显示国力,而不是经营开发海外市场。
第二次是明朝中后期的中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同时出现了,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明清思想的禁锢(八股文,文字狱)最终是中国的资本主义长期处于原始阶段;
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使马葛尔尼访华,这次他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包括各种工业制成品和模型,还有最先进的英国现役武器。同时要求进行自由贸易,与清政府在对等的基础上协商。但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左右下,这些都被看成了淫思巧计,中国失去了鸦片战争前最后一次赶超世界的机会。

4. 试分析16世纪中国没有加入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新大陆的发现,贸易增加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内更给全社会提供容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中国面临机遇: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实际上明朝的发展状况: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儒学开始出现新的活跃;全国上下有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这种满足感使中国丧失了探索发现的动力和机遇。

5.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发现是什么?
西方人所说的地理大发现??
2、“积弱百版年”?
欧洲人权耀武扬威的日子也就是这样长而已。不要以为他们就一定很成功。
中国人耀武扬威的日子其实更长,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曾经的目中无人。
3、综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6. 为什么中国没有地理大发现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发现是什么?
西方人所说的地理大发现??
2、“积内弱百年”?
欧洲容人耀武扬威的日子也就是这样长而已。不要以为他们就一定很成功。
中国人耀武扬威的日子其实更长,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曾经的目中无人。
3、综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7. 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参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问答题

蛮族入侵新欧洲蛮族灭亡原文明
华文化继承基础发展欧洲文明几乎推倒内重直文艺复兴、理发现宗教改容革获新
1、所谓摇摇领先确定形容词难量化少点自我吹嘘;历史期吹我习惯
2、15世纪前确领先于西事实
3、原析:
3.1五世纪前(先秦、汉魏晋)与欧洲(希腊、罗马)文明水平差别(看贼同意我没)
3.2关键点五世纪冰期历史规律罢总汉文明罗马文明同野蛮民族入侵都重创随欧洲始千古世纪黑暗代文明水平滑罗马文明几乎没放弃
原文明同浩劫由于民族融合做比较百隋唐原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新汉创造唐文化唐混战宋接使文明较传承

8.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面对太平洋也没有什么地理大发现

地理发现应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1]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 欧洲国家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探索时代的开始,是由于商业贸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东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亚历山大、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喜马拉雅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所以西欧国家不得不放弃路上的“丝绸之路”转而进行海上的探索.这就为以后他们的地理大发现奠定的基础. 与此相比,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强权统治下的“强大”时期.中国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加之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有限,航海探险难度极大,人们也就很少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处在一种强大帝国的光环之下.相比欧洲的航海探险,中国当时的郑和下西洋目的和意义则完全不同. 郑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为安抚东南亚诸邦,“宣德化而柔远人”;二为寻找惠帝允炆,这一点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证;三为同印度诸国建立联系,以便从腹背夹击帖木儿帝国.此外,现代郑和研究者亦总结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从南亚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开辟新航路,使海外远国“宾服”于中国等等.郑一钧认为,郑和的航海建立了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促进了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并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海外知识.此外,他亦指出了郑和下西洋的局限,认为郑和的航海并未带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这一点亦体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98年所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 从上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来看,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欧洲是为了通过不断地扩张,实现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中国则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时期,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中国人民也始终处于大国意识之中,沉迷于东方帝国的美梦之中.这就是地理大发现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看看葡萄牙探索世界的目的就不难想象其之后的丰功伟绩.葡萄牙探索东方的渴望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开启探索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多年,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亟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此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种种利益的驱使,使欧洲人首先进行了探索,发现了新大陆,成就了地理大发现. 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是远洋航行的硬件基础,当时的中国明朝已经具备足够的条件.但是中国当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驱使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我国威”.的却,郑和远航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利润,但是为了“宣我国威”,他花费的远比得到的多.还是要强调一点,当明清时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政府大部分限制了海上贸易,所以中国人对于航海事业知之甚少.最后,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东向太平洋,几乎没有较大的岛屿存在.只能是从东南亚到南亚这样一条路出去.因此也不容易发现新大陆,也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了.

9. (25分)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


(1)15—17世纪,葡萄牙等国把握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契机,发挥航海强国的优势,率先经济崛起;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依靠其率先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型和制度文明,强势超越葡西,扩张为“日不落帝国”。(2)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抓住电气等技术上的创新,成功“逆袭”;当欧洲列强入侵和爪分中国之时,日本抓住崛起的时间窗口,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3)掌握先进科技战后美国在以原子能、电子信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中继续把握先机。
(2)经济: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政治:民主建设大发展。
文化: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新的具体理论形态。或者回答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3)国际:国际格局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国内: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农业仍在我们国家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封建思想在许多地方根深蒂固。

10. 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进行了航海的壮举,并且在当时是世界先进的,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参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1、大明复帝国派舰队远洋有制两大目的:第一,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到海外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如能找到,斩草除根。第二,以天朝上国之态,广施圣恩,炫耀国力,结交友邦。不存在开辟新航线的主观意图。
2、郑和的航线为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没有可以追求远洋,因为他的目的是找到陆地上的国家和人,没有故意向远洋寻找深处。
3、中国东部的大海,是浩瀚太平洋,几乎环绕了半个地球。即使郑和走过海洋深处,他也很难顺利到达大洋彼岸。所以,难度比穿越大西洋大许多。
4、郑和船队出发注重执行圣命,而西方国家船队出发为探险,拓展殖民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