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东北民俗文化人文地理

东北民俗文化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2-24 21:52:44

人文地理,地方风俗,旅游文化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内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容。
地方风俗是指每个地方的日常习惯。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
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② 自然环境对区域民俗文化的影响

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光、热、水、气、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对于众多民俗事象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表现在民俗形成的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在民俗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同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环境因素对民俗的影响既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也具有主导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各种生态因素在影响民俗形成、发展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综合地发生作用;同时,一个区域内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是表现为对某一个地理因素的专一适应,而是表现为对影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整体上的综合适应。主导性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区域内成为影响民俗事象的主导因素,对区域民俗的基本特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与民俗事象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每一个生态因素都对众多的民俗事象发生作用,每一个民俗事象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宏观的相关关系可以图1表示。

气候因素是影响民俗事象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国从南到北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热量带,自东到西又可以区分出湿润带、半湿润半干旱带和干旱带,水热条件的各种组合形成了我国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气候区。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光照、温度、降水、湿度、风等气候要素千差万别,因而对民俗事象也产生了不同的综合影响。例如因气候条件不同,我国原始人类就有“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的“古之遗俗”。即使是在近现代,我国传统民居也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故而形成了屋顶平、墙体厚、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
另外,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在我国长江以南形成了稻(民俗)文化区,而在北方形成了麦(民俗)文化区,而在不宜发展农耕的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则形成了游牧(民俗)文化区。
在诸多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降水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它们的组合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基本的气候特征,因而对物质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
例如在居住民俗中,屋顶的形态就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影响。在全年温度高而均衡、降雨量大的热带地区,屋顶形态呈尖锐的“△”形,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凉爽,同时还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而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屋顶形态则呈较平缓的“△”形或斜长的“一面坡”形,既增加了受光面积,使冬季比较暖和,同时在夏季也比较凉爽,雨季到来时还可以及时排除水分;在干旱地区由于不必要耽心降水的经常性侵蚀,所以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且复土较厚,四璧墙体十分厚实,窗户也比较小,这样屋内就可以达到冬暖夏凉了(见图2)。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以利保温,而南方的传统民居则只置一火塘,窗户也多为一层。
又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他们在夏季搭建蒙古包时往往把围墙束得较紧,使包顶升高,倾斜角度加大,既可降低室内温度,又有利于包顶排水;而在冬季搭建蒙古包时则把围墙放宽,使包顶降低,倾斜角度减小,这样一方面可以积蓄热量,增加室内温度,还有利于防风(见图3)。
再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由于气候湿热,食物难以保存,因此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如侗族的“酸食”、京族的“鱼露”、傣族“花腰傣”的“酸肉”、“酸辣菜”、瑶族的“鸟酢”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由于气候干寒,食物不易腐败,故炖菜、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制成干菜、干肉、干鱼,夏季也不例外。

泉、溪、河、湖、海洋等水文因素在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江南水乡和东南亚地区的河湖水边,常可见到半依陆地、半悬水上形态各异的水上房屋,有的甚至屋屋相连形成水上村落。有的渔民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干脆把房屋建在船上,形成了流动的“船屋”。还有的渔民在水中木柱上搭建“水上禾仓”,既可以看护鱼塘,又可以当作放粮食的仓库。
水文条件对饮食习俗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淡水河湖周围的人们以青、草、鲢、鳙等淡水水产品为食,而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则以黄鱼、带鱼、乌贼、鱿鱼、海参等海产品为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饪方法。
在服饰习俗上,生活在东北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喜穿保温防水的鱼皮服装,而生活在南方海边的渔民则穿着宽松肥大,打赤脚,以利在船上捕鱼作业。
水上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与陆地生产有明显的不同。船、网、钩、叉、镖等是最常见的捕鱼工具,仅鱼网就有撒网、拉网(拖网)、抄网、挂网等许多类型,复杂多样。水文条件对交通习俗也有重要影响。例如船、排(木排、竹排等)、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芦筏等)等都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为了跨越水体,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桥,例如藤桥、索桥、木桥、石桥、铁桥、风雨桥等等。因在水面上生产其危险性要比陆地上大得多,所以形成了许多渔民特有的祈祷、祭祀和禁忌习俗。例如“祭海神”、“洗船眼”、“祭海关菩萨”等祭祀活动和忌讳说“翻”字的习俗等。

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土壤条件对民俗事象的影响容易被人忽视。实际上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特性对民俗事象的影响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远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了解了土壤肥力的重要。人们先用刀斧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焚烧,使灰分元素回归土壤,以增加地力。在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在农业上有撂荒轮作的习俗。这一方面由于可供开垦的土地面积大,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质地因表层细土被风蚀而变得粗糙,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而导致不得不弃耕轮作。再如,在我国南方有往水田中施撒石灰的习俗,这是因为南方的土壤多属于酸性或强酸性的红壤、砖红壤,酸碱度(PH值)多在5.0左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危害,而施入一定量的石灰后则可以减弱这种危害。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极其稀少、蒸发量极大,加上风力强劲,所以土壤表层的有效水分含量很少。在一些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民创造了种“砂石田”的习俗,即在原土壤表面再覆盖上一层粗砂或砾石,降低了土壤颗粒表面张力,减弱了表层土壤水的蒸发过程,为干旱地区从事种植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砂质土壤上打井,由于土质松软、井壁易坍塌而难以掘成井筒。人们就先用柳条编成园形井筒放在地面上,打井人站在筒内一边将筒内沙子挖出,一边把柳条井筒往下放,一会儿一个“沙井”就挖好了。还可以在井筒外边再充填一些杂草,阻挡沙子从井筒的缝隙中流入,使井的使用寿命更长一些。后人用水泥管打“沙井”,基本也是用这种方法。

不论是采集、狩猎还是种植业、养殖业,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据研究,在距今4万年前,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居民就已经形成了定居的以种植业和饲养业为生的农耕生活。生物因素作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其种类、群落的区域差异无疑对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演变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民间在利用植物、动物资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已经在民居、服饰、饮食、岁时、农业生产、交通、民间手工艺、祭祀信仰等诸多民俗事象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例如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在秦岭淮河以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形成了“稻文化”区,而在以北地区则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了“麦文化”区。在林区南有“竹文化”,北有“桦皮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饮食习俗方面,“手抓肉”、“烤全羊”、“蒙古八珍”、奶制食品、沙葱(一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其叶肉质多汁,可做馅鲜食也可腌制)、“哈拉海”(一种荨麻科野生植物,其春季的嫩芽可食)等具有突出的北方游牧民俗特色;东北的熊掌、猴头蘑(一种真菌类植物)、犴鼻、飞龙(即榛鸡)均可做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佳肴;而广东的“龙虎斗”(用毒蛇、老猫、小母鸡烩制而成),侗族的“虫蛹菜”,侗族和苗族等民族的酸食习俗,傣族的“竹蛹”、“蚂蚁蛋”、“沙蛹”,独龙族的“董棕粉”,布朗族的食鼠习俗等则具有我国南方不同的地方饮食特色。民间饮茶除了饮用茶树(一种山茶科植物)以外,各地区还有饮用代用茶的习俗。例如西藏地区常饮用“兰布茶”(用一种蓼科植物叶子制作而成),西北地区常饮用“罗布麻茶”(用一种柳叶菜科植物叶子制作而成)、“枸杞茶”,南方地区还用冬青、枸骨、女贞等众多的植物作为代用茶饮用。据研究,仅内蒙古阿鲁克尔沁旗蒙古族民间利用的代茶植物就有14种之多,分别属于10个科。
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带,由于树茂林深,野兽出没,于是原始人类就形成了“树栖”、“巢居”的原始民居形式。即使是在居住条件改善以后,生物性材料在建筑材料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有利用作物秸秆的稻草房、麦草房,有就地取材的海带房、竹楼、木楼,有用牦牛毛制作的牛毛帐蓬,有用羊毛毡和木料制作的蒙古包、哈萨克毡包,有用森林中树杆、树皮搭建的“仙人柱”(也称歇人柱、撮罗子)等。
在服饰民俗方面,有用野生动物皮毛、植物纤维制作的各种衣物,有用动物骨骼、贝壳、羽毛等制作的装饰物、配饰物,有用植物汁液制作的颜料、染料等。
在交通民俗方面,马、牛、骆驼、象、犴(驼鹿)早已作为畜力使用;桦皮船、木筏、羊皮筏、牛皮筏、葫芦筏等也是具有民俗特色的渡水工具。
在宗教信仰民俗方面,我国古代民族很早就将熊、狼、龟、虎、蛇、鹰、鹭等动物作为图腾崇拜,或将一些名木古树作为神灵供奉。

地质地貌因素也是影响民俗形成、发展、演变的因素之一。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岩洞在北方寒冷地带的原始民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近、现代民居中,地质条件对地区性民居习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考虑了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在山区常见的“石头房”就用块石、石板甚至用鹅卵石构筑房屋墙体,用石板鳞次铺盖屋顶,使房屋十分美观、坚实,不畏风雨,不藏鸟虫。难怪有些人文地理学家在考察山区石屋之后认为,“石屋几有超越民族界限而上之势,而成自然环境之附属体”。
另外,地质变化中形成的玉石、玛瑙、水晶、瓷土、陶土、粘土以及金、银、铜等多种金属矿物在各类民俗文化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宗教中雕塑佛像、开凿石窟也都十分重视选择适宜的岩石种类与岩性。
地貌条件也对民俗事象同样发生重要的影响。一些地理学家在很早以前就研究过山地村落的垂直分布规律。在地形倾斜的坡地,人们就地势在向阳坡建起“吊脚楼”、“千脚楼”,既省工、省料,又防风、防水。草原牧民在倒场放牧时,冬天一般住在温暖挡风的低洼地,并有积雪可以供给牲畜饮用;而到夏季则搬到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坡顶部,既通风、凉爽、干燥,又可防止蚊虫叮咬。在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区,气候条件随海拔高度不同发生明显的变化,农业生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原地带以种植水稻为主,在丘陵下部则开垦成梯田种植玉米,在丘陵中部种植茶树,而在丘陵顶部则栽种马尾松、杉木等经济树木,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崎岖而交通不便,于是形成了开凿栈道、架设溜桥、索桥、藤桥、铁索桥等交通习俗。由于地形条件不同,对外联系交往程度不一样,封闭的山地地区多出现同姓村落,而开阔的平原地区则多为亲族村落和杂居村落。在宽广坦荡的草原地带,出现了浑厚、舒展、婉转起伏的“长调”等民歌形式,而在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则形成了曲调明快、抑扬顿挫的“爬山调”、“信天游”等民歌形式。
综上所述,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作为反映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稳定传承的历史文化现象——民俗,生态地理环境对其形成、发展和演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民俗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关系的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研究民俗事象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深入研究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 英国苏格兰人文地理文化风俗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花:玫瑰花
国鸟:红胸鸽
国石:钻石
科学节:1831昕?迹?荒昃侔煲淮?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国家政要: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议长兼大法官欧文勋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议长;下院议长迈克尔·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职,2001年6月连任.
自然地理: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41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爱尔兰的讷湖(396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之首.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多雨雾,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三月至六月最为干燥,九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人口:5883万(2000年7月),其中英格兰人4930万,苏格兰人510万,威尔士人290万,北爱尔兰人170万.官方和通用语均为英语.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通用盖尔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也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也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另有天主教会和印度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等较大的宗教社团.
首都:伦敦(london);人口:728.5万(1999年).最热月份为7月,一般气温在13℃-22℃;最冷月份为1月,一般气温在2℃-6℃.
行政区划: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伦敦称“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下设独立的32个城区(London boroughs) 和1个“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区议会负责各区主要事务,但与大伦敦市长及议会协同处理涉及整个伦敦的事务.此外,英国还有12个属地.
伦 敦 塔 桥
简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④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福建人文地理 有哪些

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名的简称和别称。“闽”是最原始的名称。《山海经·海内南经》说:“闽在海中”,这说明福建在远古时代,还是属于海浸之区。闽为蛮之别种,则是当时居住在福建的七个部落的总称。八闽,则是从北宋开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福建”名称。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0′至28°22′,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其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三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最多。福建与台湾源远流长,关系最为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辞源》的说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省花,水仙。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
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二,仅此于台湾省。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资源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
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
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 旅游资源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著名的革命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全国第五大岛平潭县,岛上海岸蜿蜒曲折,岸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湛蓝,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中央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2009年2月27日,全省人口为3607万人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省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口城镇化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
【人口增长】
2005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535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增长0.68%。全年出生人口40.9万人,出生率为11.60‰;死亡人口19.8万人,死亡率为5.62‰;人口自然增长21.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9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持平。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出生人口42.56万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万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6.25‰。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604万人,全年净增人口23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4万人,出生率12.2%;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长率6.3%。城镇化水平为49.9%。
【人口性别构成】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0.4%,女性人口占49.6%,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1.4,总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15.7。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08年末,全省城镇人口17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9%;乡村人口1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1%。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较上年的48.7%提高了1.2个百分点。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周宁等。
⊙文化程度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万人,在学研究生2.28万人,毕业生0.4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万人,在校生46.13万人,毕业生9.50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01万人,在校生57.18万人,毕业生15.1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万人,在校生78.04万人,毕业生20.18万人。初中招生52.37万人,在校生165.03万人,毕业生60.2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1.24万人,在校生269.
22万人,毕业生52.6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87.11万人。 [编辑本段]福建经济 (1)该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63.11亿元,增长13%。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75亿元,增长4.8%;
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77亿元,增长15.2%;
第三产业增增加值4249.59亿元,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30132元,增长12.2%,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4%,上半年增长13.8%,前三季度增长1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实际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实际增长7.8%。
(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比略减,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
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8∶49.2∶40.0调整为10.7∶50.0∶39.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其中,服务价格下降3.0%。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6.3%,上半年上涨6.4%,前三季度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6%。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3.9%、2.7%和2.6%。
(3)财政收入
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16.33亿元,比上年增加233.48亿元,增长18.2%;全省财政支出1133.79亿元(含中央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23.14亿元,增长24.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562.68亿元,完成预算的74.1%,比上年减少128.25亿元,下降18.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6.61亿元,比上年减少46.75亿元,下降7.5%。
(4)农业
2008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面积18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13.8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1291.83万亩,减少11.2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0.92万亩,增加6.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1.04 万亩,增加8.7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65.98万亩,增加12.64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52.2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5万吨,增产2.7%,其中稻谷508.81万吨,增加7.81万吨,增产1.6%。
(5) 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9.06亿元,增长16.7%。产品销售率97.28%,比上年低0.6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02.27亿元、2045.64亿元和1626.36亿元,分别增长2.8%、12.8%和22.8%。
中国名牌产品累计100个;新增地理标志产品8个,累计31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福建名牌产品511个,累计1316个,增长28.2%。
(6)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1.2%,农村投资增长32.1%。
(7)国内贸易
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1.13亿元,增长2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46.91亿元,增长14.9%。
(8)对外经济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848.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569.86亿美元,增长14.1%;进口278.46亿美元,增长13.6%。出口比进口多291.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09亿美元。
⊙电话拥有率
2006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93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613亿元,增长21.6%。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8.72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49.19亿元,增长15.7%。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75万门,总容量1941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2297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网容量197万户,移动短信中心容量2962万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87万户,年末达到148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7万户,年末达到1539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85.58部/百人。数据及多媒体用户771万户,新增173万户,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普及率达21.8%。宽带接入端口304万个,比上年底增加46万个。
⊙ 广播电视
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9座,广播节目8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6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13%。有线电视用户428.4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12.46万公里。省级卫星电视为福建东南卫视。
福建电视频道:
1、福建电视综合频道;2、东南卫视;3、福建电视公共频道;4、福建电视新闻频道;5、福建电视电视剧频道;
6、福建电视都市频道;7、福建电视经济频道;8、福建电视体育频道;9、福建电视少儿频道、10、福建电视海峡卫视、11、福建电视国际频道。 [编辑本段]福建交通:
⊙ 公 路
截止2007年底,该省公路通车里程为869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6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8329公里,未达到二级路的国道400公里,省道2792公里;公路密度为71.6公里/百平方公里。
⊙ 航 空
福建目前拥有6个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武夷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金门机场。
三明机场即将建成;即将在莆田建立机场。
福建交通
⊙ 水 运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3245公里。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5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8个,全省港口通过能力1.4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71万标箱。。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铁 路
2006年底,全省铁路里程数1625公里,已拥有五条进出省铁路通道,
运营铁路:
鹰厦铁路:
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福建段长604公里,1954年开工,1957年建成;1986年8月26日开始电气化改造,1993年12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
外福铁路:
福建南平外洋至福建福州,全长186.6公里,1956年3月开工,1959年4月建成。2000年11月10日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横南铁路:
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全长470公里,1993年11月1日开工,1997年12月30日通车,计划2009年10月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编辑本段]福建特产 福州特产: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漳州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盛产笋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瓯板鸭、建莲、北苑贡茶、闽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艺品、政和功夫茶、建盏、锥栗、灵芝、南孚电池等。
莆田特产:荔枝、龙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炝肉,莆田鲁面,兴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龙岩特产:八大干系列. 、河田鸡、山麻鸭等。
三明特产:红菇、沙县小吃、沙县夏茂冬酒、沙县郑湖板鸭、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宁化老鼠干、将乐擂茶、建宁莲子、大田骨头小吃系列等。
宁德特产: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编,茶 叶,红 曲,剪 刀等。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⑤ 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

人文地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版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权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它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也可以理解成 风俗人情,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⑥ 怀化市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

市区城市框架拉通到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数52万(2009年数据),是“大西南桥头堡、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杂交稻发源地、抗战胜利受降坊”。怀化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中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可开发量460万千瓦,已建成五强溪、凤滩、洪江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0万千瓦;属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5.3%,活立木蓄积量5510万立方米,居湖南省第一,有药用植物190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等产量居全国第一;水果种植面积56.9千公顷,年产水果59万吨;初步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藏11类45种,总储量28.9亿吨,其中,黄金、铜、磷三种矿藏储量在湖南省居第一、三、四位,重晶石矿藏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市内矿产资源潜在价值5000多亿元。 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秀丽。史书记载怀化为“五溪”之地。市区内的洪江高庙、黔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沅陵黔中郡、二酉洞、龙兴讲寺,通道芋头侗寨,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天后宫,会同高椅民居,中方荆坪古村等文化古迹和五强溪水电站水库蓄水形成的陈家滩“千岛湖”,著名丹霞地貌群——通道万佛山、溶洞奇观——辰溪燕子洞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侗族、苗族等46个少数民族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

撑杯酒:撑杯酒是侗家宴席上较热闹动人的场面。它体现了主客之间主帮主,客帮客,客帮主,互相帮助的精神。在敬酒中,无论是主人向任何一位客人敬酒,还是客人向主方的任何一位亲戚敬酒,主客双方少则一人、二人,多则十人、八人,总之人数不限,都要来帮助自己一方向对方敬酒,帮敬的人叫“帮撑”,又叫“撑酒”。如果形成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对“撑酒”不能拒绝,拒绝就是对撑酒者的不尊。对于不胜酒力者,如果有十人、八人过来撑酒,哪怕是对撑酒每杯舔一点点,也是表示对撑酒者的敬意,否则就会被灌得酷酊大醉。 转龙酒:转龙酒又叫换龙头。是侗家宴席上的又一热闹场面。转龙酒由主或主客任何一方的代表提议,提议人称为龙头。龙头提议大家喝转龙酒时,满席站起,端起酒杯,先由"龙头"带头喝,然后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喝过去。往右传时,"龙头"左边那人就是“龙尾”,往左传时,“龙头”右边那人就是“龙尾”。“龙头”饮干后,依次一个接一个饮下去,如果“龙身”当中哪一人不干,就要受罚。喝转龙酒时因可左右转动,“龙头”可变“龙尾”,“龙尾”可变“龙头”,满席当中任何一人都可当“龙头”,也可当“龙尾”。如此反来复去,变化无穷。 团圆酒:侗家的团圆酒别具特色。它不象一般喝团圆酒,由主人提议,满桌频频举杯,大家一饮而尽。而是由主人提议,满席端起酒杯,由右边往下传递到后者的口边,乙喝甲的,丙喝乙的,丁喝丙的……,如此下推。这时,主人要领呼:“大家来呀”满桌合呼“饮呀!呜呼!”这样满桌同干,一饮而尽。酒宴散席。 合拢酒 :合拢酒是侗家村寨或家族集体接待贵宾的一种最高规格的酒宴。一般是在村寨或家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邀请上级贵宾和四邻来宾参加的庆典活动才进行。村寨举办的合拢宴酒,一般在团寨的鼓楼里摆设,家族举办的一般须比较宽敞的农户家的走廊里进行。酒席的摆设叫“拉长桌”。把十张八张方桌连在一起摆成一条长线,有的用宽木板一块连一块摆设。合拢宴酒的酒、饭、菜都是村寨、家族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米酒或苦酒、最好的糯米饭或磁粑,最好的腌肉、腌鱼、酸菜或小炒,用竹篮或箩筐挑来,凑到一块共同摆设的,可以说是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各领风骚。合拢宴酒的规模是根据来宾的人数确定的,一般要求宾主人数为一比一的对等比例。主方还要安排一批姑娘站立一旁负责为来宾斟酒、敬酒、唱敬酒歌。规模大的上一、二百人,小的也有几十人。 合拢宴开始前,主人要在寨门外组织迎宾仪式,第一项,放“礼炮(铁炮)”凑“笙歌”,第二项在寨门或屋门前设“拦门酒”。第三项,献上一碗侗家油茶。此套程序完毕,方正式入席。合拢宴酒的座席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也可宾主面对面地坐。宾主坐定,宴席开始。先由主方村寨或家族中的头人代表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统统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宾主正式餐饮。相互敬酒,相互交流谈心,结识朋友。 席间,按侗家敬酒的六道程序相互敬酒,始而复返。喝到尽兴为止;敬酒姑娘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手捧酒杯--向来宾敬酒,并边敬边唱敬(劝)酒歌。侗家姑娘那情景交融的唱词和圆滑的音嗓使得来宾飘飘欲仙,“酒不醉人人自醉”了。合拢宴结束后,主人在鼓楼门口列队用鞭炮送客,对贵宾--“过筛”,即派七、八名男女青年把贵宾一一抬起来,在空中抛几次或者有的捉手,有的捉脚,将贵宾抬起在空中荡秋千,然后送贵宾上路。那个场面,真叫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另外,芷江鸭、新晃牛肉、麻阳椪柑/冰糖橙、靖州杨梅、沅陵灯盏窝、猕猴桃、鳃兰、沙田柚、锅贴饺等等,都是闻名湖南省内外乃至中外的的怀化特产。
编辑本段风流人物
怀化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滕代远、粟裕出生于此,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安江农校首次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囚禁羁绊于沅陵凤凰山。怀化也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中国工农红军通道转兵会议旧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都记载了这些影响现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粟 裕: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湖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会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修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怀化 胡珈玮拍摄
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⑦ 关于山东人文地理的知识

山东民俗文化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信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⑧ 传统习俗属于人文地理的哪个分支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著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多种对中国地区的习惯的划分方法。

⑨ 介绍几本有关各地民俗风情或地理的书籍吧

《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

1、《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在南京出版,是一本地理月刊。它专的文章和属图片经常被中央和地方媒体转载。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集价值。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把这本杂志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学,它将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事件结合起来,揭示了它们的背景和奥秘,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和考古学。它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地理杂志。

2、《华夏地理》俗称《华夏地理杂志》,2001年2月首次出版。它涵盖地理、生物学、科学技术、考古学等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作为《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合作伙伴,同步出版了《国家地理》杂志32期的优秀内容。


(9)东北民俗文化人文地理扩展阅读:

《华夏地理》一直延续美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宗旨与品质,每个月,同步刊登原汁原味的国际选题,以及紧扣市场脉动的国内原创报道。杂志的栏目规划全球统一,内容落足社会热点话题,涵盖了自然、科技、文化、历史、考古、民俗、生态、气候、动物、天文等一切“广义地理”的范畴。

⑩ 东北地区的旅游地理环境特征

1.三环水绕、沃野千里,火山岩熔地貌典型
在富饶美丽的东北大地上,有山有水,平原广布,其地貌类型的分布很有规律。东北地区的中心区域是东北平原,它是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的大平原。这里的土地油黑色暗(俗称黑土地),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平原的外围被向南敞开的半环状低山与丘陵环抱,山地与丘陵的面积大体相当,海拔高度大多在千米以下。如西部的大兴安岭、北部的小兴安岭、东部的长白山地等,它们略呈弧形框架,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本区外围的北、东、南边缘地带被一连串江河湖海所环绕。主要有黑龙江与其支流乌苏里江、兴凯湖、以及流入日本海和黄海的图们江和鸭绿江、黄海和渤海及辽河等。在规则的环状地貌背景上,最具特色的旅游地貌景观当属火山熔岩地貌。
东北地区位于世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边缘,其火山形成与板块的运动有关。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挤压作用,造成本区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地壳发生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深达断裂,为地球内部岩浆喷出打开了通道。因此,本区火山排列多是东北—西南走向。
本区共有火山230多座,组成约30个火山群,占全国总数的30%。这些火山有的丘陵状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麓附近,有的挺立在山地之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是我国火山熔岩地貌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
本区的火山熔岩景观既有集中分布的火山群,如长白山区集中了一百多座火山,其中辉南、靖宇县境内的龙岗火山群是东北区最大的火山群,火山锥共一百多座,又有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天池瀑布、湖泊、地下森林等,如长白山天池和瀑布、阿尔山火口湖、五大连池、镜泊湖、牡丹江地下森林等。

2.冬长严寒、夏短温湿,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本区占据我国最北与最东两端点,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暖湿而短促。由于本区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蒙古高压),而山体高度不大,不足以阻挡冷空气入侵,一月均温在-12~-30℃之间,是世界上同纬度陆地气温最低的地区。素有“中国寒极”之称的漠河,曾记录了-52℃的全国气温最低值。冬长严寒是东北气候的主要特征,冬季长达半年以上,积雪期长,积雪可厚达50cm左右。夏季全区气温不高,七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低于18℃,基本无夏天,平原南部为24℃,平原北部的哈尔滨仅22.5℃。夏季风于7、8月到来,形成雨热同期。东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降水量虽然不十分丰富,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湿度仍然较高,比邻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湿润得多,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是本区发展气候旅游的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山水兼备,山区山体高度一般不大,外形也比较浑圆,尤其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坡度和缓且有变化,又有大量优质积雪覆盖,雪期较长。积雪厚度平原一般为20cm,山地厚度达40~50cm。哈尔滨平均全年降雪日32.9天,积雪期长达122.5天。适宜的地形条件与积雪条件的结合,使本区成为我国低海拔地区中最有条件开展各种滑雪运动的地区。2003年仅黑龙江省开设的滑雪场有60多家。随着滑雪旅游热的到来,往日寂静的林海雪原将成为游人赏雪、戏雪、滑雪的乐园。此外,喜欢冬猎的朋友也可以到这里一显身手。

本区河湖在冬季普遍封冻断流,黑龙江封冻期最长,可达6个月,冰厚1.5m左右。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封冻期5个月,冰厚将近1m。自然封冻的河、湖冰面上开展各种冰上活动的天然场所,有滑冰、冰球、冰帆、冰橇、冰陀螺、狗拉爬犁及露天冬泳等体育、游乐、健身活动。另外,冰层较厚,坚实如石,一些大型交通工具,如载重汽车可以行驶,往来运输。

本区除了上述可供游人进行参与性活动的冰雪旅游资源外,冰雪艺术作品和雾凇是本区独具魅力的奇景。冰雪艺术主要有冰灯、冰雕、雪雕等。在冰雪天地中,有一枝奇葩独秀,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雾凇天气现象在东北各地时有发生,仅吉林雾凇以其发生频率高、观赏价值大等优势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3.避暑胜地众多,消夏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全区夏季温度不高,白天时间长而温暖,夜晚时间短而凉爽,是本区消夏避暑的基本条件。本区避暑胜地遍布,具有代表性及地域特色的主要有:漠河“北极”特色游、温带海滨风光游、森林湿地生态游。

我国北至点所处的行政区是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由于夏至前后这里没有真正的黑夜,又常有北极光的出现,因此,它成为我国独具北极特色的避暑胜地。

本区南部濒临海洋,夏季海滨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观光、度假的胜地,其中以大连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兴城海滨风景区、庄河冰峪沟风景区等。

本区山环水绕、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气候的冷湿性。山地形成了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山地的内侧、东北中部平原,湿度减低,形成了温带森林草原与草甸草原景观。由于气候冷湿,适宜林木生产,使森林成为本区主要的自然景观。其中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森林旅游资源有:大兴安岭明亮针叶林,小兴安岭挺拔红松、冷杉,长白山针叶及针阔混交林区,以及别具北国情调的次生白桦林等。在茫茫林海中,蕴藏着不少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东北虎、紫貂、熊、梅花鹿、猞猁、狐等,人参、貂皮、鹿茸被称为“东北三宝”。

此外,广泛分布的湿地景观也是本区一个重要景观特征。湿地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是冷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我国约70%的湿地分布在本区,其中黑龙江省为沼泽湿地分布最广、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沼泽湿地为鸟类生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些湿地还栖息着丹顶鹤、野天鹅等珍贵美丽的禽类,因而为发展观鸟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总之,本区林密物丰,生态旅游地域广阔,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
目前东北已建成的著名自然保护区有长白山、扎龙、蛇岛、三江湿地等十余处。在提倡生态旅游的今天,这些地方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

5.1.2旅游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本区历史上的土著民族是长期以游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其中满族的前身也是游牧狩猎部族,满族于明末在此建立大清,随后入关迁都北京。在民族和文化发展的演变进程中,直至明清以前本区始终以少数民族土著文化占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满族农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鄂伦春、达斡尔的狩猎文化和赫哲族的渔猎文化等。随着土著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口大量流入东北,中原文化才融入东北当地民族文化,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关东农业文化,并成为本区文化的主体。近代由于沙俄、日本入侵及欧美移民的涌入,给关东文化留下了殖民色彩的痕迹,表现在城市建设、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总之,由于特殊的地域开发历史,决定了本区无论在民族成份还是在生产方式、文化景观方面,都体现出典型的多元化特性,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1.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农耕与渔猎文化相复合,透射出具有关东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最能代表关东农耕文化的民俗,当属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由东北农村民间歌舞“大秧歌”演变而成的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这种民间艺术深深地植根于黑土地,所以最能充分表现关东农民直率、豪爽的性格与气质特征。其机动灵活、活泼风趣的表演常常出现在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火热场面,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当地农民欢迎。而独具特色的游猎和渔猎民族风情则更能人们的好奇和竞相体验。长期生活在大森林中的鄂伦春、鄂温克民族,吃兽肉、穿兽皮、乘驯鹿拉的雪橇,住宅是用树木杆搭成的圆锥形架子,上面冬天盖狍皮,夏天覆盖桦树皮,生活充满了洪荒时代的山野气息。他们判断野兽行踪的能力和捕猎技巧令人称奇。世世代代依江而居,渔猎为生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惟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吃“杀生鱼”,穿鱼皮衣,乘桦皮舟,男女老少都是捕鱼高手,叉鱼技术举世罕见。冬季或狩猎野兽,或于江上凿冰洞下铃铛网捕鱼,方法颇具奇趣。

冰雪艺术活动和冰雪娱乐活动是既传统又时尚的独具北国特色的关东风情。寒冷漫长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冬景,吸引着无数未曾领略过冰天雪地的南方朋友。洁白的冰雪是大地的棉被,游人的地毯,到了这里的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玩耍起来。热爱生活的东北人民对大自然给予的丰厚恩赐,并没有熟视无睹,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借助冰雪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游乐活动,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冰晶宫般的奇妙世界。哈尔滨自清代起就有人制作冰灯、冰雕,在1964年举办的第二届冰灯游园会上,开始创作展出冰雕作品,现在每年定期展出壮观绚丽的大型冰雕艺术群。冰雪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继冰雕后,雪雕成为哈尔滨人为冰雪赋予艺术生命的又一杰作。自1983年起,在举办冰灯游园活动期间,哈尔滨又创办了冰雪节。经过20年的运作,特别是近几年的精心打造,已与日本的冰雪节、加拿大的冬令节、挪威的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

2.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及中原文化对本区的影响,在各地特色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其中明清以前的建筑文化遗址主要体现了游牧民族风格,但也可发现其中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如吉林省集安市汉魏时期高句丽古建筑、古墓群和壁画,黑龙江宁安市上京龙泉府遗址及留下来的八宝琉璃井和南大庙等古迹,辽宁省境内现存的多处近代佛塔,黑龙江阿城市金代时期的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等。
从明代起,河北、山东农民开始“闯关东”,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进一步融合。满族人所建的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清室皇宫,独具满族生活色彩与艺术风格,是融合满、汉两族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近代历史上,由于沙俄和日本以城市为据点对本区进行殖民统治,使本区城市建筑风貌出现与关内截然不同的风格,留下了大量欧式及日本式或多种文化融合式的建筑,其中最典型的是哈尔滨。1896年沙俄占据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当时俄国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可以说,沙俄将“东方莫斯科”作为城市的形象目标,将“东方巴黎”作为建筑上的艺术楷模。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市现今保存下来多达500多座的代表性建筑中,绝大部分为欧式建筑,其中不乏俄罗斯式圣索非亚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及典型的哥特式基督教堂那样的优秀作品。众多的欧式建筑,构成了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风格基调,而日本式近代建筑的出现,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注入了微弱的现代气息,给和谐统一的建筑风姿增添了多元色彩。可见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多元独特,西洋式、东洋式、中国古典式及现代大厦交织,是本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3.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
本地区地形和缓,便于修筑铁路,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将东北的大量物资运往各地支援建设,所以目前东北有全国最发达的铁路运输网,共有铁路70余条,总长1.4万km,形成以滨洲、滨绥、哈大线为主干,以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系统。现在由于铁路全面提速,大部分中心城市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给观光旅游带来极大方便。特别是满洲里、绥芬河两端还与俄罗斯铁路接轨,沈阳、丹东线又是中朝两国的国际线,为开辟本区对俄罗斯、朝鲜的国际旅游线路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近几年为满足本地区的交通需要,又修建了很多高等级公路,在弥补铁路网不足之处的同时,又为人们设计旅游线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本区有大连、沈阳、哈尔滨三个国际机场,另有长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四个特定机场。在水运方面,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的内河航运。海上运输有全国著名的大连良港,其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可以说本地区已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 主要旅游地

5.2.1黑龙江主要旅游地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以边境大河黑龙江而得名,其境内物产丰富,山环水绕,平原中开。拥有巍峨连绵的大小兴安岭,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逶迤茫茫的林海雪原,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和冬寒夏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和消夏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黑龙江省还有3000多公里的中俄边境线,其得天独厚的对俄边境旅游资源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黑龙江省境内还居住着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49个民族。其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风情,又为民俗旅游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哈尔滨
哈尔滨位于美丽的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以她美丽的城市风光和独特的冰雪旅游活动闻名于世,被誉为天鹅颈下的一颗明珠。她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主要景点有太阳岛、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博物馆、极乐寺、圣索非亚教堂等。

哈尔滨以消夏旅游和冰雪旅游为其旅游特色。盛夏时节,位于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和江北的太阳岛上,绿树成荫,微风习习,亭台相望,碧草茵茵。是不可多得的避暑疗养胜地。开始于1985年的“哈尔滨冰雪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冰雪活动发展为集文化、体育、商贸、旅游、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冰雪节上既有晶莹剔透的冰灯、壮观绚丽的冰雕、洁白如玉的雪雕可供游人观赏,又有新奇刺激、热闹非凡的滑雪、滑冰、泼雪、滑雪橇等各种冰上雪上运动娱乐项目供游人的参与。那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场面使人流连忘返。

哈尔滨市内那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正教堂,圣索非亚教堂、天主教堂等欧式建筑及具有浓郁的欧洲特色的中央大街,在为它赢得“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同时,也为它吸引来大批游客。

2.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是我国火山地貌及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风景区由五大连池火山群、五大连池(湖)、矿泉和熔岩组成,具有池、石、泉“三绝”,湖泊、冰洞、石海“三奇”的风景特色。这里不但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而且还是研究火山地貌的科研基地。

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形态各异的火山锥组成。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形成于1719~1720年的火山喷发。由于形成年代较短,火山地貌完整,其形成的状如海浪、蟠龙、瀑布等的岩流体和藏有大量形态各异熔岩钟乳的溶洞,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五大连池(湖)是因为火山喷发阻塞河道而形成的五个碧波荡漾的熔岩堰塞湖。它与宁静悠远的14座火山共同组成一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山水画卷。
由于火山活动的原因,五大连池地下水富含各种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和二氧化碳。因其奇特的理疗作用,被誉为“药泉”、“圣水”。

3.亚布力滑雪场
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境内,总面积达220km2。这里山高林立,雪域广阔,平均积雪厚度达40cm左右。积雪期可达半年,且雪质好,硬度适中,是非常理想的滑雪场地。由于1996年2月第三届东亚会的滑雪比赛项目曾在此举行,目前它已成为我国第一家按国际标准设计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的最大旅游滑雪场地。滑雪场设施齐全,除拥有总长度达30km的初、中、高级滑雪道15条外,还拥有1条长5000m的雪地摩托和气垫船轨道,1条2680m的世界超级旱地雪橇滑道。

4.镜泊湖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是8000年前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熔岩堰塞湖。该湖四面环山,湖形狭长。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沿湖两岸山峦叠嶂、林木苍翠、景色宜人。景区中的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城墙砬子、老鹤山、白石砬子峭壁、珍珠门双峰、道士山九龙探水被誉为湖中八景。其中的吊水楼瀑布景致最好。瀑布宽40余米,落差20余米,在丰水的夏季,瀑布下浪花翻滚、水珠飞溅、水声轰鸣、气势磅礴。

在镜泊湖西面约45km处的张广才岭山区,设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分布着十余处火山口,最大的直径约500m,深约200m。其内生长着树龄多在四五百年的古树,形成罕见的“地下森林”景观。

5.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距齐齐哈尔市区约27km处,总面积约420km2。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水草丛生,各种鱼类嬉戏水底,是水禽最理想的栖息地。这里生活着260种禽鸟,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最著名的是丹顶鹤,因其体态优美、鸣声洪亮、数量较多而最有观赏价值。故扎龙自然保护区还有“丹顶鹤之乡”的美称。

6.漠河
漠河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边陲小镇。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温度为-52.3℃,称为“中国寒极”。漠河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白天很长,尤其在夏至前后出现白夜现象,是真正的“不夜城”。来此观光的游客,可以欣赏白夜,并能看到晚霞与朝晖在北方的天空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运气好时还可以见到神奇的北极光。因此,白夜、极光、夏季凉爽、冬季严寒是这里的旅游特色。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