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资源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理资源科学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2-24 20:13:59

1. 能发下国家地理.科学新发现.金字塔.N.G.naked.science.pyramids.HDTV.MiniSD-TLF的种子或下载链接么

国家地理.科学新发现.金字塔.N.G.naked.science.pyramids.HDTV.MiniSD-TLF种子下载地址:

2. 国家地理研究所在哪

国家地理研究所在哪?
你所要找的应该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版研究所”,没有权“国家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城区的北面,位于五环公路以南,中国音乐学院以北。地址是大屯路甲11号。

在全国各地也有实验室或研究室,也有分支机构。
比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你可以直接用网络投稿,没必要上门。如果你想邮寄考察所得物品,要先问清楚该给哪个具体部门,否则会浪费周转时间。

3. 资源科学的历史发展


本刊原名《自然资源》,1977年创刊,由郭沫若院长题写刊名。最初仅为报道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成果的半年刊,且内部发行。1979年改为公开发行的季刊,随着学科的发展,1989年改为双月刊,其任务也由创刊初期的只是准确、快速地传播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信息和成果,发展成为研究和讨论与自然资源分布、配置、利用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学术刊物,为推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为适应21世纪国际资源环境科学发展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求,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经过充分论证,并报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自然资源》正式更名为《资源科学》。改名后,本刊迅速攀升为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攻关计划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重大或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国“资源科学”界基础性学科发展和最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把培养跨世纪的中、青年资源科学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完成。
面对“资源科学”即将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和挑战,本刊编委会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深化“资源科学”内涵,切实提高本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出新的贡献,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把本刊办成在世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刊物。

4. 哪位大神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账号 我要写论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resdc.cn/AchieveInfo.aspx?Id=29
去这个网页下载使用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签字、盖章,提内交到会员容中心就可以下载了。

5.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秦岭造山带结构、演化与成矿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闫 臻、闫全人、王 涛、李秋根、陈隽璐、王瑞廷、徐学义、向忠金、高联达、张英利、代军治、覃小锋、吴发富、张宏远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和成矿预测

成果简介:(1)以不同成因类型混杂带构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带地层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岭关键构造部位系列疑难地层中发现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验证的新时代证据,重建秦岭造山带区域地层时代格架,开创了造山带地层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过古陆缘盆地原型,结合构造相分析,创新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秦岭造山带鉴别出增生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标志性构造单元,建立秦岭洋双向俯冲、双弧盆体系新模式,重塑秦岭造山作用过程。(3)以矿床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对应性分析创立了区域成矿—构造同带的概念,丰富了区域成矿学和勘查区划部署的理论和方法,总结预测并勘查验证秦岭6条大型构造—成矿带,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测得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跃平、张永双、伍法权、王运生、胡新丽、王军、吴树仁、姚鑫、孙萍、邢爱国、李洪涛、唐文清、方慧、苏生瑞、王涛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殷跃平、张永双研究员团队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开展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创新性成果:(1)集成创新地面测绘、综合物探和InSAR技术,提出了强震区逆冲型活动断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让公式,系统调查和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与活动断裂的关系。(2)首次开展斜坡地震动监测和地脉动特征测试,结合大型振动台试验,获得了山体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提出了竖向地震力对山体稳定性的放大效应。(3)建立了基于星、空、地一体化应急调查技术的汶川地震灾后快速编图与评估方法,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支撑。(4)运用风洞试验和环剪试验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的气垫效应和液化机理,建立了震后高位泥石流早期识别指标。上述成果及时指导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显著提升了我国高山浓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与影响带宽度的关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影响带宽度

大光包滑坡无人机航空三维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时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拟结果

无人机航拍绵竹市清平镇文家沟泥石流全貌影像

6. 如何申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数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简称“中心”,下同)所获取或管理的数据作用,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数据管理,并加快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进程,提高科学研究与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下同)。
第二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是指“中心”受中国科学院或国家有关部门委托获取、处理和集成的各类相关数据库,不包括原始遥感数据、原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原始基础地理信息、原始部门观测数据等。数据来源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条例》所称的数据共享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和标准,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使用。
第四条 中国科学院内资源环境科学数据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院内外所有数据使用者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 “中心”管理委员会审议在数据共享和管理过程中的争议事项,授权“中心本部”监督本条例的执行。

第二章 数据的管理
第六条 “中心”按数据共享级别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数据共分4类:
I:可直接共享数据。
Ⅱ:按用户要求加工后的数据。
Ⅲ:不直接提供但可在集中共享环境中使用的数据。
Ⅳ:非共享数据。
第七条 所有数据按保密性质分为公开和涉密两类。涉密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进行划分与管理。
第八条 “中心本部”负责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分中心”负责各自专题数据和区域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务。
第九条 “中心”应对数据质量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入库。
第十条 “中心”提供共享的数据必须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并附有元数据和数据字典。
第十一条 “中心”通过网站、媒体等形式及时发布共享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简介、共享方式、获取途径、使用规定等内容。

第三章 用户的管理
第十二条 用户分级
数据用户类型划分为5级,分别为:
1级——“中心”(包括“中心本部”、“分中心”)挂靠单位;
2级——中国科学院所属其它研究所;
3级——国内科研、教育单位及其它非盈利性机构;
4级——国内其它用户
5级——国际用户
第十三条 针对国际用户的数据共享管理条例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中心”通过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用户的身份认证、数据申请和使用记录、信息反馈等。
第十五条 用户必须通过注册登记获取唯一的身份认证代码后才能拥有数据使用申请权。注册登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名称、联系方式、个人用户/单位用户等。
第十六条 用户申请使用数据时,必须真实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签署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书。
数据使用申请表由“中心本部”编制,统一发放到“分中心”。申请表内容包含用户名称、身份认证代码、详细数据需求描述、使用目的等。
数据使用许可合同应包括如下条款:
(1) 可使用方式、权限、期限;
(2) 许可使用的报酬、办法;
(3) 许可合同期间新产权的归属;
(4) 违约责任;
(5)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它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用户可通过“中心”网站或其他方式提出数据使用申请。区域数据或专题数据的使用可向“分中心”申请。
第十八条 用户可在“中心”网上浏览、查询和下载数据资源,用户网上操作权限在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
第十九条 共享数据及用户界定
所有可共享数据对1级、2级用户免费提供,其他用户根据共享级别区别对待,见下表(具体收费标准另定)。

第二十条 数据使用收费分为生产数据的成本费和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费。
第二十一条 数据生产成本费和服务费收取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二条 用户对数据有特殊需求,“中心”可按用户订制要求加工处理,所需费用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三条 所有用户对“中心”提供的数据,只享有有限的、不排他的使用权。
第二十四条 用户不得有偿或无偿转让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包括用户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单位换算、介质转换或者量度变换后形成的新数据。
第二十五条 用户不得直接将其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向外分发,或用作向外分发或供外部使用的数据库、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也不得间接用作生成它们的基础。
第二十六条 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用途必须与数据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的一致,需要改变用途时必须重新申请和签署许可合同。
第二十七条 单位用户从“中心”获得的数据,可以在签订使用许可合同单位的内部分发;可以存放在仅供本单位使用的局域网上;但不得与广域网、互联网相连接。
第二十八条 用户在使用数据产生的一切成果中必须标注数据来源,并应当将该成果提交一份到“中心”存档。
第二十九条 用户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数据提供者指定的相关论文,并在中文论文首页的“基金项目”中或在英文论文“Acknowledgment”中说明“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免费)提供”。
第三十条 用户有义务及时将数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反馈到“中心”。

第四章 罚 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者,“中心”管理委员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停止向其提供数据服务,并向所在单位通报。如有严重违规或违法者,将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追究。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按《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暂行)》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中心本部”和“分中心”依据本条例收取的各种费用由其自主用于运行和发展。
第三十四条 “中心本部”、“分中心”可依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由院资环局委托“中心本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院资环局批准之日起施行

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16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5项、承担课题30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项目1项、课题9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课题18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7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重点项目18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0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10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创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项目1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星及应用产业专项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8项。
2014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染物阻隔技术集成及应用”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4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750篇,中国国内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142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50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2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31项。19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地理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球信息机理、地球信息认知方法、地球信息时空图谱、“数字地球”战略以及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创新型工程应用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排序和学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已跻身于先进期刊之列,2010-2013年连续3年影响因子排名测绘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第二名。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2008年影响因子达到2.246。 资源类 《自然资源学报》是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综述和简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学报》连续7次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06—2011、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
《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评论,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服务。

8. 动物资源科学

主要还是看你学的哪些内容哪些学科,学动物医学的能,你这个没怎么听说过……

9. 国家地理的科学考察部是怎样的部门

《家理》科院辖编辑部自行编排内容新颖强科研考察队伍《华夏理》跟美《家理》版权合作90%内容翻译两本杂志科性都强都作理者错选择 Ove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