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语言文字
㈠ 中国古代语言
1、商代:据记载当时均持中原雅音,直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所需,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都已经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愿。
2、隋朝: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3、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4、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而在北宋亡国后,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
5、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
6、明朝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代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
(1)地理中国语言文字扩展阅读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㈡ 地理!有关文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文化圈的重要标志请论述清晰,最好分点回
世界各地的来文化各不自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文字,像亚洲基本是汉字为主的方块字,而欧美则是最早以拉丁字母文字为主的字母文字。。嗯,各地不同的文化,以中国为例,地广人稀,君主专制下是小农经济,相应的就是信奉佛教,求得风调雨顺,保护农业经济。而欧美等地山多农耕地少,港湾多,商业就比较发达,像后来宗教改革产生的加尔文教主要说的就是资本主义发财致富啥的,什么先定论之类的,讲求的是人文。。。顺便,鄙人是今年高三毕业生,知道的也不多,总之是只理解到这种程度了= =。。嘛。。。世界各文化圈,有不同的地理和历史环境,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也各不相同。。。
㈢ 近代国学大家如何看中国语言文字
【核心提示】国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审视、梳理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当前,与对英语的重视相比,汉语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方面,近代的国学之路具有警醒作用。 近代国学是随西学东渐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作为中国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文字问题。各大家的观点、识见并不相同,可比较而观之。
康有为、谭嗣同:语言文字“大同”观 康有为、谭嗣同将孔学与佛教代表的印度文化和基督教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对举。他们强调孔教与佛教、基督教的相通性,同时提到这些不同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在他们看来,正如未来社会消除国界、同一文化一样,大同世界也需同一语言文字,也就是用简捷的西方字母文字取代难写、难认、难记的汉字。康有为认为,届时西方的字母文字大行其道,中国的象形文字将退出历史舞台,充其量作为书法艺术保留在博物馆的一角供人观瞻。谭嗣同也多次表达了中国文字不如西方文字的看法,他坚持由繁入简的文化进化原则,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未来的大同社会将会被淘汰。
其实,无论康有为还是谭嗣同,他们之所以主张大同社会要同一语言,根本目的是消除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差异,为国家平等、人种平等以及平等交流提供便捷。对于这一良苦用心,我们应该抱以同情之理解。然而,若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真的被西方字母文字所取代,国学也必将随之化为乌有。梁启超对于康有为的这套主张非常正确地指出,这是宗教家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是梦呓。
严复:“吾国古文”是国粹 严复被誉为近代西学第一人,大力宣传、翻译西学的严复呼吁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中国的立国根基,以此培养中国人的国性。精通西学和外文的特殊经历和学术素养使严复的主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对国文的看法也最耐人寻味。出于学习西方文化的需要,严复不止一次地急切呼吁中国人要通西文,甚至断言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不通西文则“不得谓之成学”。同时他也认为通西文和西学之后,读中国书可得神解。严复所谓神解,并非像康有为那样抛开字句而洞察微言大义,而是在保持经典原样而不加删节或改动的前提下,通过字斟句酌来解读经典。这使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六经”等经典成为国学的主要内容。有鉴于此,严复特别驳斥了某些人借口中国的文字艰深而不读经典的做法,流露出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坚守。他强调,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是“最正当之文字”,不存在所谓“艰深”问题。
严复也以国粹称谓中国本土文化,国文则是国粹的一部分。基于保存国粹和国文的宗旨,严复翻译西方著作所采用的文字便是“吾国古文”。
梁启超:在“文献学”中研究文字学 梁启超也认为语言文字是由繁入简进化的,却并不主张大同社会全球同一语言、取消汉字。因为梁启超的国学理念秉持民族主义立场,一面彰显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面将语言文字纳入国学之中。梁启超的国学包括“文献学”和“德性学”两部分,“文献学”就是“整理国故”,其核心是历史学;语言文字中传递、隐藏着各种历史信息,其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使文字学成为历史学乃至全部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鉴于此,梁启超呼吁在“文献学”中展开文字学研究。他设想“能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说文解字》,可以当作一部民族思想变迁史或社会心理进化史读”。这表明,从民族史、文化史的角度关注中国的语言文字,将语言文字视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梁启超国学的基本特征。
章炳麟:“小学”是国学的基本内容 按照章炳麟的说法,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他国文字无法比拟的魅力和意蕴:一字多义,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同为一词;这使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故而内涵丰富,变化多端。章炳麟进而指出,有别于其他各国文字的特殊性使中国的语言文字极富魅力,凝聚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意蕴和密码。他解释说,古人造字有先后,后人便可以根据某字出现的时间推断出此字指代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而破解其中隐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信息。他同时强调,文章优美才能感动人,而文章之所以优美,“全在文字”;文章可以感人,关键在于语言文字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不同地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
章炳麟国学研究的最大特色在“小学”,即语言文字研究。章炳麟的国学理念将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视推向了极致。
国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审视、梳理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当前,与对英语的重视相比,汉语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方面,近代的国学之路具有警醒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㈣ 汉字的发展和地理有关系么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草书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㈤ 地理题:我国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对不对
先告诉你答案,我国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有部分少数民族有。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瑶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高山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泰耶尔语、赛德语、邹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布语、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邵语、萨斯特语、耶眉语共13种语言;景颇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怒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裕固族使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门巴族使用门巴语、仓拉语。因此,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汉字外,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列表如下:
民族名称 使用文字的名称
蒙古族 传统蒙文、托忒文
藏族 藏文
维吾尔族 维吾尔老文字、维吾尔新文字
苗族 老苗文、黔东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滇东北苗文(后4种为新创)
彝族 爨文、规范彝文
壮族 方块壮字、壮文(新创)
布依族 布依文(新创)
朝鲜族 朝鲜文
侗族 侗文(新创)
瑶族 门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老白文、白文(新创)
土家族 土家文(新创)
哈尼族 哈雅文、碧卡文(均为新创)
哈萨克族 哈萨克老文字、哈萨克新文字
傣族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新傣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
黎族 黎文(新创)
傈僳族 老傈僳文(大写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节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撒拉语、佤文(新创)
拉祜族 拉祜文
水族 水书
纳西族 东巴文、哥巴文、玛丽萨文、纳西文(新创)
景颇族 景颇文、载瓦文(新创)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文
土族 土文(新创)
羌族 羌文(新创)
锡伯族 锡伯文
俄罗斯族 俄文
独龙族 独龙文(新创)
基诺族 基诺文(新创)
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保存并发展民族文化,扩大信息来源,提高科学水平,千方百计地创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是50年代,政府组织语言学专家、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经过调查研究,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别为苗语的不同方言制订了4种文字方案,为哈尼语的不同方言制订了2种文字方案。后来又为景颇族的载瓦支系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载瓦文方案,为土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据本民族的要求,又为白、独龙、土家、羌、基诺等民族设计了拼音文字方案。
藏、彝、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文和壮文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下面重点分析这10个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及信息处理情况
㈥ 中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官方语言和货币名称各是哪些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共约960万平方千米。中国疆域在清朝前夕约1300万平方千米。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为领土和领海以上35KM(航空器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现为35KM)的空域,共约1430万平方千米。
首都是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上海、天津一起被统称为北上天,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今天的北京拥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位居全球第二。
官方语言:汉语普通话。 (英语:mandarin/putonghugg/Chinese),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RMB)。 另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合法流通港币(HKD),澳门特别行政区合法流通澳门元(MOP),台湾地区合法流通新台币。
㈦ 中国历史语言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音”,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
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雅”和“夏”相通,所谓雅言即是指夏朝人流传下来的,广泛使用于今天的黄河、洛水一带的河洛古语,由于从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于河洛一带,到了东周迁都洛邑后,作为各个诸侯国与天下共主东周交流的共同语,雅言此时开始向洛阳音倾斜,这也就是后世汉人广泛使用的“洛阳读书音”的古老源头。)
2、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战争、联姻、通商日益频繁,所以中原的华夏正统语言已经开始不纯正了,出现了大量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中华语言是没有卷舌的),但长江沿岸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是保持古老的华夏语言,虽然也开始发生变化。
3、隋唐时期
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汉语所特有的音韵消失了,不过这时候的官方语言依然是南方吴音,这个可以从大量的唐诗韵脚中得以验证,在隋唐时期,现在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带(南京、扬州、镇江)还是在讲吴语的,这一块区域是北方话和吴音的分界。
4、宋明时期
江淮一带的吴语也为北方话所侵蚀,成为了江淮官话,而在明代,由于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话是中国当时的官方语言。
5、清朝时期
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的强势方言,继而奠定了现在的普通话为国语的基础。
但是从语言学角度讲,北京话是非常不纯正的一种语言,是古汉语和胡语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韵味,只保留了四个音韵,但由于自从明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6、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建国后,国语改革运动继续推进,1955年,就采取什么方言作为国语的基础,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各地代表通过投票方式,以决定从全国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新国语的基础。
最终,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话被选定为新国语的标准语。考虑到民族共通融合问题,大会还决定将“国语”改名为“普通话”。
至此,历经数十年从清朝末年延宕至民国,乃至新中国的多番讨论和改革,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终于正式成型,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将普通话正式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地理中国语言文字扩展阅读: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0%,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华人社区。
汉语是分析语,一般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语音采集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标准汉语中,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㈧ 中国语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粗劣的语言了。
起初,人们通过手势、眼神等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不断的磨炼,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发出的声音出现了高、低、粗、细的频率变化,人类的原始语言产生了,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徙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
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还是在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宋体。
近代以来,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印欧语系,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使用汉字的国家也纷纷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以越南语为甚。
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殖民史的历史见证。
(8)地理中国语言文字扩展阅读:
汉语语系: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
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
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
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㈨ 语言文字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的起源来和人类的起源一自样久远。
我国多数专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说,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目标,就成了最初的语言。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头的情景。大家为了统一用力的时机和方向,不总是要“嗨哟,嗨哟”地喊号子吗?这个“嗨哟,嗨哟”在最初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时间一长,人们一听到这个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抬东西”这个意思,于是“嗨哟,嗨哟”就成了原始的语言。当然,语言的产生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的复杂化。劳动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使它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使手与各种食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语言又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只能肯定它是有声音和有意义的,别的还没有办法知道。
至于文字的起源,要迟得多。最早是为了记录有声语言而产生,是象形文字。
(请采纳)